关于蒋介石与宋美龄的恋爱与婚姻,坊间作品很多,但大都模糊影响,真实成分少,而揣度想象多,个别作品甚至有意作伪,胡编乱造。本文根据蒋介石日记和其他可靠的资料,力求为读者还原比较确切、真实的历史。
上海初识宋美龄
蒋介石与宋美龄初次相见在何时?何地?董显光的《蒋总统传》将时间定在陈炯明兵变之后,地点则定在上海孙中山寓所。董书初版于1937年,经过多次增订,是国民党的官书。其书对蒋虽多阿谀之词,但关于蒋、宋见面的时间、地点一类说法还是比较可靠。
陈炯明兵变后,孙中山在广东无法立足,于1922年8月14日到达上海,积极联络苏俄和中共,开始改组国民党。蒋介石随孙中山同船到沪,襄助孙中山处理各项事务。8月22日,离沪返甬。此后,来往于奉化、上海之间多次,他与宋的初次见面应在此期间。但是,日记中并无任何与宋美龄相见的记载,相反,倒有“与洁如观剧”、“洁如来陪”、“洁如送我上船”等记载,可见,蒋介石与陈洁如正处于情恋中。当时宋美龄没有“注意”到蒋介石,蒋也还没有“注意”宋美龄。有些著作描写二人第一次见面,蒋介石“看着宋三小姐翩然而至”,“立刻被他的美国式的教养和气质吸引住了。”纯粹是想象之词。
蒋介石对宋美龄产生爱慕之情是第二次在广州见面。1926年6月30日,蒋介石日记出现“往访大、三姊妹”的记载,“大”,指大姐宋蔼龄;“三”,指的就是宋美龄。7月2日,宋美龄将回上海,蒋介石日记云:“美龄将回沪,心甚依依。”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但说明蒋介石已经对宋产生爱慕了。
进入1927年,蒋介石日记中关于宋美龄的记载逐渐增多。如:
3月21日日记:“今日思念美妹不已。”
5月4日日记:“致梅林电。”
5月11日日记:“赠梅弟相。”“晚,致梅弟信。”
这里的“美妹”、“梅林”、“梅弟”,指的都是宋美龄。又是思念,又是致电、致函,又是寄赠相片,蒋介石开始了对宋美龄的“苦苦追求”。
5月18日,蒋介石自南京到上海参加陈其美殉国纪念会。上午7时,车到上海,蒋介石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去看望宋美龄。这一天,蒋介石虽然照例在日记开端写了一行字:“叛逆未除,列强未平,何以家为?”意指在陈炯明和“列强”尚未平定之前,不该考虑个人“成家”一类问题。不过,接连几天,蒋介石都处于对宋美龄的思念中。5月28日日记云:“终日想念梅林不置也。”30日日记再云:“终日想念梅林。”这说明,蒋介石已经进入对宋美龄的相思状态了。
1927年6月5日上午,蒋介石在南京接到宋美龄的来信。日记云:“接三弟信”。“三弟”,指宋美龄。宋写信给蒋,这大概是第一次;至少,这是蒋日记中有记载的第一次。蒋不称宋为“美妹”或“梅弟”,而称之为“三弟”。在蒋看来,也许可以显得更亲密吧!接信后,蒋介石立即给他的“三弟”复电。7日早晨6时,蒋介石又起床给“三弟”回信。10日下午,登车赴沪,次日清晨3点到达,8点即转车赴杭州参加市民大会。在有限的空档中,蒋介石仍然挤出时间,“往访三弟”。12日,蒋介石从杭州回到上海,与“三弟”一直“谈至午夜”。7月3日,蒋介石为参加上海特别市市政府成立典礼,提前到沪,与宋子文、钱永铭、陈光甫等谈话,争取银行家的支持。当晚,蒋介石与宋美龄等在乡下小餐馆聚餐,在日记中留下了“别有风味”的记载。两天后,蒋介石设晚宴,款待上海商界头面人物。宴后和宋美龄乘车兜风,到深夜1时才尽兴而归。次日上午,蒋介石在上海新舞台召集党员大会,发表讲演。下午,探望“三弟”,拜会友人,然后再次探望“三弟”。
这一段时期,蒋宋接触频繁,二人关系日渐亲密,已进入谈婚论嫁阶段。
原配毛福梅离婚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后,中国出现了两个国民政府对立的局面。一个在南京,一个在武汉。两个政府都反共,双方开始接洽“合流”。武汉国民政府的条件是蒋介石下野。8月13日,蒋介石发表辞职宣言。第二天,回到故乡奉化。大约即在此时,蒋介石向宋美龄发出求婚信。函称:
余今无意政治活动,惟念生平倾慕之人,厥惟女士。前在粤时,曾使人向令兄姊处示意,均未得要领。当时或因政治关系,顾余今退而为山野之人矣。据实所弃,万念灰绝。曩日之百对战疆,叱咤自喜,迄今思之,所谓功业宛如幻梦。独对于女士才华容德,恋恋终不能忘。但不知此举世所弃之下野武人,女士视之,谓如何耳!
函中透露,1926年6月,蒋介石在广东曾向宋蔼龄、宋子文透露有与美龄结缡之意,但未得“要领”。现在,蒋介石直接要求宋美龄本人表态了。
中国古代男尊女卑,实行一夫多妻制,一直到民国时期,男人都可以拥有三妻四妾。但是,基督教主张一夫一妻,宋美龄全家都是基督教徒,蒋介石要和宋美龄结婚,就必须处理好原来的三房妻妾毛福梅、姚冶诚、陈洁如。
毛福梅、王采玉、蒋介石
蒋介石的原配夫人是毛福梅,奉化岩头村人,父亲是南货店老板。毛福梅出生于1882年,大蒋介石5岁。二人于1901年结婚。当时,毛20岁,蒋15岁(虚岁),还是未成年人。1903年,毛福梅进入奉化作新女校,读过不到半年书。至1910年,经国出生。
由于是包办婚姻,毛氏文化水平又低,蒋、毛两人感情不好。1919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毛福梅携经国到沪探望,蒋介石日记即有“家庭之事,不能稍如我意,实所痛心”的记载。4天后,毛福梅即返回溪口。蒋介石自觉不安,但以“夫妇之道乖,其奈之何哉”自慰。1921年1月,蒋介石自奉化回溪口,居然不愿意与毛氏“同衾一夕”。从道理上,蒋介石觉得不应该,但情感上又扭不过来。自此,二人关系日渐恶劣,蒋介石见到毛福梅的人影,听到她的脚步声,就感到“刺激神经”。4月3日,两人居然“对打”起来。蒋介石认为“实属不成体统”,决计离婚。
毛氏与蒋母王采玉关系不错。蒋介石虽决计离婚,但蒋母反对。4月19日,蒋介石发现毛氏又回到家里,非常愤怒,决定发出“最后离婚书”。日记云:“母亲老悖,一至于此。不仅害我一身痛苦,而且阻我一身事业。徒以爱子孙之心,强欲重圆破镜,适足激我决绝而已。”蒋介石是孝子,斥责母亲“老悖”,这是仅有的一次。同年4月25日,蒋母遍体虚肿,6月14日病故。
蒋母去世,毛福梅少了一个保护人。蒋介石思前想后,决定彻底解决婚姻束缚。11月15日日记云:“家庭之难处置,婚姻习惯之恶,使人终身受罪。凡事都当从解放做去,不可以旧习惯害后生也。”当年11月28日,蒋介石召集亲戚商量,参加者迟疑犹豫,久议不决,蒋介石气急,在舅父面前大发脾气,亲戚们才同意二人离婚,但是,“离婚不离家”。直到1927年8月,蒋介石下野回溪口,才补办了一纸《离婚协议书》。
二房姚冶诚分居
姚冶诚原是上海妓馆中的娘姨,苏州人,自幼父母双亡,靠开糖果店的小叔养大。丈夫从事殡葬、脚力为生,不久离异。1912年与蒋介石结合。初时,两人感情不错,但姚冶诚好赌,常与邻里吵架,又不懂得照顾人。
姚冶诚
1920年5月,蒋介石得了伤寒,姚冶诚沉迷赌博,不为蒋介石“侍疾”,出言、举动都很冷淡,气得蒋介石立即从寓所搬出,住进旅馆。23日,蒋介石由戴季陶夫人送入医院治疗。直到26日晚,姚冶诚才到院探视。蒋介石大怒,勒令姚立刻离开,还叹息说:“余夙世孽重,遇此冤家也宜哉!”
当时,蒋起意与姚断绝关系,但是,蒋纬国为蒋介石收养之后,即由姚冶诚抚养,认姚为母。蒋介石疼爱纬国,不愿让他有无母之感,其间,蒋母到上海探望儿子,与姚冶诚住在一起,蒋母也觉得姚氏“凶狠”,无法共处。蒋介石托人试探姚的离异条件,觉得姚“敲诈为事,唯利是图”,便决定与姚暂时分居。
此后,蒋常年在外,而姚冶诚则携纬国常住宁波或奉化。分居之后,二人关系有所好转。蒋介石给姚写信,也会出现“无时不想着你与纬儿”一类词句。1924年至1926年北伐前夕,姚冶诚三次带纬国去广州,和蒋介石相聚,但时间都较短。1926年元旦,姚及纬国到广州,与陈洁如不能相容,于2月19日返沪。1927年,蒋介石为与宋美龄结婚,与姚协议离异。由蒋负担生活费用,姚冶诚携蒋纬国移居苏州。
三房陈洁如出洋
蒋介石最难以处理的是和陈洁如的关系。陈洁如,原名陈潞,浙江镇海人。1906年生。父亲陈鹤峰,在上海当“栈师傅”(仓库保管员)。陈洁如于1918年进入爱国女学读书,与后来成为张静江续弦的朱逸民是好友。蒋介石常去张府访问,因此与陈相识,为陈所吸引。
陈洁如与蒋介石
《陈洁如回忆录》称,二人于1921年12月5日,在上海永安大楼大东旅馆结婚,但是,根据蒋介石日记,当日,蒋介石在溪口,不在上海。蒋母于当年6月14日去世,11月23日下葬。蒋介石不可能在母逝世不到半年,下葬不到半月之时就大办婚礼,而且,《日记》中也全无与陈洁如结婚的相关记载。多年前,我曾著文证明,《陈洁如回忆录》中引用的许多文献、信函,均为执笔者伪作。现在以《回忆录》与蒋《日记》相校,可以证明除有限的几件事外,许多生活情节也出于虚构和编造,不能相信。
蒋介石1921年12月13日日记称:“投宿大东旅社,潞妹迎侍。”这一天,应该就是蒋、陈结合的日子。称“迎侍”,显然未办结婚手续。其后,自1922年1月至8月下旬,蒋介石一直在桂林,随从孙中山筹划北伐。其间,蒋介石又是写信,又是寄相片,表达对“潞妹”的思念。陈炯明兵变后,蒋介石于1922年8月陪孙中山到上海,和陈潞见面机会更多,日记中常有“宿于潞妹家”,“访潞妹三次”,“偕潞妹观剧”,“潞妹与纬儿玩耍”,潞妹随侍”,等记载,显见关系已经很不一般。同年12月15日、17日,蒋介石日记载:“晚,洁如来陪”,“晚,偕潞妹回寓”,显示二人已经正式同居。
陈洁如
这一时期,陈洁如真诚地爱着蒋介石,以致蒋曾用“孺慕”二字来形容。但是,陈洁如容不下蒋和姚冶诚继续保持关系。1924年,蒋介石携姚及纬国到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将陈洁如惹恼,写信表示,永远不再与蒋介石相见。1月17日,蒋介石火急致函张静江打探“究竟”。同月24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长,但有关方面拒发开办费用,蒋介石拂袖离粤。直到4月21日,在孙中山等催促下,蒋介石才回粤就职。1925年4月18日,陈洁如自沪来粤,蒋介石亲到码头迎接。同回黄埔司令部。自此,陈即以“校长夫人”身份在广州出现,风光一时。
不过,好日子不长,此后,陈蒋之间常常闹点别扭。两人时爱时憎,亦爱亦憎。蒋介石5月25日日记云:“又与洁如赌气,不能安眠。”6月5日,陈洁如闹着回上海,蒋介石担心陈此去“受骗受苦”,日记云:“终不放心洁如在沪,恨之又爱之也,怜之又痛之也。”然而,陈洁如刚刚离开广州,蒋介石就又要她回来。“思虑半日,望如云霓”,“想起洁如前事,痛恨不堪,几乎晕倒”。陈洁如本来答应月末可到,28日仍未到,蒋介石为此大发脾气,自称“暴戾不堪,不能忍耐”。陈洁如到广州后,悉心侍奉,蒋介石有时觉得可以原谅其既往,但有时却又因家中“器物凌乱无次”,大声训斥。
1926年6月,蒋介石与宋美龄相见后,对陈洁如不满更多。如:“治家无方,毫无教育”,等。当年7月30日,蒋介石在北伐途中致函陈洁如,要她“读书治家”。
同年11月12日,蒋介石得悉陈以每月72元的租金迁居大屋,大为不满,日记云:“招摇败名,年少妇女,不得放纵也。”这个时候的陈洁如,在蒋介石的心目中,大概只留下不满和嫌憎了。
1927年,蒋介石决定与宋美龄结婚,即向陈洁如提出,要求她出国留学,以五年为期,然后恢复婚姻关系。8月19日,陈洁如偕张静江的两个女儿蕊英、倩英自上海启程,赴美留学。
陈洁如此去,蒋介石即借机斩断了和她的婚姻关系。
宋老夫人日本许婚
蒋介石用不同办法处理了和毛福梅、姚冶诚、陈洁如的婚姻关系,他和宋美龄结婚的障碍也就扫除了。1927年9月22日,蒋介石决定出国考察。23日,船抵上海,照例首先探望宋美龄。日记云:“与三弟叙谈,情绪绵绵,相怜相爱,惟此稍得人生之乐也。”
宋美龄与蒋介石
第二天,蒋介石就忙着邀请王正廷“作伐”。午夜,又去拜访何香凝,大概也是为了请她出来当媒人。25日,蒋介石于探望宋美龄之外,又拜访张静江,会见张静江之后,又去见宋美龄,直至11时才回寓。当时,国民党内对蒋介石的家事多有质疑。26日,蒋介石修订早已写好的《启事》,交《申报》连登三天。该《启事》的主要目的在于说明自己与毛福梅、姚冶诚、陈洁如已无婚姻关系:
民国十年,原配毛氏,与中正正式离婚。其他二氏,本无婚约,现已与中正脱离关系。现在除家有二子外,并无妻女。惟传闻失实,易滋淆惑,专此奉复。
当日,蒋介石与宋美龄订婚。日记云:“晚与三弟谈往事,人生之乐,以定婚之时为最也。”
27日下午,二人同到孔祥熙寓合影,并一同拜访王正廷和冯玉祥夫人李德全,感谢他们充当介绍人。当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密谈”至深夜一时。
9月28日,蒋介石东渡日本。当日晨6时,蒋介石就起床整装,向宋美龄告别。自然,二人都不忍分离。蒋介石日记云:“情绪绵绵,何忍舍诸!不惟外人不知三弟之性情,即中亦于此方知也。”七时前,蒋介石登上日本轮船“上海丸”。
宋美龄的母亲倪桂珍当时住在神户有马温泉养病,因此,蒋介石到日本后的第一任务就是探望倪桂珍,请她同意婚事。10月3日,蒋介石到达神户,立即和宋子文同车,到有马温泉拜访宋太夫人。蒋介石日记记载说:“其病已愈大半,婚事亦蒙其面允。惟其不欲三弟来此,恐留此结婚也。不胜怅望,”
宋氏三姐妹与母亲倪桂珍的合影
蒋介石原来打算在日本结婚,然后与宋美龄结伴赴美。现在老太太当面应允婚事,蒋介石很高兴,但是,老太太不赞成女儿来日结婚,蒋介石又很失望。他便立即致电在上海的宋美龄,详述自己一时不能归国的实情,要她“速来”。蒋介石在日记中惴惴地写了一句:“彼当来乎?”下午,蒋介石第三次拜见倪桂珍,发现老太太很高兴,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瞧,看得蒋介石很不好意思,日记云:“未免令新婿为难。”10月4日下午,蒋介石收到宋美龄“不来日”的回电,好梦难圆,心中不胜怅惘。
这以后的一段日子,蒋介石便留在日本,与宋美龄电报往来,互通音讯,同时看报读书,陪倪桂珍谈天,与宋子文谈国事,谈时局。1927年上半年,宋子文站在武汉政府方面,与蒋介石对立,后来又不赞成妹妹和蒋介石的婚事。显然,二人这时已经前嫌尽消,谈得很投机了。
大婚礼金捐建伤兵院
10月8日,倪桂珍回国,蒋介石到神户送行。23日,蒋介石到东京,陆续会见日本友人和政要。11月5日,会见日本首相田中义一。这一时期,国民党内部派系纷争,无法调和,阎锡山、冯玉祥等人纷纷要求蒋介石回国,因此蒋改变计划,于10日回到上海。他听说宋美龄有病,立即往访,发现宋“形容枯瘦”,想系“操心过度”,不胜怜惜。11月12日下午,蒋介石外出寻屋,准备婚房。14日,陪倪桂珍、宋蔼龄、宋美龄祭扫岳父宋耀如墓地。
孔祥熙
当晚,蒋介石应孔祥熙之宴,与“三妹”欢叙。接连几天,不是谈天,就是谈论人事。11月26日,二人一起到祈齐路看新房。27日,上海《申报》出现了一份别具一格的结婚《启事》,声明不收婚礼,凡有馈赠,请移作修建“废兵院”(伤兵院)费用。中云:
中正奔走革命,频年驰驱戎马,未遑家室之私,现拟辞职息肩,惟革命未成,责任犹在。袍泽饥寒转战,民众流离失所,讵能恝然忘怀。尤念百战伤残之健儿,弥愧忧乐与共之古训。兹定12月1日在上海与宋女士结婚,爰拟撙节婚礼费用及宴请朋友筵资,发起废兵院,以完中正昔日在军之私愿,宋女士亦同此意。如亲友同志厚爱不弃,欲为中正与宋女士结婚留一纪念,即请移节盛仪,玉成此举,无任铭感。凡赐珍仪,敬谨璧谢。婚仪简单,不再柬请。式布区区,惟希公鉴。
28日下午,蒋宋一起乘车兜风之后,访问蔡元培,请他主持婚礼。婚礼选址在戈登路大华饭店礼堂,这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结婚场所。29日,蒋介石与宋美龄提前到礼堂“习礼”,预演一番。接着又访问证婚人。忙来忙去,蒋介石一度“脑晕”。
11月30日上午,蒋介石忙里偷暇,撰写结婚感想,题为《我们的今日》。文中提到,当他第一次遇见宋美龄时,即认为宋是“理想中之佳偶”,而宋美龄也曾矢言,“非得蒋某为夫,宁终身不嫁”。当日,二人又到宋宅预演了一番婚礼,各方纷纷送礼、送红包。据《申报》报道,“礼物无不昂贵”,“收款员竟无片刻暇晷”。其中,张静江送400元,上海万国储蓄会中方董事叶琢堂、四明银行总经理孙衡甫等各送200元,中央银行行长周佩箴等各送100元。报纸声称,可见众人对“废兵院”建议的支持云云。
蒋介石与宋美龄
12月1日上午,蒋介石写了一篇《勖爱妻》文。下午一时,先到孔宅换礼服,三时到宋宅,行“教会婚礼”。到者1千余人。婚礼由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会长余日章为祝婚人,刘纪文任傧相。首由祝婚人致词,次新人宣誓,交换戒指,证婚人致词。4时,再到大华礼堂,行“正式婚礼”。蒋锡侯、宋子文代表男女两家主婚,蔡元培、谭延闿、王正廷、何香凝、李德全等证婚,邵力子司仪。宋美龄由宋子文挽着,在琴声中慢步走出。全体向国旗、党旗、总理遗像三鞠躬。由蔡元培宣读证书,新人彼此一鞠躬,仪式即行结束。谭延闿日记云:“礼甚简单,鞠躬,读证书后盖印,即礼成矣,尚不如宗教式之严重也。”
当日,蒋介石感到幸福之至,日记云:“见余爱姗姗而出,如云霞飘落。平生未有之爱情,于此一时间并现,不知余身置何处矣!”
婚礼完成后,二人共同乘坐新买的汽车兜风。当晚,至宋宅宴会。九时,回新宅,入新房。次日,在家“与爱妻拥谈”,日记云:“乃知新婚之蜜,非任何事所可比拟。”(文:杨天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现代对罪犯的惩罚一般都是有期徒刑、死刑之类的,没想到古代也有刑罚,而各个朝代详情
公元1922年,时年16岁的郭布罗·婉容被选入宫,成为清朝最后一位皇后。那么详情
刑仁甫,1901年出生于河北,年轻时候的刑仁甫是一名典型的热血青年,参加革命详情
邢仁甫,1910年7月出生在盐山县旧县镇一个封建地主家庭。由于自幼便对家庭不详情
刑仁甫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跑江湖,跟着父亲练了一身很俊的功夫,毕竟行走在江湖,详情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非常惨烈的,有无数的革命烈士为了战争的胜利,牺牲的自己的生命详情
抗日战争叛变投敌的八路军最高将领是谁?1950年9月7日,在河北盐山县城东的详情
在长达八年的抗战过程中,红军曾经接受了多次的军队改编。其中规模最大的改编莫过详情
自七七事变以来,全国大江南北涌出一大批的爱国人士,为抗击日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详情
在抗战时期,那些将领和官兵都和敌人浴血奋战,可是却总是有那么几个不和谐分子会详情
周总理一生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了一生,他从12岁随伯父离淮安后就一直没回过给她母详情
大家都知道在二战时期的苏联可以说是可以和现在的美国相媲美的超级大国,在苏联解详情
关于韩国(朝鲜)的起源,韩国学者的惊世言论,让中国人感到无奈了。中国建立的时详情
在我们的历史中,我们都认为是在百万苏联红军的帮助下,我们才能成功的。才把日本详情
熟知三国历史的人都清楚,曹植是一个才华横溢、文学水平很高的人。开始,曹操很垂详情
青楼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相传由管仲设置,原本指代由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雅详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岳飞的故事,大家应该都是知道的吧。当时岳飞在北伐战争中节详情
大家都知道西周,秦,西汉,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这详情
内部构造 埃及古代奴隶社会的方锥形帝王陵墓,塔内有走廊、阶梯、厅室及各种贵详情
发展演变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寝。这些统治者在历史上称之为“法老”。古代详情
金字塔在埃及和美洲等地均有分布,古埃及的上埃及、中埃及和下埃及,今苏丹和埃及详情
在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被看得极为重要。尤其是对妇女! 然而,有这样一个国度,父详情
道光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1839年11月3日),又一英国商船“撒克逊”号(船详情
穿鼻海战是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之间在虎门南面穿鼻洋海面上的战斗。 道光十详情
穿鼻海战,是1839年11月3日(道光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中英双方海军在广东详情
道光十九年,中英在虎门南面的穿鼻海面爆发了战斗,清朝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军战败了详情
谈及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想必大家都这么认为,即:鸦片之毒,让林则徐忧心忡忡,于详情
随着清朝政府闭关锁国,欧洲国家却完成了工业革命。船舶技术的进步,让海上运输变详情
在清朝政府内部,对鸦片贸易有三种不同的态度:禁烟、弛禁、反禁烟。首席军机大臣详情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详情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介于湖南酃县和江西宁冈、遂川、永新四县之交详情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中国革命进入低潮。八七会议后,详情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1927年10月创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详情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错综复杂,很多史诗都鲜为人知,但是有很多事情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详情
公元824年,长安城,残阳如血,长街清冷。 昏睡了一下午的苏玄明打了一个呵详情
这一年,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去西狩打猎。 不料,在行进途中,御前侍卫竟然把详情
康有为1858年生,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88年10月,鉴于民族危详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详情
慈禧太后最喜欢的太监是谁?连不懂历史的都能回答上来:李莲英。 错。 还有详情
太监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下的一个畸形产物,这一制度伴随着我国古代历史延续了几千详情
隋唐时期,是一个王朝的更替,也是一个王朝的走向巅峰的过程其中以隋炀帝杨广和唐详情
清朝入关后,为了更好巩固统治,对汉文化的学习是越来越重视。 比如说康熙,他详情
众所周知,只要提起明朝,就会想起朱元璋,此人的一生很有传奇色彩的。朱元璋膝下详情
鲛人 鲛人,又名泉客。这个名字大家应该最熟悉了,鲛人与西方神话中的美人鱼很详情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详情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像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文化传承已经断绝了,只有古中国详情
三坟五典,是指中国最古老的书籍。三坟五典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二年》,楚详情
《竹书纪年》对史学界的震撼,在于它所纪录的史料与《史记》所描述的不单只内容不详情
根据《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二十一·束皙》记载,在晋武帝太康二年,名叫不准的汲详情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于西晋详情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19详情
我们说男女交欢,常委婉形容为一翻“巫山云雨”,这正是从楚怀王梦神女的一段欢好详情
现在拍的古装影视剧中,凡有一官半职者,上至宰相公卿,下至胥吏衙役,一律呼为“详情
现代生活中,各种车辆南来北往,川流不息,然而车辆虽多,却能秩序井然,这中间除详情
北京是新中国的首都,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邻天津市和河北省。历史非常详情
中国是诗的国度 既有李白这样潇洒飘逸的“诗仙” 又有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详情
尤侗(1618年-1704年)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戏曲家,曾被顺治誉为“真才子详情
《西堂全集》,清代大文学家、诗人尤侗所著,共六十七卷,现存最早刊本是康熙年间详情
尤侗(1618—1704),清初文学家,字同人,晚年自称西堂老人。南宋著名诗详情
孙星衍(1753年~1818年) 清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经学家详情
这是清代孙星衍著有的诗作,题名是《玉兰》。是一首介绍说明性的诗歌。 《玉兰详情
倪元璐(1593年-1644年),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今绍兴详情
书法渊源 在学书的道路上,倪元璐最得王右军、颜鲁公和苏东坡三人翰墨之助,以详情
文谏 时柄国者悉忠贤遗党,疏入,以论奏不当责之。于是维垣复疏驳元璐。元璐再详情
万斯同(1638年3月9日—1702年5月4日),清初著名史学家。字季野,号详情
黄式三(1789~1862),字薇香,号儆居,定海厅紫微乡(今舟山市定海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