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淮刷黄”的歪点子是哪个大臣想到的?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元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我国古代,下到平民百姓,上到贵族皇帝,无不对陵墓的选址万分重视。而中华千百年的文化积淀,陵墓的选址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好的墓地,都要讲究三奇四应。可大明朝祖陵的选址却没有按常理出牌,更让朱元璋想不到的是,到了明神宗时期,一个大臣出了个“歪”点子,却让明祖陵遭受了灭顶之灾。明祖陵选择了什么样的地方,又为何遭受到灭顶之灾呢?接下来,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image.png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大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和历史上所有的封建帝王一样,着手建立自己的祖陵。最终,选择了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在这里,埋葬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

  关于朱家的这块祖陵所在地,从堪舆术的角度来讲,沟壑纵横,臭水刺鼻,位置绝不理想。朱元璋为什么会选一个并不理想的地址呢?有过很多答案,最靠谱的答案是:朱元璋没当皇帝时,是个穷掉渣的草根,朱家根本没有选择墓地的权力;也就是说当初选了这个“孬”地方,根本就没办法的事儿。

  可让朱元璋万没想到的是,若干年后,这个位置并不理想的明祖陵,竟然在一夜之间,被淮河水给淹没了。直到1963年,洪泽湖大旱,水位创历史上最低,人们才发现这个在湖底沉睡了600多年的明祖陵。为什么明祖陵会被湖水淹没呢?难道朱元璋真的做了什么得罪上天的事情吗?这还真冤枉朱元璋了。当年朱元璋建好了祖陵之后,如果没有那件事,明祖陵可能几千年都与湖底无关。小编讲的那件事,就是明朝万历年间,总理河道的工部尚书潘季驯提出的“蓄淮刷黄”治水方略。

  要说清这件事,得先从我们的母亲河黄河说起。黄河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养育了中华文明,这些都是她老人家的丰功伟绩。可她有一点不好,脾气大,干旱的时候,容易断流,一到雨季,又容易泛滥。一泛滥会怎样?首先,黄河岸边的百姓要么搬家,要么连房子带牛车一起被卷走。那赶上干旱好吧?也不好,没有黄河水的浇灌,庄稼没收成,那就是绝对的荒年,老百姓连树皮都没的吃。历史上,许多朝代的更替,都与黄河的泛滥,黄河的干旱有直接关系。所以,从南宋开始,治理黄河一直是每朝每代都头疼的大事。

  在历史上,治理黄河比治疗癌症还难。最简单的方法,在河两岸筑河堤。在没有钢筋混凝土的年代,河堤即使不是豆腐渣工程,也经常抵挡不住泛滥的黄河水。在康熙十五年,黄河泛滥时,南北共70多处决口。即使是挡住了,咱们的母亲河还有另一个致命的缺点,携带大量的泥沙。结果就是,大堤越来越高,黄河的河道越来越高,最后,黄河的某一段竟然高出地面十几米,成了悬河。

  人们想出了第二种方法,堵不行,咱疏通行吧,有人提出,在黄河的下游多分几条河,一条河放水慢,多几条,放水就快了。据记载,最多时下游分流过十几条。结果还不行,洪水时多几条还能勉强对付,但水少的时候,河水很快就枯竭了。庄稼没有水浇灌,老百姓又开始饿肚子了。

  第三种方法,就是潘季驯的“蓄淮刷黄”治水方略。他主要针对黄河水泥沙较多的问题。他的意思是,淮河水泥沙少,通过建堤坝,储蓄淮河水。通过淮河水的冲刷,带走沉到黄河底的泥沙。把河底的泥沙冲走了,河道下降,黄河自然就安全了。

  想法很好,可实行起来却很不如意,而且,这样一搞,淮河水进入黄河河道,黄河的水流增加,反而更容易决口了。还产生了一个更可怕的事,就是黄河决口后,汹涌的水流直接将明祖陵给淹没了。幸好,那年朱元璋早就入土了,不然又是一个人头滚滚的结局。可是,今天看来,这件事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正是因为明祖陵一直淹没在洪泽湖底,所以,几百年来,明祖陵才成功地逃过了盗墓者的盗掘,也逃过了兵匪的破坏。如果不是1963年那场洪泽湖大旱,明祖陵的秘密也许会永远的埋藏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