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背后是什么?看清了不容易吃亏!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怎么正确理解?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包括另一版:唯才是举,唯贤是用。都是一个意思。表面上看,是一副求贤若渴的形象,但实际上,此言与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没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是说的好听些罢了。

  但它背后的逻辑,人们彻底搞懂了吗,一知半解的话,可不行。以后再遇到这种事,恐怕就很难看清,吃亏的还得是自己。既然是背后的逻辑,那就是全面的,不偏不倚的,事物本来面目的。站在一己立场的都会看错。

  荀彧

  其实这其中的逻辑,归纳总结来说,有两个不得已。一个是用人者的不得已,一个是才能者的不得已。很多人一看,这是什么情况?用人者不仅榨取我的才能,到了了还把我干掉,他还有不得已了?当然。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就是绳套,牢牢锁住每一个人,又驱使每一个人为其服务。用人者也是有其不得已的。

  正所谓: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成大事者必有圣贤辅佐。就像推背图中的谶语所言:周流天下贤良辅,气运南方出将臣。没有人才的辅助,人主再是块金子,他也发不了光。然而,表面上看,像是人主对人才的必然需求。

image.png

  实际上,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以刘邦为例,秦末天下大乱,豪杰并起,英雄辈出。时代正处于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局势之下,不光人主自己谋求功名,贤良也在谋求功名。功名之利,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人主遇人才,是必然的。人才遇人主也是必然的。人主不顺从,就是违逆大势、拒绝功名。人才不辅助,就是背叛大势,自断前途。二者既然为真人主、真人才,断不会错过难得施展拳脚的舞台。

  所以,此二者的合作是必然的,人才之于人主,不用也得用,人主之于人才,不助也得助。这就是用人者和才能者的第一个不得已。

  其次,除了用人者和才能者结合是必然,二者的互相选择也是必然。人主选择到的人才,必然是最适合他的,人才选择到的人主,必然也是适合他的。在天下动乱的舞台上,在竞争对手广泛存在的情况下,人主需要广播名声,以个人最佳状态,去感动才能者,人才也需要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去感动用人者。

image.png

  刘邦

  一旦选择到适合对方的人才/人主,他二者就无法更换对方。刘邦夺取天下时,人才很多,可最值得他用的人才就是张良萧何韩信。他换别人试试?他不敢,虽然他是主,但他到了还是没有换掉。而张、萧、韩也更需要刘邦,此三者也不敢更换人主。天下大势、成事之利,没人敢左右。这就是用人者和人才者的第二个不得已。无法随意选择对方。

  最后一个,人主杀人才也是不得已。功成名就,各得所需。才物尽用之后,时势已变化,不同利,不同往。人才与人主的必然合作关系宣告结束,利之不同,对立遂显。二者相杀相损也就成为常态。

  一者如韩信之死。刘邦担心韩信趁他军事能力不行拥兵自重,分享他的大汉江山的成果。而韩信也担心刘邦趁自己为人臣之际,对他进行政治上的巧取豪夺,最终一无所有。人主担心人才攻其所短、偷其所成,人才担心人主夺其所得、制其所劣。后者终以政治才能和觉悟太差,被吕后以谋反罪处死,即使是韩信的所得不是偷的抢的。

  韩信

  二者如吴三桂之死。人主知其功名俱得之后,不知天高地厚,损害人主声名,那就是刻意站在了人主和大势的对立面,天下又有了新敌人,此时的人才自我葬送前程,被杀那是活该。他的所得本身就不干净,大明的江山要是没有他的“功劳”还真不会完蛋那么快。

  所以,对于人主和人才,相杀相损也是不得已,谁也无法突破束缚。

  其实,“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要比“狡兔死、走狗烹”还要冷漠。它不管你是好人坏人,最后都要面对死。好人得了权势,就会威胁人主,坏人得了权势更威胁人主。杀好人确实残忍,但杀坏人任何时候都对!

  有的人觉得自己现在受用,有的人觉得现在社会就可以走邪门歪道,我还是奉劝有些人早做准备,好人在时势变化之后,那是九死一生,坏人只有十死无生。因为坏人在哪儿都是坏人,用你,只是把你当工具,并不是尊重你,更不是看得起你。用尽之后就干掉。因为你本来就该干掉,只是早或晚而已,是早是晚,就看你有木有利用价值。而如果你去做个好人,你会彻底翻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