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兑在历史上有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他最后去了哪里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在朱元璋的麾下,有许多谋士,例如运筹帷幄的刘基(刘伯温),再如为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的朱升,还有叶琛、章溢、陶安等人。

  除了以上几位,还有一位谋士不得不提,此人乃元朝末年的布衣书生,曾经给朱元璋留下4条大计,帮朱元璋一统天下。朱元璋称帝后,想寻他来朝为官,却找不到他。这位谋士,名叫叶兑。此人有诸葛之才,却宁愿做一位隐士。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叶兑的传奇故事。

  叶兑,字良仲,号四梅先生,浙江宁海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曾是南宋末年的进士。父亲名叫叶德象,因不愿在元朝为官,归隐乡里,对天文地理很有研究。叶兑很小时便受祖父和父亲熏陶,博通经史,元朝几度派人请他入朝为官,他都不屑一顾,宁愿在家乡教书。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朱元璋占领南京后,当时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南有方国珍,元末名将察罕帖木儿雄踞河南,从北面对朱元璋虎视眈眈。朱元璋为了立足,先后招揽了刘基、宋濂等人才,打算在乱世中闯出属于自己的天空。

  这期间,朱元璋曾派人请叶兑来南京“共谋大事”,无奈叶兑云游在外,不知踪迹。

image.png

  公元1360年,叶兑云游至南京,拜见朱元璋,朱元璋听闻来者是叶兑,大喜过望,连忙亲自迎接,朱元璋向叶兑问计,叶兑把天下局势向朱元璋说明。这场对话,堪称元朝末年的“隆中对”,叶兑的建议是:

  取天下者,必有一定之规模。韩信初见高祖,画楚、汉成败;孔明卧草庐,与先主论三分形势者是也。今之规模,宜北绝李察罕,南并张九四。抚温、台,取闽、越,定都建康,拓地江、广。(出自《明史·列传二十三》)

  意思是,以朱元璋现在的形势,若想得天下,必须固守南京,拒绝北面元朝的招降,伺机吞并张士诚,再取浙东、福建……

  朱元璋对叶兑的谋略称赞不已,想留叶兑在南京为自己效力,但叶兑不愿意,飘然而去。

  叶兑临行前,给朱元璋留下4条详细的计谋,简称“一纲三目”,其中,“一纲”是指朱元璋如何对抗元朝,而“三目”是教朱元璋如何平定张士诚、方国珍以及福建和两广。“一纲三目”的具体内容比较长,简略介绍如下:

  一纲,叶兑预测,朱元璋占领南京后,势必会和元朝大军遭遇。元朝名将察罕帖木儿不是无能之辈,他必然会招降朱元璋。叶兑劝朱元璋千万不要投降,只要固守南京,到时候“进则越两淮以北征,退则画长江而自守”,而察罕帖木儿不仅仅面对朱元璋一个敌人,他肯定不敢和朱元璋放手一搏。

  后来,果然如叶兑所料,察罕帖木儿前来招降,朱元璋拒绝后,察罕并不敢出兵来攻打。

  目一,张士诚占领平江(苏州),杭州、绍兴等地都在其控制范围内。朱元璋若要取张士诚,必须先攻打周边城镇,然后包围平江。平江城池高大坚厚,若张士诚死守,不容易攻破,可以在城池外围筑高台,利用地势反攻城内,这样张士诚必亡。

  六年后,1366年,朱元璋攻打张士诚,猛将常遇春围攻平江达半年之久,就是无法攻破城池。朱元璋亲自前往破敌,他想起了叶兑的计谋。用高台之术,张士诚的优势瞬间瓦解,常遇春终于攻破了苏州城,一切都如叶兑所料,连细节都完全一样。

  目二,方国珍占据温、台等地,此人反复无常,若正面兴师问罪,他必然会逃到海上。若伐方国珍,攻心才是上策。应该边招降边攻打,不断挫其锐气,必然能让他缴械投降。

  叶兑的话,在7年后应验,公元1367年,朱元璋派汤和攻打方国珍,方国珍果然逃到海上,后来汤和边打边招降,方国珍在抵抗一段时间后,众叛亲离,方国珍意识到自己早晚会落到朱元璋手里,他最终放弃抵抗,投降朱元璋,这一点,和叶兑所料一丝不差。

  目三,福建和两浙相邻,人心浮动,到时候只需要派人从温州南下,派亲兵从海上攻入,福建大事可定。拿下福建,两广便唾手可得。

  洪武元年,朱元璋按照叶兑的计谋,果然平定了陈友定等人,福建、两广被朱元璋统一。

  《明史·叶兑传》云:

  后数岁,削平天下,规模次第,略如(叶)兑言。

image.png

  意思是说,叶兑给朱元璋留下4大计谋,多年后,朱元璋平定天下,所有的顺序和方法,都和叶兑说得一模一样。可见,叶兑此人,深不可测。

  其实,叶兑给朱元璋留下的“一纲三目”,也不是完全料事如神。例如,“一纲三目”中完全没有提及陈友谅。笔者认为,叶兑之所以没有提及陈友谅,可能存在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陈友谅当时虽然已经崭露头角,但毕竟隶属于徐寿辉之下。后来陈友谅谋杀上司徐寿辉,自立为帝,这件事是发生在叶兑见朱元璋之后的。叶兑给朱元璋留下的“一纲三目”都是针对已经存在的势力做出的预测,对于陈友谅这个“后起之秀”,叶兑并没有预料到。

  第二,徐寿辉和陈友谅当时所处的长江中游,正是元朝大军南下平叛的主攻方向,叶兑也许认为,徐寿辉这支队伍早晚会被元军吃掉 ,完全没想到后来元军主帅察罕帖木儿被刺杀,而接替他的王保保执着于元朝的内讧,并没有出兵南下,这也是陈友谅能够壮大的原因。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叶兑才没有在“一纲三目”中提及陈友谅这股势力。即使叶兑没有提及陈友谅, 但凭他对察罕帖木儿、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几大枭雄丝毫不差的预测,也能证明叶兑此人,高深莫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叶兑却不知去向。朱元璋几次派人寻找,都不知所踪。洪武中期,朱元璋后来动用锦衣卫的力量,仍然没找到叶兑。所谓隐士高人,不过如此。

  有人说,以叶兑的聪明才智,若被朱元璋找到,恐怕不能善终。笔者不支持这种诛心的论断,笔者只是为叶兑的戛然消失,感到遗憾。

  在儒家的传统思想中,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叶兑有“兼济天下”之才,却选择隐匿于江湖,他给后人留下的,除了“三纲一目”外,再无其他痕迹可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