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魏毁佛

"

[导语

  北魏太武帝灭佛,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始,至其驾崩,废佛时间共六年。北魏太武帝在位期间锐志武功,统一长江以北。

北魏毁佛

北魏毁佛——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无一幸免于难

北魏灭佛轶事:过于残酷竟然连道家都出面反对

  灭佛的圣旨传到了平城留守监国的太子拓跋晃手里,他深深地知道父亲暴虐的性格绝不会容忍自己违抗,但执行如此残忍的命令,亲手毁灭自己的信仰,这又如何能够做到?

  太子拓跋晃陷入了深深的彷徨之中。

  正当拓跋晃举棋不定的时候,一个和尚竟然找上门来。

  昙曜,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少年出家,曾在凉州修习禅业,师从玄高。

  拓跋焘平定北凉之后,昙曜随玄高一同来到平城,继续推广佛法。玄高被杀后,昙曜开始受到拓跋晃注视。但近来平城已有谣传,僧人个个自危,而昙曜对自己的命运也早有准备,今天特来觐见拓跋晃,实际上是来交代后事的。

  昙曜把自己整理翻译的佛经推到拓跋晃面前,告知自己以决定以身赴死,光荣殉道,并托付拓跋晃保护这些经卷,也许未来还有重见天日的机会。

  也许是昙曜感动了太子,也许是给了拓跋晃勇气,不管是那个理由。在历史记载中,拓跋晃做了一件违背父亲旨意的事情,他把父皇的诏书缓发数日,使昙曜等平城的僧人有足够的时间逃亡到了武周山中。那座山是鲜卑人心目中的神山,没人敢于搜山抓人。

  在今天云冈石窟的第十七窟,是典型的三世佛格局。主佛像被视为弥勒菩萨,也就是未来佛。这座弥勒佛像有一个特点,形象巨大。由于形象巨大,使得洞窟尺寸不够。也许是计划不够,也许是其它的用意,便人工把地面往下降了很多。

20140515134220-333748531_meitu_4.jpg

  有人推测:这象征了北魏皇帝中的没即位就去世的拓跋晃,他在太子的时候,因为灭佛事件忧郁去世了。所以把他塑造成一个未来佛的形象,这样就和没有即位就去世的皇室太子,比较吻合。

  而当时的拓跋晃可能根本想不到,就是自己的这一决定,果真为佛教的未来埋下了再次兴旺的种子。

  灭佛诏颁下,一时血肉横飞鬼哭佛号,拓跋焘主持,崔浩推动的北魏灭佛运动被推向了极致。北魏全境,毁佛寺、焚佛经,活埋和尚,哄抢财物,经石虎苻坚姚兴等费尽财力建造起来的佛塔、寺庙,在中国北方荡然无存!

  历经三朝的佛国秩序被毁于一旦,恐怖气氛前后持续了五六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太武灭佛”。

  这才是真正的“遇鬼杀鬼,遇佛杀佛”!

  面对血流成河的场面,即使是曾经推动者之一的新天师道天师寇谦之也大出意外,与佛教竞争虽是事实,但如此规模的杀戮,他做梦也不敢梦到。

  据史书记载:寇谦之的确不止一次规劝过崔浩,告知“你近年内便要遭到杀戮,满门灭绝。”

  但崔浩似已走火入魔根本听不进去。无奈之下的寇谦之从此心灰意冷,隐居在静轮天宫。

  两年后的公元448年,寇谦之安然辞世,享年83岁。逝前留有遗训: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

  又过了43年,其弟子根据三教合流思想,在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修建了一座悬空寺,也许是寇谦之有意为之,也许是为警醒世人,在最高处的三教殿,释迦牟尼、孔子老子三圣并置于殿内。

  寇谦之离开之后,拓跋焘身边最亲密者只剩崔浩一人,这似乎是崔浩求之不得的。

  《魏书》记载:拓跋焘曾在群臣面前当众夸赞崔浩:“此人虽不能弯弓持矛,但胸怀甲兵百万,我征伐四方之所以战无不胜,都是此人教导所致也。”

  每当军国大事难以决策时,拓跋焘必须先要咨询崔浩,然后施行。

  崔浩看似达到了其仕途与人生的顶峰,被加授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又作为司徒实际执掌北魏全国官员任命,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然而,人生如登山,当到达顶峰时必然开始下坡,区别无非有时和缓,有时陡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为什么要毁佛灭佛?灭佛的真正历史原因是什么

  他初崇佛教,后因受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于440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太平真君五年,诏禁王公以下至庶人私养沙门,九月杀政变未遂的僧领玄高、慧崇等。七年,太武帝西征到达长安,见佛寺内藏有兵器,又查出酿酒、财宝,发现僧侣与室女私通,即立禁佛。。司徒崔浩上疏请诛天下沙门,毁诸寺院经像。三月,帝下诏诛长安沙门,并命留守平城的太子晃下令废除全国佛教。太子尊崇佛教,缓发诏书,使远近皆有所豫闻。因此四方沙门多亡匿逃脱,金银佛像及经书被秘密收藏,仅有一部分僧人被戮,而魏境内寺宇建筑却多被毁。太武帝死后,文成帝继位,诏复佛法。佛教又得以恢复。

image.png

  背景编辑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寇谦之早年就热中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在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宵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期使北魏帝王容易接纳。

  发展编辑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献上道书,但当时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于是上书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并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太武帝又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自称太平真君,并亲受符箓,兴建静轮天宫,奉祀太平真君,改年号为太平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image.png

  结果编辑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陕西黄陵)起义,有众十余万人。七年,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崔浩趁机劝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image.png

  影响编辑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一向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劝阻,虽然都不被采纳,但也由于如此,废佛的诏书得以缓宣,而使远近的沙门闻讯逃匿获免,佛像、经论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史称太武法难。废佛后不久,寇谦之病死,崔浩后来也因撰《魏史》,书中蔑视胡族而遭腰斩,其族人被诛者百余人。废佛后六年,太武帝驾崩,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中国历史上佛教灾难之——北魏太武帝灭佛

  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为适应中国国情,以便在中国立足,逐渐的中国化,发展成为“中国佛教”,与道、儒二教一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佛教与道教儒教两教的关系就如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新宗教与传统崇拜的关系,是不同类型的观念体系。故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他们之间就一直存在着理论上的争辩。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已“从一种外国来的方术变成一支队中国文化具有全局影响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正式因为佛教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道儒两家的强力反抗,三教之间,争论不休。较为突出的有:东晋的沙门敬王之争、刘宋时期的白黑之争、齐梁之际的神灭论之争以及三教之争每次几乎都涉及到夷夏之辨。相对而言,南朝的士人和僧侣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反佛运动纯用笔舌,以义理较长短。北朝则不同,非以文斗,而用武力。中国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的四次“法难”有两次都发生在北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灭佛是第一次,也是没佛最严厉最残酷的一次,堪称“血光之灾”。

image.png


  北魏太武帝统治时期(442一452年),北魏政权逐渐强大。太武帝继位之初,北魏与周边的柔然、夏、北燕、北凉等割据政权不断发生战争,经过连年征战,至太武帝太延四年(436年),太武帝消灭了匈奴夏赫连氏(431年)、北燕冯氏(436年),赶走了柔然,黄河流域只有卢水胡北凉沮渠氏政权,南方有刘宋政权。

image.png

  太武帝灭佛前,佛教在北魏有一定发展,在北魏占领的今河北、河南、陕西、甘肃等广大地区,曾是十六国时期佛教盛行的地方,沙门(佛教徒)众多。沙门享有免役免租调的特权,大量不愿服兵役、纳赋税的平民便阪依佛教,这使北魏直接控制的人口减少,兵源由此严重不足。太武帝太延四年(438年)三月,诏“罢沙门年五十以下”,使一部分沙门还俗服兵役[1]。这个诏令实际上是灭佛的开始。另外,太武帝太子拓跋晃信奉佛教,也促成了太武帝后来严厉毁佛,此问题下文还有论及,此不赘述。北魏太武帝灭佛以后,佛教暂时受到了抑制,但太武帝死后,继位的北魏皇帝又信奉佛教,佛教重新兴盛起来。北魏分裂后,无论是东魏、北齐,还是西魏、北周,佛教都有所发展。至北周武帝灭佛前,佛教在北周、北齐迅速发展,达到泛滥的程度,这比太武帝灭佛前要严重的多。从北魏正光(520一525年)以后,崇佛日益严重,“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也。略而计之,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沙门人数占北魏编户人数的十五分之一,北周有寺院万余所,僧侣人数约百万,占编户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北齐有寺院三万余所,僧侣人数二百万,占编户人数的十分之一。如此众多的寺院和沙门,占有大量肥沃土地和大量人口,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人和兵士来源,严重削弱了国力,因而周武帝要“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北魏毁佛发生在哪一年,持续多长时间,造成哪些影响?

  北魏太武帝灭佛,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始,至其驾崩,废佛时间共六年。北魏太武帝在位期间锐志武功,统一长江以北。

  简介

  他初崇佛教,后因受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于440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太平真君五年,诏禁王公以下至庶人私养沙门,九月杀政变未遂的僧领玄高、慧崇等。七年,太武帝西征到达长安,见佛寺内藏有兵器,又查出酿酒、财宝,发现僧侣与室女私通,即立禁佛。。司徒崔浩上疏请诛天下沙门,毁诸寺院经像。三月,帝下诏诛长安沙门,并命留守平城的太子晃下令废除全国佛教。太子尊崇佛教,缓发诏书,使远近皆有所豫闻。因此四方沙门多亡匿逃脱,金银佛像及经书被秘密收藏,仅有一部分僧人被戮,而魏境内寺宇建筑却多被毁。太武帝死后,文成帝继位,诏复佛法。佛教又得以恢复。

  发展

image.png

  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献上道书,但当时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于是上书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并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太武帝又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自称太平真君,并亲受符箓,兴建静轮天宫,奉祀太平真君,改年号为太平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结果

  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陕西黄陵)起义,有众十余万人。七年,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崔浩趁机劝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影响

  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一向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劝阻,虽然都不被采纳,但也由于如此,废佛的诏书得以缓宣,而使远近的沙门闻讯逃匿获免,佛像、经论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史称太武法难。废佛后不久,寇谦之病死,崔浩后来也因撰《魏史》,书中蔑视胡族而遭腰斩,其族人被诛者百余人。废佛后六年,太武帝驾崩,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