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西走廊

"

  河西走廊(Hexi Corridor),古称雍州、凉州,简称“河西”,晋朝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大凉在此建都。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又称雍凉之地,是古凉州、雍州的属地,治所所在地。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地理名词

河西走廊对历朝历代都有什么作用呢?原来这么重要

  首先让我们从一段话开始。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事实上自安禄山叛变之后,黄河上游以西的地区已永远被吐蕃占据,边境冲突也经常发生。787年的谈判失败之后,吐蕃部队俘获了一万多中国人交付与其部落为奴。当通过一段峡谷之前,这些吐蕃人让俘虏东向父母之乡辞别,史籍上提及有好几百人哭昏过去,也有不少人跳崖。”

image.png

  这里所说的“谈判”,实际上是吐蕃劫盟。此前,吐蕃尚结赞侵占盐州(治今陕西定边县)、夏州(治今内蒙古五原县),其后,各留兵千余人守之,退兵鸣沙(今宁夏青铜峡)。787年的春天,因粮运不继,羊马多死。吐蕃人也便假惺惺地向唐朝求和。唐朝的一些将领认为吐蕃人不讲信用,“强则入寇,弱则求盟,不如击之”。但唐德宗见吐蕃态度诚恳,就想与吐蕃在今甘肃清水县这个地方结盟、修好,并令吐蕃在“修好”之前先归还盐、夏二州。

  783年正月,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大相尚结赞盟于清水,双方暂息兵戈,但不久吐蕃背盟,复据清水。唐德宗选清水这个地方多少有些“重归旧好”的意思,唐朝曾与吐蕃在此多次会盟、议定边界,被迫割让了被吐蕃趁乱实际占领的凤翔以西的广大地区与吐蕃和好,并签订了所谓的《清水盟约》。可以这么说,所谓盟约不过是唐和吐蕃对西域、甘陇争夺的体现,而唐朝因为短期内无力收复失地,不得不采取此种“权宜之计”。

  787年说好了的盟约地点清水被吐蕃人改在了原州,原因是他们认为“清水非吉祥之地”,请盟于就把盟约地点放在了今甘肃省平凉市一个的“土梨树”的地方,并声称盟后再归盐、夏二州。唐朝的边将们认为土梨树地势险阻,担心吐蕃有诈,但唐德宗却把这事儿糊里糊涂地答应了下来,他甚至还做着想联合吐蕃,共击回纥的美梦。

  结果,唐朝果真上了吐蕃的当,吐蕃人果真埋下伏兵,只等唐军前来。前来谈判的唐朝官员退去甲胄,入幕更换礼服。吐蕃军伏兵在击鼓的号令下,从四面蜂拥而至,唐朝会盟官员60余人被扣押,100多随从将士被杀。而在整个突袭事件中唐军死500余人,1000余人被俘。

  吐蕃人阴谋得逞,他们说:“我们胡人打仗是靠骑兵,我们屯鸣沙时,春草还未生,马不能作战,如果那时唐朝侍中渡黄河来战,我们就会全军覆没。所以,我们能求和。”随后,大掠邻近诸州县,盐州、夏州被“悉焚其庐舍”,而后“毁其城、驱其民”退至清水县境内。

image.png

  ‍黄仁宇先生说的被俘的中国人跳崖之事,就发生在这之后,沦落为奴的他们在被准许面对东方家乡告别之时,发出的哭声实际上就是大唐的哭声,落下来的泪水当然是大唐的泪水。在他们的哭声与泪水里,大唐的衰败已经不可挽回,而那时,河西走廊这个如同中国伸出的强有力的臂膊对于唐朝来说已经不存在了。‍

image.png

  我们说,河西走廊自汉武帝刘彻和汉宣帝以来数百年的经营,至隋炀帝西巡、至至盛唐时代,古代青海、新疆乃至甘肃,已和关中内地建立了牢固的联系,经济上彼此支持和补充,文化上密切交往吸收,通过联姻血统上也有所接近,一些杂居的民族已经“同操华语”,有的甚至要“解辫削衽”,改变胡服、要求“归化”。而河西走廊的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也成了国际性的贸易大都市,体现着中国开放国门、经营西域、通过相互交流来促进国内繁荣的自信与能力。但是,在晚唐的时候,朝廷却把这个地方给丢了。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政府匆忙把河西、陇右等地的精兵调走以平定战乱。河陇、朔方之将镇兵大都被调往潼关重地,吐蕃乘势大举攻唐,劫掠州县,残害当地汉人。756年以后,吐蕃占领了陕西凤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余州,先后占有廓州、岷州、秦州、渭州、洮州等地。公元763年,吐蕃尽陷兰(甘肃皋兰)、河(甘肃临夏)、廓(青海贵德)、鄯(青海西宁)、临(甘肃临洮)、岷(甘肃岷县)、秦(甘肃天水)、成(甘肃成县)、渭(甘肃陇西)等陇右之地,安西、北庭、河西与中原隔断。

image.png

  随后,吐蕃沿祁连山北上,公元764年后,又先后占领凉州(今甘肃武威市)、甘州(甘肃张掖)、沙州(甘肃敦煌)、肃(甘肃酒泉)、瓜(甘肃安西)等地,至此陇西、河西全部成为吐蕃人的天下。

  《旧五代史》:“安禄山之乱,肃宗在灵武,悉召河西戍卒收复两京,吐蕃乘虚取河西、陇右,华人百万皆陷于吐蕃。”这就是说,吐蕃不但趁乱夺取了唐朝河西及湟善等大面积领地,而且使近百万的唐人成为吐蕃的奴隶。

  当时,吐蕃处在奴隶社会,其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很原始落后。他们在占领陇西、河西等地后,强制实行吐蕃化政策。那些不幸沦陷成为亡国奴的唐人被迫剃发易服、学说蕃语,并赭面纹身,被由唐人变成了“吐蕃人”。

image.png

  吐蕃人视唐人为贱民,在河西诸城生活的汉人走在大街上遇到吐蕃人时必须弯腰低头,不得直视;对待奴隶,奴隶主们根本不当人看,并大开杀戒。“丁状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赢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州人皆胡服臣虏,每岁时祀父祖,衣中国之服,号恸而藏之。”这是汉族人剃发易服的开始,而在历史上这被称为“河湟之耻”。

  唐朝就这样在百姓的血泪里,把河西走廊给丢了。虽然此后有张义潮光复沙州,但它已与整体无济于事了。唐朝著名诗人张籍的《横吹曲辞·陇头》描写了当时凉州陷落时的惨状,他说:“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

image.png

  在这首诗里,人们不难发现,此后的河西走廊就“萎缩”得没了盛世,而唐朝丢河西走廊也非一朝一代那么简单。宋时的河湟开边可谓宋史上最大的开疆扩土行动,但充其量不过是胎死腹中。

  1073年,北宋开始了收复河湟的行动,目的是收复河湟,使西夏腹背受敌,最终消灭西夏,统一中国西北地区。3月,宋军攻取河州,穿越露骨山,向南收复河州。接着又攻下宕、岷二州,叠、洮二州的羌人首领于是都开城投降。此战,宋军转战50多天,跋涉1800多里,收取熙、河、洮、岷、迭、宕等州,幅员2000余里,招抚大小蕃族30余万帐。这为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赢得了极大的政治声誉。

  然而,让人痛心的是,王安石下台后,司马光上台,因为对河湟地区的军事行动耗费了北宋朝廷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吐蕃的反抗活动更使北宋朝廷非常被动,竟然想要主动放弃这些地方。

image.png

  对此,曾经在熙河路任职四年的孙路将军带着一份边关地图当面质问司马光:如果河湟一带丢失,关中长安就很危险了,当年唐朝就是因为失去河湟,导致吐蕃、回鹘二国在长安一带出入自由,给唐朝的国家安全带来极大的麻烦。先帝好不容易收复这里,你们又把它们丢给敌人,敌人根本不会就此收手,反而借着这些地方更方便地骚扰大宋。

  “自通远至熙州才通一径,熙之北已接夏境,今自北关辟土百八十里,濒大河,城兰州,然后可以捍蔽。若捐以予敌,一道危矣。”

  虽说,司马光听取了这个意见,没有让出河湟,但还是将米脂等四个战略要地还给了西夏,严重损坏了宋朝的国防利益,遗患无穷。而这也是造成北宋后来灭亡的原因之一。

  那个时候,对于宋朝来说,河西走廊就是一个遥远的梦,孙路将军的这番话不过是站在河西走廊的东大门上说的,宋朝是不会有那么强有力的战斗的臂膀的。而此后的古代中国因为迁都北京,顾及河西走廊分明都有些力不从心,而河西走廊的名字却一直与“强汉”紧紧拥抱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河西走廊对中国历史有多重要?专家只说出了一半

  河西走廊都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狭长且直,形如走廊,因地处黄河之西,被称为“河西走廊”。

  从金城(兰州)出发,越过黄土高原与河西平原的分界乌鞘岭,便正式进入河西走廊。自东南往西北,河西走廊依次经过东端凉州(武威)、甘州(张掖)、嘉峪关、肃州(酒泉)、西端瓜州、沙州(敦煌),一直延伸到玉门关附近。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二百公里。

  这个地方,东周春秋时为被西戎占领,战国先秦时被月氏人占,后被匈奴攻破,占领建城池。

  汉代以前,河西走廊已经有了经贸和宗教往来的古道,后汉武帝刘彻初设二郡武威郡、酒泉郡,而后武威郡分张掖郡、酒泉郡分敦煌郡,其并入华夏版图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是,关于河西走廊对中国的意义,这些年,专家只愿说出了一半。

image.png

  河西走廊示意图

  古丝绸之路从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分别从阳关与玉门关进入新疆。河西走廊因此成为古丝路的枢纽路段,连接着亚非欧三大洲的物质贸易与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

  对于河西走廊的这一优势,季羡林评价: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

  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

  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了。”

  另外是,关于西汉设置河西四郡的历史功绩专家们给出的答案是:

  扩大了汉朝对古代新疆的政治经济影响,促进了新疆统一于汉朝;将河西游牧区建设成为农业区,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方便条件;发展了河西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创造了高度发展的封建文化。

image.png

  这只是其中的一半,另一半专家们一直不愿意说出。

  即是河西走廊这一狭长的区域,在充当文化与经贸输血管的同时,也把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分成了一东一西两个部分,使他们相互得不到有效的联系互动,甚至将他们完全孤立了起来,从而减轻了他们对于中原王朝的入侵压力。

  几乎是在刘邦建立汉帝国的同时,匈奴的冒顿关于也统一了中国北方草原。但是,当时的汉帝国根本没法与匈奴抗衡,在匈奴的入侵、骚扰下只能忍辱负重。

  为什么呢?连成一线的北方草原民族就是一个强大的整体,兵强马壮,来去自如,而汉朝则在建立之初,由于战乱等原因,不但在军事上,甚至在经济上也处于弱势。

  今天,匈奴人问你要钱粮,不能不给;明天,匈奴人要你嫁公主,也不能不答应。

  刘邦原想定都 洛阳,后迁往长安,这就让匈奴对汉朝始终造成黑云压城之势,只要你惹他不高兴,他可以随时来攻,而且,只要一过今宁夏固原这个地方,到长安是数百公里的平原地带,无险可依,匈奴人打垮汉朝似乎也不需要多少力气。

image.png

  然而,占领河西走廊之后的形势,对汉朝来说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首先是河西走廊如同一块长长的楔子牢牢地打入了现在被我们称为东疆的哈密、吐鲁番一带,而汉朝对于当时西域(最初不包括今天的新疆北疆地区,仅限于新疆南疆地区)经营和占领,一方面打通了贸易与文化的通道;

  另一方面出河西走廊越过罗布泊沿昆仑北麓向西,无形中使位于生活在青藏高原,尤其是青海高原古代羌族等民族处于孤立的境地,完全切断他们与匈奴的联系。

  这实际上等于将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实力一切为二,意义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与后来汉王朝对今青海东部的经营,基本已使曾与与匈奴联手、共同对付中原王朝的古代羌族生活在名符其实的“苦寒之地”了。

  这是大汉王朝在河西走廊走出的一招高棋,而中一招分明来得更猛、更狠,即是出河西走廊向北,进入北疆地区联合乌孙,与汉朝对于河套地区的经营组合在一起,使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人陷入漠北之困境,要么被汉朝灭亡,要么臣服汉朝。

  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构想,真正现实它的是河西走廊这个地方。

  汉武帝是分南北两步走的,一方面让李广利征大宛,另一方面让张骞二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

image.png

  春秋战国以前,乌孙曾在现今宁夏固原一带游牧,其后他们逐渐迁徙到河西地区,后来又西迁伊犁河流域建立起了一小政权。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的大月氏,打算与大月氏人结盟夹击匈奴,可是无功而回。

  随后,汉武帝展开反击匈奴的战争,在占领河南后,又发动河西之战,汉军节节胜利,至公元前119年终于迎来了“而金城(兰州)、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今罗布泊)空无匈奴”的局面。

  同年,张骞认为联合乌孙国强大,能切继匈奴右臂,向汉武帝建议拉拢乌孙国,“可厚赂招,令东居故地,妻以公主,与为昆弟,以制匈奴”。三年后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向乌孙建议返回敦煌祁连间故地,以便与汉朝共同对抗匈奴。

  虽然,汉朝让乌孙回河西走廊的愿望并没有实现,但乌孙却与汉朝结成了联盟。

  为此,汉武帝不惜拿汉朝的正牌公主与乌孙人换马、和亲。公元前108年,汉朝以宗室刘建之女细君公主下嫁乌孙王猎骄靡。

  然而,乌孙与匈奴在种族血缘上有着说不清的关系,猎骄靡接纳刘细君的仅代表他只是跟汉建立外交关系,并不意味着他与匈奴的决裂。

  而匈奴得知乌孙与西汉联姻以后,亦遣派一名本族女子与猎骄靡成婚,猎骄靡立她为左夫人。

image.png

  一左一右,在这里人们当然能看到匈奴人同样对乌孙的重视,但在当时,匈奴的整体实力已经没法与汉朝抗衡了。

  而在公元前105年,刘细君去世后,汉武帝又马上把楚王之女解忧公主嫁给继任的乌孙王军须靡,以维持姻亲关系。军须靡死后,其弟翁归靡为昆莫(王),继娶了解忧公主,而汉朝对于乌孙的影响力日益增加。

  公元前71年,乌孙王翁归靡亲率五万骑兵自西进攻匈奴右谷蠡王庭,大胜。自此以后,匈奴由盛转衰,逐渐退出西域,乌孙成为西域最强大的国家,翁归靡决定摆脱匈奴,与西汉结盟。

  公元前64年,翁归靡上书,“愿以汉外孙元贵靡(解忧公主之子)为嗣,得令复尚汉公主,结婚重亲,叛绝匈奴”,汉朝答允,乌孙与西汉的联盟正式被确立。不过,当时西汉通过联姻保持与乌孙结盟的基础实已消失,汉朝已经凭借自身的力量打败了匈奴。

  而汉武帝他老人家那时也已经去世,他派张骞联合乌孙“切继匈奴右臂”的计划经过多年的经营,已经获得成功。

image.png

  这中间值得一说的是,为了拉拢乌孙,汉朝除用刘细君、刘解忧两位公主和亲外,还向乌孙嫁过另一位公主——相夫公主。

  公元前64年,翁归靡再次上书,表示愿立汉朝的外孙元贵靡为嗣,要求再派汉公主联亲,加强汉朝和乌孙的关系。汉宣帝派解忧的侄女相夫为公主,下嫁元贵靡;乌孙也派使者三百人,来汉朝迎娶相夫公主。

  相夫公主一行到达敦煌时,得知翁归靡已死,乌孙贵族另立军须靡的匈奴夫人生的儿子泥靡为昆莫。对此,汉朝十分不满,决定迎回相夫公主。

  这个亲虽然没和成,但这些和亲公主们,尤其是细君和解忧,都为发展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后人为了纪念她们,或者将她们的事迹载入史册,或者编成故事流传,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她们!

image.png

  这就是河西走廊对中国的意义,它像一只巨臂,勇猛万里自信地伸入西域,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整体实力一分为二,减弱了他们对抗中原王朝的能力,促进了中原王朝对于西域的统一。

  而且,在西域,它奇迹般地长出了两个只手,一南一北,将今天的新疆地区温情也有力地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使新疆成为祖国永远都不能分割的一部分。

  对于北方少数民族来说也是一样的,丢掉河西走廊,就意味着被分割,没有进军中原的能力。史实也是这样的。

  元朝之所以能统治中原地区,也是这么个道理,铁木真先是不惜一代价,打通了蒙古高原与西域,在中亚完成巨额的战争贮备,对控制河西走廊的西夏人进行了历时22年的战争,攻灭西夏,进而灭掉金朝,将中国北方“连”成一个整体,才进一步入侵中原的。

  至于清朝,是个例外,一方面有李自成等人的“帮忙”、吴三桂等人的投降;另一方面,明朝当初确也没将他们当回事。而清人入关后,最早也是向明朝称臣的,他们最初连统一中原的梦都不敢做过,更别说敢想统治中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历史上的河西走廊是指哪里?为什么叫“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Hexi Corridor),古称雍州、凉州,简称“河西”,晋朝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大凉在此建都。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又称雍凉之地,是古凉州、雍州的属地,治所所在地。

  河西走廊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与第一站、丝路西去的咽喉;这里汉时即设四郡,戍兵屯田,是汉朝经略西北的军事重镇,后来又因诸多山脉的天然阻隔,成为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战火的栖息场所。

image.png

  东周春秋时为被西戎占领,战国先秦时被月氏人占,后被匈奴攻破,占领建城池。在公元前1年已经有了经贸和宗教往来的古道,后汉武帝刘彻初设二郡武威郡、酒泉郡,而后武威郡分张掖郡、酒泉郡分敦煌郡,其并入华夏版图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image.png

  河西是甘肃西北部狭长堆积平原,位于祁连山以东,合黎山以西,乌鞘岭以北,甘肃新疆边界以南,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二百公里,为南北走向的长条堆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极其重视的地方,因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浅谈霍去病的河西之战和河西走廊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因其勇冠全军,封冠军侯

  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皇后卫子夫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闪电战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

  河西地区-河西走廊-祁连山

  河西地区系指今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河西,又因其为夹在祁连山(亦称南山)与合黎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亦称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

  广义的祁连山脉,是甘肃省西部和青海省东北部边境山地的总称。匈奴在丢失祁连山地区后,不得不唱出了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同时,也为汉民族夺取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优良马场,为以后的征战提供了众多的马匹。

  河西走廊(The Hexi Corridor),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中国甘肃省西北部狭长堆积平原,祁连山以东,合黎山以西,乌鞘岭以北,甘肃新疆边界以南。因位于兰州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又称雍凉之地,古凉州雍州的属地。河西走廊南起乌鞘岭,北至玉门关,东西介于腾格里沙漠、西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东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间,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南北走向的狭长堆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极其重视的地方,河西走廊文化经济自成体系。

image.png

  先秦时期(约7500~4000年前),从凉州的磨嘴子、马家窑文化,皇娘娘台、海藏寺的齐家文化,沙井子、暖泉的沙井文化等证明从那时起,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主要是游牧部落。

  夏商时期(约前2070~前1046),在夏商时期,雍州、凉州地处的犬戎的势力范围,河西走廊为西戎的驻地,西戎首领行使司法权,因为是游牧部落,繁衍生息的场所不固定。

  西周(前1046),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西周,此地为北羌、马羌、西戎占据,此地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 但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北羌、马羌、西戎是中国最古老的几个强悍部落,雄踞西北长达几个世纪。西周时中国分为九州,此地属雍、凉二州,旧称“雍凉之地”。

  东周(前770),周平王定都洛邑,建立东周,此地为雍州属地,春秋以前为西戎占据。雍州,禹贡的“黑水西河惟雍州”,到尔雅的释地:“河西曰雍州”,都有明确的史载。黑水即张掖。

  秦朝嬴政初年(前221),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雍州的这部分土地为月氏驻牧地,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此处是月氏人的属地,亦称月支、禺知的属地,隶属于雍州,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武威与敦煌地区,实力强大,为匈奴劲敌。

  第一次河西之战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一万骑兵出征匈奴。这就是第一次河西之战。

image.png

  他率军从陇西郡出发后,越乌戾山,渡黄河,伐遫濮部,速斩遫濮王。

  , 涉狐奴水,六天转战千余里,踏破匈奴五王国,有如摧枯拉朽般将河西诸小王纷纷击溃。霍去病在穿插分割并包围这些部落后,很轻易的就迫降了他们,并不抢掠他们的财产与子民。这样一则是为了减轻负担而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轻装上阵以便高速推进,让其他顽抗的匈奴正规军始终无法做出有组织有计划的反击;二则就是为了孤立“钦差大臣”伊稚斜之子。

  接着,霍去病继续纵横河西,往北再回头向南,纵横两千里,在焉支山(今甘肃张掖市山丹县大黄山)南北杀了一整个来回,终于在皋兰山(今甘肃临夏县东南)与集结起来的匈奴部队短兵相接。经此一战,折兰王被杀,卢侯王被斩,浑邪王之子及其相国、都尉,全体被擒;甚至休屠部的圣物“祭天金人”都成了汉军的战利品。汉军这边,不但杀光了匈奴军的全部精锐,斩首八千九百六十级,并擒获了大量俘虏与辎重,而且兵力损失基本可忽略不计(锐悍者诛,全甲获丑)。

image.png

  第二次河西之战

  汉军取得第一次河西之战胜利后,为保证作战突然性,稍事休整,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夏天,,汉武帝命令霍去病第二次率军出击河西地区,并派合骑侯公孙敖随同出征,发起第二次河西之战。

  这时匈奴也侵入代郡、雁门郡,杀死和抢走数百人。

  汉武帝派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率万余骑兵出右北平,进击左贤王部。

  霍去病与公孙敖合领骑兵数万,都从北地出兵,分道进军向西进击。霍去病出了北地后,已远远地深入到匈奴之中,因合骑侯公孙敖走错了路,未能与霍去病军会合。

  霍去病没有等到公孙敖军,便独自率领所部骑兵继续依原定作战计划,急速前进。采用大纵深外线迂回作战,先由今宁夏灵武渡过黄河,向北越过贺兰山,涉过浩瀚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绕道居延海(今内蒙古西北),转而由北向南,沿弱水而进,经小月氏(未西徙的月氏人,今甘肃酒泉一带),再由西北转向东南,深入匈奴境内2000余里,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弱水上游地区,从浑邪王、休屠王军侧背发起猛攻。匈奴军仓促应战。经过激烈的战斗,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歼敌3万余人,迫降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都尉等2500人,俘虏5王及5王母、单于阏氏、王子59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63人。汉军仅伤亡3千余人。浑邪王、休屠王率残军逃走。

  汉武帝对霍去病大加赞赏,益封其食邑五千户,其手下部将也多因功封侯。但是,西汉进攻匈奴左贤王部的军队却出师不利。该路军以李广为先锋,李广率4千余骑先头部队先行出发,张骞所率主力却未按照预定时间出击,致使李广军北进数百里后,被左贤王军4万骑团团围住。面对优势敌兵,李广沉着应战,先令其子李敢率数十骑贯穿敌阵,以示匈奴军易破,稳定住军心,然后将4千骑布成圆阵,外向应战,用弓矢与匈奴军对射。激战2日,汉军死伤过半,匈奴死伤与汉军相当。最后张骞终于率主力赶到,匈奴军见不能取胜,遂解围北去。

  汉军回师后,张骞、公孙敖均以不能按期会合,叛处死罪,后以财物赎免,贬为庶人。李广则功过相当,未得封赏。匈奴伊稚斜单于得知浑邪王、休屠王两战两败,丧失河西绝大部分地区,十分恼怒,要对他们严加惩处。2王惧怕,无路可投,便于当年秋派使者赴汉乞降。此时2王手中仍有4万余部众,号称10万。汉武帝恐其中有诈,令霍去病率1万骑兵前去受降。果然,汉军未到河西,休屠王突然变卦,拒绝降汉。浑邪王攻杀休屠王,收编其部众,但人心极不稳定。汉军渡过黄河后,排列成威严的队形前进。浑邪王列阵迎候,其部下一些裨王见汉军阵容严整,心存疑惧,企图逃走,匈奴阵中骚动起来,局势眼看将不可控。霍去病远远望见,当机立断,驰入匈奴阵中,与浑邪王相见,将欲逃跑者8千余人尽行斩首,迫使匈奴军稳定下来,尔后先遣使送浑邪王赴长安见汉武帝,自引匈奴余众向西汉边境缓行。汉武帝封浑邪王为漯阳侯,将其部众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5郡之边。

  为了切断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汉武帝在在河西地区先后设立酒泉郡(公元前121年),武威郡(公元前115年),张掖郡(公元前111年),敦煌郡(公元前88年),从内地迁移大量人口到这里戍边、生产。这就是有名的河西四郡,加上敦煌以西的阳关和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也就是从那一年起,这本属于匈奴的故地永久并入了中华的版图。

  为了表彰霍去病在这次受降中的功绩,汉武帝再次下令益封1700户给霍去病。两次出击河西及接受浑邪王投降的过程中,霍去病充分显示了其勇武、机智、果断的军事指挥才能,其声望、地位日增,与大将军卫青已不相上下。

  河西之战的历史意义

  东周春秋时为被西戎占领,战国先秦时月氏人占,后被匈奴攻破,占领建城池。在公元前1年已经有了经贸和宗教往来的古道,后匈奴人阻道,汉武帝派西汉大将李广、卫青、霍去病打通古道即丝绸之路,而后汉武帝刘彻初设二郡武威郡、酒泉郡,而后武威郡分张掖郡、酒泉郡分敦煌郡,其并入中华版图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虚岁)。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象祈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河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其辉煌从西汉开始一直延续到民国。先秦时期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再到悠久的宗教融合,民族融合,尤其是佛教,西域高僧、大师云集,大小乘佛教通过河西传入长安,古代四大译经家有三位与河西有着深厚渊源,足见河西在中国佛教的地位。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