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古尔河战役

"

  卡古尔河战役:1770年8月1日,在俄土战争(1768—1774)期间,鲁缅采夫将军指挥的俄国第1集团军4.2万人和土耳其宰相哈利勒巴夏作战图统率的土军主力7.5万人在卡古尔河(多瑙河左岸一支流)进行的一次交战。是俄国武装力量最为辉煌的胜利之一,在俄土战争中占有重要意义;为俄国军事学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卡古尔河战役

卡古尔河战役——俄国与土耳其的对决

解密:俄土之间发生的十次战争主要争夺什么?

  博斯普鲁斯海峡扼守欧亚大陆,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咽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但今天,海峡上除了来往络绎不绝的货轮和载着住在两岸的市民来往通勤的渡轮外,尾随着渡轮等待游客抛洒面包屑的海鸥和绵延在海峡两岸的餐馆、咖啡店早已将曾经的战火和硝烟抹得一干二净。但正如博斯普鲁斯海峡平静的表面下常常暗流涌动一样,这条风光宜人的狭长海峡就算被伪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作为军事要塞的身份却从没有消失过。

  11月24日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之后,整个局势骤然紧张。晚上在回家的渡轮上,听到身边的两位土耳其大叔聊天,“我们这次会不会和俄罗斯来一仗?”“来就来,我们的爷爷们跟他们就打过,没事。”正在全世界猜测这次“击落军机”事件会不会引起地区大的军事冲突的时候,对于大多数土耳其人来说,最多就是再打一架而已。

  俄土战争发生过十数次,冲突则不计其数。战场从东欧到巴尔干,从亚速海到黑海高加索,事件跨度从17世纪到20世纪近300年,奥斯曼帝国从攻转守逐渐衰落解体,俄罗斯作为“北方的敌人”频频南下,最终将奥斯曼帝国禁锢在安纳托利亚和巴尔干一隅。

  最早的一次俄土战争发生在1568到1570年间,莫斯科大公伊万四世1566年南下吞并了以塔塔尔人为主的阿斯特拉罕汗国,逼近黑海。在位的奥斯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二世察觉到俄罗斯人南下的危险,听大维齐尔索库鲁·穆罕默德帕夏的建议,以保护当地塔塔尔人为由北上克里米亚,进入乌克兰,准备开凿一条连接顿河和伏尔加河的运河来帮助中亚突厥人对抗俄罗斯人。奥斯曼军队久攻俄罗斯不下,加上冬季气候恶劣,死伤惨重。运河不了了之,1570年俄罗斯大使在伊斯坦布尔签订合约,自此修好。

res04_attpic_brief_meitu_32.jpg

  1678年至1681年间发生的俄土战争,被称为第一次俄土战争,这是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第一次比较重要的战争。先是在1672年到1676年之间,波兰遭受土耳其人入侵,丧失大片领土。1676年,俄国对土耳其宣战,入侵第聂伯河沿岸和齐吉林堡,奥斯曼帝国以保护当地哈萨克人为由出兵应战,战争持续5年,双方于1681年签署花园宫和约,合约规定自此之后第聂伯河左岸归沙皇俄罗斯控制,第聂伯河右岸则被控制在奥斯曼帝国手里。第聂伯河事实上成为奥斯曼帝国和沙皇俄国之间的分界线。

  第二次俄土战争事实上是奥斯曼帝国与神圣联盟之间战争的一部分。1683到1699年间,奥斯曼帝国第二次围攻维也纳,欧洲各国组成神圣联盟反攻奥斯曼帝国。1686年俄国加入神圣联盟,并与1687-1689年间进攻克里米亚,1695-1690年间攻打亚速。没能攻下克里米亚的俄国军队在亚速打了胜仗,这也是俄国海军的第一次大胜。1700年双方在伊斯坦布尔签订了和平协议,协议规定从此亚速归俄国控制,并且奥斯曼帝国默认俄国在亚速海沿岸城市塔甘罗格建造军事设施,俄国正式迈入了黑海。至此第二次俄土战争结束。

  第三次俄土战争。1709年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在俄国境内的波尔塔瓦战败,撤退至奥斯曼帝国境内并请求援助。而俄国为了弱化奥斯曼帝国,试图挑起黑海西岸信仰东正教的奥斯曼属地的反抗,奥斯曼帝国出兵北伐,大败沙皇俄国。收复顿河河口,并且再次夺回了亚速,沙皇俄国拆除所有防御工事撤出黑海。1711年双方签订普鲁特合约,亚速重归奥斯曼帝国统治。

  但俄国人对黑海的渴望并没有停止,首先他们和波斯帝国签订了一些友好协议,进而和奥地利一起赶走法国扶植起来的波兰国王,重立新国王。1735年底,克里米亚的塔塔尔人袭击乌克兰和高加索成为俄国开战的借口,但这是一次失败的战争。盟军奥地利无法抵挡奥斯曼军队,率先签订合约。其后俄国为了避免更多的损失在尼斯和奥斯曼帝国签订停战协议。俄国企图重夺亚速和克里米亚的愿望没能实现,也为第五次俄土战争留下了伏笔。

  从1768年第五次俄土战争开始到1829年的第八次俄土战争中,俄国全部取胜。在第五次俄土战争中,俄国在奥斯曼帝国西部的地中海城市切什梅附近的海域歼灭了奥斯曼海军的主力,在黑海方向迫使奥斯曼帝国承认克里米亚独立,实质上得到了对克里米亚的统治权,俄国全歼奥斯曼海军主力后高调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向整个欧洲宣布自己在地中海的存在。也正是在第五次俄土战争之后,欧洲开始意识到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和虚弱,力量对比逐渐翻转。

  1787-1792年间的第六次俄土战争,奥斯曼帝国再次战败,割让给俄国顿涅茨特河以东广阔的领土。第七次俄土战争,俄罗斯从西至东在巴尔干、黑海和高加索地区全面获胜,被击溃的奥斯曼帝国向俄国割让了比萨拉比亚地区(顿涅茨特河、普鲁特河-多瑙河和黑海组成的三角地带)。第八次俄土战争发生在1828至1829年间,正值希腊独立战争爆发,俄国趁火打劫,获得了外高加索沿海的领土,希腊独立。在整个时期,奥斯曼帝国处于不断丢失领土却无法收回的状态,整个帝国陷入了真正的危机。

  从第九次俄土战争开始,奥斯曼帝国的自救运动也拉开了帷幕,第九次俄土战争又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之前,“近东问题”是国际热点问题,欧洲各国眼看奥斯曼帝国已经走到了解体的边缘,帝国各个属地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欧洲各国也都在打算划分新的势力范围。俄国和法国在耶路撒冷圣城问题上产生争执,代表东正教和天主教的两国同时向奥斯曼苏丹提出自己的权利请求,苏丹偏向了法国。俄国要求在巴尔干建立针对东正教徒的“俄罗斯保护国”再次被拒后,1853年5月19日召回驻伊斯坦布尔大使,6月22日开始占领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战争开始后,奥斯曼军队最初保持着胜利。但是在黑海海军军港锡诺普的海军被俄国摧毁后,伊斯坦布尔直接暴露在俄国的威胁下,战局发生了反转。英法为了避免俄国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出面干涉。1854年底英法对俄宣战,在联军的阻击下,俄国战败,再次退出克里米亚半岛。

  彼时奥斯曼帝国内部开始改革维新,1839年开始的“Tanzimat”运动可以被类比为清王朝的“百日维新”。当然奥斯曼帝国的维新运动进行得更久,范围也更加广泛,甚至“宪政运动”也被提上了议程,奥斯曼帝国的第一部宪法也是在这个时期修订的。改革的目的是为帝国内部所有居民提供公民身份,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制度而非宗教身份,起始于欧洲的自由主义思潮开始进入奥斯曼帝国领土。但就像试图用胶带修补即将坍塌的大厦一样,努力很感人,但毫无用处。奥斯曼帝国的崩溃一刻也没停,帝国范围内独立运动不仅在撕毁老的帝国,也在创造新的世界地图。

  第十次俄土战争(1877-1878,土耳其称之为“93 Harbi”战争,因为根据鲁米历法,1877年为鲁米历1293年)。这次战争以奥斯曼帝国的惨败收场,不仅丢失了巴尔干和高加索地区大片的领土,俄国军队更是进入了伊斯坦布尔“绿村”(今阿塔图尔克国际机场附近),直接威胁奥斯曼苏丹的生死。“93 Harbi”战争可以说是导致奥斯曼帝国崩溃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当时在位的苏丹阿卜杜拉哈米提二世一怒之下无限期解散议会,终止宪政,改革成果幻灭。另外,从巴尔干和高加索地区涌入安纳托利亚的近100万难民成为压弯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英法的阻挠下,俄国没能达成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野心,但从巴尔干到高加索的整个区域如同一个铁罩扣在土耳其的头上。

  300年间这个来自北方的敌人一步一步逼近,最终停在了自家门口。俄国人唯一没能实现的愿望就是那道狭长的海峡。一战后,1923年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国和各国签订洛桑条约,规定博斯普鲁斯海峡在非战时对所有非军事舰船飞机开放,海峡两岸不得设置军事设施(但这一条在1936年被修改了)。俄国人如果不放弃努力了三百年想要实现的黑海内湖梦就必须拿下海峡。今天,土耳其突然发现以前的那个“北方敌人”竟然从南边来了,但不管从哪个方向来,都是朝着风光秀丽、生气勃勃,同时暗流涌动、深浅难测的海峡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俄土战争背后的隐秘:土耳其难忘的“大国之梦”?

  土耳其上月击落俄罗斯战机后,引发两国自“冷战”以来最严重危机。俄方随后对土方迅速出台一系列经济制裁,包括禁止进口某些土耳其食品、叫停前往土耳其的旅游套餐等。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年度国情咨文中,严厉指责土耳其包庇和支持恐怖主义分子。

  土俄关系何去何从?土俄双方交锋是否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战”?

  诸位读者,笔者绝不是一个幸灾乐祸者,并且一直担忧中东形势一再复杂化。现在看来这个担忧并不过分。12月7日,土耳其媒体刊登照片显示,俄罗斯海军一艘战舰俄罗斯大型登陆舰“凯撒库尼科夫”号12月5日驶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时,甲板上有士兵肩扛火箭发射器。土耳其就有关照片向俄罗斯方面表示愤怒,外长梅夫拉特. 卡夫索戈鲁称这一事件是“挑衅”。

  博斯普鲁斯海峡又称伊斯坦布尔海峡。该海峡将该城一分为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大桥就架在海峡之上,该海峡又是俄罗斯黑海舰队通往世界的唯一海口。两岸悬崖陡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根据1923年签署的协议,土耳其有义务在和平时期允许所有船只通过该海峡。换言之,俄土一旦发生军事冲突,海峡一被土耳其封锁,俄罗斯舰队就成为瓮中之鳖了。

20151126_8331699042208419590.jpg

  俄罗斯和土耳其竟然翻脸了!

  耳其领空,土耳其将其击落,令两国关系急剧恶化。尽管土国总统埃尔多安向俄罗斯驾驶员在跳伞后被土军射杀表示抱歉,但拒绝作出道歉。这引起普金及俄国全民震怒。

  普金一怒之下,当即揭发土耳其之走极端,是为了保护总统埃尔多安的儿子偷偷运输从“伊斯兰国”(IS)极端组织手中购买的石油走私车队。

  这一揭发杀伤力极强,震动整个西方世界。德国和美国媒体也随后揭发IS极端组织和土耳其的石油黑箱作业。

  埃尔多安当即否认,并愿以总统乌纱帽来担保,一旦普金拿出真凭实据,立即辞职。两国元首互相对立到这种地步,怎不让人担心。

  土耳其是北约集团成员国,这样的反目,岂不增加北约和俄国的矛盾。有意思的是,虽然北约秘书长口头上表示站在土耳其一边,但是北约各国首脑都不愿介入和表态。因为一旦黑买卖石油属实,会给自己造成被动。

  醉翁之意不在酒

  埃尔多安老羞成怒一不做,二不休。又派坦克兵团直接开进伊拉克北部的摩苏尔地区,说是为了加入反IS极端组织的战斗做演习,遭到伊拉克政府的严重抗议。伊朗副外长阿米尔6日也为此提出严重警告并表示,这一行动未经伊拉克政府批准,不仅无助于打击恐怖主义,反而会造成动荡和威胁到整个地区的安全。

  德国电视一台12月6日声称,土耳其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目前已经进入冰河期,现在又把土耳其坦克开至伊拉克北部,并拒绝撤出,是“醉温之意不在酒”,是否有意借中东当前的复杂形势,展现出其蠢蠢欲试,再次实现“中东大国”梦。

  俄罗斯媒体“联邦新闻社” 说得更露骨了。他们引述俄中东问题研究所所长萨塔诺夫斯基的话称:“实际上,埃尔多安让土耳其加入打击利比亚的西方阵营,并且派兵进入伊拉克及叙利亚,借用恐怖分子或者各种机会的动乱,彻底推翻这些国家的政权,具有恢复奥斯曼帝国的野心。”

  德国新闻网6日称,土派兵进入北伊拉克,说是打击IS联盟,实际上是防备伊拉克的库尔德宿敌,使自己走向更被动的境地。此外,伊拉克政府可能已不再任北约盟军,更加偏向以俄罗斯为主的反恐联盟。

  《纽约时报》5日引述约旦政治分析人士索维尔的话称,土耳其出兵伊拉克,可能会在这一地区掀起一场新的战争和动荡。

  笔者不愿偏向哪一方

  笔者是个局外人,虽然学过世界史,但对俄罗斯、土耳其的历史渊源和矛盾知之甚少,而且也不愿意随便偏向哪一方。

  笔者最近比较同情俄罗斯的遭遇,觉得欧洲各国因为东西乌克兰内乱和克里米亚重返俄罗斯,给俄罗斯一再施加经济封锁的压力,是否有点过份?背后显然有美国挑动的阴影。现在土耳其忽然也加入进来,使俄罗斯雪上加霜,这岂不是趁火打劫?所以,普金更恨之入骨。

  不过,令笔者不解的是,俄罗斯明知自己当前已经处于四面楚歌,经济捉襟见肘,极为困难。按理说,在土耳其总统已经公开表示愿缓和土俄紧张局势,理应顺水推舟。这符合中国的《孙子兵法》。

  可是普金不顾一切,与土耳其反目为仇对着干。这恰恰符合了西方人普遍的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脾性,跟你豁出去了。但里面是否还有其他难言之隐?历史上的仇隙又翻出来了?

  温古而知今

  为此,笔者开始翻阅了一些土耳其和俄罗斯的的历史资料。没想到,在这近千年的历史潮流中,仅仅中亚和俄罗斯的关系史会如此复杂。

  俄罗斯、土耳其、伊朗和中亚各国的宗教冲突、民族冲突、地域冲突、经济利益冲突以及政治演变会那么激烈,战争从未断过。仅仅俄国沙皇的统治时代,俄国统治者的扩张野心、民族侵略、经济霸权就罄竹难书,种下了极深的仇恨种子。

  即使在上世纪的苏维埃时代,“斯大林主义”的俄罗斯沙文主义、对少数民族欺压、歧视,强迫他们迁移到西伯利亚、全国通说俄文,不知造成多少民族仇恨。

  地处西亚的土耳其、伊朗,在地理上与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毗邻,历史联系非常紧密。

  中亚五国和阿塞拜疆的居民大都信奉伊斯兰教,语言属突厥语系,与土耳其语近似,风俗习惯、历史传统与邻近的土耳其、伊朗非常接近。历史上土耳其、伊朗、俄罗斯为争夺外高加索地区曾经多次发生过多次战争。最终的胜利者是俄罗斯。

...查看更多

卡古尔河战役的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俄土战争发生到1769年,俄罗斯在德涅斯特罗夫斯科--布良斯克主战场上集中了两个军团:基辅地区的第1军团和第聂伯河、克列缅楚格下游的第2军团。

  俄罗斯军事会议在1769年制定的军事行动计划时,把基本注意力置于土耳其方面可能采取的积极行动与己方的对抗办法之上。这一年其作战行动的实际进程总的可以归结为霍京的争夺,但由于第1军团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利岑元帅的指挥不利,致使俄军唾手可得的胜利不翼而飞。于是在同年9月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鲁缅采夫接掌了第1军团的帅印。在冬营过后,彼得堡的军事会议将夺取德涅斯特河下游的宾杰里城堡作为1770年作战计划中的首要目标提出--但这个任务交予了彼得·伊万诺维奇·帕宁指挥的第2军团,并规定第1军团为其作掩护。或许是"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鲁缅采夫修正了这个计划:他以积极行动取代了消极的防御任务,建议向普鲁特河与塞列特河之间的地区进攻,为的是阻止土耳其人渡河至多瑙河左岸,正如他在写给帕宁的信中所表达的那样"攻击行动的直接意图是给敌人造成恐惧,这是我的力量。"

image.png

  土耳其方面的主力军队是由宰相哈利勒·巴夏所统率的,并于1770年春天逐渐集中在多瑙河右岸的伊萨克地区。他们在那里展开了规模庞大的架桥工事,毫无疑问地揣着渡河的意图。另外,土军有一些独立部队活动在多瑙河左岸,而骑兵的大部分力量则意图打击雅西方向。但在彼得·鲁缅采夫指挥的俄军一连串的获胜之后(按:如里亚巴雅墓地附近的战斗、拉尔加战斗等),土军开始在无序的撤退中分道扬镳:鞑靼骑兵撤至了伊斯梅尔和卡利,土耳其人则沿着卡古尔河顺流而下。拉尔加战役的失败同第2军团正在进攻宾杰里的消息几乎在同一时间传入了哈利勒宰相的耳中,而此时他的军队则刚好渡过了多瑙河。于是他决定对俄军的围城进行干预。撤退中的鞑靼人在雅尔普赫湖附近并入了土军,其后土军主力又与卡古尔河附近与拉尔加撤退下来并驻留在原地的土军残部会合,实力得到了增强(2.5万骑兵和5万步兵)。

image.png

  俄罗斯方面的形势不太乐观:他们的粮秣耗尽,而辎重队又为鞑靼人所切断。7月10日,鲁缅采夫派鲍尔的先头部队沿卡古尔河到格列恰尼村去。他自己则把辎重队派到法利奇去迎接运输车队,并通过列普宁的军团与鲍尔保持联系。在进入了隆利奇河谷后,止步于河的右岸。此一阵地的设立不但可以保障与法利奇和宾杰里的联系,还便于从任何方向集中兵力,并威胁鞑靼骑兵。但鲁缅采夫仍然顾虑到鞑靼骑兵与土耳其军队会合的可能性,分散优势敌军的兵力本就是作战的基本原则之一,他于7月17日率军来到卡古尔,同鲍尔和列普宁的部队在格列恰尼(按:又译"格列切内")村地区的特拉扬土城(按:即为著名古罗马城堡遗址特拉扬土城)以北不远处会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卡古尔河战役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卡古尔河战役:1770年8月1日,在俄土战争(1768—1774)期间,鲁缅采夫将军指挥的俄国第1集团军4.2万人和土耳其宰相哈利勒巴夏作战图统率的土军主力7.5万人在卡古尔河(多瑙河左岸一支流)进行的一次交战。是俄国武装力量最为辉煌的胜利之一,在俄土战争中占有重要意义;为俄国军事学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面对土军的优势兵力,鲁缅采夫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他从格列恰尼方面拨出一支约1.1万人的部队用来牵制后方威胁日甚的位于亚尔普格湖地区的鞑靼军队,以消除后顾之忧,全力应付眼前的土耳其军队。但如此一来,集中全部兵力则变得不再拥有可能性,其主力部队的兵力不超过2.7万步兵,6千骑兵和118门火炮。(按:这里的说法并不一致,多数资料只能表明俄军可能拥有军队17,000至35-40,000人左右。)在数量上,俄军明显居于劣势,却有积极的作战要求,觅求一举瓦解土军的契机。

image.png

  7月20日,土耳其军队突然改换了自己原有的驻地,向特拉扬土城方向前进,在俄军驻地以南通过,队伍拖了几俄里长,然后在距离土城约7至8俄里的地方修筑营房(按:即武尔卡涅什季(今摩尔达维亚)村东的筑垒兵营。)土军的这个营地实际上处在洼地和普鲁特河之间的一个独特的"口袋"中,占据了穿过这里的制高点:其北面受特拉扬土城限制,西面是河水较深的卡古尔河,东面是宽阔的洼地,南面则可通过区域则逐渐变窄,且延伸至与普鲁特谷相连。这里有4条谷脊像扇子一样散布在普鲁特河到洼地之间的空间里,中间的一道谷脊穿过特拉扬土城并继续向南延伸长达4俄里左右。从各个方面看土军的新阵地都是占有优越性的:土军可以掌握制高点;山脊之间的低洼地带可以方便地调动骑兵进攻南方的俄军、甚至俄军的后方--如果俄军企图从此处进攻土军的营房。但是当鲁缅采夫看到了这一情况后,他立即觉察出了土军新阵地的致命的弱点:即土军以优势兵力驻扎在如此窄小的地区,各部队之间的联系被山脊切割,此正是俄军翘首期盼的各个歼灭的绝佳时机,更何况土军左翼达到了近乎无人防守的状态。据说他曾于当时放言说:"如果土耳其人敢在这里支上一顶帐篷,我今天夜里就去进攻。"

  当然,土耳其的总帅也并非对自己新阵地的弱势毫无察觉,宰相哈利勒·巴夏打算用人造工事来弥补左翼的空缺。当天夜里,土军就挖了4道战壕,于前还挖了5个大土坑,但侧翼修建工事的计划却因为俄军的主动进攻而未能完全实现。

  鲁缅采夫制定了作战计划,其计划非常简单,主攻思想非常明确:决定战斗进程的是主力部队在主要方向上的打击,其余的行动起辅助作用;主力进攻方向指向土军左翼,部署鲍尔的先遣队、普列缅尼科夫和奥里茨的师;普列宁的先头部队和布柳斯的师则在同时攻击土军右翼,并在必要之时,支援左翼进攻;萨尔特科夫和多尔戈鲁科夫指挥的重骑兵(约3500人)和梅利西诺指挥的炮兵旅组成预备队。以较为偏激的说法而言,在鲁缅采夫指挥下的2.7万人中,用于攻击土军左翼的部队就达到了1.9至2万人,占全军兵力的2/3以上。

image.png

  7月21日夜里两点,俄军分成5个部分从格列恰尼兵营出发向土军展开攻势。每个战斗群编为一个师方阵。骑兵配置在各方阵之间和方阵之后,所有方阵都受领了战斗任务和独立行动方向--当然这种疏开战斗队形,是有利于其击退土军骑兵的反冲击的。接着俄军开始登上通往敌营的山脊,于5时左右靠近特拉扬土城,在编好战斗序列后立刻向敌军发起攻击。土军以密集的步枪和炮火给予还击。

  布柳斯与普列宁的军队一度退却了欲进行反冲锋的土耳其骑兵,但土军依仗工事的猛烈火力的掩护,以一支强有力的骑兵迂回俄军侧翼,并包围了布柳斯与普列宁的方阵。与此同时,进入特拉扬土城的土军以之为掩体,用步枪射击与人数上的优势包围了奥里茨的方阵。

  此时的形势对于俄军而言是非常不利的。鲁缅采夫果断调集了预备队,从洼地入口处向土军发动攻击。另外,鲁缅采夫还下令炮兵向这个方向移动,准备集中火力炮击土耳其骑兵。

  土军骑兵的数次冲击(清晨6至8时左右)对于布柳斯与普列宁的部队而言是具有很大威胁的。为了更好地组织起防线,炮兵被编入了步兵方阵里,其侧面与背后都有步兵的掩护--换而言之,他们组成了一个个营级的小方阵。俄军成功地击退了土军的突击,肃清了突入布柳斯方阵后方的土军骑兵后,抵近土军兵营。到早晨8点左右,俄军主力和此前被隔断了的布柳斯、普列宁和奥里茨师之间的联系得到了恢复,俄军转入进攻。

  鲍尔的部队首先向土耳其军队左翼靠近;接着来到的是普列缅尼科夫的方阵。当此方阵加快推进速度,登上靠近一个工事的高地时,遭到一支土耳其精兵(按:此部土军据说兵力在万名以上)的伏击。普列缅尼科夫的方阵的正面很快遭到了突破,土军进入了方阵内部,,致使俄军陷入混乱。方阵先头部队开始退却,俄军费了很大的劲才打退了大群敌人的冲击。据说鲁缅采夫看到这一情况后,对身边的布牢恩什维伊斯基王子说:"现在就看我们的啦!"接着走到一个士兵面前从地上拣起一支枪高声喊道:"士兵们,你们看见了,炮弹枪弹没有解决问题,再不用打枪了,拿出勇气来,去和敌人拼刺刀!"--西方军事思想中常常把军队的精神,即勇气列为获胜的条件之一,想来这段话亦可为这种理论的印证,但同时也显现出了俄军当时后勤补给(起码是在弹药方面)的不足。之后,他将梅利西诺的炮兵和奥里茨师预备队的第1掷弹兵团投入战斗。就在派到前面去的格列那结尔1团在旅长奥泽罗夫指挥下打退了土军精兵的攻击的同时,鲁缅采夫将残部和预备队重新变成一个方阵,并率领他们去同土军肉搏。

image.png

  与此同时,鲍尔部队的沃伦佐夫格列那结尔营好不容易穿过洼地冲着土军防护极差的左翼纵深开火,策应了普列缅尼科夫和奥里茨的行动。鲍尔的其余部队跟着沃伦佐夫营前进。而布柳斯也向土耳其人右翼展开攻击,至于成功渗入敌人后方的列普宁也以猛烈炮火开始轰击敌方。普列缅尼科夫方面则重建士气,连同后援部队很快击退了土耳其帝国精兵的反冲击,并将土军赶回出发地点。之后,俄军对土军筑垒兵营发起总攻击。

  战斗从凌晨5点持续到了9点半。军队的疲劳度都达到了极限,土耳其军队遭到巨大损失。正面和后方均被俄军突破,在为俄军留下了营房连同140门完好的大炮后,沿着卡古尔河河谷向多瑙河方向撤退。俄军步兵追赶土军达4俄里之久。而克里木鞑靼人的军队在土军溃逃之后无心恋战,向阿克尔曼(按:别尔哥罗德-德涅斯特罗夫斯基)退去。土军在此役中损失极大,但在撤退中则遭受了更大的损失:当土军打算用3条船渡过多瑙河时,鲍尔的军团赶到,并再次击败土军,获得了大量的物质装备。此役土军被打死和俘虏约2万人,损失火炮130门;俄军损失约1500人。

  俄军在卡古尔河交战中的胜利为自己打开了通往多瑙河的道路。卡古尔河交战,是以少胜多的杰出范例。俄军显示了高超的军事艺术和高昂的士气。鲁缅采夫所运用的方阵式的疏开战斗队形,既能独立作战,又能相互协同动作;军队在战场上巧妙地实施机动;战斗关键时刻集中炮兵和预备队于主要方向;善于对敌实施有组织的追击等都有助于俄军的胜利。

  据说战后俄军统帅鲁缅采夫对士兵说:"我走遍战场上所有地方,直到多瑙河岸边。我们打倒了面前数量占优势的敌人,不管哪里都不修野战工事,在所有的地方都把你们的勇敢和良好志愿当做一堵攻不破的墙。" "俄罗斯人就像古罗马人那样,任何时候都不问:有多少敌人,在哪里?" 俄军在卡古尔河交战中的胜利为自己打开了通往多瑙河的道路,统帅鲁缅采夫则在此战中为自己赢得了元帅的军衔。这场战役是俄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杰出范例,同时也证明了鲁缅采夫具有的高超的统帅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俄军在卡古尔河交战中的胜利为自己打开了通往多瑙河的道路。卡古尔河交战,是以少胜多的杰出范例。俄军显示了高超的军事艺术和高昂的士气。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