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巴顿方案

"

  即“印巴分治”方案,亦称印度独立法案。因1947年6月由英国驻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提出而得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1947年英国印度总督L.蒙巴顿(1900~1979)提出的英国移交政权和印巴分治方案。

蒙巴顿方案

蒙巴顿方案——英国移交政权和印巴分治方案

蒙巴顿方案对于的印度来说一件什么样的事 是好事还是坏事

  1947年英属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提出印巴分治方案又称蒙巴顿方案,被英国议会批准,同时也得到英属印度的主要政治力量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的接受,从此印度一分为二,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1971年东巴基斯坦从巴基斯坦独立成立了孟加拉国。当时的英属印度还管理着缅甸和斯里兰卡,两国分别于1948年独立,同时不丹,锡金,尼泊尔也属于英国的保护国,三国后来也分别独立,蒙巴顿方案对上述国家没有约束力。蒙巴顿方案规定,英属印度的土邦可以自由选择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蒙巴顿方案的主要标准和依据就是宗教,把当时的英属印度分为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和印度教的印度,各土邦可自行决定是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选择独立,大多数土邦都选择了加入印度,克什米尔土邦的居民77%都是属于穆斯林,而土邦的王公却属于印度教徒,关于克什米尔的归属巴基斯坦和印度争议不断,引起两国间数次的战争。

  南亚地形图

  有学者认为蒙巴顿方案是英帝国主义蓄意分裂英属印度的阴谋,给印度和巴基斯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分治带来了两国政治上的不睦,酿成多次冲突。其实印巴当年的分治在当年对两国都是好事,假如没有克什米尔问题的存在,估计印巴也会数次兵戎相见。先说说印度的历史,印度大陆中印度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虽然地势平坦,但是印度西北部也就是印度河平原再往西北并没什么天然阻隔,这样来自中亚和西亚的民族就 很容易侵入印度。从公元前3000年起,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就开始入侵印度,并逐渐形成了印度特有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位于种姓的顶部,被征服的当地人成了低种姓的人种,后来又陆续有突厥人,西亚的波斯人入侵印度,这就导致了印度的种族和信仰相当复杂和多样化,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并存。同时印度南部多山地和高原,这样也对北方的政权形成了阻隔,虽然在北方的平原地区容易建立起强大的政权,但是由于始终有来自西北部不同种族的入侵,历史印度北方的各个统一政权持续时间并不长,印度北方政权对南部和东北部基本上也是鞭长莫及,所以印度的历史从来都不是国家史,只能地区史而已,印度历史上最强大的孔雀王朝和莫卧儿王朝最强盛时也没有完全地统一过印度全境,在英国入侵印度之前,信仰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已经开始分崩离析,如果不是英国的殖民统治强行把印度各地捏合在一块,印度不知要分出多少国家,统一从来都不是印度的主流。

image.png

  英属印度宗教分布

  再看看蒙巴顿方案提出前英属印度的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国力急剧衰弱,印度民族解放斗争如火如荼。当时的印度,多数派印度教徒和少数派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对立日益激化,特别是以穆罕默德·阿里·真纳为领导者的全印穆斯林联盟在1940年的拉合尔决议上公开宣扬“二元民族论”,强烈主张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分离,而以圣雄甘地为首的印度国大党强烈反对分离思想,提倡实现统一印度。于是英国在当时规划了由印度教徒较多的地区的印度斯坦、伊斯兰教徒较多的地区的巴基斯坦、同时保留各藩王国,由这三者组建独立的“印度联邦”的独立方案,但未能获得英属印度各界的共识。印度绝对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国家,有两千多个民族,而这些民族按照人种划分,分别属于尼格罗人、原始澳大利亚人、地中海人、迪纳拉人以及印度土著人,印度人可谓来自五湖四海,哪儿都有。印度的宗教也是应有尽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印度教,锡克教等等。印度最大的民族是印度斯坦族,该族主要生活于印度恒河平原地区占印度总人口的46.3%,所以讲印地语的人口在北印度占到了96.7%,但在南方却不足0.1%,印度南方的语言可谓鸟语花香五花八门。因此,末代印度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放弃了将印度统一的计划,根据居民宗教信仰,把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个方案为当时的主要政党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于是巴斯斯坦和印度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分别宣布独立,分治后虽然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大约50万人在宗教仇杀中死亡,双方互相逃到对方国家的难民大约各有1000多万。但是假如不分治,英国离开后,当时的全印穆斯林联盟与国大党的矛盾真的不好解决,教派与民族矛盾十分复杂,英属印度真的有可能会爆发大规模的混战,到时候恐怕就不是一分为二的问题了,印度从来只是地区史,只不过英国人来了之后强行把印度捏成了一个整体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蒙巴顿方案是在什么样背景下发生的 最后的结果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背景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

  于1906年,全印穆斯林联盟(AIML)已在达卡成立。穆斯林怀疑印度国大党由印度教徒所占多数。穆斯林抱怨穆斯林成员没有印度教的成员相同的权利。

  许多不同的方案在各个时间里被提出。

  Allama Iqbal在1930年穆斯林联盟就职演说中提出,印度教为主的印度次大陆中,穆斯林成立一个独立的国家是必要的。

  两国论

  英国虽然在二战中取得胜利,然而其国力在战争中严重受损,失去了其大国的地位。加之非殖民化运动的兴起,英国最大的殖民地英属印度的解体已经不可避免。

  然而在当时的印度,多数派印度教徒和少数派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对立日益激化,特别是以穆罕默德·阿里·真纳为领导者的全印穆斯林联盟在1940年的拉合尔决议上鼓吹“二民族论”,强烈主张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分离。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真纳是以独立作为要挟,换取西部穆斯林较多的省份获得更多的自治权。

  圣雄甘地强烈反对这些分离思想,提倡实现统一印度。印度国民大会党也出于政教分离和世俗主义的立场而对因宗教的分离表示谨慎,印度共产党和印度民族主义者虽然也有各自的反应,但都未能阻止分裂的大势。

  右图:英属印度中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分布(粉色是印度教,绿色是伊斯兰教,黄色是佛教),时间约为1909年。

  分割确定

  英国在当时规划了由印度教徒较多的地区的印度斯坦、伊斯兰教徒较多的地区的巴基斯坦、同时保留各藩王国,由这三者组建独立的“印度联邦”的独立方案,但未能获得共识。

  因此,末代印度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放弃了将印度统一的计划。

  1947年6月4日,蒙巴顿声明将在这一年的8月15日通过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的方式来实现印度的独立(也包括印度高等文官、印度军、印度铁道的分割)。另外,独立后的政治框架暂时按照英国制定的1935年印度统治法实施。

  7月18日实施的1947年印度独立法规定,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新国家,两国在各自的宪法(印度宪法及巴基斯坦宪法)实施之前是英联邦的自治领(和加拿大及澳大利亚地位相同,在国际法上是独立国家)。

  雷德克里夫线

  蒙巴顿宣称将实施分治到实际分治只有两个月多的时间。而伊斯兰教徒占多数的地区分别在英属印度东西两地也是严重的问题。

  因此,西部的旁遮普地区和东部的孟加拉地区被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分割。旁遮普地区被分为旁遮普省和旁遮普邦(之后又分为哈里亚纳邦、喜马偕尔邦和昌迪加尔),孟加拉地区则被分为东巴基斯坦和西孟加拉邦。

  而划分界线的工作是由之前和印度毫无关系的一位伦敦律师西里尔·雷德克里夫担当的,因此这条分割线(分离独立后即是两国的国境)被称为雷德克里夫线。这条分割线直到独立当天才公布。孟加拉地区的划分接近1905年的孟加拉分割令,旁遮普地区由于过去并未进行过分割,发生了大规模的混乱。

  混乱冲突

  在这两个地区,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区的伊斯兰教徒逃亡伊斯兰教徒地区,与之相反,伊斯兰教地区的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逃往印度教徒地区,其中不少都是强制迁移因而沦为难民。

  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引发了大混乱,特别是在旁遮普地区,两教徒之间发生了难以计数的冲突和暴动、屠杀以及报复。据理查德·西蒙兹的研究,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也有至少50万人在冲突中丧生,一千二百万人无家可归。在这时两者之间产生的不信感和憎恶对之后的印巴关系都产生了影响。在加尔各答,由于甘地的努力,屠杀得到了抑制。

  结果

  巴基斯坦在8.14宣布独立,印度则在8.15宣布独立。真纳成为巴基斯坦总督,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则成为新生独立印度的总理。

image.png

  然而,实现独立的过程,以及独立后两国的历史都并不平坦。许多宗教移民在来到印度或巴基斯坦之后都面临融入当地社会的困难。不同宗教教徒之间的冲突和种族清洗仍有发生。

  贫民窟

  对保守派英国人来说,印巴分治印证了之前印度总督寇松侯爵的发言,大英帝国不再是世界强国。而逃往印度的印度教徒及锡克教徒难民,以及逃往巴基斯坦的伊斯兰教徒难民大多集中在德里、孟买、加尔各答、卡拉奇、拉合尔、达卡等两国的大都市。在这些大都市因此产生了巨大的贫民窟,两国产生了巨大的都市贫困阶级,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暗杀甘地

  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互不信任可说是提倡两者之间融合的甘地的反弹。特别是民族义勇团等印度民族主义者认为甘地对伊斯兰教徒和巴基斯坦太过让步。

  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狂热的印度民族主义者在德里暗杀。提倡非暴力的甘地并未能阻止暴力的连锁,自己也在暴力中牺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有关于蒙巴顿方案的详情资料有哪些 方案规定的相关问题是什么

  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民族解放斗争进入最后冲击阶段。英国政府迫于形势,不得不做出移交印度政权的决定,以便尽可能保存英国人在印度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影响。1946年 2月19日,英国首相C.R.艾德礼在下院宣布,英国准备接受印度独立要求,并派以P.劳伦斯为首的内阁使团来印,寻求移交政权的途径。劳伦斯使团的活动导致召开制宪会议,成立临时政府,但同时使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的冲突加剧。1947年,印度形势更加紧张。教派冲突有进一步扩展的趋势,各种政治力量对英国的不满急剧增长。1947年 2月20日,艾德礼宣布,英国政府准备至迟在1948年6月前把政权移交给印度人。前盟军东南亚战区最高统帅蒙巴顿被选派来印,接任英印总督,办理移交事宜。

  1947年 3月24日,蒙巴顿到达印度。在同各党派接触中,他深感局势比原来估计的还要危急,因而决定提前移交政权。6月3日,他提出具体方案,即蒙巴顿方案。主要内容是: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英国分别向两者移交政权;先就孟加拉、旁遮普是否各划分为两部分,各部分的归属问题以及西北边省、信德和阿萨姆的锡尔赫特县的归属问题分别进行投票;待有结果后,将印度制宪会议分成印度制宪会议和巴基斯坦制宪会议两部分,它们将分别决定两个国家的未来地位;授予各土邦以自由选择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的权利,如果不愿加入任何自治领,可以保持与英国的旧关系,但得不到自治领的权利。蒙巴顿还宣布1947年8月15日为移交政权的日期。1947年7月,英国议会批准蒙巴顿方案。

image.png

  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虽不满意,但都宣布接受这个方案。在完成分治手续后,1947年 8月14日,巴基斯坦自治领成立;8月15日,印度自治领成立。M.A.真纳为巴基斯坦自治领总督;蒙巴顿仍为印度自治领总督。英国在印度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自此结束。

  蒙巴顿方案的实施标志着英国不得不承认印度民族斗争的最后胜利。然而分治却给印度、巴基斯坦两国人民带来惨重灾祸。有50多万人在宗教仇杀中丧生,1200万人无家可归,互相逃到对方国家的难民1000多万人。分治割断原有的经济联系,造成两国经济的畸形发展。分治带来了两国政治上的不睦,酿成多次冲突。

  前身

  1942年3月,英国政府曾派掌玺大臣、下院领袖克里普斯前往印度,许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领的地位。克里普斯到达印度后,提出了英国对印提案,也就是“克里普斯提案”。其内容是:英国与印度磋商后,决定发表使印度在最短时期内成立自治政府的提案,提案的内容是建立新印度联邦,使之成为自治领,其地位与英国本国及其他自治领各国相等,不论在内政和外交上,均不隶属他国。但方案中又提出,英属印度的土邦有权不加入新建立的印度联邦,这就使得有可能在印度原有土地上建立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从而为印度的分裂打开方便之门。同时也意味着,拟议中的东巴基斯坦—孟加拉有可能单独立国。“克里普斯提案”成为后来“蒙巴顿方案”的雏形。

image.png

  相关问题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

  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image.png

  印、巴分治后不久,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于1947年10月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年12月,印度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双方正式停火,7月划定了停火线。克什米尔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印巴分别在各自控制区内建立了地方政府。

  1953年8月,印巴两国总理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克什米尔争端应通过克什米尔公民投票来解决。然而,1965年6月,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爆发第二次战争。1971年12月,在因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而爆发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又占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部分土地。

  1972年7月,印巴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双方同意在克什米尔地区尊重1971年双方停火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

  为了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领导人和部长级官员数次举行会谈,但一直没能达成协议。1989年后,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不断发生交火,两国均蒙受巨大损失。

  2003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总理贾迈利宣布,巴军队将从穆斯林的重要节日开斋节(26日)开始,在克什米尔印巴实际控制线的巴方一侧实现单方面停火。24日,印度对这一建议表示欢迎,并于25日作出了积极回应。两国军方25日经磋商决定,自当天午夜起在克什米尔“国际边境”、“实际控制线”和“锡亚琴实际接触线”(印方称为“实际地面位置线”)一带实现停火。双方同时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续下去。

  2004年1月7日,在印控克什米尔的查谟市西北30公里靠近印巴实际控制线的杰纳布河上,民间团体“印度青年之声”的一名成员在向河中投放装有糖果的盒子,希望这个盒子能漂到下游的巴基斯坦,把他们支持印巴对话和解的美好愿望带给巴基斯坦人民。

image.png

  2005年4月7日,载满乘客的公交车分别从克什米尔的印控区和巴控区双向对开,这是近60年来印巴克什米尔地区之间的首次通车,开了印巴和平进程的新篇章。

  2005年10月29日上午至10月30日凌晨,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巴印双方在伊斯兰堡达成协议,同意暂时开放克什米尔实控线5个检查站,以允许两边的居民共同展开震后救援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蒙巴顿方案简介 方案里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即“印巴分治”方案,亦称印度独立法案。因1947年6月由英国驻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提出而得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1947年英国印度总督L.蒙巴顿(1900~1979)提出的英国移交政权和印巴分治方案。

  历史来源

  印巴分治(英语:Partition of India、印地语:भारत का विभाजन,Bhārat kā Vibhājan 或हिंदुस्तान का बटवारा Hindustān kā Batwārā、印度斯坦语:ہندوستان کی تقسیم Hindustān ki Taqseem、乌尔都语:تقسيم ہند,Taqseem-e-Hind‎ )是指于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发生在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事件,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解体,诞生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自治领两个新国家。

  协议还包括了印度政府部门的资产、包括印度公务员、印度陆军、皇家印度海军、印度铁路和中央财政,以及其他行政服务。

  印巴分治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获得了独立,然而两国的对立直至今日都在继续。因两国战争而流离失所者达一千二百五十万,伤亡估计达数十万到一百万不等(大多数人估计于1947年间越过印巴边境的人数约有一千万到一千二百万不等)。各土邦可自行决定是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选择独立。

  分治条款既未涉及孟加拉国的独立问题,也没有谈及英属印度管理下的锡兰和缅甸分治问题。

  缅甸于1948年1月4日独立,锡兰于1948年2月4日独立;孟加拉国随1971年的孟加拉国独立战争之后自巴基斯坦独立。尼泊尔、不丹曾为英国的保护国,但一直不属于英属印度,不受分治相关条约影响。由于当时分治条款只涉及现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二国的划分问题,汉语常称之为“印巴分治”。

  主要内容

  根据居民宗教信仰,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个方案为当时的主要政党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

image.png

  1947年8月15日,英国把在印度的政权分别移交给印度国大党和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英国在印度的经济利益基本未受影响,而印度独立法规定的内容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形成了一些争端,其中最严重的是克什米尔问题,为印巴日后的长期冲突埋下了伏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然而,实现独立的过程,以及独立后两国的历史都并不平坦。许多宗教移民在来到印度或巴基斯坦之后都面临融入当地社会的困难。不同宗教教徒之间的冲突和种族清洗仍有发生。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