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远之战

"

  宁远之战是1626年(明天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后金与明朝在宁远(今辽宁兴城)进行的作战。明朝方面称之为“宁远大捷”。

  此战明军取得胜利,后金军战败,这也是首次明军打败后金军。

宁远之战

宁远之战——后金与明朝在宁远(今辽宁兴城)进行的作战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宁远之战

  公元1662 年,后金兵大举南侵,直逼山海关。明朝广宁巡抚王化贞率领的14 万大军,与金兵一触即溃,只好往关内节节败退。消息传到京城,朝廷大为震惊。少数人主张在关外抗击金兵,大多数人却主张放弃关外的大片土地,退守山海关。朝野上下笼罩着一片失败的陰影。

  就在满朝文武拿不定主张的时候,兵部主事袁崇焕,单身匹马悄俏到关外去查访。在山上,他碰到一位砍柴的老农,就向他询问这里战前战后的情形。他认真地听着这里今昔的变化,仔细地进行分析。几天后,他回到北京,径直来到议事堂,对在场的大臣们说:“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可守此关隘。”朝廷在进退难定之时,只好接受他的自荐,派他到关外监督军事,拔给他20 万饷银,以招募溃散的兵士。

  袁崇焕一到辽东,便马不停蹄地往关外七十里的前屯赶去。他在虎狼出没的荒山野岭里走了大半夜,颠簸得人疲马乏,直到天敲四鼓才赶到目的地。

  

袁崇焕.jpg


  守屯官兵见当朝兵部主事亲临前线,大为吃惊,对他的豪气壮胆,更是钦佩。

  为加强边防,袁崇焕提出修筑重镇宁远。可是经略王在晋是个胸无大略的庸官,拒不同意。这时,正好当朝大学士孙承宗亲自抚辽,了解实情之后,建议朝廷调走了王在晋,并全力支持袁崇焕的主张。派他与大将满桂等人去宁远筑城驻守,再逐步收复关外失地。袁崇焕派满桂负责筑城,并经常到工地巡视。第二年,坚固的宁远新城筑成了,巍然屹立于山海关外,成为关外的一大屏障。袁崇焕与军民们在城墙上置酒祝贺,宁远城披红挂彩,喜气洋洋。

  宁远城筑成后,袁崇焕令满桂、赵率教等良将加紧练兵。将士们在军营教场日夜进行攻守拼杀、骑马射箭的操练。袁崇焕根据十年来明军不敢与后金兵交锋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坚守城池,待机破敌”的战略。就命人在女墙上配备了弓弩射手,以及红衣大炮,以便在心理上战胜敌人。

  宁远离京城遥远,运输困难,为了保障根草充足,袁崇焕带领将士们开荒种地,屯田储粮。宁远的防御一巩固,关外流亡百姓和四方商人,纷纷来此安居乐业。袁崇焕巩固了宁远城防后,便带领水陆马步兵一万二千人,到广宁、右屯一线巡查,然后又把防线向前推进了二百余里,在锦州一带恢复了驻军。

  孙、袁复辽事业的成功,引起了祸国殃民的太监魏忠贤等人的妒忌。大学士孙承宗遭排挤被迫辞职了,魏忠贤的党羽高第继任了辽东经略。高第是个不学无木、胆小如鼠的人。他认为关外肯定是守不住的。所以一上任就下令锦州、右屯等地的守军退守山海关。袁崇焕坚决反对,斩钉截铁地说:“兵法云‘有进无退’,既然三城已复,怎么可以轻撤呢?锦州动摇,山海关便失去了屏障。”高第不但不听袁崇焕的意见,反而主张放弃宁远和前屯。袁崇焕坚决不同意。高第一气之下,硬把宁远以北的驻军匆匆撤到关内,丢下十多方石军粮。老百姓再次逃亡,许多人死于沟壑之中。

  后金太祖努尔哈赤自孙承宗守辽之后,四年不敢出兵侵扰。只得派兵在沈陽大造宫殿,凤阁龙楼,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宫殿建成,努尔哈赤决定迁都,于是率领六宫后妃,满朝文武齐至沈陽,改沈陽为“盛京”。不久,努尔哈赤听说孙承宗被罢了官,心中大喜。他对诸贝勒和大臣们说道:“明朝用高第这等无能之辈为经略,定会不战而逃。哈哈!”诸大臣连忙祝贺:

  “大汗洪福,此乃天助我主成就大业。”

  努尔哈赤喜之不尽,忙于1626 年初,亲自率领八旗兵十二万大军,渡过辽河,穿过抚顺,包围了宁远,打算南下入关,而后向明朝京城逼进。当天,努尔哈赤率领呈太极等来到宁远城下,勒马瞭望,感慨地说道:“好一座坚固的城池!”接着,他又指着后金兵说道:“大金兵铁蹄下无完城,宁远虽坚,岂能挡我精兵!”说罢,又转身问孙哈兔:“卿意若何?”孙哈兔马上躬身说道:“托大汗洪福,大金兵多将广,战天不胜,攻无不克,宁远城旦夕之间当垂手可得!”蓦然间,怒尔哈赤望见城上旗帜鲜明,戈矛林立,中有红衣大炮,更是生平未见,不觉注视多时,甚觉诧异。随着城楼上一阵震耳的鼓角声,一面大旗从城楼竖起,旗上绣着一个斗大的“袁”字。旗下一员大将,金盔耀目,铁甲生光,面目间隐隐露出杀气。金太祖暗暗吃惊。一个贝勒大声问道:“你是何人?何不早降!”那大将答道:“我奉天子之命来此,誓死守城!”说毕,梆声一响,矢石如雨点般向金兵飞来。努尔哈赤慌忙率众回营。坐定后,众贝勒请求立即进攻,努尔哈赤道:“此人英勇善战,不可轻举妄动。且先养息一天再说、”

  当夜,袁崇焕集合众将,刺破手指。血书立誓,誓与城池共存亡。将士们见主将如此忠贞不屈,深受感动,都愿与后金兵决一死战。宁远城中的百姓也纷纷拿起武器,自动参战。袁崇焕令满桂严守四门,谨防奸细。又传檄前屯、山前关守将赵率教等作好与后金兵决战的准备。[$HR getPages$]

  一切安排就绪后,袁崇焕又派人星夜驰往山海关,向高第告急,消他速派兵增援。高第畏金如虎,而且怒气未消,深恨袁崇焕不听号令,拒不发兵相助。

  两天后,努尔哈赤果然率兵猛攻宁远。一时万马奔腾,如波涛翻滚。宁远城下护城河宽水深,马不能过,后金兵争先下马泅水过河。后金兵虽惯于爬城,这次抢登城头却遭到失败。原来袁崇焕在敌兵进攻的前一天就下令在城墙上泼了水。时值严冬,水结成冰,又硬又滑,爬城的金兵都纷纷滑落下来。金兵也不气馁,滑下来又往上爬。袁崇焕亲自在城上督阵,明军万弩齐发,射死金兵无数。努尔哈赤暴跳如雷,孙哈兔连忙举起明晃晃的大刀,逼着后金兵不得后退,继续爬城。因城上箭如雨下,后金兵只好手持盾碑一步步往前挪动。袁崇焕见弓箭射不到金兵,就命令放滚木擂石。后金兵刚爬到一半就被砸得血肉模糊,惨叫声与木石滚落声混杂在一起。努尔哈赤又命令后金兵搬来撞车。

  

宁远之战.jpg


  不到半天功夫,城墙被撞倒了一角。袁崇焕冒着滚滚浓烟和雨点样的矢石搬运石块堵塞缺口,明军和百姓见主帅这么勇猛,纷纷跟着填堵缺口。孙哈兔远远望见了袁崇焕,一箭射来,正中袁崇焕的左臂,顿时鲜血染红了战袍。将士要护送他下城,他拒绝了,撕裂战袍包扎好伤处,继续指挥。当孙哈兔拈弓搭箭,准备再射时,满桂手疾眼诀,迅速回身一箭,重重地射伤了孙哈兔的右手。

  这时,袁崇焕命令炮手们对准城下后金兵猛烈开炮。炮声响处,烟火腾空,后金兵血肉横飞。没死的见炮厉害,四处逃避。炮弹却像长了眼睛一样,不时在人群中开花。后金兵队形倾刻大乱,互相践踏,死者无数。努尔哈赤眼看部下伤亡惨重,加上无色渐黑,只得下令收兵。回到大营,心中好生烦闷,他和皇太极等商议:明天定要一鼓作气,拿下宁远。

  当晚,袁崇焕又带领军民连夜加固城墙,并且又向城墙上泼了水。 ...查看更多

宁远之战,真正打败努尔哈赤的为何不是袁崇焕?

  努尔哈赤万历十一年(1583)起兵以来,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以及征伐蒙古、明朝的战役中,几乎所向披靡,无往而不利,创造了一个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话。

  但是,在他对明的最后一战中,其44年的戎马生涯遭到了最严重的挑战。宁远之役,不仅使金兵伤亡惨重,更使努尔哈赤极端骄傲的心理受到重创,并在不久之后郁郁而终。

  明军守将袁崇焕,因为宁远大捷而威名远扬,为金军征明的第一大敌。此次战役获胜,有“肯守之人”和“必守之心”当然是第一位的。但要论真正让金兵感到胆寒畏惧,使明军在军事技术和战术上明显高出对手一个档次,从而打败打败努尔哈赤的,却是11门西洋大炮。

努尔哈赤

网络配图

  这种西洋大炮于明天初经澳门输入中国。因其来自红发红须的荷兰人之手,故也称“红夷大炮”。据说这种大炮前后共输入30门,除18门留在京师,1门试放时炸死,余皆调往宁远。

  当时宁远的明军把这种西洋大炮巧妙地纳入宁远的城防体系。宁远城的建筑基本是正方形,城的四角各有一方形敌台。它三面伸出城外,一面与城郭连接。大炮架于台上,可以三面射击,即使敌人冲到城脚之下,门角两台攒对横击。也不会出现火力死角。 ...查看更多

宁远之战努尔哈赤真正惧怕的是什么东西?

  努尔哈赤乘辽东明军易帅和匆忙撤军之机,亲统八旗军约六万人(号称十三万)于1626年(明天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十四出沈阳,十七日西渡辽河,直逼宁远。 此时孤城宁远守军不满两万,前有劲敌,后无援兵,形势险恶。  

1_副本6.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袁崇焕临危不惧,召集诸将议战守,决定采取坚壁清野之策,组织全城军民共同守城。他在众将士面前刺血为书,誓与宁远共存亡,兵民为之感奋。 袁崇焕旋以总兵满桂、副将左辅、参将祖大寿、副将朱梅分守城东、西、南、北四面,自与满桂提督全城。在城上配置西洋大炮十一门。东、北两面及西、南两面,分由彭簪古、罗立指挥。动员城厢商民入城,尽焚城外房舍、积刍,让后金军露处严寒野外。 ...查看更多

宁远之战中击败努尔哈赤全靠袁崇焕?这11件秘密武器才是最大“功臣”

  努尔哈赤万历十一年(1583)起兵以来,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以及征伐蒙古、明朝的战役中,几乎所向披靡,无往而不利,创造了一个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话。

  但是,在他对明的最后一战中,其44年的戎马生涯遭到了最严重的挑战。宁远之役,不仅使金兵伤亡惨重,更使努尔哈赤极端骄傲的心理受到重创,并在不久之后郁郁而终。

  明军守将袁崇焕,因为宁远大捷而威名远扬,为金军征明的第一大敌。此次战役获胜,有“肯守之人”和“必守之心”当然是第一位的。但要论真正让金兵感到胆寒畏惧,使明军在军事技术和战术上明显高出对手一个档次,从而打败打败努尔哈赤的,却是11门西洋大炮。

image.png

  这种西洋大炮于明天启初经澳门输入中国。因其来自红发红须的荷兰人之手,故也称“红夷大炮”。据说这种大炮前后共输入30门,除18门留在京师,1门试放时炸死,余皆调往宁远。

  当时宁远的明军把这种西洋大炮巧妙地纳入宁远的城防体系。宁远城的建筑基本是正方形,城的四角各有一方形敌台。它三面伸出城外,一面与城郭连接。大炮架于台上,可以三面射击,即使敌人冲到城脚之下,门角两台攒对横击。也不会出现火力死角。

  明军利用这种新战术完全剥夺了金兵昔日平野奔驰、疾不可当的优势。在作战时,金兵照旧蜂拥推进,恰好给西洋大炮的轰击提供了集团目标,每炮必中,糜烂可数里,可见其威力之大。守城军民惊叹:“似兹火器,真所谓不饷之兵、不秣之马,无敌于天下之神物也!”

  正因为如此,宁远战役后,明熹宗朱由校在对参战之人慷慨赏赐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有功之器的褒奖,特封西洋大炮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

image.png

  袁崇焕战后向朝廷提出的奏折中,也指出:“辽左之坏,虽人心不固,亦缘失有形之险,无以固人心。兵不利野战,只有凭城用大炮一策。”可见,红衣大炮这种新式武器在明金战争后期已经成为决定双方胜负的一个要素。

  宁远之战对长期以来傲视中原的满洲贵族也是一副清醒剂,大炮的厉害迫使他们开始向自己的对手学习。皇太极即位后,特别重视在战争中夺取明军的火炮。

  当时明军的做法是将这些火器列于战阵之前,战斗打响首先施放火炮杀伤冲击之敌,然后再进入短兵相接的格斗。

image.png

  但后来金兵很快便发现了明军布阵上的弱点。他们发挥铁骑冲突如风如电的优点,以快速抵近战术超越明军的火炮射击线;或者利用其火炮两次点火燃放的间隙发起冲锋,席卷而来。

  如此,明军的火炮有时甚至还未来得及发挥作用,便成了敌人骑兵的战利品。

  除了缴获明军火炮外,皇太极更是决心自己仿造西洋大炮。天聪四年(1630),他谕令汉官仿造红衣大炮。次年,第一批炮成,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从此,战场上的优劣形势又发生了新逆转,大型火炮成了金军攻坚的利器,金军如虎添翼,以炮守城的明军越来越不敌以炮攻城的金军。

image.png

  天聪五年八月,皇太极用红衣大炮围攻大凌河城,作为炮成后的第一次试验,大炮所向,尽显神威,很快攻陷大凌河城,并迫使明将祖大寿降清。

  宁远之役虽然使金兵蒙受奇耻大辱,但皇太极等人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适时对战略方针做出调整,毫不犹豫地吸纳先进的军事技术,转不利为有利,这种善于学习的民族性格,也是满族能够成功入主中原的关键要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宁远之战 袁崇焕就要在努尔哈赤面前崭露头角

  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起兵,逐渐统一的女真各部,此后攻伐蒙古,出兵明朝。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在宁远之战前,努尔哈赤创造一个个神话,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奠基者,武侠小说宗师金庸曾称赞他是,“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军事天才。”

image.png

  谁曾想到宁远之战过去仅半年,努尔哈赤就去世。宁远,位于北京和沈阳之间的辽西走廊,距离山海关区区60公里,是东北进入关内的咽喉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image.png

  公元1626年正月十五日,68岁的努尔哈赤率领号称十万大军,攻打袁崇焕坚守的宁远,这年袁崇焕刚满43岁。在努尔哈赤面前,袁崇焕只是晚辈,可这场战役,袁崇焕就要在前辈面前崭露头角。

  为了迎接来犯之敌,袁崇焕在宁远城墙上架设了11门红衣大炮。这种大炮是英国早期制造的加农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炮身长、管壁厚、射程远、威力大。

image.png

  战争开始第四天,袁崇焕发现后金士兵攻势越来越猛,下令使用红衣大炮炮击。刹那间,城下死伤一片,后金士兵畏缩不敢向前。种种史料表明,努尔哈赤被炮弹炸伤了,“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

  明朝文学家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也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情况,“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image.png

  正是上面的记载,让人们认为努尔哈赤是因为被炮弹炸成重伤而死。这种说法存在很大漏洞,主要有两点:

  一、如果努尔哈赤真的被炸成重伤,袁崇焕不可能不知道,何况他还派使臣去后金军营中查看。更为关键的是,无论袁崇焕本人上奏宁远大捷,还是明廷表彰袁崇焕等人的圣旨中,只字不提努尔哈赤受重伤之事。

  二、努尔哈赤惨败宁远后,从正月到八月而死,期间还有八个月时间。这期间,努尔哈赤并没有卧床养病,而是整修舟车,试演火器,准备复仇宁远。当年六月,蒙古科尔沁部鄂巴洪台吉来朝拜,努尔哈赤还出城迎接十里,完全不像一名重伤之人。

image.png

  那么,努尔哈赤究竟怎么死的?一则是宁远惨败,让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郁闷不已;其次,常年征战四方,努尔哈赤积劳成疾,而且还是68岁的高龄;再次,因身体患毒疽,结果病重身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宁远之战过程简介 宁远之战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战役过程

  明军准备

  努尔哈赤乘辽东明军易帅和匆忙撤军之机,亲统八旗军约六万人(号称十三万)于1626年(明天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十四出沈阳,十七日西渡辽河,直逼宁远。此时孤城宁远守军不满两万,前有劲敌,后无援兵,形势险恶。

  袁崇焕临危不惧,召集诸将议战守,决定采取坚壁清野之策,组织全城军民共同守城。他在众将士面前刺血为书,誓与宁远共存亡,兵民为之感奋。袁崇焕旋以总兵满桂、副将左辅、参将祖大寿、副将朱梅分守城东、西、南、北四面,自与满桂提督全城。在城上配置西洋大炮十一门。东、北两面及西、南两面,分由彭簪古、罗立指挥。动员城厢商民入城,尽焚城外房舍、积刍,让后金军露处严寒野外。

image.png

  袁崇焕还针对努尔哈赤善用间谍,亲督同知程维楧稽查奸细,派人巡守街巷路口,又动员街民配合士兵逐户搜捕。令通判金启倧编派民夫,供给守城将士饮食。又派官吏带领城内商民筹办物料,运矢石、火药等。军民还在城墙外侧泼水为冰,以阻后金军登城。一切守御准备于正月二十二日就绪,稳定了军心民心。

  后金攻城

  正月二十三日,后金军进抵宁远,离城五里横截山海大道,安营布阵,切断宁远与关内的联系,在城北扎设大营。努尔哈赤遣被掳汉人入城劝降,被严辞拒绝。袁崇焕命罗立等向城北后金军大营燃放西洋大炮,后金军伤亡甚重,被迫将大营西移。

  正月二十四日晨,努尔哈赤发动攻城,命后金军推楯车、运钩梯,步骑蜂拥攻城西南角,万矢齐射城上,城堞箭镞如雨注,悬牌似猬刺。袁崇焕命发西洋大炮,又杀伤后金军甚众。

image.png

  左辅率军民依托坚城,死战不退;祖大寿率军应援,铳炮齐发,药罐、雷石齐下,后金军死伤累累。努尔哈赤命移兵攻城南,以楯车作掩护,在城门角两台间守御薄弱处凿开两丈见方的大洞四处,宁远城危如累卵。

  袁崇焕在紧急关头,亲自担土搬石,堵塞缺口,血染战袍,仍镇定自若,督率军民缚柴浇油并掺火药,用铁索垂至城下燃烧;又选健丁五十名缒城,用棉花火药等物将抵近城下的后金战车尽行烧毁。战至深夜,后金军攻城不破,于是收兵。

  挫败金军

  正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继续指挥攻城,从早晨至晚上,双方激战一天。明军于城上施放炮火,杀伤大量后金骑兵。后金军畏惧炮火,不敢近城,其将领持刀驱兵,仅至城下而返,抢走尸体,运至城西门外砖窑焚化。努尔哈赤无奈,下令退至离城五里之九龙宫扎营。

image.png

  正月二十六日,后金军继续围城,精于骑射的八旗将士,却被阻于深沟高垒之前,矢石炮火之下,难以发挥骑战特长,伤亡甚重,被迫撤军。

  战役后续

  参见:觉华岛之战

  努尔哈赤攻宁远(今兴城市)不下,突袭觉华岛。时值隆冬,海面冰封,无险可守,明将姚抚民等率领官兵凿开一道长达15里的冰濠,正月二十六日武讷格以骑兵进攻觉华岛,明军由于“凿冰寒苦,既无盔甲、兵械,又系水手,不能耐战,且以寡不敌众”,最后全员战死,金兵焚烧城中囤积粮料。

  当时守将金冠刚死,其子金士麒与事丁800人至觉华岛迎榇,亦与后金军作战,全部被杀。岛上军民1.4万余口都被后金军杀戮,粮草8万余石和船2000余艘都被焚烧,这座明朝关外的后勤基地也被后金军摧毁。此时毛文龙出兵袭击后金后方永宁,努尔哈赤率兵回军,二月九日返回到沈阳。

  此役兵败之后,努尔哈赤悒郁疽发,于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病卒。

  战役结果

  此战,袁崇焕组织军民坚壁清野,协力共守,铲除奸细,凭坚城用大炮,配以火攻,杀伤后金军1.7万人,挫败了努尔哈赤夺占辽西和山海关的企图,是明朝对后金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 [1] 使明朝军民重新树立了战胜后金军的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宁远之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宁远之战简介

  宁远之战是1626年(明天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后金与明朝在宁远(今辽宁兴城)进行的作战。明朝方面称之为“宁远大捷”。

image.png

  此战明军取得胜利,后金军战败,这也是首次明军打败后金军。

  战役背景

  明廷情况

  1621年(明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后金军继辽沈之战获捷后,又克广宁(今辽宁北镇)等40余城堡,并企图进兵山海关。当辽西重镇广宁失陷的消息传到京师,明廷大为震惊,上下一片慌乱,袁崇焕却很镇静,独自单骑出关巡阅形势,回来后抨击那种畏敌言行,并声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面对后金的凌厉攻势,明辽东经略王在晋等人主张退守山海关;而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则主张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宁远,得到前往山海关巡视的明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支持。不久,明廷任用孙承宗取代王在晋。

  1623年(明天启三年、后金天命八年)九月,孙承宗命袁崇焕与副总兵满桂领兵万余驻防宁远。

image.png

  袁崇焕抓紧练兵屯田,按照以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原则修建城堡,亲定规制,城高3丈2尺,雉高6尺,址广3丈,上广2丈4尺。宁远城成,遂为屏障山海关的军事重镇。孙承宗和袁崇焕在辽东花了很大力气,苦心经营,才把岌岌可危的局面开始扭转过来。

  1625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夏,孙承宗采纳袁崇焕建议,派兵据守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城,将辽西防线向前推进200里,使宁远亦有所屏障。十月,明廷派阉党高第取代孙承宗。高第是魏忠贤的党羽,懦弱无能,胆小如鼠。刚一上任就要把锦州、右屯等地的防御器械撤除,把守军全部赶进关里。袁崇焕坚决反对,高第不但不听袁崇焕的忠告,还打算进一步放弃宁远和前屯两座城堡。袁崇焕坚决表示:“我的官职是宁远道,我要死就死在这里,决不离开宁远一步!”高第没有办法,只好让他率领一小部分明军留下。接着高第就匆忙的下令尽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等地的明军和守城器具,退入关内。这个撤退命令来得十分突然,事前缺乏周密的组织工作,因此在撤退途中,人马争先恐后,乱成一团,连平日屯积在各地的10多万石军粮也丢弃了。老百姓平白无故地遭受逃难流亡的痛苦,在路上死亡的很多,到处听到悲惨凄苦的哭声。百姓怨恨,军队更加没有斗志了。锦州、右屯和大、小凌河等地城堡均被放弃。唯袁崇焕申明利害,誓守宁远。

image.png

  战场简介

  宁远城位于山海关外100公里左右,宁远小城在1428年(宣德三年)才设“卫”。全城呈正方形,共四个门;周长六里八步,高二丈五尺; 池深一丈,宽二丈,周长七里八步,只不过比“所”稍大一点而已。这样的小城,无论如何不能与有精锐明军守卫的沈阳、辽阳等关外重镇相提并论。

image.png

  西洋大炮运至宁远之初,同样被放置在城外的壕沟以外。但袁崇焕放弃了在城外结寨、与城池互为犄角的阵势,而将宁远所辖中左所、右屯等所有兵马,连同城外的西洋大炮、各种守城器械和百姓一并撤回到城内,城外房屋付之一炬。重修的宁远城城墙四角各有一个方形敌台,三面伸出城外,一面和城池相连,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红衣大炮便放置在敌台的特制炮车之上。火炮调转,火力可覆盖城墙外270度的范围;相邻城墙角敌台之间的大炮还可相对射击城下的敌军,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过去后金军动手凿城的火炮死角。

  《明季北略》记载,当时袁崇焕在宁远城共拥有西洋大炮11门;接受过葡萄牙人训练的彭簪担任火器总把,专司训练炮手使用红衣大炮;而袁早在福建便招募的军人罗立,则成为红衣大炮的发射者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此战,袁崇焕组织军民坚壁清野,协力共守,铲除奸细,凭坚城用大炮,配以火攻,杀伤后金军1.7万人,挫败了努尔哈赤夺占辽西和山海关的企图,是明朝对后金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使明朝军民重新树立了战胜后金军的信心。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