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卑族

"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

鲜卑族

鲜卑族——古代游牧民族

鲜卑族是如何崛起的?拓跋氏,慕容氏的逐鹿中原

东胡鲜卑族显于史书者,共五部:乞伏氏、秃发氏、宇文氏、慕容氏和拓跋氏。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它们先后在我国华北、西北地区建立多个割据政权,其中以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版图最大,历时最久。当刘裕在长江流域代晋建宋时,就意味着黄河流域的五胡十六国行将谢幕,而以狂风扫落叶之势最后戛然收尾的胜利者,即为鲜卑族之拓跋部。拓跋部从公元386年建立北魏,到439年统一北方。肇基北朝,拉开了南北朝对峙的帷幕。立国长达一个半世纪(386年~534年),北方万里江山尽为其所有。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由游牧民族过渡到农耕民族,是鲜卑族拓跋部历史上的重大变化。而其所建立的北魏政权,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因为这一民族善于吸收汉民族文化的精髓,从而使该民族脱胎换骨,社会、经济、文化得到迅速提升。当时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每个民族都面临诸多对手,互相杀伐,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如果稍有闪失,整个民族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万丈深渊。好在拓跋部的几代首领都能审时度势,纵横捭阖,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鲜卑族拓跋部谱写出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时代最强音。正是在这种血与火交织成的惨烈熔炉中,铸就了中华民族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鲜卑族拓跋部是其中融合最为彻底的游牧民族,他把原始部落的尚武精神与华夏民族的辉煌文化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催生出新的民族精神与性格,喷薄出勃勃生机。在中国的历史书页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北魏帝国的承前后,也就搭建不起隋唐恢弘盛世的桥梁。

拓跋史迹

鲜卑拓跋部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居于鲜卑山,因此得名。后渐南迁至蒙古草原,以“射猎为业”,靠游牧为生。“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他们在大兴安岭北端或东麓游牧渔猎了数百年,繁殖了六七十代人。在中原的夏商时期,史书上始出现一个叫毛的首领,才开始组成氏族部落联盟。史书上说:“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

但是,强悍的匈奴人雄踞漠北,恃强凌弱,一路追杀着他们。鲜卑人几乎无路可逃,最后逃到大兴安岭深处一个天然的洞穴里,即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在此休养生息。

北魏建立后,拓跋贵族依据“人相传授”的口碑史料,约略知道自己的祖先发源于大鲜卑山石室。石室坐落在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首府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处,在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侧,鄂伦春人称之为嘎仙洞(1980年7月考古发现)。在离洞口西侧的洞壁上,刻有201字的祭文,是拓跋焘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派中书侍郎李敞来此祭祖时刻下的。

东汉初年,匈奴境内连年灾害,人畜死伤大半。乌桓(我国北部游牧民族)乘机进攻,匈奴北徙数千里,漠南空虚。时拓跋部落联盟首领推寅,率领族人,向南迁移到“大泽”地区,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呼伦湖区一带游牧。

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北匈奴被汉朝与南匈奴、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族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又大规模成扇形南迁与西迁,进至匈奴故地,留居故地的南匈奴10余万众,亦自号鲜卑。拓跋部落一个叫邻的酋长,为便于迁徙,“七分国人”,加上拓跋本部,共有8个部落单位,即拓跋八族,放弃呼伦湖附近的牧地,南迁填补匈奴留下的空白,最后到达了今河套平原东部一带,“逐水草而居”,拓跋部被人称为“索头鲜卑”。由于这一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尤其适合畜牧业发展,拓跋部慢慢强大起来。拓跋部逐渐与土著汉人、丁零、乌桓、匈奴人残余等通婚融合成一新的部族,社会生产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邻因此被大家推为“推寅”。显然,“推寅”此时已演进成拓跋酋长的称号。

邻的儿子诘汾,相传与天女相配,生子力微(175年~278年),故当时谚云:“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说明在中原的三国时期,拓跋部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没有产生一夫一妻制家庭。曹魏甘露三年(258年),力微取得世袭权,在定襄郡的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一带),尝试着建立了政权。初现国家的雏形,这是拓跋部迈出的重要一步。

西晋末年,部落首领猗卢(?~316年)统一了拓跋各部,在永嘉之乱中依附西晋,抗击匈奴刘聪、羯赵石勒。因有功于朝廷,在310年被西晋怀帝册封为代公,314年,进封为代王。拓跋部居住的定襄郡则被称为代国。猗卢得晋人帮助,开始设置百官,“明刑峻法”。猗卢把境内各族分为南北二部,由南北两部大人统率。这时的代国虽已初具国家政权性质,但部族的传统习俗依旧,仍处在部落军事联盟崩溃的前夜,部落首?为原始民主选举产生,君民平等,礼俗宽简,谁也不能有特权。而猗卢要仿效汉制,行使君王的绝对权力,就不可避免地要与祖宗传统、各酋长的根本利益发生尖锐冲突。当时,在代国境内有很多归附者和土著汉人,鲜卑贵族就用新旧人来区分这些归附者。他们把鲜卑八部人称为旧人,归附的晋人、乌桓人及其他民族的人称为新人。新旧人之间,互不任,矛盾重重。猗卢信任新人,引起了旧人的憎恨。猗卢便用残酷的刑法压服各部,前后杀死上万人之多,在拓跋八部引起恐慌,但也引起了公愤。316年,也就是西晋灭亡的那一年,拓跋其余七部(猗卢部除外)联合猗卢子六修,发兵往讨猗卢部,猗卢兵败逃匿民家,被民妇认出,猗卢被杀。猗卢死后,拓跋部重新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之中。

建国立制

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其首领什翼犍(318年~376年)重新统一拓跋各部,在繁(今山西浑源西南)继位,自封代王,建立代国,又重新迈出了建国的艰辛步伐。

什翼犍曾在后赵石勒都城邺城做人质10年,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后被迎回,即代王位。制定法律,设置官职,选贤任能,各司其职,起用汉族人作长史。他设左右近侍,宣传诏命;又设内侍长4人,参与政务。汉人燕凤为右长史,许谦为郎中令,官号完全复制晋朝。制法律六条,规定犯大逆之罪男女老少皆斩,盗私物者以一赔十。“控弦百万,号令若一”,部落酋长此时已成了军事长官。代国的国家体制开始确立了。公元340年徙都盛乐,初步涉足农业生产,封建因素有很大增长。

鲜卑拓跋部从力微建都定居始,中经猗卢,再到什翼犍,拓跋部经历了14个首领,终于走向了正式建立国家的轨道。到什翼犍时,国家机构更趋完备。拓跋部的社会形态也彻底摆脱了原始公社制而向阶级社会迈进。其表现形式就是不再以血缘关系组成氏族,而是以地域来划分居民,组成行政单位。一些新加入的部落、逃亡的流人和战争中俘获的奴隶,成为拓跋部落新的成员。在力微时期,就有内地诸姓75姓,四方诸姓35姓,其中有匈奴、高车、柔然等族,加入到这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中来。如此以来,象征国家权力的军队、监狱等也就随之出现了。再加上生产力的发展,交换也产生了,汉族商人长期往来于拓跋部与汉地之间,用牲畜交换金帛缯絮。这些都毫无例外地加速了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正当拓跋部在建国的道路上疾走的时候,不幸与前秦大帝苻坚遭遇,苻坚一代雄主,有志于统一中国。因此苻坚在灭掉前燕之后,就把目光投向了北方草创中的代国。

公元376年,前秦大军在石子岭一战中大败代军。身患重病的什翼犍逃到阴山之北,太子寔君在堂兄拓跋斤的挑拨之下,起兵将什翼犍以及自己的继母、六个异母弟弟全部杀死。拓跋部发生内乱,前秦趁势攻下盛乐城,代国灭亡。苻坚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对拓跋寔君弑父之举,深为痛恨。遂把拓跋寔君和拓跋斤押至长安,处以车裂之刑。为奖赏伐代有功的匈奴族首领,又将代国一分为二:黄河以东归匈奴族独孤部刘库仁统率,黄河以西归匈奴族铁弗部刘卫辰统率。

代国灭亡时,寔君子拓跋珪5岁,随生母贺兰氏逃到了舅家贺兰部,依附拓跋珪的舅舅贺兰讷。不久,贺兰讷的弟弟贺兰染干发现外甥拓跋珪英武多智,就想方设法要除掉他,多亏贺兰氏机智保护,才屡屡化险为夷。拓跋珪在战乱流离中,度过了10年寄人篱下的日子。

拓跋珪(371年~409年),出生于参合陂北(今内蒙古凉城东北岱海)。鲜卑族人,北魏开国皇帝。为什翼犍嫡长孙,故幼年生活在皇宫中。虽然早年过着流亡生活,但拓跋珪性格刚强,被拓跋诸部认为是能“光复洪业,光扬祖宗者”。

383年,苻坚兵败淝水,前秦土崩瓦解,北方短暂的统一又为分裂割据所取代。拓跋珪借助贺兰部家族的势力,乘势纠集诸部,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正月在牛川(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召开部落大会,宣布即代王位。迁居盛乐,重建代国。定年号为登国。这是北魏的开始。拓跋珪时年15岁。同年4月,拓跋珪称魏王,改国号为魏,制定典章,重建国家,史称北魏。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

拓跋珪继代王位时,整个塞上还处于分裂状态。为了稳固地位,统一各部,拓跋珪连年征伐,向四周各部落如高车、柔然、库莫奚、独孤部等不断发动战争,收服了周边许多部族,获得大量牛马和牲口。尤其是对拓跋部世仇刘卫辰父子,拓跋珪更是怀着复仇的决心。394年,在北伐柔然凯旋之后,又一鼓作气回师大破刘卫辰部,刘卫辰父子相继死于乱军之中,拓跋珪犹有余恨,把5000多名俘虏全部投入到黄河激流之中淹死。刘卫辰族诛,只有第三子郝连勃勃逃脱,他就是后来十六国之一大夏国的建立者。

此役拓跋珪缴获良马30多万匹、牛羊400多万头,一跃而为塞北唯一的强大部落,周围各部族无不闻风臣服。

魏道武帝是北魏前期一位十分英明的君主,在他的周围,集结了一大批汉族人才,凡士大夫来谒门求见,不论老少,一概引入谈话,量才录用。才使北魏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并在参合坡大破强大的后燕,使北魏的势力深入到中原地区。

...查看更多
鲜卑族入主中原近百年 为何还得进行汉化政策

  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规律是:落后文明会自然地选择向先进文明学习。

  千年以前,周边的少数民族都在向汉文明学习。

  这其中,北魏王朝的变革很典型。

  五胡乱华,晋室南迁,北方先后出现二十多个政权,铁骑穿梭,离合相继,大者几乎饮马长江,小者不及一省,在百余年间内,没有一股势力成为稳定的中心,这段历史杂乱不堪,就此一笔带过。

  本章要提及的,是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北魏拓跋氏终于统一了中国北方,建立了稳定的政权 ——这个由鲜卑人建立的国家,灭夏国,平山胡,灭北燕,灭北凉,击败柔然,结束了混战。这个少数民族政权一直仰慕汉文化,到其第六位皇帝 ——魏孝文帝时,进行了“全盘汉化”,一度创造了繁荣昌盛的局面。

  可改革是一柄双刃剑,它能自卫,也能伤人。

  北魏王朝在辉煌登顶的同时,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急转弯 ——仅仅在一代伟人魏孝文帝死后的三十年,北魏就在它“全盘汉化”的光荣与梦想中分崩离析了,伴随着的,是鲜卑族的溶解与消失,湮没在这场伟大的“现代化”变革之中。

  我们能从中吸取到什么教训?

  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公元 484年,黄河流域温度持续偏低,又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旱灾,干旱冰冷,导致许多农民颗粒无收。

  此时,北魏的实际领袖是一位女性 ——冯太后,她眉头紧蹙,听着臣下们的汇报:尽管开国至今已有百年,但官僚体制始终混乱,尤其是近两年来,官场贪污腐化之风越来越盛,再加上今年旱灾严重,农民被贪官盘剥,各地都爆发了动乱,群体事件激增,一时间人心惶惶。

  40岁的冯太后正处于女性成熟的巅峰时期,这个帝国的女主人,心思缜密,大权在握,掌控着国家的一切,尤其重要的一点 ——她是汉人后裔,受过先进文明的教育。

...查看更多

六镇起义 鲜卑贵族最后的狂欢

  元法僧去建康的时候,已经70多岁了,萧老大是信佛的,对这种老年人格外照顾,据说在建康,还是锦衣玉食,舒舒服服的过了好些个年头,徐州这摊浑水,留给了南朝,梁武帝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萧综,就是那个疑似萧宝卷儿子的二皇子。从建康到徐州,路还蛮远,担任护送任务的,是陈庆之。人到中年的老陈,刚开始,并没得到萧老大的认可,可能是因为下棋老输吧(陈庆之内心是奔溃的:开玩笑,你是皇帝,我敢赢么),无论如何,老陈干的,都是VIP接待工作,元法僧投降,去接一下,萧综接管徐州,去护送一下。徐州这块地盘还蛮大的,更重要的是,战略位置特殊,徐州没了,洛阳就没那么安全了,于是北魏政府出来讨伐萧综的,是这么两位爷,一位叫元延明,一位叫元彧(读 yu)。

blob.png

网络配图

  元延明是个读书人,也是拓跋家族的一员,因为喜欢读书和乐善好施,风评不错,之前在徐州也当过几年的刺史,有群众基础,所以这次出征,有一半是希望,利用元延明的人望,招降徐州城的百姓,结果把对方的主帅萧综给招降过来了,算是超额完成任务,据说后来做了尚书令和大司马。

  元彧的来头更大,标准的皇族后裔,他是太武帝拓跋焘第四个儿子拓跋谭的后代,原名叫元亮,字仕明,因为和北魏开国功臣穆崇的后代穆亮重名,自愿改名,皇帝很高兴,“仕明风神运吐,常自以比荀文若(荀彧),可名‘彧’,以取定体相伦之美。”于是,就成了元彧。

  不过,这位元彧兄就比较郁闷了,他的第一次大型战役,是镇压六镇起义,结果还失败了,被匈奴人破六韩拔陵(名字就这么长,肯定不简单~)追着打。

  六镇起义在北魏历史上非常有名,可以说,北魏末期的大部分叛乱都和这次起义有关,事件直接的反应就是边关将领的叛乱,原因是他们在边关流血拼命,孝文帝实行的汉化改革,却一点都没照顾到他们,就好比,一线员工拿的奖金,反而比办公室里整天喝喝茶的大叔还少,士兵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在北魏边境,也存在一个强大的部落政权,柔然,关于他的历史,在《孝文帝改革》一章里有介绍,早在北魏建国初期,柔然就不断的骚扰边境,当时北魏的中心还在平城,柔然的骚扰对平城威胁很大,于是道武帝拓跋珪就派遣鲜卑主力的一部分,常年进驻柔然边境。 ...查看更多

血统谜团 唐太宗李世民是鲜卑人后裔之谜

  唐太宗给后世人所留下的是一个伟大又贤明的帝王形象,他创下的“贞观之治”可以说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进程推向了顶峰。然而,却很少有人对李世民的身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近来有些学者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身世问题提出了质疑,认为他并非像史料中所记载的那样系汉人,而是鲜卑人后裔。此言一出,立刻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唐太宗李世民真是鲜卑人后裔吗?

1.jpg

网络配图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个皇帝,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才能的帝王之一,在他的治理下,唐王朝迎来了它全面发展的高峰期,也迎来了它走向世界的一个崭新的时代。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本该大书特书的有为君王,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却非常简单,几乎一笔带过。在史书上这简短的300余字里,李世民的功过是非已经描述得异常清晰,但是对于他的身世以及名字来源等,在这些正规史料之中难以寻其踪迹。

  根据《唐书》的记载,唐太宗之所以被命名为李世民,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唐太宗之父李渊在其即将出生之时,在路上遇到一位书生,书生认真端详了李渊一会儿,接着便大呼遇到了贵人,并说其即将出生之子有济世安邦之才,必将成大器。李渊当时正受到隋炀帝的猜忌,时刻有被杀头的危险,在听到这样“大逆不道”之语后,他更是惊恐万分,想杀了这位书生灭口,但是等到他正欲下手杀这位书生之时,书生却不见了。李渊回家之后,二子刚好出生,他想起在路上遇到的书生所说的一番话,于是将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取名为“世民”,代表济世安民之意。随后历史的发展也确实验证了书生的预言,李世民确实有济世安邦之才,没有辜负李渊的期望,成为历史上一代贤明的君王。李世民的名字来源尽管在《唐史》之中有记载,但是对于他的身世,却鲜有记载的史料。最近,有考古学家根据《步辇图》留下来唐太宗李世民的最早画像推测,李世民是鲜卑人的后裔。理由有以下几点:

...查看更多

由鲜卑人建立的北魏为什么被称为“正统王朝”?

  公元386年由鲜卑人拓跋珪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重建其先祖所创立的代国,同年,又改国号为“魏”。398年,拓跋珪又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正式称帝,是为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只不过这两个都属于短命朝廷,分别在550年和557年宣告灭亡。北魏从386年道武帝建国开始,至534年分裂,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image.png

  北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起来的正统王朝。所谓正统,史称:“道先王,法五帝,尊周为正”,也就是说华夏血统一脉相承。

  商周以来,华夏民族尊王攘夷,驱逐了许多的少数民族,建立起了一代又一代的正统王朝,正统就是权威,就是合法的存在,有着无比巨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正统王朝还指一个政权依照秦始皇时期所建立起的最高掌权者称帝,建天子行宫、用天子仪卫,置后宫,立皇储为太子,建父死子承相传制度,并设立文武百官。

image.png

  当时正值五胡十六国时代,有着诸多的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他们无一不在争着正统的地位。他们或缘于赐爵封地,或是缘于联姻,或曰灵异之兆,以此来牵强附会地和汉王朝搭上关系来做国名,以示自己的正统。

  匈奴人刘渊本来不姓刘,却因有昭君出塞的故事,乃自称是汉朝外甥,所以改姓刘,建立的国号名为汉国。其它的还有秦字号、燕字号、凉字号、赵字号等,也都是向中原的华夏民族靠拢,可他们没多久都以失败告终。

  而鲜卑人拓跋氏所建立起来的北魏王朝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正统王朝,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他们早先自称是黄帝之后,与汉人同宗;后来又说他们的始祖拓跋力微(174年—277年)为天女所生,是真命天子;接着又由于拓跋猗卢(?—316年)曾在魏晋时期被封为代王。

  所以,到拓跋珪建国时,称国号为“魏”,就是为了与周代的魏国和三国时代的曹魏政权接上情缘,以使自己一步步地向汉族的正统王朝靠拢。

image.png

  拓跋珪定都平城后,正式称帝,他尊儒崇孔,大量起用汉人,并以太牢之礼(即以牛羊猪为牲祭之礼)祭尧舜孔子。还建立太学,大兴文教,并命鲜卑子弟入学,认真学习汉文化。

  同时,拓跋珪还离散部落,分土定居,也就是取消原来的部落,按土地让他们成为编计在册的居民,实行计口授田,给耕牛,让他们务农。

  就这样,拓跋珪使鲜卑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换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而成为胡情汉制,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正统王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那些变成汉姓的鲜卑姓氏 看看其中有没有你

  汉人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也是经过千百年的民族融合,才有了今天。其实许多汉人姓氏后裔,他们并不是单纯汉族,而是有着鲜卑人血统,这些人姓氏还很多,大概在100多个左右,那么这些人的姓氏有你的没?

  这件事还得从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起,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与中原的汉人矛盾很深,孝文帝为缓和矛盾,增强国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汉化改革。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就是改姓氏,也就是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然后再从衣着、习俗方面入手,完全融入汉族。

image.png

  首先,孝文帝将自己的拓拔氏改姓元氏,此后元氏彻底融入汉族之中,大多活跃于河南、河北、山西、安徽等地,可谓是名人辈出。比如写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唐代大诗人元稹,就是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

  其次,鲜卑的几个大姓也改成常见的汉姓。比如说“丘穆陵氏,后改为穆氏;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贺赖氏,后改为贺氏;独孤氏,后改为刘氏;贺楼氏,后改为楼氏;勿忸于氏,后改为于氏”。穆、陆、贺、刘、楼、于,这些都是非常常见的姓氏,这些人中有许多是鲜卑后裔。

image.png

  比如说比较著名的独孤氏,南北朝时期,曾经出了一个大名人独孤信,他有三个女儿,嫁给三个王朝的皇帝,但独孤信的后裔,就改姓刘氏了。另外,唐朝有个大诗人叫刘禹锡,据考证他的七世足刘亮,就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由独孤氏改姓刘的。

  另外,咱们在看下其他姓氏的改易情况。拔列氏改为梁氏;若口引氏改为寇氏;叱罗氏改为罗氏;贺葛氏改为葛氏;是贲氏改为封氏;可地延氏改为延氏;阿鹿桓氏改为鹿氏;他骆拔氏改为骆氏;薄奚氏改为薄氏;乌丸氏改为桓氏;素和氏改为和氏;胡古口引氏改为侯氏;匹娄氏改为娄氏。

image.png

  俟力伐氏改为鲍氏;吐伏卢氏改为卢氏;牒云氏改为云氏;叱利氏改为利氏;阿单氏改为单氏;吐奚氏改为古氏;出连氏改为毕氏;贺拔氏改为何氏;叱吕氏改为吕氏;莫那娄氏改为莫氏;出大汗氏改为韩氏;没路真氏改为路氏;扈地于氏,后改为扈氏;俟伏斤氏改为伏氏;是楼氏改为高氏

  尸突氏改为屈氏;嗢石兰氏改为石氏;解枇氏改为解氏;须卜氏改为卜氏;丘林氏改为林氏;盖楼氏改为盖氏;素黎氏改为黎氏;渴单氏改为单氏;壹斗眷氏改为明氏;叱门氏改为门氏;土难氏改为山氏;屋引氏改为房氏;宥连氏改为云氏;纥豆陵氏改为窦氏;侯莫陈氏改为陈氏;伊娄氏改为伊氏

image.png

  库狄氏改为狄氏;柯拔氏改为柯氏;步鹿根氏改为步氏;破多罗氏改为潘氏;叱干氏改为薛氏;辗迟氏改为展氏;费连氏改为费氏;去斤氏改为艾氏;叱卢氏改为祝氏;嗢盆氏改为温氏;独孤浑氏改为杜氏;贺兰改为贺氏;郁都甄改为甄氏;纥奚氏改为嵇氏;乌洛兰氏为兰氏;纥骨氏改为胡氏

  当然编者因为篇幅问题,之罗列了一些比较常见的姓氏,还有一部分姓氏没有罗别,比如宇文、长孙、尉迟,这些姓氏完全是鲜卑人的后裔。出现的名人也不在少数,比如宇文化及长孙无忌尉迟恭。虽然如此,但这些姓氏后裔的身份证上大多写的是汉族,这就是民族大融合的力量!

  参考资料:1.《魏书》;2.《北史》;3.《新唐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