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晋灭吴之战

"

   晋灭吴之战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一举灭吴国,实现统一的战争。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进军攻打吴国,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阳城(今中国中南部湖北省秭归东)后,攻破吴军横断江路之铁锁铁锥,船行无阻,后来又擒获吴西线统帅、都督孙歆。在东线战场,吴国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军队渡过长江迎战,被晋朝的军队夹击大败而归,晋军当机立断,挥师直指建业,吴军惊恐怯懦,不战而降,士卒闻讯逃散,于是吴国宣告灭亡。此战,西晋准备周密充分,善择战机,兵分多路,水陆并进,发挥强大水军作用,临机果断,一举获胜。吴主昏庸,防务松弛,将士离心,缺乏统一对策,招致节节失败。晋灭吴后,东汉末年以来分裂数十年的中国复归统一。

西晋灭吴之战

西晋灭吴之战——三国的终章

西晋灭吴两大名将:一是超级学霸 一个是回头浪子

  导读:西晋的两位名将,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灭吴。而孙皓又中了晋军的反间计,调走了西陵的最后一个名将。至此,西晋双“车”驰骋,而东吴几乎只剩下“士”和“相”保护着可怜的老“帅”。

  杜预是个文理工通才

  杜预属于“官二代”,祖上曾任过尚书之类的部级干部。可惜的是,在曹魏时代,和曹家本来就不对眼,他父亲性格又直,所以基本上靠边站。

  杜预从小就是令人恐怖的学霸,什么书都看,政治、经济、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工程等无所不通,笑傲文理工,类似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别人送他外号叫“杜武库”,意思就是他像个仓库,里面各种武器都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等到司马昭执政,在曹魏时备受冷落的配角们走到了舞台中央。杜预迎来了命运的转机,担任司马昭相府的重要幕僚,也参加了灭蜀战争,是统帅钟会的长史。钟会叛变被杀时,同事大多遇害,他逃过一劫。后来羊祜看到他,大为惊叹,认定他必叱咤风云、纵横天下,临终前向晋武帝推举了他。

  杜预本人,手无缚鸡之力,据说连骑马都不会。他如果向你射箭,你不用躲,因为肯定射不中。但是每次召开高级军事会议,朝廷都隆重地邀请他参加。278年,羊祜去世。11月,晋武帝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南下襄阳(今湖北襄樊),接替羊祜,成为荆州的最高军事长官。这一年,他57岁。

  他和羊祜完全是两种风格,他打仗的特点是:很少正面交锋。好听一点,善于斗智斗勇。不好听一点,专门使阴谋诡计,让吴人吃尽了苦头。

  所以,边境的吴军气得直骂:奶奶的,走了个君子,来了个小人。杜预有大脖子病,吴人就在狗脖子上戴了个水瓢,喊它“杜预”。有的树长了包,吴人在上面写“杜预颈”,然后疯狂地砍砍砍,发泄心中的愤怒。

  杜预使出借刀反间计

  陆抗曾在西陵大胜晋军,杜预到荆州后,决定先拔掉这个钉子,踢开东吴的西大门,让水师顺流而下。东吴并没有彻底完蛋,还有一个名将,叫张政,西陵的军事统帅。杜预没有气势汹汹地攻城拔寨,他躲在暗处,杀人于无形。

  张政刚掌权不久,晋军一次突然进攻,张政仓促迎战,结果溃败。但奇怪的是,敌人来去如风,捉了一批士兵就跑了。张政气恼不已,第一仗就失败太没面子了。由于担心孙皓的疑神疑鬼,向建业写汇报材料时说得轻描淡写,生怕刺激到这个神经病。

  张政以为能瞒天过海。几天后,传来了中央的一纸调令,让他回建业。原来杜预派了精锐部队奇袭张政后,猜到他不会上报,就把俘虏押到了建业,全部送给孙皓,吹嘘如何大获全胜。孙皓一听,真是丢人丢到家了,张政这个人不老实啊,盛怒之下撤了他的职。

  扫清了最后一个障碍,279年,杜预上书晋武帝请求灭吴。

...查看更多

王浚是谁?西晋灭吴功臣王浚的大功为何被抹杀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著名的诗叫《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这首诗的思想和感情是怎样的,单从字面意思我们就可以分明地看到它对西晋平吴第一功臣王浚的肯定,正是王浚率领强有力的水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攻破吴国自认为固若金汤的西部国防线,才迫使吴国君臣在失魂落魄中“一片降幡出石头”。但这只是后人对此历史大事的公平认可,而在当年的现实中几乎无人承认王浚是平吴的第一功臣这一事实,因而王浚最后只能屈居第二,且差点因此而自身不保,这其中的曲折原委到底如何呢?

  王浚何许人也?据史书记载,他是一个姿容俊伟,从小喜欢关心国家大事的热心人,因而常难免口出豪言,结果被许多人误认为是个说大话的骗子。所以他的仕途显得就比别人困难了许多,直到年近六十才在镇南大将军羊祜手下做了个参军。羊祜这可是个历史名人,他可是魏晋时期最了不起的名门子弟,祖父叫羊续,曾任东汉南阳太守,为官清廉,有“悬鱼拒贿”的事迹。外祖父是蔡邕,姨母是蔡文姬,妻子是夏侯霸之女,姐姐是晋景帝司马师之妻。他在曹魏时代历任中书侍郎、秘书监、相国从事中郎等官职。司马炎胜利篡权称帝后,羊祜深得司马家任,升任尚书左仆射、车骑将军,官至镇南大将军。开始坐镇荆襄窥视东吴,在此期间他敏锐地意识到王浚的军事才能,所以借机把他推荐为执政一方的广汉太守,后因政绩突出,王浚被奉为龙骧将军升官为益州刺史,开始了在一个地方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实实在在的封疆大吏。同时他暗中遵照羊祜的嘱托在长江上游开始了长达近十年的造船任务。

  羊祜晚年,终于窥视到了东吴积重难返的弊病,尤其是东吴皇帝孙皓残暴无道大失民心的机会,于是积极向司马炎上书要求伐吴,但由于朝廷那些尸位素餐官员的坚决抵制,羊祜至死也没有看到其计划的实现。羊祜死后杜预接任其职位,他仍然按照羊祜的思路办事,两年后他再次向朝廷上书要求伐吴,此时,已经七十出头的王浚也从遥远的益州上书要求伺机消灭东吴,这次,司马炎没再听从朝廷那些人的磨叽,直接发号施令,派出二十万军队分五路从各个方向发起了灭吴战争,其中王浚从长江上游率领八万大军,驾着每船可坐两千人的“楼船”浩浩荡荡杀向东吴,一直把战船开到了东吴都城建业城下,东吴皇帝孙皓看到大势已去,在丧魂落魄中开城出降。在此期间,朝廷曾有诏书要求王浚到达荆襄一带时要受镇南大将军杜预节制,到达东部一带时要受安东将军王浑节制。

  当王浚到达荆襄一带后向杜预请示行动,杜预鼓励其乘胜千军,建立大功。所以他大胆前进,一直把他的八万水师开到吴都城之下,在此期间他再没接到朝廷让其受王浑节制的诏书,只是在中途曾被王浑手下邀请到他们驻扎在江北的军营议事,但王浚考虑到战争波云诡谲的特点,怕丧失了最佳战机,婉言谢绝了。谁知这其实是王浑对他下达的军事命令(此时肯定王浑接到了朝廷诏书,同时可能误认为王浚也接到了此诏书),因为王浑对东吴的军事实力还不是十分的了解,不敢贸然进军围攻建业,是想和王浚一道商量共同围剿孙皓的事宜,但他却一点都没有透露出自己已经是王浚上司的信息。当王浚接受了孙皓的投降后,王浑听到消息后勃然大怒,甚至有火并王浚的念头,同时王浚此时才知道在这个战区的最高司令官是王浑,所以他为了不使王浑丧失领导的尊严,马上把孙皓等投降了的东吴君臣奉还给王浑。可以这么说,东吴的被消灭是西晋二十万大军在众多将帅的率领下共同行动的结果,否则,任凭每一路单方面行动也不会全功而返。但在共同努力的同时,他们所起的作用肯定有主有次,而王浚应该说是平定东吴的第一功臣,因为东吴首都是他的军队拿下的,东吴皇帝大臣是他的军队俘虏的。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应该说到此为止三国的统一已经尘埃落定,就差论功封赏了,可令人难以预料的是王浚这个平吴的第一功臣差点深陷囹圄,甚至丢了性命。

  原来,当王浚没听王浑的邀请挥军直捣东吴老巢并且意外地获胜时,王浑几乎气了个半死,就因为自己胆子小了一点,为了保存实力,没敢探头去咬,结果到口的肉被别人抢跑了,所以甚至有和王浚拼命的念头,尽管王浚把孙皓等东吴君臣都献给了他,但仍难以消除他内心的芥蒂。于是当朝廷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庆功宴且皇帝大人也在心中已经把第一功记在王浚头上的时候,王浑诬陷王浚的奏疏也就摆到了司马炎的案头,理由就是王浚违反朝廷命令,不听自己节制,不但不该有功且应按法论罪。司马炎对此不以为然,拿出奏表让群臣发表意见,没想到这些站着茅坑不拉屎不拉屎的家伙们个个趋炎附势,都认为王浚的做法太过头,应该从前线用囚车押回朝廷,按重罪处罚。最后弄得武帝也无所适从,最后只能折中处理,只是下诏书责备了王浚几句。王浚接到诏书当然气不打一处来,自己在前线出生入死为皇帝拼命,且取得巨大成功,反而弄了个里外不是人的结局。于是也写了一道奏章火速发往朝廷,把自己没接受王浑节制的原因详详细细地讲了个明白,且把王浑的用心分析了个底朝天,尤其把朝廷大臣们吹捧王浑而诋毁自己的原因也道了个明明白白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会让朝廷那么多大臣趋炎附势于王浑呢?这就应了我们常说的“朝中有人好做官”的俗语了。王浑的家庭是几代的世家大族,朝廷的好多重要部门都有自己的人,且王浑也久在朝廷为官,朝廷的人脉关系很广,尤其王浑本来和司马炎就是儿女亲家。大臣们认为拍王浑得马屁其实就是讨好皇帝。而王浚呢?年轻时就给世人留下了说大话骗子的坏印象,长大后几乎一直在地方打拼,等真正把官做大后也是在地方,他一生几乎没在朝廷呆过,和朝廷的官员们几乎没有交往,许多人甚至都不认识他,谁会替一个连自己都不认识的人讲情呢?这太符合中国的人情事理了。

  接到王浚的奏章后,武帝非常同情怜悯王浚,但也难违众大臣的意见,不便自己独断专行把平吴第一功记在王浚头上,只是下诏各军班师回朝,等到把事情的真实原因核实清楚后,再做赏罚。此时,王浚、王浑等平吴将领也陆续回朝,尤其“二王”为了争功弄得面红耳赤,呶呶不休。武帝为了平息此事,做到基本的公正,特地把任务交给廷尉刘颂去调查,结果刘颂也是个马屁精,他直接就把平吴的首功记在了王浑头上,王浚只得了个次功。这一个等级的变化那可是天壤之别,最后王浑进爵为公,食邑八千户,而王浚只被封为县侯。为了安慰王浚武帝又给其加了个辅国大将军的虚名。王浑得到了不该得到的重赏,从此不再嚷嚷。王浚失去了该得到的奖赏,当然心怀不平,所以多次在朝廷甚至武帝面前吵闹不休,有时气愤到极点,年轻时的坏脾气又跑出来作怪,故意给武帝脸色看。对此,武帝大多时候只能装聋作哑,因为他毕竟为朝廷立了大功且蒙受了诸多委屈。

  王浚的这些做法表演的多了,武帝开始渐渐有点烦了,朝廷的那些马屁精也有的开始嗅到了政治臭味。可王浚却仍浑然不知,此时,急坏了他当年的一个老部下益州护军范通,赶忙跑到他府上紧急求见,见面就说:“老爷子建立了不朽功勋,为什么不好好保持呢?难道自己不觉得可惜吗?”王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惊问此话怎讲?范通道:“老爷子班师后,为什么不急流勇退,闭门静养,口不言功呢?即使有人问起,你也应该首先把功劳推给正确、英明、伟大的皇帝,其次,你应该把功劳推给其它平吴将帅,就说自己是沾了别人的光了,真正自己根本无功劳可言。这样的话,你不但能够保住自己的大功,让那些马屁精闭口,同时也让王浑自愧不如,何乐而不为呢?”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从此之后,王浚突然收敛自己的言行,再不谈论自己的功劳。没想到他的这一退步,反而引起了一些朝廷大臣的同情,纷纷为其冤屈辩解,逼得武帝再次封他为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后又加官为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官越做越大,王浚反而觉得越来越不安全。当时,西晋朝廷认为已经进入大同理想的太平盛世,官员们奢靡之风大肆盛行,王浚本来生性节俭,此时也不得不随波逐流,过起了锦衣玉食,豪华奢侈的寄生虫生活,一直到八十岁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晋朝开国,定策灭吴的第一功臣,死后却后继无人
blob.png

  羊祜像

  公元263年,曹魏灭了蜀汉,两年后司马炎代魏自立,改国号 “晋”,史称西晋,孙吴成为魏蜀吴三国中,最后一个幸存政权。西晋建立后,占有广大北方及巴蜀地区,统治区域辽阔,政治稳定,军事力量强大,大有统一全国之势。晋武帝司马炎素有吞吴之志,更积极筹划消灭孙吴政权的战争,以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大业。而此时的孙吴,吴主孙皓即位后,残暴骄盈、沉迷酒色,逼杀太后、大杀宗室,更大修宫室、广选美女、滥杀大臣,使得孙吴国内士民怨声载道。泰始五年(269年),司马炎除任命大将军卫瓘、司马伷分镇临淄、下邳,加强对孙吴的军事布置以外,又特地调任羊祜为荆州诸军都督,假节,命其在防地积极备战以便攻吴。

blob.png

  羊祜,字叔子,出身于汉魏名门士族之家,其家族成员多任显官,且都以清廉有德著称。其母亲蔡氏汉代名儒、左中郎将蔡邕的女儿,姐姐嫁与司马懿之子司马师为妻。羊祜长大后,以博学多才、善于写文、长于论辩而有盛名于世。而且仪度潇洒,身长七尺三寸,须眉秀美,并娶夏侯霸之女为妻。曾拒绝曹爽司马昭的多次征辟,后为朝廷公车征拜为中书侍郎。晋代魏前夕,司马炎调羊祜为中领军,统领御林军,兼管内外政事。司马炎受禅称帝后,羊祜因拥戴有功进号为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进爵为侯,食邑三千户。为早日完全一统天下的大业,司马炎命羊祜为荆州诸军都督,假节,命其在防地积极备战以便攻吴。羊祜到任后,大量开办学校,兴办教育,安抚百姓,怀来远人,又训练军队、积极备战。在之后的十年里,羊祜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一方面缮甲训卒,广为戎备,做好了伐吴的军事和物质准备。

blob.png

  此时的孙吴虽然是昏君孙皓在位,但与羊祜隔江相对的却是孙吴名将陆抗。泰始八年(272年)十月的西陵之战中,陆抗以三万之众大败西晋八万大军,羊祜因战败被贬为平南将军(后又升任征南大将军)。西陵之败让羊祜意识到,吴国国势虽已衰退,但仍有一定的实力,加之有名将陆抗在侧,一时难以攻伐,于是改对吴军采取怀柔政策,以积蓄实力瓦解对方,寻找灭吴的合适时机。也许是孙吴气数已尽,被誉为东吴最后名将的陆抗于公元274年秋天病逝,时年仅四十八岁。陆抗死后,吴国再无良将。羊祜不失时机的上疏请求伐吴,奏疏虽然得到了司马炎的肯定,却遭到朝内其他大臣的强烈反对。咸宁四年(278年)秋,病重的羊祜入朝,再次上疏请求伐吴,并在临终前举荐杜预自代(同年冬天羊祜病死于洛阳,年五十八岁)。

blob.png

  羊祜死后,司马炎亲着丧服痛哭,追赠羊祜为侍中、太傅,持节如故。之后由于杜预的几次上书,司马炎终于下定决心,发兵攻打孙吴。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晋武帝调集大军二十多万,命杜预、王濬等人兵分六路,水陆齐进,大举进攻东吴。咸宁六年(280年)三月,西晋舟师沿江而下抵达石头城下,吴主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开城投降,东吴遂亡。当满朝文武欢聚庆贺的时候,司马炎手举酒杯,流着眼泪说:“这是羊太傅的功劳啊!”。羊祜死后无子,晋武帝命其兄羊发之子羊暨继嗣,羊暨以父亲已死为由抗命,又命羊暨弟羊伊继嗣,但羊伊以未得生父之命为由不为羊祜服丧,最后由羊发第四子羊篇袭爵为钜平侯,成为羊祜的继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三国的终焉:西晋灭吴之战

  作为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一段历史,汉末开始的三国时代,总有着挖掘不完的话题。但在很多电视剧里,三国的意义在于重渲染蜀国灭亡的惨烈。对于三国时代真正的终章--西晋灭吴,总是一笔带过。事实上,相比三国时代的很多大战,西晋发起的这场战争,同样波澜壮阔!

blob.png

  动荡的江东

blob.png

  孙权死后 东吴在实际上已经没有能统筹全局的人物

  公元252年,吴国的一代雄主孙权病死,年仅9岁的孙亮继位。年幼的国主无法独自处理朝政,于是权臣与宗亲们,围绕着辅政权力展开了血腥的政治斗争。

  公元253年,首任辅理大臣诸葛恪因北伐失败而失势,权臣势力被宗亲孙峻取而代之。孙峻死后其弟孙琳执政,但却与逐渐长大的国主孙亮,产生矛盾。年轻的国主,准备联合卫将军全尚将孙琳诛灭。孙琳得知消息后,先下手为强,出兵攻击全尚,顺便废黜了孙亮。

  此后,孙权的第6个儿子孙休登上了吴国大位。知道自己并不安全的孙休,在继位后立刻将孙琳铲除,结束了孙吴政权交接的动荡局势。然而这却仅仅只是孙吴危机的开始。被后世学者称为吴国中兴之主的孙休,不过是在为动荡的东南局势,拖延时间。

  公元264年,在位不到10年的孙休病死。西面的蜀国则为北方的曹魏所灭。就是在吴国内部,也有交趾郡的郡吏吕兴的地方叛乱。在吴国内忧外患之际,朝廷上下决定立一位年纪较大的国主来度过危机,他们将目光盯向了废太子孙和的儿子孙皓。原以为能够迎来一位稳健治国的国主的朝廷重臣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拥立了一个恶魔为君。

blob.png

  名声极差的吴主孙皓

  孙皓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暴君。他贪恋酒色且残暴无比,大臣、王族乃至身边的宫女无不备受其虐杀欺辱。更为要命的是他任用奸佞而迫害良臣,致使吴国上下人人忧恐,大臣大将无所亲信。

  政治上的混乱和国主的无能,直接导致了东吴防卫力量的松懈。公元270年,主持长江中上游防御事务的陆抗上书,请求增加3万精兵巩固吴国西侧要地西陵的防御。这个合情合理的要求,却被孙皓无视。当新建立的西晋,派益州刺史在长江上游修造舰船时。吴国的建平太守吾彦要求加强建平防守,准备抵抗西晋即将发动的进攻。这个请求同样被孙皓无视。

blob.png

  蜀汉灭亡后 吴国在实际上已经处于独木难支的状态

  蓄势待发的新朝

blob.png

  刚刚继承大统的晋武帝

  相比国内一片混乱又疏于防备的吴国,北方新建立的西晋就完全不同。

  公元265年,已在2年前灭亡蜀国的曹魏政权,被权臣司马懿孙子司马炎篡取了皇位。魏元帝曹奂被迫禅让,曹魏宣告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司马家族的西晋王朝。三国时代,正式进入了倒计时。

  建国后的西晋并没有因为此前的篡位而内部动荡,晋武帝司马炎更是励精图治。他一面以怀柔的策略安抚蜀国遗老遗少,减少征服带来的矛盾。一面安排能臣强将羊祜、卫瓘、司马伷到荆州-临淄-徐州等军镇要处,准备南征东吴。

  在这些人中,又以羊祜最为积极。他镇守荆州时修缮盔甲、训练士卒、积极备战,还用计谋使吴国解除了距离襄阳700多里的石城守卫。这使晋军得以解放一半的士卒用于屯田,收获了可以供应10年的储备粮。不但如此,他还制定了由长江上游顺流而下攻吴的策略,献给晋武帝。晋武帝满意地采纳了他的意见,让本该回京的益州刺史王濬继续留任备办舟船、训练水师。

blob.png

  西晋军队的兵俑

  王濬也是不负使命,所造舟船数量繁多且质量高超。在这些新造战船中,有不少是双体结构的楼船。其中最大的舟船可载2000多人,甲板宽阔到甚至可以跑马。整个西晋水师的军力高达7万之众,舟棹之盛,自古未有。征吴之事已是箭在弦上。

  公元279年,经过羊祜等人的反复上书,确认战前准备充分后,晋武帝下令发20万水陆大军,分6路伐吴。如此大规模的南征行动,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头一回。在此前的历史中,基本上不存在依靠长江天险来拱卫自己的地方强权。即便是号称80万大军南下的曹操,也不过是走长江中游的荆州一处。现在,占据绝对力量优势的西晋,则可以肆无忌惮的实施分进合击。

blob.png

  西晋灭吴的功臣 羊祜

  全面布局

blob.png

  西晋在与东吴的对峙中占据绝对优势

  对于此次灭国之战,晋武帝有足够的国力来支撑麾下大军,四面出击。西晋的部署如下:

  最东边的军队,由琅琊王司马伷率领,从江苏睢宁直奔安徽滁河流域。

  在他的西边,则由安东将军王浑率军,从长江下游的江西进军安徽和县。

  豫州刺史王戎带着中路军,从中原地区向河北鄂州进发。

  在中路军的西边,平南将军胡奋的部队,由河南向湖北武汉进军。

  再往西是镇南大将军杜预,他将从荆州的襄阳出击,直取湖北荆沙。

  最后是从巴蜀出发的水军,由益州刺史王濬与巴东监军唐彬率领。沿着长江由西向东,直逼东吴首都——建业。

blob.png

  晋朝步兵的陶俑形象

  我们都知道,正常的战略部署,讲究集中力量打击对手。为何此次晋武帝却将军队分散为6路呢?是晋武帝不懂军事瞎指挥吗?

  其实不然!此次灭吴的时机非常难得,完全仰赖于孙皓带来的恶劣局势,所以应该以快速结束战争为要点。这样的话所动员军力就必须够多,行动就必须迅速,这也是西晋动员了20万之多的军力的原因。

  但是如此数量的大军显然是不能集中于一处的,否则对于古代生产条件下的后勤来说,将是巨大的灾难。动员部队时消耗的大量时间,也会暴露自己,破坏攻击的突然性。所以,多路出击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但如此,晋武帝还充分考虑到了对手的情况。东吴同西晋一样采用世兵制,在这种制度下,士兵主要来自于世代当兵的兵户。每当战争来临之时,便从兵户中按照一定比例抽取16岁以上50岁以下的男性当兵。西晋伐吴时以2-3丁取一人,4丁取2人的比例征调。以此比例推算,东吴全国兵户中,适合当兵的23万人中只有11.5万可以抽调出来。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数字,实际动员水平会更少。

blob.png

  东吴的地方大族坞堡

  这样的军力虽然不能算少,但分布在长江沿线上,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尤其是东吴在暴君孙皓的统治下疏于防范,未有备战。如此一来,足有20万之多的西晋军队,即便分为6路,也比防御的东吴军更多。而任何一路军队的进攻,将会让分散于各处的东吴军无法集结,最终被各个击破。

  相反,西晋军则可以集中力量打击敌人。特别是来自蜀地的船队,会像一把尖刀,从长江西面直插东吴沿江防御的侧翼。为了达到良好的的效果,晋武帝还特意要求此路舰队可以节制沿路陆军部队,沿路的陆军要配合支援水军的进攻。水陆联合使得东吴本就捉襟见肘的防备力量,在面对北面和西面的晋军时,显得更加渺小。

blob.png

  西晋的多路进攻 将让吴军无法集中兵力

  势如破竹

blob.png

  面对西晋的强大攻势 吴国的抵抗非常有限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西晋军于公元280年发动全面攻击:

  东部的司马伷逼近南京,所部王恒渡过长江连破吴军。司马伷西边的王浑部先是攻克安徽和县地区,又在当涂采石矶击败东吴张悌所率北上的3万吴军。最后向西,攻克寻阳。

  中部的胡奋部则攻克湖北公安地区。他西边的杜预部,陈兵于江陵一带,命麾下参将樊显和襄阳太守周奇西进夺取东吴的诸多要塞。通过夜袭,占据乐乡,为巴蜀而来的舰队打开通道。

  得到陆军支援的巴蜀水师率先攻克丹阳,又向湖北宜昌东南的西陵进击。他们在行至险要之地时,遭遇吴军所设置的铁链、铁锥阻挡。由于此前羊祜俘获间谍,得知了这个情报,巴蜀水师并没有因遭遇铁链、铁锥而损失船只。王濬命善水者乘竹筏拔掉江中暗藏的铁锥,又用火烤热铁链使其断裂。轻松突破阻碍的巴蜀水军,顺利攻克了西陵、荆门,并斩杀吴军水军都督陆景。一路过关斩将的舰队,最后只需要攻克最后一个目标--江陵,便可彻底打开吴国西部的门户。

blob.png

  由于兵力劣势且缺乏预警 吴国的各地守军只能被逐个击破

  此时驻守江陵的还有一支孙韵所率的吴军,他并未被巴蜀舰队的攻势吓倒,主动出击迎战西晋水军。曾经号称三国中最为强大的吴国水军,此时已经不是西晋水师的对手。尽管西晋船队大量使用了当年曹操兵败赤壁时的布置,包括笨重的连体船,还用铁索将船只彼此绑定。但因为占据顺风顺水位置的上游,且士卒训练充分,所以根本不惧怕吴军可能的火攻与袭击。被绝对优势压制的吴国船队,只能退守江陵。西晋的一些陆军部队,早已埋伏于城外。结果,进攻者就趁着吴军撤退进城的时候,尾随而入夺取江陵。

  江陵沦丧后,东吴在沅江、湘江以南到岭南一带的州郡皆望风而降。为了进一步巩固胜利,晋武帝立刻调整了战略,将作战的主导由全面进攻转到巴蜀水军东击上。他首先命令杜预部南下镇抚零陵、贵阳、衡阳三郡并调拨1.7万人给巴蜀舰队。接着让巴蜀舰队沿江东下,攻克夏口与武昌。接着再调1.3万人来补充巴蜀舰队。

blob.png

  古往今来 占据长江中上游的船队总有着巨大的天然优势

  与此同时,王浑部歼灭了孙悌的吴军,但因担心冒进而停滞不前,执意等待舰队的到来再联合进攻。这样虽然错失了独自取胜的机会,却也并无过失。一路东进的巴蜀舰队,此刻有多达8万的军士。沿途的吴军守将张象、陶濬,曾率水军想要阻击,但都因士兵害怕巴蜀舰队的攻势望而迅速失败。如此声势浩大的船队,在长江地区的战场上,确实无人能敌。

  很快,王濬所部舰队经过三山,顺利抵达南京附近。见到援军到来的王浑立刻邀请王濬停下舰队商量作战策略。但王濬却不愿意错失一鼓作气取胜的机会,他借口:“风利,不得泊也”,独自挥师攻向南京。

blob.png

  从汉朝开始 连体结构的大型楼船 成为了主宰长江水面的最强武器

  困守南京的孙皓,见西晋的3支兵马正在逼近首都,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于是,听从薛莹、胡冲等人的建议,派遣使者分别向3位西晋将领投降,并将印玺交与琅琊王司马伷。随后王濬率军攻入南京,孙皓反绑着手把棺材装在车上向王濬投降,东吴宣告灭亡,西晋尽收其四州四十三郡。

  纵观此次气吞山河的伐吴战争,晋武帝的安排可谓是直击要害。完美的利用兵力分散和吴国只能集中力量抵抗一个方向的特点,上演了一出分进合击的好戏。

blob.png

  在陆军的交战中 晋军对东吴具有更大的优势

  除开战略上的成就,此次战争亦有着巨大的时代意义。东吴的灭亡,意味着中国结束了分裂的三国时代,迎来了一个相对短暂的大一统时期。长江以南地区,则在这个间隙,完成了历史地位的第一次升级。这在后来的历史上,将不断显现出重要作用。

blob.png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三国时代虽然结束了,但历史的进程仍在继续。西晋王朝以其短命著称,其失败的政策,更是开了一个时间更为持久的分裂时代。就在这下一轮乱世中,由东吴大力开发,西晋收入囊中的江东之地,成为了汉文明最后的栖身之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除开战略上的成就,此次战争亦有着巨大的时代意义。东吴的灭亡,意味着中国结束了分裂的三国时代,迎来了一个相对短暂的大一统时期。长江以南地区,则在这个间隙,完成了历史地位的第一次升级。这在后来的历史上,将不断显现出重要作用。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