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入蜀后,孙权以“吴国太病重”为由,遣使接回妹妹孙尚香,并暗中策划挟持刘禅为人质。当孙尚香携刘禅登船东归时,赵云单骑追截,却被斥为“武夫无礼”;而张飞率军赶至后,孙尚香却态度骤变,甚至以死相逼。这场看似矛盾的“双标”反应,实则是性格差异、地位权衡与权力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赵云:温和克制下的“礼节困境”
赵云以忠诚稳重著称,其性格特质直接影响了孙尚香的态度。
礼节束缚与身份认知:赵云追截时,始终以“主母”称孙尚香,强调主仆礼节。这种克制被孙尚香利用,她以“家事”为由压制赵云,甚至呵斥其“不得无礼”。

实力与威胁的错位:赵云虽武艺高强,但单骑追截且未带兵马,孙尚香判断其不会贸然动粗。加之赵云非刘备结义兄弟,地位低于关张,孙尚香认为其威胁有限。
历史案例佐证:长坂坡之战中,赵云七进七出救阿斗,却对糜夫人毕恭毕敬。这种“忠而不莽”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了孙尚香对其的轻视。
二、张飞:暴烈性格与权力碾压的双重震慑
张飞的登场彻底改变了局势,其性格与地位构成双重压力。
暴力震慑的直观冲击:张飞上船后,二话不说斩杀东吴使臣周善,将血淋淋的人头掷于孙尚香面前。这种暴力行为直接击溃了孙尚香的心理防线,使其从“嚣张”转为“惊恐”。
结义兄弟的特殊地位:张飞作为刘备“结义三弟”,在蜀汉集团中地位超然。孙尚香虽为刘备正妻,但面对结义兄弟时,传统伦理中的“叔嫂”关系使其无法以主母身份压制张飞。
道德高地的抢占:张飞质问“嫂嫂不以哥哥为重,私自归家是何道理”,将孙尚香置于“不守妇道”的伦理困境。在古代社会,女性私自回娘家本就理亏,张飞的指责使其气势尽失。
三、权力结构:性别与阵营的深层博弈
孙尚香的态度转变,本质是政治联姻下性别弱势与阵营对立的体现。
政治联姻的脆弱性:孙刘联盟本为利益结合,孙尚香作为政治筹码,在蜀汉始终未获真正信任。她携刘禅东归,既是东吴的阴谋,也是对蜀汉的试探。赵云代表蜀汉利益,需完成“护主”任务;而张飞作为刘备核心班底,更关注集团稳定,其强硬态度实为维护蜀汉权威。
性别角色的双重束缚:作为女性,孙尚香在男性主导的权力场中本就处于弱势。面对赵云时,她可借助“主母”身份施压;但面对张飞的暴力与道德指责,其性别身份反而成为掣肘,被迫选择妥协。
历史结局的隐喻:孙尚香最终未获蜀汉封号,阿斗即位后亦未追尊其为母。这场夺子风波,不仅是个人冲突,更是政治联姻悲剧的缩影——她既是东吴的棋子,也是蜀汉的“外人”,最终在权力博弈中沦为牺牲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