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北宋末年因“六贼”乱政而成为转折点,其中王黼的名字因“黼”字生僻常被误读。本文将从姓名读音切入,结合其生平轨迹与历史评价,还原这位权臣的复杂面貌。
一、姓名溯源:“黼”字的正确读音与文化内涵
“王黼”的正确读音为wáng fǔ,其中“黼”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古代礼服上黑白相间的斧形花纹”,象征帝王权威。该字属形声字,从“黹”(zǐ,针线)部,与纺织、礼仪相关,常见于“黼黻皇猷”等典故,指代华美的礼服或辅佐君王的功业。王黼原名“王甫”,因与东汉宦官王甫同名,宋徽宗特赐“黼”字以示区分,这一改动既规避了历史污名,又暗含对其“辅佐皇权”的期待,却未料其最终成为祸国殃民的典型。
二、仕途跃迁:从寒门进士到“超擢八阶”的权臣

王黼(1079—1126)出生于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出身普通士人家庭,其父王琮曾任库部员外郎。崇宁年间(1102—1106年)考中进士后,他凭借三步策略实现仕途飞跃:
攀附何执中:初任校书郎时,通过结交宰相何执中之子何志同,获得推荐升迁左司谏;
助蔡京复相:敏锐察觉蔡京复出风向后,上疏弹劾张商英、歌颂蔡京政绩,促成蔡京二次拜相,由此被擢升为御史中丞;
巴结梁师成:称宦官梁师成为“恩府先生”,甚至自认义子,借其权势排挤蔡京,独揽财政大权。
宣和元年(1119年),王黼由通议大夫连升八阶,直接拜相,创下北宋开国以来“超擢”纪录。其升迁速度之快,连《宋史》都感叹:“自校书郎至宰相,凡两年而已。”
三、祸国实录:敛财、误国与外交失策
王黼主政期间,其罪行可概括为三大方面:
经济掠夺:设立“应奉局”,公开卖官鬻爵,官职明码标价(如“通判以上皆有定价”);巧立名目横征暴敛,以“免夫钱”等苛税搜刮民脂民膏,导致“百姓愁苦,无所控诉”。
军事误判:作为“联金灭辽”策略的主要推动者,他虚报军功、克扣军饷,导致宋军战斗力低下。收复燕京时,竟用六千二百万缗巨款从金人手中买回五座空城,却谎称“不费一兵一卒”的“大捷”,骗取宋徽宗赏赐。
外交屈辱:对金国卑躬屈膝,输送巨额岁币(包括代税钱),暴露北宋虚弱,为金国南侵埋下祸根。方腊起义时,他粉饰太平、隐瞒军情,导致起义军攻破六郡,东南半壁沦陷。
四、结局警示:弃国而逃与“盗杀”闹剧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逼近汴京。王黼未等诏命,便携带家眷财宝仓皇出逃,此举被视为“弃国弃君”,彻底丧失人臣之节。宋钦宗即位后,迫于舆论压力,将其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并抄家。大臣吴敏、李纲等强烈要求诛杀王黼以谢天下,钦宗将处置权交给与王黼有宿怨的开封尹聂山。聂山派武士在雍丘(今河南杞县)追上王黼,将其斩杀,时年48岁。钦宗为维护“仁政”形象,对外宣称王黼死于“盗贼劫杀”,但《宋史》明确记载:“发议论者不以诛黼为过,而以天讨不正为失刑矣。”
五、历史镜鉴:姓名与命运的悖论
王黼的名字本寓“辅佐皇权”之意,其仕途初期也确实以“巧言献媚”获得徽宗信任。然而,他将权力异化为敛财工具,将外交异化为屈辱交易,最终导致北宋灭亡的加速。他的结局印证了《论语》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警示——当权臣将个人私欲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时,任何华丽的姓名都无法掩盖历史的审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