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目睽睽:当众瞩目的意思与由来
2024-08-13 11:07:25

成语“万目睽睽”形容的是众多目光聚焦的情景,通常用来形容某个事件或行为在公众面前受到广泛关注和监视。这个成语的使用往往带有一种监督和评判的意味,暗示着在众人的目光下,任何事物都无所遁形,必须接受公众的评判。

“万目睽睽”这个成语出自明代的冯梦龙所著的《警世通言》。在《警世通言》中,冯梦龙用“万目睽睽”来形容一个人在公众面前受到瞩目和评价的情形。这里的“睽睽”二字,意味着凝视、注视的样子,而“万目”则强调了目光之多,即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因此,“万目睽睽”便形象地描绘了在众多目光的注视下,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监督。

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不仅可以用来形容公众人物的行为受到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也可以用来形容普通人在某些特定场合下的行为受到周围人的注目。例如,在一场重要的考试中,监考老师的监督可以说是“万目睽睽”;在一个公开的演讲会上,演讲者的表现也是在“万目睽睽”之下。

“万目睽睽”这个成语不仅提醒我们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公众面前要保持良好的形象,也体现了社会对公正和透明的追求。在众目睽睽之下,正义得以彰显,不公得以揭露,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康熙削藩与吴三桂造反:历史天平上的必然与偶然

  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昆明起兵反清,这场持续八年的三藩之乱不仅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更将康熙帝与吴三桂的权力博弈推上历史审判台。表面看,康熙的削藩政策是直接导火索,但若将视野拉长至清初的政治生态与吴三桂的权力野心,会发现这场叛乱实则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