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协定(英语:Munich Agreement;德语:Münchner Abkommen;法语:Accords de Munich)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是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国、法国、纳粹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张伯伦(首相)、达拉第(总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的条约。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协定使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1.1万平方英里的领土、360万居民和1/2以上的经济资源,丧失了捷作为边境地区安全屏障的防御要塞,破坏了英、法在东欧的同盟体系,加强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助长了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心,不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军事工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德国对它早就垂涎三尺。
捷克境内有300万日耳曼人,大多居住在苏台德区。1938年4月,以汉伦为首领的苏台德日耳曼人党举行代表大会,提出把苏台德区从捷克分裂出去的“自治”纲领。希特勒以此为由,在德捷边境集结兵力,以战争相威胁,酿成所谓“ 五月危机”。
英、法政府决意把苏台德区“赠送”给希特勒,推动德国东进反苏。两国经过磋商后分别表示,它们不会为捷克斯洛伐克而战。
英、法的纵容使希特勒更加强硬。德国制订了进攻捷克的“绿色方案”,预定9月16日下动员令,10月1日进军。9月15日,年近70的英国首相张伯伦生平第一次坐飞机,匆匆飞往德国。经过3小时的会谈,他只从希特勒那里得到一项“保证”,即在几天内两人再次会晤之前,德国不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英、法两国经过紧急磋商,决定满足希特勒的要求,压捷克割让苏台德区给德国。9月22日,张伯伦再次飞往德国,在戈德斯堡与希特勒会谈。不料希特勒并不买帐,又提出将捷境内其他操德语的地区统统划归德国,并对归并领土实行军事占领,限定10月1日以前解决问题。紧接着,希特勒宣布从9月28日起实行德军总动员,命令部队在9月30日以前作好战争准备。
英、法政府被希特勒的战争叫嚣吓破了胆。9月29日,张伯伦在半个月内第三次飞往德国,同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一起,在慕尼黑举行英、法、德、意四国首脑会议。会议从29日12时45分开始,至次日凌晨1时半正式签署了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直到这时,一直在隔壁房间里等候的捷克斯洛伐克的两名代表才被带进会议厅,告之协定的内容。迫于国际帝国主义的压力,捷政府在德国限定的6小时内接受了《慕尼黑协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慕尼黑协定(英语:Munich Agreement;德语:Münchner Abkommen;法语:Accords de Munich)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是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国、法国、纳粹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张伯伦(首相)、达拉第(总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的条约。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协定使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1.1万平方英里的领土、360万居民和1/2以上的经济资源,丧失了捷作为边境地区安全屏障的防御要塞,破坏了英、法在东欧的同盟体系,加强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助长了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说过:“《慕尼黑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是英国未经战争而遭到的一次可耻的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1869年3月18日,臭名昭著的绥靖主义者张伯伦出生。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1869年3月18日-1940年11月9日),英国保守党政治家,1937年到1940年任第59任英国首相。他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希特勒之纳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而倍受谴责。
张伯伦的父亲约瑟夫曾担任伯明罕市市长和内阁殖民地大臣等职,至于他的异母长兄奥斯汀曾担任邮政总局局长、财政大臣、印度大臣、掌玺大臣、外交大臣和第一海军大臣等职。
1918年当选下议院议员,1922年起历任邮政大臣、卫生大臣、财政大臣等职,为保守党领袖。1937年5月28日,张伯伦出任首相。
此时欧洲的安全已受到德意法西斯的威胁,张伯伦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极端希望以任何代价在欧洲维持和平,认为可以通过谈判避免战争。张伯伦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作了一系列让步,想借此换取欧洲的和平。他所执行的政策被后人称为“绥靖政策”。1938年希特勒出兵侵占奥地利,随后又陈兵捷克边境。张伯伦在下院发表演说谴责德国的侵略行为,但无具体的行动;相反默认了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和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并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第一次危机是纳粹德国在1938年派兵进驻奥地利,并将之吞并,张伯伦政府认为这是一件无法挽回的事件,为此保持沉默。第二次是在1939年,当德国进攻捷克苏台德地区,宣称保护当地的德裔居民。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一起在慕尼黑和希特勒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对苏台德地区的占领,几乎答应了希特勒的一切要求,只是要求希特勒不再发动新的战争。回国后,在机场张伯伦就挥舞着协定宣称:「这是历史上第二次英国首相从德国带回保持尊严的和平,我相信这就是我们一个时代的和平。」
5月7日挪威陷落,一位英国议员在议会发言引用了克伦威尔解散议会时的宣言:「你们在这里坐的时间太长了,没有干出任何好事,走吧,让我们以上帝的名义告诉你们,滚!」
第二天国会举行对张伯伦政府的不信任动议投票,当时有40位原来支持政府的议员投了反对票,虽然政府最终赢得了信任投票,但是张伯伦很清楚自己也该下台了,他希望自己下台后能组成一个保守党政府,但议会强烈要求仍然组成联合政府。当时有两个可能的人选:邱吉尔和哈利法克斯勋爵,但哈利法克斯勋爵认为自己作为上议院议员领导政府不合适。张伯伦想要求工党组成联合政府,询问工党是否同意,问题是:工党是否同意参加由他自己领导的政府?如果不同意,是否同意参加由其他人领导的政府?工党领导层答应第二天给予答覆。
5月9日,德国入侵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张伯伦原本有意继续留任至新一轮的危机完结。不过工党答覆说同意参加联合政府,而且不同意由张伯伦领导。最终在1940年5月10日晚,张伯伦向国皇递交辞呈,正式推荐邱吉尔继任英国首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绥靖主义(appeasement policy),又称绥靖政策。对侵略者姑息、退让,牺牲别国利益以求暂时的和平与苟安的妥协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相继对外进行侵略,英、法两国为保护既得利益,采取了妥协和退让的外交政策,并企图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以坐收渔人之利。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提出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的无理要求。英国首相A.N.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为与德国实现妥协,蓄意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满足德国的侵略要求。1938年 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签署了《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献上希特勒德国“奴役的祭坛”。
《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典型表现。1939年3月15日,法西斯德国正式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在西方国家绥靖政策的纵容下,法西斯德国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英、法自食其果,遭到了法西斯的进攻。从此绥靖主义便成为纵容侵略、姑息养奸的代名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协定使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1.1万平方英里的领土、360万居民和1/2以上的经济资源,丧失了捷作为边境地区安全屏障的防御要塞,破坏了英、法在东欧的同盟体系,加强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助长了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气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