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降将处理:于禁的命运与影响
2024-08-10 14:00:49

在三国历史中,于禁是曹魏的一名重要将领,但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在樊城之战中被关羽的军队俘虏并最终投降。那么,于禁投降后是如何处理的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于禁投降的背景。在樊城之战中,于禁与庞德一同镇守樊北,但由于洪水泛滥,他们被迫屯驻在高处。关羽乘船进攻,于禁无力抵抗,最终选择了投降。而庞德则宁死不屈,被关羽处死。

于禁投降后,他被关押在荆州,直到东吴袭取荆州后,才又被带到了东吴。在东吴,于禁受到了孙权的接见,并被安置在一处地方,享受着较为优渥的待遇。然而,于禁在东吴的生活并不如意,他经常受到当地人的轻视和嘲笑。

后来,当孙权与曹魏恢复关系时,孙权将于禁送回了魏国。但于禁回到魏国后,却受到了曹丕的冷遇。曹丕认为于禁兵败后没有选择死亡,而是投降了敌人,这是对国家的背叛。因此,曹丕下令将于禁的长发剃去,并让他前往曹操的陵庙去向曹操的灵位叩头请罪。这种处罚对于禁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羞辱和打击。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三国时期对于降将的处理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可能会被重新任用,有的可能会受到惩罚或羞辱,还有的可能会被处死。这也反映了三国时期各个政权在处理降将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和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北魏名臣崔浩:冤案背后的忠诚与悲剧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雄人物或因时运不济,或因权谋之争,而命途多舛。北魏时期的名臣崔浩,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扼腕叹息的历史人物。他以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忠诚服务于国家,最终却因国史案含冤而死,其一生的起伏转折,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