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夏朝最初的首都:夏禹的根据地湘西崇山
2021-09-26 15:37:19

  驩兜被流放崇山的历史事件在诸多史料中有记载。《尚书•舜典》曰:“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这里的欢兜即是驩兜。欢兜是与共工同时被流放的。这些事件都发生在帝尧时期。

  根据《史记》的记载,驩兜被流放崇山的主要原因是驩兜推举共工治水。《史记•五帝本纪》曰:“驩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驩兜被流放事件发生尧帝时期,但是是由舜帝执行的。《孟子•万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於羽山。”

  尧帝开始并不任共工,但是驩兜等人推举,一时没有合适人选,还是使用共工氏治水。史书记载尧帝在位十九年任命共工治河。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十九年,命共工治河。”起先尧帝要求大家推举贤人担任领导治水。结果驩兜推举说“共工方鸠僝功”,夸奖共工有本事,可以建功立业。尧帝说“静言庸违,象恭滔天”,言共工自为谋言,起用行事而无信誉,貌象恭敬而心傲狠。尽管尧帝怀疑共工,但是众人推选,只好采用。尧帝时期共工治水大约两年后被免。由于驩兜极力推举共工,所以共工被处罚的同时,驩兜被牵连。驩兜荐举共工,被以为比周之恶。尧帝认为驩兜荐举共工志不在公,私相朋党。共工行背其言,心反於貌。共工与驩兜罪过并深,俱被流放。流共工于北方幽洲,放驩兜于湘西崇山。

  在其他史料中,流放崇山的驩兜也称讙兜。如《淮南子•修务训》曰:“(尧)西教沃民,东至黑齿,北护幽都,南道交趾。放讙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州,殛鲧于羽山。”驩兜亦名欢兜、观兜,尧帝时期的司徒。《尚书·尧典》云:“(舜)放驩兜于崇山”。

  关于驩兜的流放地崇山在湘西地区的问题,自古以来没有异议。在宋唐仲友《帝王经世图谱》的“禹贡九州山川之图”中,崇山在衡山的西偏北,属荆州。张家界地区古代属于荆州。崇山山顶现今还保留着驩兜墓、驩兜屋场、驩兜庙等古遗迹。

  驩兜的后裔中最著名的是有苗氏,即三苗氏。尧帝在位时间长,后来又对驩兜的后裔三苗继续追杀。驩兜后裔在夏初启帝时一部留在当地,一部向西迁徙,后来抵达两河流域。驩兜即古巴比伦人之祖先,古巴比伦至殷商时叫盂方。

  驩兜生苗民,尧帝竄之三危。河西诸羌,皆驩兜后裔。夏禹又征迁北方有苗氏,其后有驩氏、繭氏、瞞氏、曼氏、蛮氏。驩兜后裔后来又有危氏元氏、鸿氏、洪氏等。

  根据《湖南通志》,湘西永定县古驩兜墓在县西崇山。驩兜墓地与周赧王墓地都在永定县西。唐代大诗人王维曾作《赧王墓》诗:“蛮烟荒雨自千秋,夜邃空余鸟雀愁。周赧不辞亡国恨,却怜孤墓近欢兜。”

  禹王在湘西崇山开启夏朝的根本原因在于崇山是其祖上的封国。尧帝时期崇山国是禹王的父亲鲧的封国,属于伯国。鲧也称崇伯鲧。鲧在尧帝时期官居伯爵。根据《纲鉴望知录》,鲧在尧帝六十一年被封为崇伯。“《纲鉴望知录》曰:“(尧)六十一载,封鲧为崇伯,使之治水。”尧帝在位百年,洪水多次为灾。尧帝在位六十一年时任命崇伯鲧治水一事在诸多史籍中有记载。《皇极经世》曰:“甲辰六十一,洪水方割命鲧治之。”《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曰:“六十一年,命崇伯鲧治河。”《纲鉴合编》曰:帝尧“六十有一载,是岁洪水为灾。”《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曰:“六十一年,命崇伯鲧治河。”《皇极经世》曰:“甲辰六十一,洪水方割命鲧治之。”关于崇伯鲧治水的具体年份,也有说是炎帝六十二年。《开辟衍绎》曰:“尧帝治天下,六十有二载,是岁洪水为灾。”

  鲧治水九年不成,还违法动用息壤。最后导致尧帝将崇伯鲧流放到东海羽山,远离湘西崇山。尧帝在后期任命崇伯鲧治水,也是民主选举制度导致的结果。尧帝并不看好崇伯鲧。然而群臣皆曰:“惟鲧堪能治之。”尧帝又疑怪地说:“吁!其人心很戾哉!好此方直之名,命而行事,辄毁败善类。”就是说不可使用鲧。除了朝臣共同荐举鲧以外,四岳也表态赞成任用鲧。四岳说:“帝若谓鲧为不可,馀人悉皆已哉。”言其他人都不及鲧。洪水当前,必须速治,馀人不复及鲧,因此大家劝尧帝用之。尧帝以群臣固请,不得已而任用鲧。尧帝告敕鲧曰:“汝往治水,当敬其事哉!”鲧治水九载,已经三考而功用不成。鲧案表明,尧帝实际上是知人的。然而朝无贤臣,致使水害未除。结果崇伯鲧也犯了与共工同样的错误。《国语》记载,“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崇伯鲧出于有虞国,被封在崇国,最后被流放到东海羽山。《祭法》以鲧障洪水,故列诸祀典,功虽不就,为罪最轻。

  至于崇伯鲧被废黜的年份,史书记载是尧帝六十九年。《竹书纪年》曰:“六十九年,黜崇伯鲧。”《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于,鲧哉。’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鲧治水凡九载不成,因此按照尧舜时期宪法关于三年一大考绩,三大考绩不成者必须废黜受罚的规定,将崇伯鲧流放东海羽山。禹王的父亲崇伯鲧离开崇山国后,禹王成为亡王之后。

  舜帝时期,起先任用垂担任共工官职治水。垂以共工为戒,治水行为严格遵守法律规定,“所为皆中法,故亦传宝之。”《舜典》传称禹、益六人新命有职,与四岳十二牧凡为二十二人。新命六人中,禹命为百揆,契作司徒,伯夷为秩宗,皋陶为士,垂作共工。垂与禹、契并列,即是卿官。卿官之外别有四岳。舜帝后期众人推举禹领导治水。禹为崇伯鲧之子,也称伯禹。禹念其父前非,决定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一切为群生着想。

  舜帝时期的四岳都是共工氏的后裔。共工氏家族是治水专业户。有共工氏从孙四岳辅佐禹治水,可以得到专业指导。史书说禹王疏川导滞,封崇九山,决汨九川,陂鄣九泽,丰殖九薮,汨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禹王治水得到人神拥戴。舜帝禅让禹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历史上所谓“一王四伯”制度所表彰的都是“亡王之后”。禹王是被流放的崇伯鲧的后裔。四岳国君是被流放的共工氏的后裔。作为亡王之后,禹王与共工氏的后裔四岳同心戮力,亲密合作,终于赢得天下。禹王时期共工氏后裔四岳被赐姓氏姜、吕。共工氏后裔的姜、吕氏族对于禹王开启夏朝发挥了重要作用。

  禹王在湘西崇山开启夏朝有一个重要异象预兆,这就是祝融神在崇山显像。祝融神在崇山显像的历史事件在诸多史料中均有记载。《国语·周语上》曰:“昔夏之兴也,融降崇山。”《逸周书·世俘解》曰:“乙卯,钥人奏《崇禹生开》三终,王定。”孔晁注:“《崇禹》《生开》皆篇名。”《周礼·春官·钥师》“掌教国子舞羽龡钥” 清孙诒让正义:“《崇禹》《生开》,盖大夏之舞曲,以钥奏之者也。”《崇禹生开》为一非二。《史记·孙子吴起传》记载:“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竹书纪年》曰:“禹治水既毕,天锡玄圭,以告成功。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三年丧毕,都于阳城。”崇山是夏之兴的祥瑞地,据“禹贡九州岛图”在荆州,故曰崇禹。开即夏王启。《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耳今]隧。”这里的融,即祝融。回禄,即火神,后用作火灾的代称。终夏一代,重黎后裔始终居火正祝融之位。据《尚书·尧典》、《史记·历书》等载,重黎的后裔还有羲和,也是掌天地之官,亦当为火正祝融一类人物。

  像祝融神显像的类似事件在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史书记载,十五年,有神降于莘,王问于内史过,曰:“是何故?固有之乎。”对曰:“有之。国之将兴,其君齐明、衷正、精洁、惠和,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神飨而民听,民神无怨,故明神降之,观其政德而均布福焉。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其政腥臊,馨香不登;其刑矫诬,百姓携贰,明神不蠲而民有远志,民神怨痛,无所依怀,故神亦往焉,观其苛慝而降之祸。是以或见神以兴,亦或以亡。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聆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于鄗。是皆明神之志者也。”王曰:“今是何神也?”对曰:“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协于丹朱,丹朱凭身以仪之,生穆王焉。是实临照周之子孙而祸福之。”夏朝之兴,祝融神人显像。商朝之兴,梼杌神兽显像。周朝之兴,鸑鷟神鸟显像。神异现象有时预示福佑,有时预示灾祸,都在提醒世人遵道崇德。

  禹王的出身在史料记载中有诸多神异现象。《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虎鼻大口,两耳参镂,首戴钩铃,胸有玉斗,足文履已,故名文命。长有圣德。长九尺九寸。梦自洗于河,取水饮之。又有白狐九尾之瑞。当尧之时,舜举之。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渊。禹治水既毕,天锡玄圭,以告成功。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以上出《宋书·符瑞志》。)三年丧毕,都于阳城。(《孟子·万章上》:‘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舜崩三年后禹王才离开崇山,都于阳城。崇山实际上是禹王开启夏朝并居住三年的国都。舜之子有巴陵、长沙等人,都在湖湘地区。禹王为了回避舜之子才离开湘西崇山。

  根据史书记载,在湘西开启夏朝的禹王是转世人。禹王的前世是黄帝的孙子大禹。史书记载大禹曾经活了360岁。后来入九嶷山仙去。多年后尧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垫溺,大禹念之,乃化生于石纽山,曰女狄。女狄生子长大后能知泉源,乃赐号禹,后人称曰神禹。黄帝的嫡孙转世为后来的禹王,这只是古代湘西诸多再生人事例之一。根据此说法,禹王的母亲女狄出于狄人的部落。

  崇山国在尧舜时期是伯爵国。大禹,简称禹,大即伟,是尊称。尧知其功如古大禹知水源,乃赐号禹。姒姓,名文命、政命。由湘西崇山的祥瑞,名崇禹。爵位伯,故称夏禹、伯禹、号有夏氏、夏后氏。又称姒禹、文禹、神禹、帝禹、白帝。禹王以后,夏商周时期崇山国是侯爵国。在甲骨文卜辞中,崇候多次出现。商朝甲骨文中多处提及崇候虎伐髳方等。髳方为商朝末期西方八国之一。商朝军队去(夷耳)国要路过崇国。根据史书记载,商王锡命西伯,得专征伐。《史记·殷本纪》曰:“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得专征伐。”周文王受命九年,大统未集,盖得专征伐,受命自此年始。

  周国的兴起也与伐崇山国有关。《竹书纪年》记载:“三十四年,周师取耆及邘,遂伐崇,崇人降。”《史记·周本纪》记载:“受命,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明年,西伯崩。”《左·襄三十一年》正义:“《尚书大传》:文王一年质虞、芮,二年伐于,三年伐密须,四年伐畎夷,纣乃囚之。”《文王世子》正义引《大传》:“五年,文王出,则克耆。六年,伐崇,则称王。”可见,文王称王与伐崇有关。崇山国在当时诸侯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竹书纪年》记载,三十五年,周大饥。西伯自程迁于丰。《逸周书·大匡解》曰:“惟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大荒。” 《诗·大雅》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周国作邑于丰也是与征伐崇山国有关。可见崇山地区从伏羲到夏商周的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史记·孙子吴起传》、《国语·周语上》、《竹书纪年》等记载,“禹治水既毕,祝融之神降于崇山,禹王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崇山在今湖南张家界地区,是故禹王也称崇禹。大湘西是禹王创建夏朝的根据地。禹王的父亲鲧被封在崇山,爵位为伯,称崇伯鲧。禹王在崇山开启夏朝,有共工氏后裔四岳辅佐,疏通天下。此前舜帝流放四凶之一驩兜也在崇山。驩兜后裔移民两河流域建立了巴比伦文明。崇山地区在夏商朝均为候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