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腹泻)是生活中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可能由饮食不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或慢性疾病引发。轻者可能伴随腹痛、腹胀,重者则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一、短期应急:快速止泻与补水是关键
1. 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的“生命液”
腹泻时,身体会大量流失水分和电解质(如钠、钾),导致脱水、头晕甚至休克。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口服补液盐(ORS),其配方(每升水含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葡萄糖20克)能快速补充流失的电解质,缓解脱水症状。
用法:按说明书比例冲泡,少量多次饮用(成人每次100-200毫升,每15-30分钟一次)。
替代方案:若无法获取ORS,可自制简易补液:500毫升温水+半茶匙盐+6茶匙糖,搅拌均匀后饮用。
2. 止泻药物:谨慎使用,避免掩盖病情
蒙脱石散:通过吸附肠道内毒素和水分,形成保护膜,减少腹泻次数。适用于轻中度腹泻,成人每次3克,每日3次,首剂加倍。
洛哌丁胺:抑制肠道蠕动,延长食物通过时间,减少排便次数。但需注意:感染性腹泻(如细菌、病毒引起)禁用,否则可能加重毒素吸收,导致中毒性巨结肠。
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缩短腹泻病程。建议选择含多种菌株的复合制剂,按说明书服用。
3. 热敷与按摩:缓解腹痛的物理疗法
热敷:用热水袋或暖宝宝敷于腹部,温度以40-45℃为宜,每次15-20分钟,可促进肠道血液循环,缓解痉挛性腹痛。
按摩:平躺后,用掌心顺时针轻揉腹部(以肚脐为中心),每次5-10分钟,每日3次,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恢复。
二、饮食管理:从“禁食”到“低脂低纤维”的渐进调整
1. 急性期(24-48小时):清淡饮食,避免刺激
禁食争议:传统认为腹泻需“饿肚子”,但现代医学建议少量进食,以维持肠道黏膜修复所需的营养。可选择:
流食:米汤、稀藕粉、淡盐水(补充电解质);
半流食:白粥、软面条、蒸蛋羹(易消化,减少肠道负担)。
绝对禁忌:辛辣、油腻、生冷、高纤维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生菜、粗粮),以及乳制品(乳糖可能加重腹泻)。
2. 恢复期(3-7天):逐步引入低脂低纤维食物
主食:白米饭、馒头、软面包(低纤维,易吸收);
蛋白质:煮鸡胸肉、鱼肉、豆腐(低脂,补充营养);
蔬菜:去皮胡萝卜、南瓜、土豆(蒸熟后捣成泥,减少纤维刺激);
水果:香蕉、苹果泥(含果胶,可吸附肠道水分,缓解腹泻)。
避免:咖啡、酒精、碳酸饮料(刺激肠道,加重脱水)。
3. 长期调理:修复肠道菌群,预防复发
发酵食品:酸奶(含活性乳酸菌)、泡菜、康普茶(需选择无添加糖产品),可帮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
膳食纤维:恢复期后逐步增加可溶性纤维(如燕麦、奇亚籽),促进肠道蠕动,但需控制总量(每日20-30克为宜)。
避免滥用抗生素:长期使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菌群,增加腹泻风险。如需用药,务必遵医嘱,并补充益生菌。
三、医疗干预:识别危险信号,及时就医
1. 需立即就诊的“红色警报”
若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提示严重感染或并发症,需立即就医:
高热(体温>38.5℃)或寒战;
持续呕吐,无法进食或饮水;
腹泻超过3天未缓解,或每日排便>10次;
大便带血、脓液或呈“果酱样”(可能为细菌性痢疾、肠套叠);
严重脱水症状:口干、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成人<400毫升/天,儿童<1毫升/公斤/小时)。
2. 常见病因与针对性治疗
感染性腹泻:
病毒性(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以对症治疗为主,补液+止泻+益生菌,通常1-3天自愈。
细菌性(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需抗生素治疗(如环丙沙星、阿奇霉素),但需通过粪便培养明确病原菌后用药。
非感染性腹泻:
肠易激综合征(IBS):避免触发食物(如高FODMAP食物),使用解痉药(如匹维溴铵)缓解腹痛。
炎症性肠病(IBD):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或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
四、预防复发:从生活习惯到环境卫生的全方位防护
1. 饮食卫生:远离“病从口入”
生熟分开:使用专用砧板处理生肉,避免交叉污染;
彻底加热:肉类需煮至内部温度>75℃,海鲜需完全熟透;
慎食生食:避免生鱼片、半熟牛排、未洗净的蔬菜水果(如生菜、草莓)。
2. 旅行防护:应对“旅行者腹泻”
饮水安全:只喝瓶装水或煮沸后的水,避免冰块(可能由生水制成);
手部清洁:随身携带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饭前便后彻底洗手;
药物预防:高风险地区(如东南亚、非洲)旅行前,可咨询医生是否需短期使用抗生素(如利福昔明)预防。
3. 增强免疫力:构建肠道“防护墙”
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睡眠不足会削弱肠道屏障功能);
适度运动:每周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促进肠道蠕动;
减压放松:长期压力会通过“脑-肠轴”影响肠道功能,可通过冥想、瑜伽缓解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