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如何缓解?科学应对指南来了

拉肚子(腹泻)是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可能由饮食不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肠胃敏感或慢性疾病等多种因素引发。尽管多数情况下腹泻具有自限性,但频繁排便、腹痛、脱水等症状仍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一、短期应急:快速缓解不适

1.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腹泻会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如钠、钾)流失,易引发脱水。建议:

少量多次饮水:每次饮用100-200毫升温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肠胃负担。

口服补液盐:药店购买的口服补液盐(ORS)是最佳选择,按说明书冲调后饮用,可快速补充电解质。若无补液盐,可自制简易溶液:1升水+半茶匙盐+6茶匙糖,搅拌均匀后饮用。

避免含糖饮料:果汁、碳酸饮料等含糖量高,可能加重腹泻,不宜饮用。

2. 局部热敷

用热水袋或温毛巾敷在腹部,可缓解肠道痉挛,减轻腹痛和腹胀。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日可重复多次。

3. 暂时禁食或清淡饮食

急性腹泻初期(如前6-12小时),可暂时禁食,让肠胃得到休息。若饥饿感明显,可少量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藕粉等。

二、饮食调整:修复肠道的关键

1. 遵循“BRAT”饮食原则

腹泻缓解期(通常为腹泻后1-2天),可逐步引入“BRAT”饮食,即:

香蕉(Banana):富含钾和果胶,可补充电解质并吸附肠道内毒素。

米饭(Rice):低纤维、易消化,可提供能量。

苹果泥(Applesauce):含果胶,有助于凝固粪便,但需去皮去核,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吐司(Toast):全麦面包需避免,选择白吐司,可搭配少量蜂蜜(但1岁以下婴儿禁用蜂蜜)。

2. 逐步恢复饮食

随着症状缓解,可逐步引入其他低纤维、低脂肪食物,如煮软的胡萝卜、土豆、鸡胸肉(去皮)、鱼肉等。避免高纤维(如全麦面包、芹菜)、高脂肪(如油炸食品、肥肉)、辛辣(如辣椒、胡椒)及乳制品(乳糖可能加重腹泻,但酸奶中的益生菌可能有益)。

3. 补充益生菌

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缩短腹泻病程。可选择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益生菌制剂,或食用无糖酸奶(注意选择低温保存、活性菌含量高的产品)。

三、药物使用:谨慎选择,避免滥用

1. 止泻药

蒙脱石散:通过吸附肠道内毒素和水分,形成保护膜,减轻腹泻。成人每次1袋(3克),每日3次,首剂可加倍。儿童需按体重调整剂量。

洛哌丁胺:适用于非感染性腹泻(如肠易激综合征),可抑制肠道蠕动。但感染性腹泻(如细菌、病毒感染)早期禁用,可能延长病原体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加重病情。成人首次2粒(4毫克),之后每腹泻1次服1粒,每日不超过8粒。

2. 解痉药

若腹泻伴随剧烈腹痛,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解痉药(如颠茄片、山莨菪碱),缓解肠道痉挛。但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

3. 抗生素

仅适用于细菌感染性腹泻(如志贺菌、沙门菌感染),需通过粪便常规或培养确诊后,由医生开具处方。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加重腹泻。

四、就医指征:这些情况需立即就诊

若出现以下症状,提示病情严重或可能存在并发症,需立即就医:

持续高热(体温>39℃)或寒战;

严重脱水:口干、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明显减少(如成人每日尿量<400毫升,儿童<0.5毫升/公斤/小时);

血便或脓血便:提示肠道出血或感染;

腹泻持续>2天(儿童>1天)未缓解;

意识模糊、昏迷或抽搐:可能为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特殊人群:婴儿、老年人、孕妇、免疫抑制患者(如艾滋病、化疗患者)腹泻需格外重视。

相关推荐

  • 青菜怎么炒好吃?掌握这些技巧,家常菜秒变餐桌明星

    青菜作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蔬菜,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和矿物质,既能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又能促进消化。然而,许多人在家炒青菜时,常遇到青菜出水多、颜色发黄、口感软烂等问题,导致菜品卖相和味道大打折扣。其实,炒青菜看似简单,实则暗藏技巧。只要...

    2025年09月04日
  • 如何科学实现早睡:一套基于生理节律的睡眠管理方案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熬夜"已成为普遍困扰。中国睡眠研究会数据显示,我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而《自然》期刊研究证实,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20%-30%,免疫系...

    2025年09月03日
  • 冬瓜怎么炒好吃?掌握这5个技巧,清爽下饭超简单!

    冬瓜作为夏季消暑的“平民蔬菜”,富含丙醇二酸(抑制糖类转化脂肪)、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热量仅12千卡/100克,是减脂期和三高人群的理想食材。但很多人炒冬瓜时容易出水、发软、不入味,其实只需掌握以下技巧,就能家常菜清爽脆嫩、鲜香下饭。一、选...

    2025年09月02日
  • 汤泡饭与汤煮剩饭:饮食选择背后的健康密码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汤泡饭与汤煮剩饭因其便捷性成为许多人的日常选择。然而,这两种看似相似的饮食方式,在营养吸收、消化负担和健康风险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分析消化机制、营养学原理及临床研究,可揭示其优劣本质,为健康饮食提供科学依据。一、消化机...

    2025年09月01日
  • 排骨炖汤前炒制时间解析:科学掌握火候,成就一锅鲜汤

    排骨炖汤是家庭餐桌上的经典滋补菜,但许多人在烹饪时对"排骨炖汤前需要炒多久"存在疑问。结合传统烹饪经验与现代营养学研究。一、炒制排骨的核心目的:去腥增香,激发风味排骨炒制并非单纯追求时间,而是通过高温激发...

    2025年08月29日
  • 炒辣椒如何炒香?掌握这5个关键步骤,让辣香直击灵魂

    辣椒,作为厨房中不可或缺的调味神器,既能点燃味蕾的激情,又能为菜肴注入灵魂香气。然而,许多人在家炒辣椒时总遇到“干辣不香”“香气寡淡”的困扰。其实,辣椒的香气释放是一门科学,涉及温度控制、油脂选择、火候把握等多重因素。一、选对辣椒品种:香气...

    2025年08月28日
  • 运动后防呛指南:科学调整呼吸与行为,远离呛咳风险

    运动后大口喘气时突然呛到,是许多人都有过的尴尬经历。这种因呼吸节奏紊乱或饮水不当引发的呛咳,不仅可能损伤呼吸道,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吸入性肺炎。一、呼吸节奏:从“急促”到“有序”的转换艺术运动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激增,呼吸频率随之加快。但运动后...

    2025年08月27日
  • 牙签与牙线:科学选择口腔清洁“搭档”的实用指南

    在日常口腔护理中,牙签和牙线是两种常见的辅助工具,但许多人对其选择存在误区:有人认为牙签使用方便,有人则坚信牙线更专业。事实上,二者在清洁原理、适用场景和健康影响上存在显著差异。一、清洁原理对比:牙签“粗放” vs 牙线“精准”1. 牙签:...

    2025年08月26日
  • 夏日防晒全攻略:科学防护,让肌肤远离“烤验”

    盛夏骄阳似火,紫外线强度飙升,防晒不仅是美容需求,更是健康刚需。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增皮肤癌病例超300万例,其中90%与紫外线暴露相关;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调查也表明,长期不防晒者皮肤老化速度比防晒者快3倍。本文将从防晒原理...

    2025年08月25日
  • 炖出奶白浓汤的终极指南:科学原理与实操技巧全解析

    奶白浓汤的视觉诱惑与味觉满足,源于食材中脂肪与蛋白质的乳化反应。这一过程并非玄学,而是遵循物理化学规律的烹饪艺术。一、乳化原理:脂肪与蛋白质的共舞奶白汤色的本质是脂肪微粒在水中均匀分散形成的乳浊液。当食材中的脂肪被高温加热后,与水溶性蛋白质...

    2025年0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