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如何缓解?科学应对指南来了

拉肚子(腹泻)是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可能由饮食不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肠胃敏感或慢性疾病等多种因素引发。尽管多数情况下腹泻具有自限性,但频繁排便、腹痛、脱水等症状仍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一、短期应急:快速缓解不适

1.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腹泻会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如钠、钾)流失,易引发脱水。建议:

少量多次饮水:每次饮用100-200毫升温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肠胃负担。

口服补液盐:药店购买的口服补液盐(ORS)是最佳选择,按说明书冲调后饮用,可快速补充电解质。若无补液盐,可自制简易溶液:1升水+半茶匙盐+6茶匙糖,搅拌均匀后饮用。

避免含糖饮料:果汁、碳酸饮料等含糖量高,可能加重腹泻,不宜饮用。

2. 局部热敷

用热水袋或温毛巾敷在腹部,可缓解肠道痉挛,减轻腹痛和腹胀。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日可重复多次。

3. 暂时禁食或清淡饮食

急性腹泻初期(如前6-12小时),可暂时禁食,让肠胃得到休息。若饥饿感明显,可少量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藕粉等。

二、饮食调整:修复肠道的关键

1. 遵循“BRAT”饮食原则

腹泻缓解期(通常为腹泻后1-2天),可逐步引入“BRAT”饮食,即:

香蕉(Banana):富含钾和果胶,可补充电解质并吸附肠道内毒素。

米饭(Rice):低纤维、易消化,可提供能量。

苹果泥(Applesauce):含果胶,有助于凝固粪便,但需去皮去核,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吐司(Toast):全麦面包需避免,选择白吐司,可搭配少量蜂蜜(但1岁以下婴儿禁用蜂蜜)。

2. 逐步恢复饮食

随着症状缓解,可逐步引入其他低纤维、低脂肪食物,如煮软的胡萝卜、土豆、鸡胸肉(去皮)、鱼肉等。避免高纤维(如全麦面包、芹菜)、高脂肪(如油炸食品、肥肉)、辛辣(如辣椒、胡椒)及乳制品(乳糖可能加重腹泻,但酸奶中的益生菌可能有益)。

3. 补充益生菌

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缩短腹泻病程。可选择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益生菌制剂,或食用无糖酸奶(注意选择低温保存、活性菌含量高的产品)。

三、药物使用:谨慎选择,避免滥用

1. 止泻药

蒙脱石散:通过吸附肠道内毒素和水分,形成保护膜,减轻腹泻。成人每次1袋(3克),每日3次,首剂可加倍。儿童需按体重调整剂量。

洛哌丁胺:适用于非感染性腹泻(如肠易激综合征),可抑制肠道蠕动。但感染性腹泻(如细菌、病毒感染)早期禁用,可能延长病原体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加重病情。成人首次2粒(4毫克),之后每腹泻1次服1粒,每日不超过8粒。

2. 解痉药

若腹泻伴随剧烈腹痛,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解痉药(如颠茄片、山莨菪碱),缓解肠道痉挛。但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

3. 抗生素

仅适用于细菌感染性腹泻(如志贺菌、沙门菌感染),需通过粪便常规或培养确诊后,由医生开具处方。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加重腹泻。

四、就医指征:这些情况需立即就诊

若出现以下症状,提示病情严重或可能存在并发症,需立即就医:

持续高热(体温>39℃)或寒战;

严重脱水:口干、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明显减少(如成人每日尿量<400毫升,儿童<0.5毫升/公斤/小时);

血便或脓血便:提示肠道出血或感染;

腹泻持续>2天(儿童>1天)未缓解;

意识模糊、昏迷或抽搐:可能为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特殊人群:婴儿、老年人、孕妇、免疫抑制患者(如艾滋病、化疗患者)腹泻需格外重视。

相关推荐

  • 解锁猪肉炒辣椒的终极入味密码:从选材到火候的全流程指南

    猪肉炒辣椒作为家常菜中的经典组合,常因肉质干柴、辣味不足或调味失衡而失色。要让这道菜达到"肉嫩如脂、辣香透骨"的境界,需从选材、预处理、调味、火候四大环节精准把控。一、选材:决定入味基础的黄金法则1. 猪...

    2025年10月27日
  • 冬日“噼啪”终结指南:科学消除静电的五大实用策略

    寒冬时节,当指尖触碰门把手的瞬间,一阵刺痛伴随“噼啪”声袭来——静电,这个冬季隐形“刺客”,正通过衣物摩擦、空气干燥悄然积聚。据中国气象局数据,冬季室内相对湿度低于40%时,人体静电电压可达数千伏,不仅引发不适,更可能损坏电子设备。一、湿度...

    2025年10月24日
  • 丝瓜汤奶白秘籍:从家常到精致的烹饪艺术

    丝瓜汤以其清甜爽口、营养丰富的特点,成为夏日餐桌的常客。而那抹诱人的奶白色汤汁,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鲜味与营养的浓缩。如何让丝瓜汤呈现出如牛奶般丝滑的质感?一、奶白汤的科学原理:蛋白质与脂肪的共舞丝瓜汤的奶白色并非来自色素或添加剂,而是源...

    2025年10月23日
  • 冬季保湿全攻略:从科学原理到实用技巧的完整指南

    当寒风裹挟着干燥空气席卷而来,皮肤屏障的“隐形战争”悄然打响。据《中国皮肤状况白皮书》显示,冬季皮肤敏感率较夏季上升37%,其中82%的案例与保湿不当直接相关。这场关乎皮肤健康的保卫战,需要从环境调控、产品选择到生活习惯进行全方位布局。一、...

    2025年10月22日
  • 番茄炒蛋的终极争议:番茄到底要不要去皮?

    番茄炒蛋作为中国家常菜的“国民CP”,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做法。但关于“番茄是否需要去皮”的争论,却始终没有定论。有人坚持“去皮派”,认为这是口感与卫生的关键;也有人属于“带皮派”,主张保留营养与便捷。一、去皮派:口感与卫生的双重追求1....

    2025年10月21日
  • 解锁猪肝鲜嫩秘诀:5步炒出餐厅级爆炒猪肝,告别又老又腥!

    猪肝作为补血明目的优质食材,却因处理不当常被诟病“口感柴硬”“腥味重”。其实,只要掌握关键技巧,在家也能炒出滑嫩不腥、镬气十足的爆炒猪肝。一、选材决定成败:3招挑出新鲜好猪肝观色辨鲜优质猪肝呈红褐色或紫红色,表面有光泽且无斑点。若颜色发白或...

    2025年10月20日
  • 运动后科学拉伸指南:从原理到动作的全流程解析

    运动后的拉伸是健身环节中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部分。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研究显示,科学拉伸不仅能缓解肌肉酸痛、提升柔韧性,还能降低运动损伤风险30%以上。一、拉伸的生理学意义:为何必须做?运动后肌肉处于高度收缩状态,肌纤维内乳酸堆积会...

    2025年10月17日
  • 五花肉爆炒秘籍:3种风味解锁“米饭杀手”新境界

    五花肉因其肥瘦相间的黄金比例,成为中式烹饪中“香而不腻”的经典食材。从鲁菜爆炒到川味酱香,再到家常快炒,掌握火候与调味技巧,便能将普通食材转化为餐桌焦点。一、经典鲁式爆炒:大火快炒锁住鲜嫩代表菜式:爆炒五花肉鲁菜讲究“爆”的技法,通过高温快...

    2025年10月16日
  • 冬瓜速软秘籍:三招破解“久煮不烂”难题

    冬瓜作为夏季消暑的“天然水库”,含水量高达96.6%,但烹饪时若方法不当,极易出现“外烂内生”或“久煮成泥”的尴尬。本文结合实验室数据与30年主厨经验,揭秘冬瓜快速软烂的三大核心技巧,助您轻松掌握“10分钟出胶、20分钟入味”的烹饪密码。一...

    2025年10月15日
  • 炖汤浮沫大揭秘:是精华还是杂质?科学处理指南来了!

    炖汤时,汤面总会泛起一层或灰褐、或乳白的浮沫,有人视其为“脏东西”果断撇去,有人却坚信这是“营养精华”要悉数保留。这场持续多年的饮食争议,实则暗藏食材科学处理的智慧。本文结合营养学与烹饪实践,为您拆解浮沫的“前世今生”。一、浮沫的“双重身份...

    2025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