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腹泻)是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可能由饮食不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肠胃敏感或慢性疾病等多种因素引发。尽管多数情况下腹泻具有自限性,但频繁排便、腹痛、脱水等症状仍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一、短期应急:快速缓解不适
1.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腹泻会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如钠、钾)流失,易引发脱水。建议:
少量多次饮水:每次饮用100-200毫升温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肠胃负担。
口服补液盐:药店购买的口服补液盐(ORS)是最佳选择,按说明书冲调后饮用,可快速补充电解质。若无补液盐,可自制简易溶液:1升水+半茶匙盐+6茶匙糖,搅拌均匀后饮用。
避免含糖饮料:果汁、碳酸饮料等含糖量高,可能加重腹泻,不宜饮用。
2. 局部热敷
用热水袋或温毛巾敷在腹部,可缓解肠道痉挛,减轻腹痛和腹胀。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日可重复多次。
3. 暂时禁食或清淡饮食
急性腹泻初期(如前6-12小时),可暂时禁食,让肠胃得到休息。若饥饿感明显,可少量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藕粉等。
二、饮食调整:修复肠道的关键
1. 遵循“BRAT”饮食原则
腹泻缓解期(通常为腹泻后1-2天),可逐步引入“BRAT”饮食,即:
香蕉(Banana):富含钾和果胶,可补充电解质并吸附肠道内毒素。
米饭(Rice):低纤维、易消化,可提供能量。
苹果泥(Applesauce):含果胶,有助于凝固粪便,但需去皮去核,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吐司(Toast):全麦面包需避免,选择白吐司,可搭配少量蜂蜜(但1岁以下婴儿禁用蜂蜜)。
2. 逐步恢复饮食
随着症状缓解,可逐步引入其他低纤维、低脂肪食物,如煮软的胡萝卜、土豆、鸡胸肉(去皮)、鱼肉等。避免高纤维(如全麦面包、芹菜)、高脂肪(如油炸食品、肥肉)、辛辣(如辣椒、胡椒)及乳制品(乳糖可能加重腹泻,但酸奶中的益生菌可能有益)。
3. 补充益生菌
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缩短腹泻病程。可选择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益生菌制剂,或食用无糖酸奶(注意选择低温保存、活性菌含量高的产品)。
三、药物使用:谨慎选择,避免滥用
1. 止泻药
蒙脱石散:通过吸附肠道内毒素和水分,形成保护膜,减轻腹泻。成人每次1袋(3克),每日3次,首剂可加倍。儿童需按体重调整剂量。
洛哌丁胺:适用于非感染性腹泻(如肠易激综合征),可抑制肠道蠕动。但感染性腹泻(如细菌、病毒感染)早期禁用,可能延长病原体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加重病情。成人首次2粒(4毫克),之后每腹泻1次服1粒,每日不超过8粒。
2. 解痉药
若腹泻伴随剧烈腹痛,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解痉药(如颠茄片、山莨菪碱),缓解肠道痉挛。但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
3. 抗生素
仅适用于细菌感染性腹泻(如志贺菌、沙门菌感染),需通过粪便常规或培养确诊后,由医生开具处方。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加重腹泻。
四、就医指征:这些情况需立即就诊
若出现以下症状,提示病情严重或可能存在并发症,需立即就医:
持续高热(体温>39℃)或寒战;
严重脱水:口干、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明显减少(如成人每日尿量<400毫升,儿童<0.5毫升/公斤/小时);
血便或脓血便:提示肠道出血或感染;
腹泻持续>2天(儿童>1天)未缓解;
意识模糊、昏迷或抽搐:可能为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特殊人群:婴儿、老年人、孕妇、免疫抑制患者(如艾滋病、化疗患者)腹泻需格外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