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斗粟尺布”出自于哪里?“斗粟尺布”含义详解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成语“斗粟尺布”出自于哪里?成语“斗粟尺布”是什么意思?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斗粟尺布】故事的主人公:

  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

  刘长(前198年—前174年),汉高祖刘邦少子,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异母弟,母赵姬。西汉初年诸侯王。

  【斗粟尺布】是什么意思?

  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

图片.png

  【斗粟尺布】出自哪里?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兼容。”

  【斗粟尺布】词语辨析:

  【斗粟尺布读音】:dǒu sù chǐ bù

  【斗粟尺布的近义词】:尺布斗粟

  【斗粟尺布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

  【斗粟尺布】如何造句:

  煮豆燃箕,讽其相害,斗粟尺布,讥其不容。

  【斗粟尺布】典故:

  西汉时,高祖刘邦的六子刘长少年丧母。吕后遵照刘邦的旨意,收养了刘长。淮南王英布因举兵叛乱,兵败被杀以后,刘长被封为淮南王。

  刘长依仗自己皇子的地位,异常骄横。孝文帝即位以后,他更是有恃无恐,骄蹇数不奉法。做为兄长的孝文帝对他也十分放纵。因为他和辟阳侯审食其有宿怨,以铁椎杀之,孝文帝宽赦不予治罪,使其更加骄横不法。刘长不遵守朝廷的法令,在淮南为所欲为。他乱杀无辜,乱送爵位,把自己的车马装饰得跟皇帝的一样。后来,竟派人南约闽越,北结匈奴,准备起兵谋反。

图片.png

  刘长谋反的事败露以后,帮着他谋反的人,杀头的杀头,被捕的被捕,刘长也被带到了长安。孝文帝免了他的死罪,废除了他的王号,遣往蜀地。在遣送途中,刘长绝食自杀。当时,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孝文帝逼死了自己的亲弟弟,便编了一首歌谣说:一尺布,还可以缝,一斗粟,还可以舂,兄弟二人竟不能相容。

  根据这首民谣,后人引伸出“斗粟尺布”这句成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