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卷第十(十七国)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大总持寺沙门辩机撰
伊烂拏钵伐多国 瞻波国
羯朱嗢祇罗国 奔那伐弹那国
迦摩缕波国 三摩呾咤国
耽摩栗底国 羯罗拏苏伐刺那国
乌荼国恭御陀国
羯□(力甑反)伽国 憍萨罗国
案达罗国 驮那羯磔迦国
珠利耶国 达罗毘荼国
秣罗矩咤国
伊烂拏钵伐多国。周三千余里。国大都城。北临殑伽河。周二十余里。稼穑滋植花果具繁。气序和畅风俗淳质。伽蓝十余所。僧徒四千余人。多学小乘正量部法。天祠二十余所。异道杂居。近有邻王废其国君。以大都城持施众僧。于此城中建二伽蓝。各减千僧。并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
大城侧临殑伽河。有伊烂拏山。含吐烟霞。蔽亏日月。古今仙圣继踵栖神。今有天祠尚遵遗则。在昔如来亦尝居此。为诸天人广说妙法。大城南有窣堵波。如来于此三月说法。其傍则有过去三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
三佛经行西不远有窣堵波。是室缕多频设底拘胝(唐言闻二百亿。旧译曰亿耳谬也)苾刍生处。昔此城有长者。豪贵巨富晚有继嗣时有报者。辄赐金钱二百亿。因名其子闻二百亿。洎乎成立未曾履地。故其足跖毛长尺余。光润细软色若黄金。珍爱此儿备诸玩好。自其居家以至雪山。亭传连隅僮仆交路。凡须妙药递相告语。转而以授曾不踰时。其豪富如此。世尊知其善根将发。也命没特伽罗子而往化焉。既至门下莫由自通长者家祠日天。每晨朝时东向以拜。是时尊者以神通力。从日轮中降立于前。长者子疑日天也。因施香饭而归。其饭香气遍王舍城。时频毘娑罗王骇其异馥。命使历问。乃竹林精舍没特伽罗子。自长者家持来。因知长者子有此奇异。乃使召焉。长者承命思何安步。泛舟鼓棹有波风之危。乘车驭像惧蹶踬之患。于是自其居家至王舍城。凿渠通漕流满芥子。御舟安止长緪以引至王舍城。先礼世尊。世尊告曰。频毘娑罗王命使召汝。无过欲见足下毛耳。王欲观者宜结跏坐。伸脚向王。国法当死。长者子受诲而往。引入廷谒。王欲视毛乃跏趺坐。王善其有礼特深珍爱。亦既得归还至佛所。如来是时说法诲喻。闻而感悟遂即出家。于是精勤修习思求果证。经行不舍足遂流血。世尊告曰。汝善男子。在家之时知鼓琴耶。曰知。若然者以此为喻。弦急则声不合韵。弦缓则调不和雅。非急非缓其声乃和。夫修行者亦然。急则身疲心怠。缓则情舒志逸。承佛指教奉以周旋。如是不久便获果证。
国西界殑伽河南至小孤山。重巘嶜崟。昔佛于此三月安居。降薄句罗药叉。山东南岩下大石上有佛坐迹。入石寸余。长五尺二寸。广二尺一寸。其上则建窣堵波焉。次南石上则有佛置捃稚迦(即澡瓶也。旧曰军持讹略也)迹。深寸余作八出花文。佛坐迹东南不远有薄句罗药叉脚迹。长尺五六寸。广七八寸。深减二寸。药叉迹后有石佛坐像。高六七尺。次西不远有佛经行之处。其山顶上有药叉故室。次北有佛足迹。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深可半寸。其迹上有窣堵波。如来昔日降伏药叉。令不杀人食肉。敬受佛戒。后得生天。此西有温泉六七所。其水极热。国南界大山林中多诸野象。其形伟大。从此顺殑伽河南岸。东行三百余里至瞻波国(中印度境)。
瞻波国。周四千余里。国大都城北背殑伽河。周四十余里。土地垫湿稼穑滋盛。气序温暑风俗淳质。伽蓝数十所。多有倾毁。僧徒二百余人。习小乘教。天祠二十余所。异道杂居。都城垒砖。其高数丈。基址崇峻却敌高险。在昔劫初人物伊始。野居穴处未知宫室。后有天女降迹人中。游殑伽河濯流自媚。感灵有娠生四子焉。分赡部洲各擅区宇。建都筑邑封^8□画界。此则一子之国都。赡部洲诸城之始也。城东百四五十里。殑伽河南水环孤屿崖巘崇峻。上有天祠。神多灵感。凿崖为室。引流成沼。花林奇树。巨石危峰。仁智所居。观者忘返。国南境山林中野象猛兽群游千数。自此东行四百余里至羯朱嗢祇罗国(彼俗或谓羯蝇揭罗国中印度境)。
羯朱嗢祇罗国。周二千余里。土地泉湿稼穑丰盛。气序温风俗顺。敦尚高才崇贵学艺。伽蓝六七所。僧徒三百余人。天祠十所。异道杂居。自数百年王族绝嗣役属邻国。所以城郭丘墟多居村邑。故戒日王游东印度。于此筑宫理诸国务。至则葺茅为宇。去则纵火焚烧。国南境多野象。北境去殑伽河不远有大高台。积垒砖石而以建焉。基址广峙刻雕奇制。周台方面镂众圣像。佛及天形区别而作。自此东渡殑伽河。行六百余里至奔那伐弹那国(中印度境)。
奔那伐弹那国。周四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三十余里。居人殷盛。池馆花林往往相间。土地卑湿稼穑滋茂。般核娑果既多且贵。其果大如冬瓜。熟则黄赤。剖之中有数十小果。大如鹤卵。又更破之其汁黄赤。其味甘美。或在树枝如众果之结实。或在树根若伏苓之在土。气序调畅风俗好学。伽蓝二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综习。天祠百所异道杂居。露形尼干寔繁其党。
城西二十余里有跋始婆僧伽蓝庭宇显敞台阁崇高。僧徒七百余人。并学大乘教法。东印度境硕学名僧多在于此。其侧不远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昔者如来三月在此。为诸天人说法之处。或至斋日时烛光明。其侧则有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去此不远复有精舍。中作观自在菩萨像。神鉴无隐灵应有征。远近之人绝粒祈请。自此东行九百余里。渡大河至迦摩缕波国(东印度境)。
伽摩缕波国。周万余里。国大都城周三十余里。土地泉湿稼穑时播。般核娑果那罗鸡罗果。其树虽多弥复珍贵。河流湖陂交带城邑。气序和畅风俗淳质。人形卑小容貌厘黑。语言少异中印度。性甚犷暴志存强学。宗事天神不信佛法。故自佛兴以迄于今。尚未建立伽蓝招集僧侣。其有净信之徒。但窃念而已。天祠数百。异道数万。
今王本那罗延天之祚胤。婆罗门之种也。字婆塞羯罗伐摩(唐言日冑)号拘摩罗(唐言童子)自据^8□土奕叶君临。逮于今王历千世矣。君上好学众庶从化。远方高才慕义客游。虽不淳信佛法然敬高学沙门。初闻有至那国沙门在摩揭陀那烂陀僧伽蓝。自远方来学佛深法。殷勤往复者再三。未从来命。时尸罗跋陀罗论师曰。欲报佛恩当弘正法。子其行矣勿惮远涉。拘摩罗王世宗外道。今请沙门斯善事也。因兹改辙福利弘远。子昔起广大心发弘誓。愿孤游异域遗身求法普济含灵。岂徒乡国宜忘得丧。勿拘荣辱。宣扬圣教开导群迷。先物后身忘名弘法。于是辞不获免。遂与使偕行而会见焉。拘摩罗王曰。虽则不才常慕高学。闻名雅尚敢事延请。曰寡能褊智猥蒙流听。拘摩罗王曰。善哉。慕法好学顾身若浮。踰越重险远游异域。斯则王化所由国风尚学。今印度诸国多有歌颂。摩诃至那国秦王破阵乐者。闻之久矣。岂大德之乡国耶。曰然。此歌者美我。
君之德也。拘摩罗王曰。不意大德是此国人。常幕风化东望已久。山川道阻无由自致。曰我。
大君圣德远洽仁化遐被。殊俗异域拜阙称臣者众矣。拘摩罗王曰。覆载若斯心冀朝贡。今戒日王在羯朱嗢祇罗国。将设大施崇树福慧。五印度沙门婆罗门有学业者。莫不召集。今遣使来请。愿与同行。于是遂往焉。此国东山阜连接无大国都。境接西南夷。故其人类蛮獠矣。详问土俗可两月行入蜀西南之境。然山川险阻嶂气氛沴。毒蛇毒草为害滋甚。国之东南野象群暴。故此国中象军特盛。从此南行千二三百里至三摩呾咤国(东印度境)。
三摩呾咤国。周三千余里。滨近大海地遂卑湿。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稼穑滋植花果繁茂。气序和风俗顺。人性刚烈形卑色黑。好学勤励邪正兼信。伽蓝三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并皆遵习上座部学。天祠百所。异道杂居。露形尼干其徒甚盛。去城不远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昔者如来为诸天人。于此七日说深妙法。傍有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去此不远伽蓝中有青玉佛像。其高八尺。相好圆备灵应时效。从此东北大海滨。山谷中有室利差呾罗国。次东南大海隅有迦摩浪迦国。次东有堕罗钵底国。次东有伊赏那补罗国。次东有摩诃瞻波国。即此云林邑是也。次西南有阎摩那洲国。凡此六国山川道阻不入其境。然风俗壤界声闻可知。自三摩呾咤国西行九百余里至耽摩栗底国(东印度境)。
耽摩栗底国。周千四五百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滨近海垂土地卑湿。稼穑时播花果茂盛。气序温暑风俗躁烈。人性刚勇邪正兼信。伽蓝十余所。僧众千余人。天祠五十余所。异道杂居。国滨海隅水陆交会。奇珍异宝多聚此国。故其国人大抵殷富。城侧窣堵波。无忧王所建也。其傍则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自此西北行七百余里至羯罗拏苏伐刺那国(东印度境)。
羯罗拏苏伐刺那国。周四千四五百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居人殷盛家室富饶。土地下湿稼穑时播。众花滋茂珍果繁植。气序调畅风俗淳和。好尚学艺邪正兼信。伽蓝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正量部法。天祠五十余所。异道寔多。别有三伽蓝不食乳酪。遵提婆达多遗训也。
大城侧有络多未知僧伽蓝(唐言赤泥)庭宇显敞台阁崇峻。国中高才达学聪敏有闻者。咸集其中。警诫相成琢磨道德。初此国未信佛法。时南印度有一外道。腹锢铜鍱首戴明炬。杖策高步来入此城。振击论鼓求欲谈议。或者问曰。首腹何异。曰吾学艺多能恐腹拆裂。悲诸愚闇所以持照。时经旬日人无问者。询访髦彦莫有异人。王曰。合境之内岂无明哲。客难不酬为国深耻。宜更营求访诸幽隐。或曰。大林中有异人。其自称曰沙门。强学是务今屏居幽寂久矣。于兹非夫体法合德。何能若此者乎。王闻之躬往请焉。沙门对曰。我南印度人也。客游止此。学业肤浅恐黜所闻。敢承来旨不复固辞。论议无负请建伽蓝。招集僧徒光赞佛法。王曰。敬闻。不敢忘德。沙门受请往赴论场。外道于是诵其宗致三万余言。其义远其文约。苞含名相网罗视听。沙门一闻究览辞义无谬。以数百言辩而释之。因问宗致。外道辞穷理屈。杜口不酬。既折其名负耻而退。王深敬德建此伽蓝。自时厥后方弘法教。
伽蓝侧不远有窣堵波。无忧王所建也。在昔如来于此七日说法开导。其侧精舍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有数窣堵波。并是如来说法之处。无忧王之所建也。从此西南行七百余里。至乌荼国(东印度境)。
乌荼国。周七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土地膏腴谷稼茂盛。凡诸果实颇大诸国。异草名花难以称述。气序温暑风俗犷烈。人貌魁梧容色。厘黮。言辞风调。异中印度。好学不倦多信佛法。伽蓝百余所。僧徒万余人。并皆习学大乘法教。天祠五十所。异道杂居。诸窣堵波凡十余所。并是如来说法之处。无忧王之所建也。
国西南境大山中有补涩波祇厘僧伽蓝。其石窣堵波极多灵异。或至斋日时烛光明。故诸净信远近咸会。持妙花盖竞修供养。承露盘下覆钵势上。以花盖笴置之便住。若磁石之吸针也。此西北山伽蓝中有窣堵波。所异同前。此二窣堵波者。神鬼所建灵奇若斯。
国东南境临大海滨有折利呾罗城(唐言发行)周二十余里。入海商人远方旅客。往来中止之路也。其城坚峻多诸奇宝。城外鳞次有五伽蓝。台阁崇高尊像工丽。南去僧伽罗国二万余里。静夜遥望见彼国佛牙窣堵波上宝珠光明。离然如明炬之悬烛也。自此西南大林中。行千二百余里至恭御陀国(东印度境)。
恭御陀国。周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滨近海隅山阜隐轸。土地垫湿稼穑时播。气序温暑风俗勇烈。其形伟其貌黑。粗有礼义不甚欺诈。至于文字同中印度。语言风调颇有异焉。崇敬外道不信佛法。天祠百余所。异道万余人。国境之内数十小城。接山岭据海交。城既坚峻兵又敢勇威雄邻境遂无强敌。国临海滨。多有奇宝。螺贝珠玑。斯为货用。出大青象超乘致远。从此西南入大荒野。深林巨木士霄蔽日。行千四五百里至羯□(力甑反)伽国(南印度境)。
羯□伽国。周五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稼穑时播花果具繁。林薮联绵动数百里。出青野象邻国所奇。气序暑热风俗躁暴。性多狷犷志存信义。言语轻捷音调质正。辞旨风则颇与中印度异焉。少信正法多遵外道。伽蓝十余所。僧徒五百余人。习学大乘上座部法。天祠百余所。异道甚众。多是尼干之徒也。
羯□伽国。在昔之时民俗殷盛。肩摩毂击举袂成帷。有五通仙栖岩养素。人或陵触退失神通。以恶咒术残害国人。少长无遗贤愚俱丧。人烟断绝多历年所。颇渐迁居犹未充实。故今此国人户尚少。
城南不远有窣堵波。高百余尺。无忧王之所建也。傍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国境北垂大山岭上有石窣堵波。高百八尺。是劫初时人寿无量岁有独觉。于此入寂灭焉。自此西北山林中。行千八百余里至憍萨罗国(中印度境)。
憍萨罗国。周六千余里。山岭周境林薮连接。国大都城周四十余里。土壤膏腴地利滋盛。邑里相望人户殷实。其形伟其色黑。风俗刚猛人性勇烈。邪正兼信学艺高明。王剎帝利也。崇敬佛法仁慈深远。伽蓝百余所。僧徒减万人。并皆习学大乘法教。天祠七十余所。异道杂居。
城南不远有故伽蓝。傍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昔者如来曾于此处。现大神通摧伏外道。后龙猛菩萨止此伽蓝。时此国王号娑多婆诃(唐言引正)珍敬龙猛周卫门庐。时提婆菩萨自执师子国来求论义。谓门者曰。幸为通谒。时门者遂为白。龙猛雅知其名。盛满钵水。命弟子曰。汝持是水示彼提婆。提婆见水默而投针。弟子持钵怀疑而返。龙猛曰。彼何辞乎。对曰。默无所说。但投针于水而已。龙猛曰。智矣哉。若人也。知几其神。察微亚圣。盛德若此宜速命入。对曰。何谓也。无言妙辩其在是欤。曰夫水也者。随器方圆逐物清浊。弥漫无间澄湛莫测。满而示之比我学之智周也。彼乃投针遂穷其极。此非常人宜速召进。而龙猛风范懔然肃物。言谈者皆伏抑首。提婆素挹风徽。久希请益方欲受业。先骋机神雅惧威严。升堂僻坐。谈玄永日。辞义清高。龙猛曰。后学冠世妙辩光前。我惟衰耄遇斯俊彦。诚乃写瓶有寄传灯不绝。法教弘扬伊人是赖。幸能前席雅谈玄奥。提婆闻命心独自负。将开义府先游辩囿。提振辞端仰视质义。忽睹威颜忘言杜口。避坐引责遂请受业。龙猛曰。复坐。今将授子至真妙理法王诚教。提婆五体投地一心归命曰。而今而后敢闻命矣。龙猛菩萨善闲药术。□饵养生。寿年数百志貌不衰。引正王既得妙药寿亦数百。王有稚子。谓其母曰。如我何时得嗣王位。母曰。以今观之未有期也。父王年寿已数百岁。子孙老终者。盖亦多矣。斯皆龙猛福力所加。药术所致。菩萨寂灭王必殂落。夫龙猛菩萨。智能弘远。慈悲深厚。周给群有身命若遗。汝宜往彼试从乞头。若遂此志当果所愿。王子恭承母命。来至伽蓝。门者敬惧故得入焉。时龙猛菩萨方赞诵经行。忽见王子。伫而谓曰。今夕何因降迹僧坊。若危若惧疾驱而至。对曰。我承慈母余论。语及行舍之士以为含生宝命。经语格言未有轻舍报身施诸求欲。我慈母曰。不然。十方善逝三世如来。在昔发心逮乎证果。勤求佛道修习戒忍。或投身饲兽。或割肌救鸽。月光王施婆罗门头。慈力王饮饿药叉血。诸若此类羌难备举。求之先觉何代无人。今龙猛菩萨笃斯高志。我有所求人头为用。招募累岁未之有舍。欲行暴劫杀则罪累尤多。虐害无辜秽德彰显。惟菩萨修习圣道远期佛果。慈沾有识惠及无边。轻生若浮贱身如朽。不违本愿垂允所求。龙猛曰。俞诚哉是言也。我求佛圣果。我学佛能舍。是身如响是身如泡。流转四生去来六趣。宿契弘誓不违物欲。然王子有一不可者。其将若何。我身既终汝父亦丧。顾斯为意谁能济之。龙猛俳佪顾视求所绝命。以干茅叶自刎其颈。若利剑断割身首异处。王子见已惊奔而去。门者上白。具陈始末。王闻哀感果亦命终。国西南三百余里至跋逻末罗耆厘山(唐言黑蜂)岌然特起峰岩峭险。既无崖谷宛如全石。引正王为龙猛菩萨凿此山中建立伽蓝。去山十数里凿开孔道。当其山下仰凿疏石。其中则长廊步檐崇台重阁。阁有五层层有四院。并建精舍各铸金像。量等佛身妙穷工思。自余庄严唯饰金宝。从山高峰临注飞泉。周流重阁交带廓庑。疏寮外穴明烛中宇。初引正王建此伽蓝也。人力疲竭府库空虚。功犹未半心甚忧戚。龙猛谓曰。大王何故若有忧负。王曰。辄运大心敢树胜福期之永固。待至慈氏。功绩未成财用已竭。每怀此恨坐而待旦。龙猛曰。勿忧。崇福胜善其利不穷。有兴弘愿无忧不济。今日还宫当极欢乐。后晨出游历览山野已而至此平议营建。王既受诲奉以周旋。龙猛菩萨以神妙药滴诸大石。并变为金。王游见金口心相贺。回驾至龙猛所曰。今日畋游神鬼所惑。山林之中时见金聚。龙猛曰。非鬼惑也。至诚所感故有此金。宜时取用济成胜业。遂以营建。功毕有余。于是五层之中各铸四大金像。余尚盈积充诸帑藏。招集千僧居中礼诵。龙猛菩萨以释迦佛所宣教法及诸菩萨所演述论。鸠集部别藏在其中。故上第一层唯置佛像及诸经论。下第五层居止净人资产什物。中间三层僧徒所舍。闻诸先志曰引正营建已毕。计工人所食盐价用九拘胝(拘胝者唐言亿)金钱。其后僧徒忿诤就王平议。时诸净人更相谓曰。僧徒诤起言议相乖。凶人伺隙毁坏伽蓝。于是重阁反拒以摈僧徒。自尔已来无复僧众。远瞩山岩莫知门径。时引善医方者入中疗疾。蒙面入出不识其路。从此大林中南行九百余里至案达罗国(南印度境)。
案达罗国。周三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号瓶耆罗。土地良沃稼穑丰盛。气序温暑风俗猛暴。语言辞调异中印度。至于文字轨则大同。伽蓝二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天祠三十余所。异道寔多。
瓶耆罗城侧不远有大伽蓝。重阁层台制穷剞劂。佛像圣容丽极工思。伽蓝前有石窣堵波。高数百尺。并阿折罗(唐言所行)阿罗汉之所建也。
所行罗汉伽蓝西南不远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如来在昔于此说法。现大神通度无量众。
所行罗汉伽蓝西南行二十余里至孤山。山岭有石窣堵波。陈那(唐言授)菩萨于此作因明论。陈那菩萨者。佛去世后承风染衣。智愿广大慧力深固。愍世无依思弘圣教以为因明之论。言深理广。学者虚功难以成业。仍匿迹幽岩迁神寂定。观述作之利害审文义之繁约。是时崖谷震响烟云变釆。山神捧菩萨。高数百尺。唱如是言。昔佛世尊。善权导物以慈悲心说因明论。综括妙理深究微言。如来寂灭大义泯绝。今者陈那菩萨福智悠远。深达圣旨。因明之论。重弘兹日。菩萨乃放大光明照烛幽昧。时此国王深生尊敬。见此光明相疑入金刚定。因请菩萨证无生果。陈那曰。吾入定观察欲释深经。心期正觉非愿无生果也。王曰。无生之果众圣欣仰。断三界欲洞三明智斯盛事也。愿疾证之。陈那是时心悦王请。方欲证受无学圣果。时妙吉祥菩萨知而惜焉。欲相警诫。乃弹指悟之而告曰。惜哉。如何舍广大心为狭劣志。从独善之怀弃兼济之愿。欲为善利当广传说慈氏菩萨所制瑜伽师地论。导诱后学为利甚大。陈那菩萨敬受指诲奉以周旋。于是覃思沉研广因明论。犹恐学者惧其文微辞约也。乃举其大义综其微言。作因明论。以导后进。自兹已后富畅瑜伽。盛业门人有知当世。从此林野中南行千余里。至驮那羯磔迦国(亦谓大安达逻国南印度境)。
驮那羯磔迦国。周六千余里。国大都城周四十余里。土地膏腴稼穑殷盛。荒野多邑居少。气序温暑人貌厘黑。性猛烈好学艺。伽蓝鳞次荒芜已甚。存者二十余所。僧徒千余人。并多习学大众部法。天祠百余所。异道寔多。
城东据山有弗婆势罗(唐言东山)僧伽蓝。城西据山有阿伐罗势罗(唐言西山)僧伽蓝。此国先王为佛建焉。奠川通径疏崖峙阁。长廊步檐枕岩接岫。灵神警卫圣贤游息。自佛寂灭千年之内。每岁有千凡夫僧。同入安居。其解安居日皆证罗汉。以神通力凌虚而去。千年之后凡圣同居。自百余年无复僧侣。而山神易形。或作豺狼。或为猿狖。惊恐行人。以故空荒。阒无僧众。城南不远有大山岩。婆毘吠伽(唐言清辩)论师。住阿素洛宫。待见慈氏菩萨成佛之处。论师雅量弘远至德深邃。外示僧佉之服。内弘龙猛之学。闻摩揭陀国护法菩萨宣扬法教学徒数千。有怀谈议杖锡而往。至波咤厘城。知护法菩萨在菩提树。论师乃命门人曰。汝行诣菩提树护法菩萨所。如我辞曰。菩萨宣扬遗教导诱迷徒。仰德虚心为日已久。然以宿愿未果遂乖礼谒。菩提树者。誓不空见见当有证称天人师。护法菩萨谓其使曰。人世如幻身命若浮。渴日勤诚未遑谈议。人信往复竟不会见。论师既还本土。静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谁决我疑。于观自在菩萨像前诵随心陀罗尼。绝粒饮水时历三岁。观自在菩萨乃现妙色身。谓论师曰。何所志乎。对曰。愿留此身待见慈氏。观自在菩萨曰。人命危脆世间浮幻。宜修胜善愿生睹史多天。于斯礼觐尚速待见。论师曰。志不可夺心不可贰。菩萨曰。若然者宜往驮那羯磔迦国城南山岩执金刚神所。至诚诵持执金刚陀罗尼者当遂此愿。论师于是往而诵焉。三岁之后神乃谓曰。伊何所愿若此勤励。论师曰。愿留此身待见慈氏。观自在菩萨指遣来请。成我愿者其在神乎神乃授秘方。而谓之曰此岩石内有阿素洛宫。如法行请石壁常开。开即入中可以待见论师曰。幽居无睹讵知佛兴。执金刚曰。慈氏出世我当相报。论师受命专精诵持。复历三岁初无异想。咒芥子以击石岩壁豁而洞开。是时百千万众观睹忘返。论师跨其户而告众曰。吾久祈请待见慈氏。圣灵警佑大愿斯遂。宜可入此同见佛与。闻者怖骇莫敢履户。谓是毒蛇之窟。恐丧身命。再三告语唯有六人从入。论师顾谢时众从容而入。入之既已石壁还合。众皆怨嗟恨前言之过也。自此西南行千余里至珠利耶国(南印度境)。
珠利耶国。周二千四五百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土野空旷薮泽荒芜。居户寡少群盗公行。气序温暑风俗奸宄。人性犷烈崇信外道。伽蓝颓毁粗有僧徒。天祠数十所。多露形外道也。
城东南不远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如来在昔曾于此处现大神通说深妙法摧伏外道度诸天人。
城西不远有故伽蓝。提婆菩萨与罗汉论议之处。初提婆菩萨闻此伽蓝有嗢呾罗(唐言上)阿罗汉得六神通具八解脱。遂来远寻观其风范。既至伽蓝投罗汉宿。罗汉少欲知足。唯置一床。提婆既至无以为席。乃聚落叶指令就坐。罗汉入定夜分方出。提婆于是陈疑请决。罗汉随难为释。提婆寻声重质第七转已。杜口不酬。窃运神通力往睹史多天。请问慈氏。慈氏为释。因而告曰。彼提婆者。旷劫修行。贤劫之中当绍佛位。非尔所知。宜深礼敬如弹指顷还复本座。乃复抑扬妙义剖析微言。提婆谓曰。此慈氏菩萨圣智之释也。岂仁者所能详究哉。罗汉曰。然。如来旨。于是避席礼谢深加敬叹。从此南入林野中。行千五六百里至达罗毘荼国(南印度境)。
达罗毘荼国。周六千余里。国大都城号逮志补罗。周三十余里。土地沃壤稼穑丰盛。多花果出宝物。气序温暑风俗勇烈。深笃信义高尚博识。而语言文字少异中印度。伽蓝百余所。僧徒万余人。皆遵学上座部法。天祠八十余所。多露形外道也。如来在世。数游此国说法度人故无忧王于诸圣迹皆建窣堵波。逮志补罗城者。即达磨波罗(唐言护法)菩萨本生之城。菩萨此国大臣之长子也。幼怀雅量长而弘远。年方弱冠王姬下降。礼筵之夕忧心惨凄。对佛像前殷懃祈请。至诚所感神负远遁。去此数百里至山伽蓝。坐佛堂中有僧开户。见此少年疑其盗也。更诘问之。菩萨具怀指告。因请出家众咸惊异。遂允其志。王乃宣命推求遐迩。乃知菩萨神负远尘。王之知也增深敬异。自染衣已笃学精勤。令问风范语在前记。
城南不远有大伽蓝。国中聪叡同类萃止。有窣堵波。高百余尺。无忧王所建也。如来在昔于此说法。摧伏外道广度人天。其侧则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自此南行三千余里至秣罗矩咤国(亦谓枳秣罗国南印度境)秣罗矩咤国。周五千余里。国大都城周四十余里。土田舄卤地利不滋。海渚诸珍多聚此国。气序炎热人多厘黑。志性刚烈邪正兼崇。不尚游艺。唯善逐利。伽蓝故基寔多余址。存者既少僧徒亦寡。天祠数百。外道甚众。多露形之徒也。
城东不远有故伽蓝。庭宇荒芜基址尚在。无忧王弟大帝之所建也。其东有窣堵波。崇基已陷覆钵犹存。无忧王之所建立。在昔如来于此说法。现大神通度无量众。用彰圣迹故此标建。岁久弥神祈愿或遂。
国南滨海有秣刺耶山。崇崖峻岭洞谷深涧。其中则有白檀香树。栴檀你婆树。树类白檀不可以别。唯于盛夏登高远瞻。其有大蛇萦者。于是知之。犹其木性凉冷故蛇盘也。既望见已射箭为记。冬蛰之后方乃采伐。羯布罗香树。松身异叶花果斯别。初采既湿尚未有香。木干之后循理而析。其中有香。状若云母。色如冰雪。此所谓龙脑香也。
秣刺耶山东有布呾洛迦山。山径危险岩谷敧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流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厉水登山。忘其艰险。能达之者盖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请见。或作自在天形。或为涂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愿。从此山东北海畔有城。是往南海僧伽罗国路。闻诸土俗曰。从此入海东南可三千余里至僧伽罗国(唐言执师子非印度之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名臣韩熙载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结局更似一首悲怆的挽歌,在历详情
公元220年的成都城内,一场关乎蜀汉政权存续的隐秘博弈悄然落幕。养子刘封在刘详情
在清世宗雍正帝的铁腕统治下,直隶总督李绂的生死存亡成为检验皇权与清流博弈的试详情
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淳于琼以"乌巢酒徒"的形象定详情
在秦末汉初的烽烟中,一位出身沛县丰邑的布衣老者,以七十五载春秋见证了从泗水亭详情
在朝鲜王朝十二代君主更迭的权力漩涡中,文定王后尹氏以“继后”身份执掌中宫四十详情
樊哙,西汉初年的著名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与汉高祖刘邦有着深厚的交情。然而,详情
在北宋政坛的风云变幻中,王钦若推荐寇准为副宰相这一事件,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详情
唐懿宗李漼(833-873)的统治,恰似一曲王朝衰亡的挽歌。作为唐朝第十八位详情
在秦汉之际的历史舞台上,王陵与王翦作为沛县与频阳两地的代表人物,其人生轨迹的详情
在中国古代宫廷史上,皇后的美貌常被视为母仪天下的象征,但“谁是最美皇后”的争详情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以凄美的爱情与反详情
闽越国作为战国至西汉时期活跃于东南沿海的古国,其疆域范围远超现代福建省行政区详情
浅井茶茶的人生轨迹与日本战国时代的血腥动荡深度交织。作为近江大名浅井长政与织详情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长河中,王守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宛如一颗璀璨的详情
笈多王朝作为中世纪印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在印度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详情
在三国历史的璀璨星河中,周瑜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不仅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详情
在艺术史的长河中,梵高的《星空》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详情
在风云变幻的日本战国时代,诸多豪杰如璀璨星辰般闪耀。藤堂高虎便是其中一位备受详情
在《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中,金陵十二钗宛如十二颗璀璨的明珠,各自散发着独特的详情
在历史长河中,哥伦布这位航海家的国籍归属问题一直争议不断,尤其是“哥伦布是西详情
尼采,这位哲学史上的狂飙突进者,以锐利的笔触剖析人性、批判传统、重构价值。他详情
公元215年的合肥城下,一场被后世神话为"八百破十万"的详情
在探讨中国古代军事史时,"淝水之战"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详情
《左传》作为一部叙事详实的史书,以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为后人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乌桓,曾是汉朝边疆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秦朝的统一战争无疑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然而,在这场详情
在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战事频仍,其中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详情
长平之战,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其影响深远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战役以其独特的战略意义、惊心动魄的战斗过程和深远的历详情
战国时期,华夏大地上战火纷飞,其中邯郸之战无疑是这一系列战争中最为震撼的篇章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战争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而在众多战争中,牧野之战无疑详情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些事件因其复杂性和争议性而被历史学家们避而不谈。怛罗斯详情
在科学的世界里,有一种细胞被赋予了“不死”的名号,这就是海拉细胞。这种细胞源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详情
古印度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其影响详情
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花卉。这种花通常盛开在秋季,其鲜红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详情
在唐代诗坛的苍茫雪原中,刘长卿以五言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凿出一眼温热的清详情
在《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中,妙玉无疑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和独特魅力的人物。她以详情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用优美的诗句抒发了对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诗经》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汇聚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详情
王勃,唐代初期的杰出诗人,以其才华横溢和短暂而传奇的一生著称。在他的众多诗作详情
《射雕英雄传》作为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世说新语》以其独特的魅力记录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详情
在道教传奇与神话故事中,赤脚大仙这一角色的形象虽短暂却极为鲜明,他在《西游记详情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宝库中,“斯斯文文”这个词汇常被人们所提及。但是,它究竟是不详情
你知道“时时刻刻”这个成语吗?它不仅仅是描述时间的连续,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详情
在汉语成语的宝库中,“攘攘熙熙”以其形象生动的描绘,捕捉了人类社会繁忙混杂的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