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学巨擘唐仲友:经制之学的创立者与学术坚守者
2025-05-09 10:00:17 洪迈 胡铨 王彦 胡安国 叶适 岳翻

  唐仲友(1135年/1136年—1187年/1188年),字与政,号说斋(一说悦斋),婺州东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时期著名的官员、学者与学派创始人。他以经制之学为核心,创立说斋学派,与吕祖谦、陈亮并称“婺学三大创始人”,在理学林立的南宋学界独树一帜。其生平经历、学术贡献及政治风波,共同构成了南宋文化史的重要篇章。

  一、家学渊源与仕途沉浮

  唐仲友出身仕宦之家,其父唐尧封为南宋侍御史,以直言清廉著称。在父亲的影响下,唐仲友自幼博览群书,与兄弟唐仲温、唐仲义“日相师授”,奠定了深厚的学术根基。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他以第十名进士及第,后中博学宏词科,步入仕途。历任建康府通判、秘书省正字、著作郎、信州知州等职,以善政著称。

  在地方治理中,唐仲友展现出卓越的行政能力。淳熙七年(1180年),他移知台州,兴修学校、修建中津桥、赈济灾荒,推动当地教育与社会发展。然而,其仕途因与朱熹的冲突而中断。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弹劾唐仲友“违法使用公使钱、私通官妓、私造楮币”等八项罪名,虽经同乡宰相王淮周旋,唐仲友仍被罢职奉祠。这场风波不仅改变了他的政治命运,也使其学术思想与朱熹理学形成鲜明对立。

  二、学术贡献:经制之学的创立与传播

image.png

  唐仲友的学术思想以“经制之学”为核心,主张“不专主一说,不苟同一人”,对诸家学说“合者取之,疑者阙之”。其学说强调“经世致用”,注重对典章制度、礼乐刑政的研究,反对空谈心性。他提出“传道始于至诚力学”,认为“自古直道之行,本于正心诚意”,强调“诚”的地位与作用。

  在学术著作方面,唐仲友著述颇丰,现存《六经解》《帝王经世图谱》《诸史精义》等,涵盖经学、史学、礼制等多个领域。他晚年隐居讲学,创立说斋学派,弟子包括傅寅、吴蔡、叶秀发等。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评价其学:“乾道之际,婺学最盛,东莱(吕祖谦)兄弟以性命之学起,同甫(陈亮)以事功之学起,而说斋则为经制之学。”说斋学派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形成鼎立之势,推动了南宋学术的多元化发展。

  三、刻书活动与文化传承

  唐仲友在台州任上积极推动刻书事业,所刻之书包括《荀子》《扬子法言》《中说》《昌黎先生集》《后典丽赋》等。其中,《荀子》二十卷本为现存最早版本之一,版式严谨,内容精审,对后世文献整理与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他的刻书活动不仅促进了学术传播,也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发展。

  四、政治风波与历史评价

  唐仲友与朱熹的冲突是南宋学术史上的重大事件。朱熹六次弹劾唐仲友,指控其贪污腐败、纵容亲属、蓄养亡命等罪行。尽管部分指控可能存在学术派系斗争的背景,但唐仲友的仕途因此终结。后世对这一事件的评价存在争议:一方认为朱熹弹劾属实,唐仲友确有失德行为;另一方则认为,朱熹出于学派分歧而刻意打压唐仲友。

  抛开政治风波,唐仲友的学术贡献与文化成就仍得到广泛认可。他创立的说斋学派在南宋理学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经制之学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清代学者张作楠辑录其遗文,编成《金华唐氏遗书》,使唐仲友的学术思想得以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