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奇之死:一场被误解的君臣离散

  在清代康熙朝的政治舞台上,高士奇曾是备受宠信的近臣,他凭借博学多才与机敏干练,深得康熙皇帝的倚重。然而,民间却流传着“高士奇被康熙杀害”的说法,这一说法与真实历史大相径庭。深入剖析史料便会发现,高士奇实则因复杂的政治斗争与康熙的用人策略,最终以自然死亡的方式结束了其波澜起伏的一生。

  君臣初遇:才学与机遇的完美契合

  高士奇出身寒微,早年家境贫寒,靠教书糊口。但他自幼勤奋好学,经史子集通读博览,尤其写得一手好字。康熙八年,康熙帝亲政后铲除权臣鳌拜,开始广纳贤才。高士奇凭借机缘进入太学,并抓住机会向康熙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他耐心为康熙讲解诗文技巧,康熙不仅认真学习,还通过不断实践达到了相近水平,由此对高士奇产生了崇拜与依赖,特批其进入翰林院,后经明珠推荐进入内廷,成为康熙的密切随侍之一。

  此后,高士奇在康熙身边平步青云。他相继担任詹事府录事、中书舍人、右庶子等职务,并于康熙十七年进入南书房,专门负责票拟诏旨,类似于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康熙还赐予他“忠孝之家”印玺、500两白银,并在皇宫为他分配官邸,享有六品官的待遇。尽管官职不显,但他的权力却非同一般,实际上担任着类似宰相的职务,后人常称其为“高相”。

  弹劾风波:权力斗争下的危机四伏

image.png

  高士奇的迅速崛起引来了诸多嫉妒与不满,他在官场中的种种行为也成为了他人攻击的把柄。康熙二十七年,山东巡抚张汧在北京大肆散发贿赂,后被逮捕审问,涉及高士奇与陈廷敬。尽管康熙下令控制事态,但高士奇仍感到了威胁。为了保住清白,他立即向康熙上表,解释自己并未参与具体政事,称自己和其他秘书一样,多是通过太监传递信息。最终,康熙同意让高士奇辞去职务,但依然安排他负责修书等工作。

  然而,此事并未就此平息。康熙二十八年九月,御史郭琇上疏弹劾高士奇等人结党营私、贪污受贿。郭琇在疏中认为高士奇有“四可诛”:一是出身微贱,供奉南书房却不思竭力奉公,日思结纳谄附大臣,揽事招摇以图分肥;二是奸贪坏法,全无顾忌,常标榜“我之门路真”,大小官员皆须攀附其门下馈送银两以求关照;三是侵吞国帑,剥夺民膏,拥有多处来历不明的田产房屋;四是欺君灭法,背公行私,公然违抗康熙严禁馈送的谕旨。由于弹章所引多属事实,康熙帝令高士奇、王鸿绪、陈元龙等一起休致回籍。

  康熙的用人策略:宽容与制衡的微妙平衡

  康熙对高士奇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其高超的用人策略。康熙深知高士奇虽有贪腐等行为,但他在南书房多年,掌握着诸多康熙的生活细节和工作习惯,且才学出众,能为自己提供诸多帮助。康熙需要这样的人才在身边为自己服务,因此在处理高士奇时并非一味严惩。

  在高士奇第一次被弹劾离职后,康熙仅四年便召回他,继续以修书的名义在南书房为自己服务。直到康熙三十六年,高士奇因母亲年老需要奉养,再次辞职,康熙虽同意,但依旧赐予他詹事府詹事的荣誉,此后高士奇偶尔还会受召前来与康熙谈话。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第五次南巡时,特意让58岁的高士奇到淮安接驾,返京途中带回北京,两人还一同聊政事。可见,康熙对高士奇始终保持着一定的信任和重用。

  自然离世:君臣情分的最终落幕

  康熙四十三年,高士奇在北京病逝,享年59岁。康熙亲自为其作悼文,并赐予谥号“文恪”。这一系列举动表明,康熙对高士奇的离世是重视且惋惜的,也进一步证明了高士奇并非被康熙杀害。

  高士奇的一生,是寒门子弟凭借自身才华与机遇在官场中崛起的典型代表。他在康熙朝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虽因贪腐等行为引发争议,但康熙基于用人策略和对其才学的认可,始终对他保持着一定的宽容。所谓“高士奇被康熙杀害”的说法,不过是民间对历史事件的误解与讹传。真实的历史中,高士奇是在康熙的关怀与悼念中自然离世,结束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