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的寿命之谜:从市井妇人到权力巅峰的六十二载人生
2025-07-29 10:57:31 王温舒 来莺儿 樊崇 杨喜 何休

  公元前180年秋七月,长安未央宫内,62岁的吕雉在男宠审食其怀中咽下最后一口气。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统治者,其死亡场景与生前权势形成鲜明对比,而她的寿命——62岁——在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是解读其人生轨迹的重要密码。

  一、生卒年考:史书记载的双重印证

  吕雉的生卒年份在《史记》《汉书》等正史中均有明确记载:其生于公元前241年,卒于公元前180年8月18日(高后八年七月十八)。这一时间线通过出土文物得到进一步验证——1968年,陕西咸阳长陵东侧出土的“皇后之玺”玉印,其形制与《汉旧仪》记载的吕后玉玺完全吻合,印证了吕雉与刘邦“同茔异穴”的合葬事实。

  从时间跨度看,吕雉的62年人生可分为三个阶段:

image.png

  市井岁月(前241—前209):出生于砀郡单父县(今山东单县)的吕雉,早年随父迁居沛县,嫁给泗水亭长刘邦,生下刘盈鲁元公主。这段时期,她经历了秦末战乱与楚汉相争,甚至被项羽俘虏长达两年。

  权力攀升(前202—前195):刘邦称帝后,吕雉从皇后到皇太后,先后诛杀韩信彭越等异姓王,巩固汉室江山。

  临朝称制(前195—前180):刘邦驾崩后,吕雉通过拥立少帝、掌控南北军权,成为实际统治者,其权力超越历代皇后,开创了外戚专权的先河。

  二、死因争议:苍犬之咬与积劳成疾

  吕雉的死亡原因在史书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

  《史记》的“苍犬噬腋”说:记载吕雉在三月祓禊(古代除灾祈福仪式)时,于枳道被“苍犬”咬伤腋下,七月因伤势恶化去世。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进一步补充:“吕后出,见苍犬,噬其左腋……遂病腋伤,不愈而死。”现代医学分析认为,若咬伤吕雉的犬只携带狂犬病毒,其潜伏期(通常1—3个月)与吕雉从受伤到死亡的时间(约4个月)高度吻合。

  《汉书》的“积劳成疾”说:则强调吕雉长期操劳国事,导致身体透支。她临终前仍部署吕氏掌控军权,并告诫族人“坚守宫禁,勿为送葬”,这种高强度政治活动可能加速其健康恶化。

  两种说法并非完全对立。吕雉在掌权期间面临多重压力:既要镇压刘姓宗室反扑,又要平衡吕氏外戚与功臣集团的关系,还要应对经济危机(如高后二年“天下大饥”)。这种身心双重消耗,可能使她对狂犬病这类突发疾病缺乏抵抗力。

  三、寿命背后的政治隐喻:女性权力的短暂与永恒

  吕雉的62岁寿命,在汉代女性中已属高寿(当时人均寿命约35岁),但其政治生命却因性别而充满悲剧色彩:

  权力巅峰的孤独:吕雉晚年身边仅有男宠审食其相伴,儿子刘盈被其强势性格逼死,女儿鲁元公主早逝,孙子刘弘被毒杀。这种家庭关系的破裂,折射出女性掌权者在父权社会中的孤立无援。

  制度性困境:尽管吕雉通过《二年律令》强化皇权,但其打破“帝尊后卑”汉制的行为(如陵墓规模与刘邦等同)仍引发争议。赤眉军盗掘长陵时,甚至“污辱吕后尸”,这种暴力行为本质是对女性越界掌权的惩罚。

  历史评价的两极:班固在《汉书》中批评吕雉“刑罚深苛”,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则肯定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这种分歧延续至今,但不可否认的是,吕雉的统治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她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减轻徭役,释放奴婢,使西汉人口从1300万增至3000万。

  四、长陵遗存:寿命的物质见证

  吕雉的陵墓位于陕西咸阳长陵东侧,封土高30.7米,底边东西150米、南北130米,规模与刘邦陵墓几近等同。陵区内出土的青铜礼器、车马仪仗及陶俑群,印证了其葬礼规格远超汉代皇后礼制。然而,这些物质财富未能保护吕氏家族——她死后仅一个月,周勃陈平便发动“诛吕之乱”,吕氏外戚被灭族。

  长陵的兴衰,恰似吕雉人生的缩影:她以62年寿命打破了女性不能掌权的传统,却无法改变封建社会对女性权力的排斥。正如陵园内萧何曹参等功臣墓与吕氏陪葬墓的并存,历史始终在权力与道德、个人野心与国家利益之间寻找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