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清廉为骨,仁心铸魂的千古廉吏传奇
2025-08-01 10:32:35 李臣典 南怀仁 钱沣 黎简

  在清朝初年的政治舞台上,于成龙以清廉自守、勤政爱民的形象,成为封建官场中一抹独特的亮色。他的一生,是“以百姓心为心”的生动诠释,更是中国廉政文化中一座不朽的丰碑。从偏远山城的知县到权倾一方的总督,于成龙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书写了一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史诗。

  一、从寒门学子到“天下第一清官”:仕途起步的破局之道

  于成龙(1617—1684)出生于山西永宁州(今山西吕梁方山县)一个没落官宦家庭。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他虽中副榜贡生,却因父亲年迈放弃仕途,直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十五岁的他才以“明经谒选吏部”,被授广西罗城知县。彼时的罗城,地处蛮荒,瘴疠横行,前两任知县一死一逃,百姓“十室九空”。面对如此困境,于成龙仅带几名旧属赴任,甚至自掏腰包购置农具,鼓励百姓开垦荒地。

  他首创“保甲连坐法”,将散居的瑶、壮、苗等少数民族纳入户籍管理,既维护了治安,又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减轻农民负担,他废除十余项苛捐杂税,甚至将县衙的柴米油盐开支压缩至每日“盐豆豉一碟、粗粝一盂”。这种“与民同苦”的作风,让罗城从“鬼城”变为“安乐乡”,百姓甚至编出歌谣:“鬼有冤枉也来伸!”康熙六年(1667年),两广布政使金光祖将他的事迹上报朝廷,于成龙因此获评“卓异”(清代对官员的最高褒奖),开了他连升十一级的传奇仕途。

image.png

  二、平叛治乱:刚柔并济的为政智慧

  于成龙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但他总能以非凡的胆识与智慧化解危机。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之乱爆发,湖北麻城山寨首领刘君孚聚众响应叛军,直逼黄州。时任黄州同知的于成龙单骑入山,仅带两名随从,以“自首者免罪”的告示瓦解敌军士气。他甚至卖掉衣物凑足百两银子犒赏归顺者,最终“不费一兵一卒”平定叛乱。

  面对黄州城内仅数百官军的危局,于成龙招募乡勇守城,亲冒矢石冲锋陷阵,须发皆白仍坚守不退。为减少胥吏盘剥,他亲自采购军需物资,仅此一项便为百姓节省千万两白银。饥荒年间,他开仓放粮、计口赈灾,救活数万人,甚至被康熙帝赞为“与朕同心同德”。这种“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让他在战乱中依然能赢得百姓“于青天”的称誉。

  三、两江总督:清廉至死的终极考验

  康熙二十年(1681年),于成龙升任江南江西总督,掌管当时最富庶的地区。然而,他的生活却愈发清苦:每日以粗粝、青菜为食,终年不知肉味,甚至被下属戏称为“于青菜”。他严禁下属送礼,连康熙帝赏赐的鹿肉都转赠他人。为整顿盐政腐败,他微服私访,查获江宁将军赫里勾结盐枭的罪证,最终将其斩首示众,震慑了整个官场。

  1684年,于成龙在任上去世。部属整理遗物时,发现其床头仅有破袍一件、盐豆豉数罐,瓦瓮中粗米几斤。灵柩归葬故里时,数万民众沿江痛哭,康熙帝亲撰碑文,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清端”(意为“清正忠诚”)。史载其“闾巷诵其绩,久而弗渝”,民间甚至流传“鬼有冤枉也来伸”的歌谣,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四、于成龙精神:跨越时空的廉政启示

  于成龙的清廉,并非简单的个人道德修养,而是一种将“公天下”理念融入制度设计的政治智慧。他推行“火耗归公”,将地方官员私自加收的“火耗”银两纳入国库,从根源上杜绝贪腐;他编纂《于清端政书》,将治民、断案、理财的经验系统化,成为后世官员的治国宝典。

  在当代反腐倡廉的背景下,于成龙的故事更具现实意义。他提醒我们:清廉不是苦行僧式的自我牺牲,而是对“权为民所用”的坚守;刚柔并济的治理策略,比单纯的严刑峻法更有效;而真正的政绩,不在于官阶高低,而在于百姓是否安居乐业。正如康熙帝所言:“朕博采群言,知其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大写的人”,他的精神,将永远照亮中国廉政文化的天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