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畯的字:曼才——三国文士的学术风骨与政治智慧
2025-08-08 10:12:14 武圣人 张飞 刘备 关羽

  严畯,这位活跃于三国时期的孙吴学者与官员,其字“曼才”不仅是个人身份的标识,更承载着其学术追求与人格特质。作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严畯在东汉末年因避乱迁居江东,与诸葛瑾、步骘并称“江东三友”,其生平事迹在《三国志》等史料中均有记载,而“曼才”二字,正是解读其人生轨迹的重要线索。

  一、字“曼才”的渊源与内涵

  “曼才”之“曼”,本义为延长、舒展,引申为广博、深远;“才”则指才能、学识。二字结合,既体现了严畯对自身学识广度的追求,也暗含其以才学立身的志向。这一字的选择,与严畯的学术背景高度契合——他自幼好学,精通《诗》《书》《三礼》,并深入研究《说文解字》,在经学与文字学领域均有深厚造诣。其著作《孝经传》与《潮水论》(中国最早的潮汐学专著),更彰显了其学术视野的广博与深度。

  二、“曼才”与严畯的学术人生

image.png

  严畯的学术成就,是其“曼才”之名的最佳注脚。在江东避乱期间,他与诸葛瑾、步骘等学者结交,形成学术共同体,共同推动了东吴经学的发展。据《三国志》记载,严畯曾与裴玄、张承等人论辩管仲与季路的政治理念,其观点“留传于世”,足见其学术影响力。此外,他撰写的《潮水论》虽已失传,但作为中国潮汐学的开山之作,其科学价值与历史地位不容忽视。这些成就,均体现了“曼才”所蕴含的广博学识与探索精神。

  三、“曼才”在政治抉择中的体现

  严畯的“曼才”不仅体现在学术领域,更深刻影响了其政治生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去世后,孙权欲任命严畯接替其统兵之职。面对这一重任,严畯以“朴素书生,不闲军事”为由坚决推辞,甚至“慷慨恳切,至于流泪”。这一选择,既是对自身能力的清醒认知,也是对“曼才”所代表的学术立场的坚守——他深知,自己的才能在于经世致用之学,而非军事指挥。孙权最终改任吕蒙为帅,而严畯的辞让之举,反而赢得了时人的赞誉,被视为“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才能而辞让权位”的典范。

  四、“曼才”与严畯的人格魅力

  严畯的“曼才”,还体现在其忠厚待人、淡泊名利的品格上。他担任尚书令期间,所得俸禄与赏赐均散给亲友,家中常不宽裕。当好友刘颖因避孙权征召而装病时,严畯冒险通风报信,助其免罪,虽因此被孙权罢免,但后来复职,足见其重情重义。此外,他出使蜀汉时,诸葛亮对其“深为欣赏”,亦侧面反映了其人格魅力。这种以才学为根基、以德行为支撑的处世方式,正是“曼才”二字的生动诠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