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利是草包吗?汉武帝为何仍重用他?

  在汉武帝统治的辉煌与争议交织的晚年,李广利作为外戚将领频繁出现在历史舞台中央。他三次远征匈奴、两次征伐大宛的军事行动,既创造了"破宛获马"的功绩,也因"三战三败"的惨烈记录被后世诟病为"草包将军"。然而,汉武帝却始终对其委以重任,这种矛盾现象背后,实则暗含着复杂的政治逻辑与时代局限。

  一、军事才能的争议:从惨胜到溃败的轨迹

  李广利的军事生涯始于太初元年(前104年)的贰师将军之任。首次西征大宛时,他率领6000骑兵与数万"恶少年"组成的军队,因补给断绝在郁成城遭遇惨败,返回敦煌时仅存十分之一兵力。汉武帝震怒之下增派6万大军、10万头牛、3万匹马及全国物资,李广利二次西征虽攻破大宛、斩杀国王毋寡,但汉军伤亡率高达六分之五,堪称惨胜。

  在对匈奴作战中,李广利的表现同样充满争议:

image.png

  天汉二年(前99年):率3万骑兵出酒泉,与匈奴右贤王激战天山,斩首万余级却损失过半,靠属国胡骑突围才得以生还。

  天汉四年(前97年):统领6万骑兵、7万步兵出朔方,与匈奴单于10万大军对峙十余日后突围,无功而返。

  征和三年(前90年):率7万大军出五原,初战告捷攻克范夫人城,却因家族被捕而轻敌冒进,最终全军覆没后投降匈奴。

  这些战役中,李广利展现出一定的战术能力,如天山之战中利用属国胡骑突围、五原之战初期突破匈奴防线,但其战略决策屡现失误,尤其在情报判断与风险控制上存在明显缺陷。

  二、汉武帝重用的深层动因:情感、制衡与人才困境

  (一)爱屋及乌的情感投射

  李广利的妹妹李夫人以"一顾倾人城"的绝世容颜成为汉武帝晚年最宠爱的妃子。李夫人临终前"讳疾忌医"的智慧,成功将家族命运与帝王情感绑定。汉武帝不仅以皇后之礼厚葬李夫人,更通过重用其兄弟延续这份情感寄托。李广利被封为海西侯、其弟李延年任协律都尉,这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本质是帝王情感对政治决策的渗透。

  (二)制衡卫氏集团的权力博弈

  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去世后,汉武帝开始系统性打压卫氏集团:卫青三子被削爵、霍去病旧部遭排挤、太子刘据势力被削弱。与此同时,李广利作为昌邑王刘髆的舅舅,其崛起客观上形成了新的权力平衡点。征和年间李广利与丞相刘屈氂密谋立储的阴谋,虽以失败告终,却暴露出汉武帝通过扶持新外戚集团制衡既得利益集团的深层意图。

  (三)晚年的人才困局与无奈选择

  汉武帝统治后期,军事人才出现断层: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相继离世,李陵因李广利排挤导致降敌,赵破奴等将领屡战屡败。相比之下,李广利虽战绩平庸,却成为唯一能统率大规模军队的将领。天汉四年(前97年)他率13万大军出征的规模,甚至超过霍去病漠北之战的5万骑兵,这种"矬子里拔将军"的用人策略,折射出汉武帝晚年"无人可用"的困境。

  三、历史评价的辩证:草包标签下的复杂遗产

  将李广利简单定义为"草包将军"有失公允。他确实存在重大军事失误:首次西征的轻敌冒进、五原之战的冲动决策,直接导致数万将士殒命。但其历史贡献亦不可忽视:

  西域战略:破大宛后,西域诸国"争遣使贡献",汉朝设都护府的基础由此奠定,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其成为"凿空西域"的关键人物。

  军事改革:其征伐中大量使用属国胡骑、治水工匠等专业化部队,为汉军战术体系注入新元素。

  政治符号:作为汉武帝晚年权力结构中的重要棋子,其命运起伏折射出帝国由盛转衰期的政治生态。

  汉武帝的重用决策,本质是情感、权力与现实需求交织的产物。当我们将目光从"草包"的标签移开,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将领的成败得失,更是一个庞大帝国在转型期的挣扎与妥协。李广利的故事提醒我们:历史人物的评判,需要穿透表象的争议,在更宏大的时空坐标中寻找答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