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疆骑士到丞相之殇:公孙贺的跌宕人生

  公孙贺,这位活跃于汉武帝时期的将领与丞相,其人生轨迹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既有沙场征战的热血豪情,也有朝堂权谋的惊心动魄,最终却以悲剧收场,令人唏嘘不已。

  少年从军,崭露头角

  公孙贺出身北地郡义渠,其家族有着深厚的军事传统。他的父亲公孙昆邪在汉景帝时期便已崭露头角,担任典属国、陇西太守之职,参与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因功被封为平曲侯。在这样充满尚武氛围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公孙贺年少时便投身军旅,凭借着自身的勇敢和才能,多次在战场上立下战功。

  公元前150年,胶东王刘彻被立为太子,公孙贺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可靠的形象,被选为太子舍人,成为太子近臣。这一经历不仅让他有机会接触到皇室核心,更为他日后的仕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公孙贺凭借着东宫旧臣的身份,被擢升为太仆,掌管天子出行的车舆马匹,秩禄中二千石,正式进入朝廷核心权力阶层。

  七战匈奴,封侯失侯

image.png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公孙贺作为将领,积极投身于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从公元前134年至公元前111年,他以太仆之职先后出任轻车将军、骑将军、左将军,七次出击匈奴,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在马邑之战中,公孙贺任轻车将军,与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等率领主力埋伏,意图诱击匈奴单于。虽然此次战役未能取得预期战果,但公孙贺在战场上的表现依然可圈可点。河南之战中,他任骑将军,与强弩将军李沮、轻车将军李蔡等从朔方发兵,为收复河套地区、建立朔方郡立下了汗马功劳。两次漠南之战,他任左将军,与卫青、李广等名将分头进击,重创匈奴主力。凭借着这些战功,公孙贺被封为南奅侯,实现了从边疆骑士到封侯将领的华丽转身。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公元前112年,因列侯献给朝廷祭祀宗庙的黄金成色不足、分量不够,犯下不敬之罪,公孙贺被夺去侯爵,这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但公孙贺并未因此一蹶不振,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欲给因军功封侯又因酎金失侯的公孙贺和赵破奴复侯机会,封公孙贺为浮沮将军,遣其领兵一万五千骑从五原郡出击匈奴。尽管此次远征因匈奴远遁漠北而未能取得战果,但公孙贺的忠诚和勇气依然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

  拜相之忧,战战兢兢

  太初二年(前103年),丞相石庆病逝,汉武帝欲拜公孙贺为丞相,封葛绎侯。然而,面对这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相位,公孙贺却坚决辞谢,甚至跪地痛哭流涕,向汉武帝表示:“臣本边鄙之人,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宰相。”他深知丞相一职责任重大,且当时朝廷内部矛盾尖锐,此前李蔡、庄青翟赵周三位丞相皆因罪自杀,前任石庆虽行事谨慎,也数次受到武帝谴责。公孙贺害怕自己不能胜任此职,一旦有所纰漏,将祸及自身和家族。

  但汉武帝并未理会他的推辞,命左右宦官“扶起丞相”。公孙贺不肯起身,汉武帝霍然站起离去,公孙贺无奈之下,只得拜受丞相印绶。出宫后,有人问他为何拒绝丞相之位,他叹息道:“主上贤明,臣不足以称,恐负重责,从是殆矣。”事实证明,公孙贺的担忧并非多余,他的丞相生涯从一开始就笼罩在阴影之中。

  巫蛊之祸家破人亡

  公孙贺升任丞相后,其子公孙敬声也被擢升为太仆,父子同居公卿之位,一时权倾朝野。然而,公孙敬声却是一个骄奢不守法纪的纨绔子弟。他凭借着母亲卫君孺是皇后姐姐的身份,肆意妄为,征和年间竟擅自挪用北军军饷一千九百万钱,事情败露后被捕下狱。

  此时,汉武帝下诏追捕阳陵罪臣朱安世,却迟迟未能将其缉拿归案。公孙贺为了救儿子,自告奋勇请求追捕朱安世,以期赎公孙敬声之罪,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公孙贺果然成功抓获了朱安世,但朱安世却是个狠角色,他在狱中上书诬告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并指使巫师在甘泉宫驰道上埋下木偶人,诅咒汉武帝。

  汉武帝晚年本就对死亡充满恐惧,听闻此事后勃然大怒,下令严查此事。案子交给有关部门审讯后,公孙贺父子被冠以多项罪名,最终双双死于狱中,全家也被诛灭。这场巫蛊之祸,不仅让公孙贺家族灰飞烟灭,也成为了汉武帝时期的一大悲剧,引发了朝廷内外的巨大动荡。

  公孙贺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边疆骑士起步,凭借着军事才能和忠诚,一步步走上封侯拜相的高位。然而,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残酷的权力漩涡中,他最终未能逃脱悲剧的命运。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沉浮,更是汉武帝时期政治生态的一个缩影,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历史的无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