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克施道夫战役(Battle of Burkersdorf)是七年战争中普鲁士与奥地利在1762年7月21日的战役。普鲁士指挥官为腓特烈大帝,奥地利为道恩元帅。以普军胜利作结。此战规模不大,奥军损失两千多人,普军1,600人。但是在战略上,这场战役迫使道恩放弃了Schweidnitz要塞防务退回奥地利境内,1762年10月9日,Schweidnitz守军1万人投降,腓特烈终于收复西里西亚全境。而俄军在完成虚张声势后也启程回国。10月底,被废的沙皇彼得三世死,俄国正式退出七年战争。奥地利终于明白单靠自己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压倒普鲁士收复西里西亚。1763年2月签订和约。
腓特烈二世(德语:Friedrich II;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又译弗里德里希二世,后世尊称其为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是普鲁士王国国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欧洲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名作家、作曲家。
腓特烈二世生于普鲁士首都柏林,少年时擅长乐器,1740年即位。曾两次发动西里西亚战争。1756年发动对法兰西王国、俄罗斯帝国和奥地利公国等国的七年战争。1772年同俄罗斯帝国、奥地利大公国乘波兰内政危机第一次瓜分波兰领土,获得西普鲁士的领土。1785年组建由15个德意志联邦国组成的诸侯联盟。1786年在波茨坦去世。
腓特烈二世是欧洲"开明专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甚至音乐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为启蒙运动一大重要人物。在其铁腕统治下,普鲁士的国力迅速上升,在很短时间内便跃居欧洲列强之列。 腓特烈二世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名将之一。
对奥扩张
1740年,腓特烈二世登基,时年28岁。受法国启蒙哲学思想熏陶的腓特烈二世,继位被当时人们认为这将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开明国王,甚至可能偏于文弱。的确,他一上台,就解散了父亲的巨人掷弹兵团(留一个中队作仪仗护卫),而且下令禁止军中体罚士兵(这个命令后来在战争中撤销)。但是腓特烈二世拥有祖父遗留下来的精良军队和充足国库,本人对战争也不是生手,当年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期间,就曾赴当时欧洲第一名将欧根亲王身边见习军事。很难说腓特烈二世在那短短的一段时间真就能从欧根亲王那里学到些什么本领,但是欧根确实曾经盛赞腓特烈二世在战场上的冷静态度,而年轻的腓特烈二世倒是对老迈年高的欧根亲王印象不深。最重要的是,腓特烈二世登基不久,就出现了普鲁士扩张的良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40年,奥地利1739年方才结束对土耳其战争所产生的破绽,刚好为普鲁士所利用:通过这场战争,它为四分五裂,自然资源匮乏的普鲁士赢得了一块极具经济价值的西里西亚地区,同时为普鲁士赚得了一条易守难攻的边界线。在这次战争中,腓特烈二世和陆军元帅什未林的库特·克里斯托弗伯爵为普鲁士赢得了西里西亚。在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中他成功保卫了这一地区。这场战争,普鲁士没有全程参与,只打了一前一后两段,全都是为了吞并奥地利的西里西亚省,对于普鲁士来说,就称为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所以这两场战争,实际都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中的一部分。同时在这场战争中,腓特烈初次亲身领军,在几次战役中尽显了他的军事才华。
尽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到1748年才正式结束,腓特烈的普鲁士王国却是从1745年就退出战争,作壁上观。从此到1756年七年战争爆发,腓特烈赢得十年的和平建设时期。西里西亚是纺织工业中心,德意志最为富庶的省份之一,每年的税收要占整个普鲁士岁入的1/4。在这十年里,腓特烈不但整军经武,并且发展经济,为后来的七年战争作好准备。
十八世纪50年代普鲁士的外交形势越来越严峻。首先腓特烈与英国交好,缔结《白厅条约》,保证英王在德意志的汉诺威领土不受侵犯,并以武力"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这就大大触怒了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法国。而奥地利女大公玛丽娅·特蕾西娅,从来也没有忘记卧薪尝胆,她的首相考尼茨-里特贝格亲王成功地联合俄国女沙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和法王路易十五,渐渐给普鲁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绞索,积极准备收复西里西亚。
瓜分波兰
腓特烈二世看到形势日益严重,决定与其坐等战争降临,不如对奥地利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七年战争由此展开。在七年战争中他的部队打进了萨克森王国。之后普鲁士同时和三个邻邦大国作战,就是奥地利、法国和俄罗斯,(这三国在奥地利外相考尼茨的发起下组成了联盟)。当时普鲁士和联盟的军队人数比为1:3,人口数之比更达1:20。经过7年大战,几次面临亡国边缘,腓特烈二世终于保住了西里西亚,他个人也获得军事史上永世的不朽英名,赢得了"大帝"的称号,更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普鲁士亦一跃成为欧洲五巨头(其余四国为奥地利,法国,英国和俄国)之一。在伏尔泰和米拉保等人的见证下,他在那群雄争霸的年代创建了当时最现代化的国家。
在他的倡导下(1772年),波兰被第一次瓜分。当时奥地利和1764年新近与普鲁士结盟的俄罗斯处于武装冲突边缘。为了自身利益,腓特烈二世用波兰的土地去满足两国对土地的欲望。普鲁士武力兼并了所谓的波兰-普鲁士,即是西普鲁士。从此他自称为腓特烈大帝、普鲁士之国王(k?nig von Preu?en)。而不是像其两届前任,称自己为普鲁士里的国王(k?nig in Preu?en)。
在腓特烈二世晚年,他曾发动过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使得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的企图没有得到成功,就是以比利时去换取巴伐利亚的大部分。奥地利的这个计划导致了普鲁士组成君主联盟(1785年)。
内政改革
在内政方面,他推行了农业改革(土豆)、军事改革、教育改革、法律改革,在Dr?mling和Oderbruch实施排水工程,废除了刑讯还建立了廉洁高效的公务员制度。他的名言是"我是这个国家的第一公仆。"他对法律的发展贡献良多。
另外,当时普鲁士的人民可以通过上书或求见的方式向国王求助。
腓特烈二世在他的准则"国王是国家的第一公仆"下竭力避免封建制度的流弊。对此他对自己手下的官员非常不信任,他深深感到等级观念会作祟。"我很不高兴,那些在柏林吃上官司的穷人,处境是如此艰难。还有他们动辄就会被拘捕,比如来自东普鲁士的雅各布·特雷赫,他因为一单诉讼而要在柏林逗留,警察就将他逮捕了。后来我让警察释放了他。我想清楚的告诉你们,在我的眼中,一个穷困的农民和一个最显赫的公爵或一个最有钱的贵族没有丝毫高低之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腓特烈二世1777年至司法部部长的信)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是他当政时期的特色。
同时他对移民和小宗教信徒(胡格诺教徒,天主教徒)宽容开放,也是他内政的特色之一。在柏林的弗里德里克花园那里,一座新教的教堂和一座天主教教堂并排而立,可算得上18世纪独一无二的景致。腓特烈二世后来还说:"纵然行事方式各异,但人人都是可到天堂的"。但是对犹太人的歧视,腓特烈二世却是一字不漏的继承了前任的政策--1750年修订后的总特权政策,1763年犹太瓷器规定。普鲁士是欧洲第一个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国。他希望彻底废除农奴制,但在普鲁士地主的强烈反对下失败。但在国王的属地上却能逐步实行,腓特烈二世在新开辟的地区里建立小镇和农村,让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入住。当出于国务原因而需要延长农奴合同的时候,这些帮工,雇农和女仆会被问及他们雇主的情况及待遇,管理不善的雇主,其手下的雇农将有可能被调派到有妥善管理记录的雇主处。
在腓特烈二世统治时期,普鲁士兴建了数以百计的学校。乡村学校的师资素质良莠不齐,而且偏低。这些学校只能培养出一些有读写能力缺陷的军官。但是这种举措为日后德意志的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因为之后的很多年,普鲁士的识字率均为全欧最高甚至远超英国。
腓特烈二世和伏尔泰有书信来往并且曾在波茨坦会面过。他自己写有大量法文著作,是18世纪影响很大的一位作家。他1740年写下的《反马基雅维利》(Anti-Macchiavell)在欧洲非常有名。在书中,他用批评,进步的角度去分析了马基雅维利的国家政治观点。然而腓特烈即位之后却不得不为了现实,退而求其次成为了马基雅维利笔下所写的楷模,一个"开明专制"的君主。
广为流传的无忧宫磨坊主传说被视为腓特烈二世对法律的一次较量。但经证实,这个逸谈是假的,是伏尔泰为了启蒙法国人而改编的,真实的故事是该磨坊一直为皇室提供粮食,所以不可能拆。
军事成就
征兵
为征到足够兵员,普鲁士王室不择手段,募兵官把活动范围扩展到德意志其他各邦去,实际上就是一种有组织的强夺人力。作为当时德意志各邦国中最强大的军队,很多有雄心有抱负的外邦青年还是被吸引到普军来服役,其中就包括沙恩霍斯特这样的一代名将。并且通过这种在各邦国间征兵的方式,使一盘散沙的德意志民族加强了内部联系,普鲁士军队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整合民族力量的纽带。
严训
随着普鲁士军队的迅速壮大,弗里德里希二世极力要求军队具有铁的纪律和高度机动的能力,把"严明军纪"上升到了"军魂"的高度。他训练的骑兵能保持整齐的队形长距离奔驰,并在冲锋后迅速重新编队,普军很快成为欧洲效率最高的军队。恩格斯后来评价,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军事组织"是当时最好的,其余所有的欧洲政府都热心地效仿它"。当时弗里德里希二世着重培养军官的忠诚服从精神和军人荣誉感,并通过他们和严厉的军法来控制整个军队。对士兵的训练更是异常严格,皮鞭加棍棒的野蛮军法充斥整个军队。
精械
弗里德里希二世刚即位时,普鲁士军队的武器装备不能自给,必须花费大量资金从国外进口。为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他在登基第二年便着手发展军事工业,对其免税并给予补贴。在官方扶持下,普鲁士军工生产连创佳绩,除数量增长外,武器性能也有了很大提高。
创新
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技术革新往往与战术改革相配套。他在提高滑膛枪射击速度的同时,对步兵作战编队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根据古希腊的楔形阵,结合自己军队的火器性能,他发明了斜行战斗序列。弗里德里希二世高度重视各兵种的协同作战能力,并且首创了骑炮兵,让骑兵装备轻型火炮,将骑兵的高度机动与炮兵的强大火力完美结合在一起。军制改革方面,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位期间所设立的侍官总署与先前已存在的军需总监部一起,共同奠定了后来总参谋部制度的基础。除完善指挥体制外,弗里德里希二世还将普鲁士的军事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真正确立了全民皆兵的国防动员体系。当时曾有人这样描述普鲁士:对其他国家来说,是国家拥有一个军队;对普鲁士而言,则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
补给
弗里德里希二世对军事后勤投以极大关注。为保障战时庞大的物资供应,他打破单纯依赖兵站进行补给的传统模式,改之以新型的复合保障制度。具体做法是:由单兵携带可供自身消耗3天的口粮,团属补给车队携带本部8天的面包定量,而最高一级的军补给车队则为全军携带一个月的食品供应量。同时,又在柏林等交通枢纽设置仓库,预先将大量战备物资储存在内。由此,普军形成了一套严密高效、机动灵活的后勤保障体系,为频繁的王朝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支持。
弗里德里希二世信奉"强权即公理",在其铁腕统治下,普鲁士的国力迅速上升,在很短时间内便跃居欧洲强国之列。在此基础上,弗里德里希二世不断进行对外战争,扩张领土。
到1786年他去世时,普鲁士的领土扩大了1.6倍,人口也由300万增至500万。普鲁士的迅速崛起,为19世纪下半叶德意志的统一和复兴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博克施道夫战役(Battle of Burkersdorf)是七年战争中普鲁士与奥地利在1762年7月21日的战役。普鲁士指挥官为腓特烈大帝,奥地利为道恩元帅。以普军胜利作结。此战规模不大,奥军损失两千多人,普军1,600人。但是在战略上,这场战役迫使道恩放弃了Schweidnitz要塞防务退回奥地利境内,1762年10月9日,Schweidnitz守军1万人投降,腓特烈终于收复西里西亚全境。而俄军在完成虚张声势后也启程回国。10月底,被废的沙皇彼得三世死,俄国正式退出七年战争。奥地利终于明白单靠自己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压倒普鲁士收复西里西亚。1763年2月签订和约。
1762年1月,俄国女沙皇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去世,其侄彼得三世上台。彼得三世对腓特烈大帝的武功崇拜得五体投地,5月,俄国和普鲁士达成停战协定,瑞典也跟著退出战争。普鲁士总算去了两个犟敌。俄国沙皇彼得三世不仅不进攻普鲁士,反过来命令切尔尼谢夫将军率领2万俄军援助普鲁士,在腓特烈的麾下对奥地利作战。腓特烈只需要对付奥地利这个最坚决的敌人,但是这个敌人的总兵力仍然犟於他,而且这时普军官兵的素质,已经下降到危险的地步。道恩元帅82,000奥军主力,和腓特烈72,000普军之间争夺的焦点,就在西里西亚境内的Schweidnitz要塞。腓特烈是个固执的人,他可以容忍首都柏林数度被占领,但是拼了命也要保住西里西亚。
切尔尼谢夫的俄军刚刚到达不久,1762年7月18日消息传来沙皇彼得三世在宫廷政变中被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推翻。切尔尼谢夫接到命令,要他不再援助腓特烈,领所部俄军退出战场。腓特烈他连夜找切尔尼谢夫密谈,结果切尔尼谢夫被他说服,暂时把退兵的命令秘而不宣,应腓特烈要求,俄军逗留三天,在这三天里,仍然假装在普鲁士一边作战,实际是给腓特烈站脚助威,以牵制奥地利。而腓特烈要在这三天里,利用俄军虚张声势,取得一次胜利。因此,俄普联军火速开向道恩元帅驻军的博克施道夫要塞,1762年7月21日,博克施道夫战役打响。
奥地利要塞在联军南边,依托一道山谷,战线面向西北。腓特烈要俄军在奥军正面列阵,但是不用开火。普军选择了奥军东北角奥凯利将军据守的一个有限地段投入总攻,这里是一个突出部,虽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是与奥军主防线相对隔离,奥凯利只有5,000守军。在战前,道恩没有料到普军来得这么快,分散了兵力,所以在博克施道夫营地的所有奥军,也不过3万人。普军主力环绕这个突出部成半圆形展开。腓特烈把部队分成几个部分,各自交代不同的任务,几个部分之间协同作战,这是现代分进合击作战方式的第一次尝试。後来这种方法在拿破仑的各次战役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乌尔姆战役和耶拿战役。
普鲁士Wied将军的军在正东方向,首先犟攻,击溃了奥地利Brentano的军。东北莫仑道夫和Knobloch将军两个旅在55门大炮掩护下正面进攻,同时莫仑道夫还领人从一条偏僻的山谷迂回,插入奥军主阵地侧翼。正北方向,曼陀菲尔旅也配合进攻,这样三路普军钳形攻势,迫使奥凯利撤出阵地,道恩指挥奥军全线退却。
此战规模不大,奥军损失两千多人,普军1,600人。但是在战略上,这场战役迫使道恩放弃了Schweidnitz要塞防务退回奥地利境内,1762年10月9日,Schweidnitz守军1万人投降,腓特烈终於收复西里西亚全境。而俄军在完成虚张声势後也启程回国。10月底,被废的沙皇彼得三世死,俄国正式退出七年战争。奥地利终於明白单靠自己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压倒普鲁士收复西里西亚。1763年2月签订和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博克施道夫战役是七年战争中普鲁士与奥地利在1762年7月21日的战役。这场战役双方各损失两千人左右,损失不大,但是迫使奥地利元帅退回奥地利境内,西里西亚被普鲁士收入囊中。1763年签订和平条约。
1762年1月,俄国女沙皇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去世,其侄彼得三世上台。彼得三世对普鲁士皇帝十分友好,主动停战,还派了将领率兵帮助普鲁士攻打奥地利。此时奥地利的总兵力还是比普鲁士多一万,双方斗争焦点在西里西亚境内。普鲁士皇帝腓特烈坚持要把西里西亚保住。
结果将领切尔尼谢夫刚率兵到达不久,国内就传来沙皇和妻子被推翻的消息,还接到命令撤退。腓特烈见状连夜到军中密谈,成功说服切尔尼谢夫。他应腓特烈要求,俄军逗留三天,给腓特烈呐喊助威,以牵制奥地利。腓特烈争取来的三天时间,必须要胜利。因此,俄普联军火速开向奥地利元帅驻军的博克施道夫要塞,战役打响。
普鲁士采取正面强攻加侧翼直入的策略,同时正北方向,曼陀菲尔旅也配合进攻,这样三路普军钳形攻势,迫使奥凯利撤出阵地,道恩指挥奥军撤退。
此战结束后,俄国正式退出七年战争,奥地利也意识到不靠外援是没法收复西里西亚地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尽管在托尔高战役中击退了道恩率领的奥地利萨克森联军,但是腓特烈的精锐部队也丧失殆尽。在这场战役中双方都遭受了难以承受的损失,在这场战役结束后双方都无力再战,各自退回营地修整,补充部队准备来年再战。
整个1761年,腓特烈一直避免与奥地利正面冲突,只是利用小部队占领各处的领地,收集后勤和战略物资。他利用内线的优势,极力阻止俄军和奥军的汇合。但是在8月底,布图尔林率领的俄军还是找到机会避开腓特烈与奥军汇合了,此时俄奥联军的总兵力达到了120000人,其中奥军72000人,俄军47000人。
俄奥两军成功汇合之后,对腓特烈形成了巨大的兵力优势。为了应对这种局面,腓特烈在他的重要军火库——施维德尼茨附近建造了一个坚固的营地。这个营地以其所在的小镇命名,也就是后来在普鲁士军事史上鼎鼎有名的本“本泽尔韦茨军营”。这个军营将附近的一些村庄和丘陵囊括其中,普鲁士军队日夜不停的施工,从8月20日开始,几天之内就完成了这个巨大的工程。
奥地利人和俄国人计划对本泽尔韦茨营地发动攻击,并且将攻击的时间定在了1761年9月1日。俄军最初赞成发动攻击,但是在最后一刻却放弃了进攻计划。
因为补给困难,俄军主力离开了劳东指挥的奥军,撤退回到奥得河东岸。看到俄军撤退,腓特烈这时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命令普军拔营向东南方向的尼斯移动以方便获得补给,但是这样一来就让施维德尼茨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9月30日的晚上,普鲁士听到远处的炮火声。第二天,腓特烈就收到了劳东袭击并占领施维德尼茨的灾难性消息。施维德尼茨的陷落对腓特烈来说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士兵士气暴跌,逃兵率显著增加。
对腓特烈来说这还不是罪糟糕的,还有比这更致命的。10月5日,主战的英国陆军大臣威廉皮特在下院遭到反对,被迫辞职。布特伯爵取得卡斯尔公爵成为首相,他要求腓特烈承认失败,割让西里西亚,腓特烈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于是英国遂停止了对普鲁士的援助,腓特烈失去了唯一的盟友。
整个欧洲,包括许多普鲁士人都要求腓特烈让步,他的军队已经失去战斗的意志,他们声称如果再次受到攻击,他们宁愿投降。1761年底的时候,腓特烈二世发现自己正独自与世界为敌。他承认,只有出现奇迹才能解救他。看来腓特烈似乎撑不过1762年了,失败只是迟早的问题。
然而,然而,然而奇迹真的出现了。腓特烈最无情的对手之一俄罗斯的女皇伊丽莎白死了,而伊丽莎白的继任者彼得三世是腓特烈大帝的忠实崇拜者。
2月23日,彼得宣布结束与普鲁士的战争,5月22日,瑞典也退出了战争。同月,10万土耳其军队对匈牙利展开攻击,奥地利陷入了两面作战。
6月10日,俄军重新加入战局,然而这次却是以普鲁士的盟国身份参战。彼得三世穿着一袭普鲁士军装,并主动要求亲自到腓特烈麾下作战,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为匪夷所思的剧情反转。腓特烈顿时心情舒畅,他的军队也立马恢复了士气。
因为施维德尼茨对双方来说都至关重要,两军围绕施维德尼茨展开了争夺,并发生了一系列小范围的冲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周旋之后,道恩元帅率军退回了博克施道夫附近的营地,并与施维德尼茨的守军保持着联系。普军主力趁机占领了本泽尔韦茨的老营地。
1762年7月18日,俄军指挥官切尔内绍夫将军通知腓特烈,沙皇彼得三世在宫廷政变中被他的皇后叶卡捷琳娜推翻了,现在女皇命令他率领军队撤退回俄罗斯领土。腓特烈说服切尔内绍夫推迟3天再离开,而他将在这3天时间里击败奥地利。
战役经过
奥军的主要阵地设置在山谷南边迪特曼斯道夫和卢森道夫村后面的高地上,并筑有大量的野战工事。腓特烈的计划是以拉敏将军和曼陀菲尔将军率领部分普军在奥军正面展开,俄军则在后面助阵(切尔内绍夫答应腓特烈俄军推迟离开,但是不会参战)。
普鲁士的主要兵力则将集中在奥军的右翼,沿鲁特曼斯道夫路德维希斯多夫和上维斯特里茨一线展开攻击。腓特烈将亲自指挥这次行动。奥地利的右翼的防御比主阵地要弱得多,而且也相对孤立。不过还好有刚刚执行完任务返回的布伦塔诺的部队提供支援。
维德将军指挥普军的最左翼,他驱赶他的部队在大雨中强行军了3天,按时到达了攻击阵地。
7月20日晚上,莫伦道夫将军攻占了博克斯道夫城堡,然后在城堡附近建立了一座炮兵阵地,隐蔽布置了55门大炮。
在7月21日凌晨,腓特烈赶到维德的军队,下令发动进攻。
刚开始普军试图突袭上鲁特曼斯道夫附近的奥地利阵地,但就在进攻刚刚发起的时候,布伦塔诺将军率领的增援部队赶到,普军的第一波进攻被击退了。普军又增派了2营发动攻击,奥军被击退。
普军接下来的进攻,是由洛特姆上校率领2个团攻打路德维希斯多夫周围的高地。
看到初期的进攻进展顺利,腓特烈立即骑马赶到博克施道夫。普鲁士的55门火炮的齐射下,2个奥地利骑兵团在他们发动攻击之前就被摧毁了。在随后的步兵进攻中,莫伦道夫率领部队从一条小道,绕到了奥地利阵地的右侧,然后发动攻击。这一行动加上曼陀菲尔从北方的攻击,使奥地利人放弃了他们的阵地撤退了。
第二天,谨慎道恩再次撤出他的阵地,退到格拉茨的山上,因而失去了与施维德尼茨的联系。
博克施道夫战役的人员伤亡:普鲁士伤亡1600人,奥地利伤亡2500人。总的来说此战规模不大,如果道恩不撤退,也许腓特烈可以取得更大的战果。但是谨慎如道恩者,肯定是不会冒这个险的。
战役的影响
在博克施道夫战役后,普军围困了施维德尼茨。腓特烈派兵严密监视格拉茨通往西里西亚的每一条道路,以防道恩前来救援。
1762年8月,为了解除普军对维德尼茨的包围,道恩元帅对贝芬公爵指挥的部队发动进攻。腓特烈派了一支骑兵部队支援贝芬,将奥军击退。这是道恩为救援维德尼茨做的最后努力。
1762年12月,无力再战的普奥双方进行了和谈。并于1763年2月15日签署了《哈布斯堡条约》。普鲁士将保有西里西亚,并同意将其军队撤出萨克森。7年战争就此落下了帷幕。
战争结束后,腓特烈回到柏林,结束了他的戎马生涯。七年的残酷战争,18万普鲁士军人战死在战场上,50万平民死于医药和食物匮乏,占当时国家总人口的1/9。而换来的仅仅是一个“腓特烈大帝”的称号,但是他无愧于这个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此战规模不大,奥军损失两千多人,普军1,600人。但是在战略上,这场战役迫使道恩放弃了Schweidnitz要塞防务退回奥地利境内,1762年10月9日,Schweidnitz守军1万人投降,腓特烈终於收复西里西亚全境。而俄军在完成虚张声势後也启程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