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布勒森战役

"

  德布勒森是匈牙利的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是布达佩斯),豪伊杜-比豪尔州首府,位于布达佩斯以东约220千米的匈牙利大平原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布勒森几乎被摧毁:70%的建筑物受损、50%完全倒塌。1944年10月,一场主要的战役──德布勒森战役在当地附近发生。同年,该城的重建工作展开,并再度短暂成为匈牙利的首都。

德布勒森战役

德布勒森战役——苏德双方都没胜利的战役

德布勒森战役战前背景是怎样的?战前部署又有哪些

  德布勒森是匈牙利的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是布达佩斯),豪伊杜-比豪尔州首府,位于布达佩斯以东约220千米的匈牙利大平原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布勒森几乎被摧毁:70%的建筑物受损、50%完全倒塌。1944年10月,一场主要的战役──德布勒森战役在当地附近发生。同年,该城的重建工作展开,并再度短暂成为匈牙利的首都。

image.png

  德军在雅西、基什尼奥夫附近被击溃后(参见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乌克兰第2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辖第40集团军(司令为菲利普·费多谢耶维奇·日马琴科中将),近卫第7集团军(司令为米哈伊尔·斯捷潘诺维奇·舒米洛夫上将),第27(司令为谢尔盖·格奥尔吉耶维奇·特罗菲缅科上将)、第53、第46集团军(司令为伊万·季莫费耶维奇·什列明中将),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司令为安德烈·格里戈里那维奇·克拉夫钦科坦克兵上将),空军第5集团军(司令为谢尔盖·戈留诺夫空军上将),2个骑兵机械化兵集群,以及罗马尼亚第1、第4集团军,继续发展进攻,于1944年9月底至10月初以其左翼前出至南斯拉夫境内和罗匈边界。其弧形战线总长800公里。乌克兰第2方面军当面德军为“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弗里斯纳上将),辖德军第8、第6集团军、匈牙利第2、第3集团军及“F”集团军群的3个师。

image.png

  方面军受领的任务是:粉碎克卢日、奥拉迪亚、德布勒森地域之敌,向北面尼赖吉哈佐、乔普方向发展进攻,配合乌克兰第4方面军粉碎德军东喀尔巴阡集团,攻占乌日哥罗德、穆卡切沃地域。按照战役企图,第53集团军、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普利耶夫中将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和罗马尼亚第1集团军在中央由奥拉迪亚以南、阿拉德西北地域向德布勒森方向实施主要突击。方面军右翼第40集团军、近卫第7集团军应向苏尔杜克总方向进攻;第27集团军奉命协同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攻占克卢日地域,戈尔什科夫中将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奉命向萨图马雷、卡雷伊进攻并解放两市。第46集团军从南面保障方面军主力的进攻,所受领的任务是肃清蒂萨河以东南斯拉夫境内德军,并在该河右岸塞格德、森塔、贝切伊附近夺取登陆场。空军第5集团军航空兵对军队行动进行空中支援,罗马尼亚航空兵第1军在作战上隶属该集团军。进攻开始前,苏联红军人员比德军多2倍,火炮多0.8倍,迫击炮多3倍,坦克多2倍,自行火炮多0.3倍,飞机多2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德布勒森战役的详细作战过程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德布勒森战役,发生于1944年10月6日——2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境内实施的进攻战役。

  10月6日,苏联红军开始进攻,首先实施了短促而猛烈的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第53集团军和普利耶夫将军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进攻第一日即突破了主要防御地带,第三日日终前向北推进约100 公里。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加强1个步兵军)的行动却不那么顺利。它未能从行进间攻占奥拉迪亚。于是,普利耶夫将军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主力被调来配合该集团军行动,该集群从西北面向奥拉迪亚实施突击。

  10月12日,奥拉迪亚终于在获得解放。此前,乌克兰第2方面军已粉碎德布勒森方向和塞格德方向之敌,肃清了德布勒森以南蒂萨河左岸匈牙利领土上的敌军,解放了塞格德,而在右翼攻占了克卢日市。右翼军队向萨图马雷、乔普方向推进,配合乌克兰第4方面军(司令为彼得罗夫大将)在喀尔巴阡山的进攻(参见东喀尔巴阡战役)。航空兵对进攻军队进行了很大的支援。方面军在发展进攻中于10月20日攻占德布勒森。

image.png

  10月22日,普利耶夫将军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戈尔什科夫将军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各兵团亦已转隶该集群)攻占尼赖吉哈佐市,其先遣部队进抵蒂萨河,切断了德军克卢日—塞格德集团(匈牙利第1、第2集团军和德军第8集团军)的退路。

  德军为避开合围,以3个军和1个坦克军向骑兵机械化兵集群两翼实施反突击,切断了它在尼赖吉哈佐以南的交通线。苏联红军经过5天的艰苦战斗,于10月27日放弃尼赖吉哈佐市,与方面军主力会合。

  至10月底前,方面军以其右翼包围了尼赖吉哈佐地域之敌,在中央则进抵蒂萨河并在右岸攻占了一个登陆场,而左翼各集团军则在蒂萨河及多瑙河之间向布达佩斯推进。

  10月28日,方面军受领了准备布达佩斯战役的任务。

  在23天的进攻中,乌克兰第2方面军重创“南方”集团军群,在右翼推进230—275 公里,在中央和左翼推进130—150 公里,为粉碎布达佩斯地域之敌创造了有利条件。

  德布勒森战役最重要的结果,是从德国占领者手中解放了几乎整个蒂萨河左岸地区(占匈牙利面积的29%,人口约占25%)和北特兰西瓦尼亚。苏联红军前出多瑙河中游平原和攻占德布勒森,对匈牙利的政治形势产生了很大影响,加强了反法西斯运动。

image.png

  德布勒森战役的特点,是战役过程中组织并顺利实施了两个方面军的战役战略协同。由于全体人员在解放德布勒森作战中战功卓著并发扬了英雄主义,24个部队和兵团被以“德布勒森”命名,13个被以“塞格德”命名,10个被以“克卢日”命名。随后,在德布勒森举行了临时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为建立新生的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的中央机关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苏军是怎么重新夺回德布勒森的?德布勒森战役对盟军有着怎样的影响

  1944年夏天,实力强大的苏联红军第二乌克兰方面军在席卷罗马尼亚后,将兵锋指向匈牙利东境,这个大兵团的司令官,46岁的亚科夫列维奇·马林诺夫斯基是当时苏联典型的年富力强而又刚毅坚定的高级将领。在他的指挥下,由坦克、火炮、步兵和骑兵共同构成的红色铁流滚滚西去,他们的近期目标是:布达佩斯。

  然而出乎马林诺夫斯基意料的是,轴心国军队实施了格外顽强的抵抗,甚至在战事发展到匈牙利东部重镇德布勒森附近时,德军还实施了一次大胆的反击战。

  苏军滚滚西进

  作为前一年西乌克兰的解放者,马林诺夫斯基手里的兵力异常雄厚,麾下共有8个主力兵团,分别是第27、第40、第46、第53集团军和第7近卫集团军,以及第6近卫坦克集团军和普利耶夫骑兵机械化集群、戈尔什科夫骑兵机械化集群。此外,苏军还额外得到了罗马尼亚第1和第4集团军的加强,这些部队刚刚倒戈,从轴心国阵营转投红军阵营。所有这些部队相加,共计有42个步兵师和22个罗马尼亚步兵师,约26万人,配有7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100架各型作战飞机。

  当时的欧洲形势,对第三帝国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四面楚歌。法西斯意大利已不复存在,保加利亚在1944年9月8日对德宣战,而被认为是德国坚定盟友的芬兰也在两天后和同盟国签署了停战协定。当然,最严重的事件还是罗马尼亚在8月25日的“变节”。这个从“巴巴罗萨”行动之初就随德国作战的国家,终于把枪口掉过来对准了德国人。在这一重大“利好”的刺激下,由伊万诺维奇·托尔布辛将军指挥的苏军第三乌克兰方面军迅速行动直插罗马尼亚腹地。

  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剧变使得驻守东欧的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发生了全线动摇。在看到自己的防区突然被打开了一个超过600公里宽的口子后,集团军群司令约翰尼斯·弗里斯纳上将只得仓促率部退往匈牙利。而在此期间的短短半个月里,马林诺夫斯基和托尔布辛联手作战,宣称歼灭了13个师、抓了10万名俘虏,这一战功令两人双双晋升为苏联元帅。

  苏军准备乘胜追击,在马林诺夫斯基看来,立即攻打匈牙利至少是一箭三雕:其一可以夺取布达佩斯,其二可以迫使匈牙利及早退出战争,其三可以打开通向德国南方的通道。于是他不暇少停,立即挥军北上,将目标指向德布勒森和蒂萨河一线。

image.png

  希特勒的指令

  在苏军推进的同时,弗里斯纳则竭力在匈东境构筑防线。他的兵团在9月改番号为南方集团军群,这个集群的主力毫无疑问是由马克西米利安·弗莱特·皮科将军指挥的德国第6集团军,而现在这个集团军还得到了匈牙利第2集团军的加强。

  将匈牙利人配属入德军作战,其实是德国人防范匈牙利人军心不稳的一个无奈之举,为此还特意给皮科的部队搞了一个不伦不类的临时编制——皮科集团军集群。此外,弗里斯纳手里还有由奥托·沃勒指挥的战斗力较弱的第8集团军。

  皮科将成为近期战事的主角。在二战开始时,他是第24军的作战参谋,后来率领第30军参加了克里米亚战役,现在他的实力虽然号称有两个集团军,但匈牙利军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武器和训练都严重不足,显然不足倚靠。德军的主力是第3装甲军,该部下辖第1、第13、第23装甲师和第22SS骑兵师、“统帅堂”装甲掷弹兵师、第46步兵师,以及配属作战的第503独立重战车营。虽然还有一个第72军,但这个军的全部家当只有一个第76步兵师。上述部队大都编制不整,全部力量仅为8万人多一点,坦克数量约为300辆。

  德军最高统帅部严令弗里斯纳就地阻击,为保卫古老的中欧都会赢得宝贵的布防时间,而弗里斯纳当然也深知自己身后就是布达佩斯、维也纳和柏林,但他从可能被苏军两大方面军合围的实际情况出发,觉得应该退过蒂萨河西岸。但在面见希特勒时,他的这一请求当即遭到否决,相反,元首要求他采取攻势!希特勒强调,他必须发起一场主动进攻,至少粉碎马林诺夫斯基方面军的前锋,此后再视情况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无奈之下,弗里斯纳只得要求皮科的部队前出蒂萨河以东,在边境地区的克鲁日集结,准备按希特勒的要求行事。

image.png

  兵来将挡

  或许是巧合,克鲁日也正好是马林诺夫斯基选中的攻击发起点。9月16日,苏联克拉夫琴科将军的第6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特罗菲缅科将军的第27集团军便率先向克鲁日发起了进攻,由于正面撞上了德军的集结区,苏军立即遭遇猛烈抵抗,并在此后一周内都无法取得明显进展。

  鉴于这种情况,马林诺夫斯基决定停止正面进攻,他改做部署如下:第27集团军、戈尔什科夫骑兵机械化集群和罗马尼亚第1集团军继续进攻克鲁日;第6近卫坦克集团军转而向西攻打奥拉迪亚,并觊觎其北面的德布勒森;第46、第53集团军和普利耶夫骑兵机械化集群自奥拉迪亚向西,寻求指向布达佩斯的通道。

  命运再一次使双方的决策汇集到一个点上。原来,此时德军亦做出部署调整:除部分兵力留守克鲁日外,皮科部的主力第1和第23装甲师转调奥拉迪亚,意图从那里切断苏军侧翼。于是战场焦点便从克鲁日变成了奥拉迪亚。

  苏军仍然在10月6日抢先动手,在击退一些匈牙利部队的阻击后,西进的第53集团军和普利耶夫集群到当晚已推进了40~50公里,而第6近卫坦克集团军则因为在奥拉迪亚以南同德军装甲部队正面相遇而步履维艰。

  第二天,普利耶夫集群一马当先,继续向蒂萨河疾进。到当天晚上,他所指挥的第4和第6近卫骑兵军、第7机械化军已经在轴心军战线里打入了一个坚固的楔子,甚至深入到距离布达佩斯只有几十公里远的斯兹尔诺克。不过此时,苏军的右翼却仍然在奥拉迪亚区域逡巡。

  对于苏军的动向,皮科也立即做出了针对性的调整。他一面下令驻扎在奥拉迪亚西北120公里处的“统帅堂”师立即南下,阻遏普利耶夫集群的行动;一面让第76步兵师进占奥拉迪亚,从而释放出第23装甲师的战斗力,以便组成一支机动性的预备队。在这支新生力量的阻击下,苏军在奥拉迪亚的进展意图再次落空。苏军的攻势虽然声势浩大,却依旧缺乏实质性进展。

image.png

  包围与反包围

  如同对弈中的棋手,马林诺夫斯基根据战况进展发布了新的命令,要求第6近卫坦克集团军和普利耶夫集群同时行动,前者佯攻奥拉迪亚,重点是后者直接向东北进军德布勒森。苏军此举的意图在于以普利耶夫集群的行动威胁德军侧翼,从而造成其在奥拉迪亚的防守松动。

  苏德两军交战的战场本就有多条河流与小溪纵横其间,加之初秋不时降雨,战区变为大湿地,从而使双方的部队尤其是机械化部队调动费时费力。不过普利耶夫集群现在握有地利之便,因为从斯兹尔诺克出发,有铁路和公路直通德布勒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快速进军。

  果然,受命之后的普利耶夫马不停蹄,其麾下的骑兵军和机械化军高歌猛进,于行动展开当日就进至德布勒森东南20公里处,继而在第5航空兵集团军的全力支援下,于11日超额完成任务:一举夺取了德布勒森城。

  受此消息鼓舞,南面的第6近卫坦克集团军也在当日全力猛攻奥拉迪亚,他们的行动一旦得手,德军的防线就将被全线打穿。深知利害的皮科严令守城部队寸步不让,于是第23装甲师和苏军第5近卫坦克军等部展开了凶猛的坦克战,甚至被有的史学家称为“这场战争中最为激烈的坦克战之一”。到日落时,奥拉迪亚暂时仍在德军手中。

  普利耶夫集群的突破意味着德军侧翼被插入了一柄尖刀,但是奥拉迪亚的胶着却使得苏军的左右两翼拉开过远,皮科嗅到了其中的机会。他在12日打出了惊人的一击:运用战斗力尚完整的第1和第13装甲师,一举切断了普利耶夫集群的退路,反而将这支急先锋部队给包围了起来!

  在皮科的惊人一击下,猛冲猛打的普利耶夫集群已经损失了近半的坦克和装甲车辆,不免在惊慌之下向马林诺夫斯基发出求救急电。而后者在得悉德军动向也大感吃惊,不得不把相当多的预备兵力投去解救被围的部属。经过一连串血腥的零散战斗,到10月12日,被围的苏军大都得以脱离包围圈,而德布勒森又重回德军手中。

image.png

  德布勒森再次易手

  所谓“福兮祸所伏”,虽然解除了德布勒森方向上的威胁,但这场试图吃掉普利耶夫集群的行动牵制了太多兵力,使得德军在奥拉迪亚的正面防守随之出现了松动——就在包围圈瓦解的同一天,该城持续了数日的僵持局面终于被打破了。

  失掉强劲装甲后援的第76步兵师显得独木难支,与此同时,苏军的多支部队则发起了孤注一掷的强攻。当双方的步兵在城市外缘的街巷中近身格斗时,德军位于城中的军需库突然发生意外爆炸,一下子令守军的士气受到了显著打击。时至中午,师长埃里希·艾伯拉汉姆少将认定如果继续战斗下去,他的这个师将全部葬身于此。于是,在向皮科将军发出“继续守城已无可能”的报告后,他率领余部弃城而走,退往城外西北10公里的一处阵地。

  终于拿下奥拉迪亚的苏军现在可以在匈牙利平原上再掀攻势了,而首要目标就是再度拿下德布勒森。政治形势也在这时变得对苏军非常有利,10月15日,匈牙利发生重大变化,摄政的霍尔蒂海军上将公开宣布接受苏方的停火条件,这意味着匈牙利即将退出战争。

  德国人立即采取了一些紧急措施,派出曾经“救”出墨索里尼的斯科尔兹内率领的一支党卫队特别行动队进入布达佩斯,控制了那里的局面,使得匈牙利仍然留在轴心国阵营里。在前线,各支匈牙利部队的军心也多少发生了动摇,在匈第1集团军司令贝拉·米科拉斯上将于16日率部分人员投奔苏军后,德军立即将匈第2集团军司令拉约斯·维雷斯逮捕,以此来控制剩余的部队,这样一来,皮科集团军级集群编制中的匈牙利部队仍在继续作战,但其战斗力已十分堪忧。

  在此情况下,马林诺夫斯基元帅于17日挥兵大举压向德布勒森,倍感压力的弗里斯纳请求主动收缩,将皮科的部队和那时尚未与敌接触的第8集团军全部撤过蒂萨河,但他从希特勒那里得到的回复依然是“坚守”。

  而在战场上,皮科的第6集团军各部确实在坚守着。这时的战区已经看不出连贯的战线体系,有的只是零星分布的设防村庄、河岸边的工事和埋伏着反坦克炮的十字路口,不过就是依托这些防御点,德国和匈牙利士兵们逐步抵抗、且战且退。

  在德布勒森西南约15公里处的小村霍祖帕利,第23装甲师的格哈德·菲舍上尉带着4辆“豹”式坦克、1门反坦克炮和25名掷弹兵守在那里。苏军士兵在17日凌晨2点之后进入了村子的西南角落,到了清晨,他们在村子中部突然遭遇交叉射击。“豹”式坦克和反坦克炮从隐蔽在房舍里的阵地上开火,令苏军不得不向后撤退。这支德军小分队在这里坚守了一整天,而在战线的其他地段,同样发生着类似的战斗。

  在苏军的这轮攻势中,打头阵的依然是刚刚逃离包围圈的普利耶夫集群。或许是知耻而后勇,这支部队表现出了不可阻挡的气势,虽然德军在个别地段有着绝佳的发挥,但整体上依然被压迫着逐渐后退。战至10月20日,德布勒森终于重入苏军的掌握。

image.png

  闪电式反击

  德布勒森的失守,不仅令皮科的第6集团军的防线被打穿,而且威胁到了第8集团军的交通线。正是看到了这一良机,马林诺夫斯基要求普利耶夫在夺城后继续北进,进一步扩大战果。果然,到了22日,普利耶夫集群就拿下了德布勒森以北的小城尼尔基哈察,一举切断了第8集团军的退路。

  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弗里斯纳觉得大厦将倾,现在他的两个兵团都有可能被苏军分割、消灭,在请求希特勒允其撤退未果后,他开始盘算着擅自将部队退到尼尔基哈察以北的地区,在那里再图后举。

  不过他的参谋长赫尔穆特·格罗曼少将不赞成他的长官冒险抗命,他甚至觉得战场上存在着转败为胜的良机。现在的局面是,普利耶夫集群固然大胆向北穿插,但却是孤军深入了第6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之间的走廊地带,如果这两个兵团来一次东西对进的夹击,或许可以“吃掉”这部分苏军。

  在他和弗里斯纳就此设想讨论之际,皮科将军也发来了类似的请求。他相信,此前那次包围战的功败垂成,在很大程度是因为德匈各部间协同不力,现在,则有理由期待一场成功。经过几小时的商讨,弗里斯纳同意了这一反击计划。

  按照安排,反击将于23日由两个集团军同时发起,第6集团军由西向东打,由拉德维茨少将的第23装甲师担任突击矛头,第1装甲师掩护其侧翼,“统帅堂”师和第46步兵师等部遥为侧应。第8集团军由东向西打,虽然该部实力较弱,仍然抽出由保罗·克拉特少将指挥的精锐第3山地师执行此次任务。克拉特是参加过上次大战的老兵,身上伤痕无数,他所指挥的部队则被认为是适应多种作战类型的强悍部队。   反击如期打响。在第23装甲师的最前头,乃是实力强劲的装备“虎王”重型坦克的第503重战车营,该营的部分“虎王”此前参加了斯科尔兹内在布达佩斯的特务行动,现在回到战场上作主攻手。在这支装甲力量的突击下,连接着普利耶夫集群和苏军主力的第27集团军的阵地被冲散,第二乌克兰方面军的前锋和主体再次被割裂开来。

  在另一头,第3山地师的进展也很顺利。在邻部队的第15步兵师和第8SS骑兵师等为后援的支持下,这个师疾进125公里,于24日凌晨2点进抵预定的会和点:尼尔基哈察以南的纳吉卡洛。而在这些山地步兵到达后不久,第503重战车营和第23装甲师的前锋才刚刚赶到。

  这是一次执行得近乎完美的东西夹击,德国人击退了反击途中所遇到的所有阻击,仅第503营就宣称击毁了1200辆各种车辆和120门反坦克炮。现在,普利耶夫的2个近卫骑兵军和1个坦克军再一次掉进了包围圈。这场战果辉煌的德布勒森反击战在一定程度上令人想起了闪电战初期阶段的德国军队。

image.png

  最后的“辉煌时刻”

  为了不像上次那样功亏一篑,构成包围圈的德匈军队不遗余力,不断收紧套在普利耶夫集群脖子上的绳索。普利耶夫的骑兵部队对德国坦克发起了冲击,结果招致重大伤亡。到24日夜间,第23装甲师宣称已彻底击垮了苏军第30骑兵师,而第13装甲师的一支部队则击毁了21门火炮和37门反坦克炮。自从在匈牙利作战以来,德军的士气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高昂过,第3装甲军军部在24日的日志中写道:“又一个辉煌时刻在等待着我们!”

  与此同时,外围的德匈各部队则尽力阻击着从各方来援的苏军。马林诺夫斯基自25日开始调动部队全力解救被围部队,距离最近的第27集团军虽用尽全力,也没能击退当面的第1装甲师,据称在战斗最激烈的关头,第3装甲军“连一名预备队都没剩下”。

  在包围圈里,第6近卫骑兵军朝着第3山地师的阵地发起了近乎绝望的冲击,苏军各级军官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却不幸成为德军有名的山地部队狙击手枪口下的牺牲品。这支部队素以出产高产射手而闻名,其中包括有180次狙杀记录的利奥波德·梅勒和有200次狙杀记录的约瑟夫·罗思,以及以347次狙杀记录而冠绝德军的19岁的马特乌斯·亨特茨瑙尔。在山地师的冷酷阻击下,第6骑兵军的冲锋归于失败。

  26日,经过特别残酷的争夺后,第23 装甲师夺下了尼尔基哈察,这意味着包围圈内的苏军失掉了防御据点。又坚持了三天,普利耶夫在29日表示“实在无法再坚持了”,马林诺夫斯基只得允许他的人毁掉车辆和重型武器,然后“以合适的方式自行返回苏军主阵地”。德布勒森反击战至此结束,普利耶夫集群约有17000余人阵亡,另有6600 余人成为俘虏,德军还宣称击毁或缴获358辆坦克、310门火炮、600门反坦克炮和1954辆各类车辆。

  而在围绕奥拉迪亚、德布勒森和尼尔基哈察等地进行的持续月余的整场战役中,德匈军队共损失了35000人,而苏军损失了84000人,另外随同其作战的罗马尼亚军队也损失了33500人。

  在这场杀戮中,德军于德布勒森和尼尔基哈察发起的反击战斗意义重大:此战暂时挽救了如陷四面楚歌之中的南方集团军群,使得苏军闪电夺取布达佩斯和打开德国南方通道的意图落空,并继续将匈牙利拖在这场战争中。

  但是,这是德军的机动包抄战术在东线最后的灵光一现,也是他们最后一次打败力量强大的苏联红军部队。作为胜利者的皮科集团军级集群,固然还拥有多个师的架子,但是战斗力已大为缩水,把所有这些师的重武器相加,竟然只剩下67辆坦克、58辆突击炮和176门火炮而已,其前景是不言而喻的。

  另一方面,作为曾经率领第66集团军战斗在斯大林格勒,并在那里参与打败了由保卢斯指挥的、真正强大的“老”第6集团军的人,马林诺夫斯基这次意外地在“新”第6 集团军面前栽了跟头,但他很快就能重新站起来。凭借着充足的兵力和底气,他在几天后就重新夺回了尼尔基哈察,而补充了力量的普利耶夫集群也在11月重新投入作战。自此之后,苏军的兵锋便将直指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约翰内斯·弗里斯纳在德布勒森战役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是他导致了失败吗

  生于萨克森王国的开姆尼茨,弗里斯纳于1911年入伍,先后在第二帝国军队和魏玛时期的帝国防卫军任职。1940年8月1日他被晋升为少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东线服役,1942年5月1日,他被任命为第102步兵师的指挥官,1942年10月1日被晋升为中将,他在1943年1月19日—12月11日被任命为第23集团军司令。1944年2月,弗里斯纳被派往东线北部被任命指挥“斯彭海姆”集群(2月23日更名为“纳尔瓦”集群),在7月1日被升为步兵上将。到7月25日之前,弗里斯纳一直指挥北方集团军群,之后被调到了东线南部指挥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由于没有阻止住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二方面军连续四个月在巴尔干方向的进攻,弗里斯纳在1944年12月22日被解职。战争剩下的时间里一直闲赋,他在退休后住在巴伐利亚的贝尔瑞施-格梅恩,1971年6月26日去世。

image.png

  弗里斯纳将军是在东线北部的防御战中有出色表现的,“纳尔瓦”战役就将苏军拖住了半年多,但是他调到南乌克兰防线以后,遭受的大败也不能武断地认为他是庸才,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巴格拉季昂”攻势的打击下,德军所有的注意力和兵力几乎全被拉到中央方向去堵缺口,南乌克兰防线已经形同虚设,无兵可用了,而且背后就是极不可靠的罗马尼亚人。

  弗里斯纳指挥的德布勒森战役算是在罗马尼亚大溃退之后暂时的稳住阵脚,虽然丢失了匈牙利东部1/3的领土,德布勒森市也没能坚持更长的时间,但是本次战役使马利诺夫斯基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辖下的三个军遭到惨重损失,乌克兰第2方面军快速攻入布达佩斯的希望被延迟,而匈牙利军作为德国的盟友继续参战直至欧洲战争结束(期间斯科尔泽尼在布达佩斯发动了铁拳行动,逮捕了试图向盟国投新的霍尔蒂,将匈牙利牢牢绑在了德国的战车上—又一个“823”事件没有重演)。

image.png

  在尼拉吉哈佐的反攻是德军最后一次打败战斗力充足的苏军,在粉碎乌克兰第2方面军之突破兵力中,德军能够重建一条稳固的防线,及时阻止了乌克兰第2方面军的进攻和沃尔勒部队的大败,但是德军的胜利很短暂,因为尼赖吉哈佐在10月30日又再被苏军占领,及苏军另一个向南进攻布达佩斯的强大攻势已经展开,在1944年11月4日到达匈牙利王国的首都,极为惨烈的布达佩斯围城战继而拉开帷幕。1个月以后承受重压的弗里斯纳也终于卸下了重担,返回德国成为了战争的旁观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德布勒森战役的特点,是战役过程中组织并顺利实施了两个方面军的战役战略协同。由于全体人员在解放德布勒森作战中战功卓著并发扬了英雄主义,24个部队和兵团被以“德布勒森”命名,13个被以“塞格德”命名,10个被以“克卢日”命名。随后,在德布勒森举行了临时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为建立新生的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的中央机关奠定了基础。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