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暹战争

"

  1893年的法暹战争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暹罗王国间发生的一场军事冲突。法国驻琅勃拉邦的副领事奥古斯特·帕维亚等人引起了法国人对老挝的进一步关注。他利用暹罗对该地区控制的弱势以及越南东京叛军的周期性入侵来密谋夺取该地,导致法暹两国关系紧张。战争过后,暹罗同意割让老挝给法国,法属印度支那得到了扩张。

法暹战争

法暹战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暹罗王国的冲突

泰法战争双方伤亡多少?都使用了怎样的装备武器

  1940年1月—1941年5月,泰国和维希法国之间因为领土争持,爆发了小规模的泰法战争。

  落架的凤凰不如鸡,二战爆发之后,随着法兰西陷落,泰国首相銮披汶·颂堪少将认为这是出击法国、夺取在朱拉隆功大帝时期陷落的领土的大好时机。

  双方军力对比

  法属印支殖民军大约有15000人,其中12000人是法国人。编制中包括了51个步兵营、两个炮兵团和一个工程兵营。法军严重缺乏坦克,他们仅能用20辆老旧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对抗泰国的134辆坦克。法国空军在此地区拥有大约100架飞机(60架能被认为达到了一线作战水平)。

image.png

  泰国皇家陆军是一支装备相对不错的部队,总兵力60万人。编制划为5个军,其中最大的是拥有5个师的布拉法军。有最高统帅部独立指挥的部队包括两个机械化骑兵旅,一个炮兵营,一个信号营,一个工兵营和一个装甲团。炮兵部队装备了一些老式克虏伯榴弹炮和较新式的博福斯榴弹炮以及野战炮,装甲部队拥有60辆卡登—洛伊德坦克和30辆维克斯6吨坦克。

  泰国皇家海军——包括两艘岸防卫舰,12艘鱼雷艇以及四艘潜艇——实力不如法国殖民地海军,但是如果在近海作战泰国皇家空军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超过了法国空军。泰国皇家空军一线力量包括24架三菱Ki-30轻型轰炸机、9架三菱Ki-21中型轰炸机、25架霍克75N歼击机、6架马丁B-10轰炸机以及70架O2U海盗轻型轰炸机。

  战争于1941年1月初打响,泰国军队向法属老挝和 柬埔寨发动了进攻,法国人抵抗顽强,但被装备更好的泰国军队横扫。老挝被轻而易举的拿下,但是进攻柬埔寨却绝不是那么简单。1月16日,法军发动了大规模反击。将战争推向了高潮。但由于根本不存在的情报工作,法军的反击很快就被粉碎。法国人随后撤退。

  法国陆上形势严峻, 法国德句上将命令舰队出击,进攻 泰国湾。1941年1月17日早晨, 法国海军在 大象岛附近截住了一支泰国海军舰队。法军在战斗中击沉了两艘鱼雷艇和一艘海防舰。

image.png

  1941年1月24日,泰国 轰炸机轰炸了法国在 暹粒附近的机场,这是这场战争中最后空军战斗。日本安排了停战事宜,总停火于1941年1月28日10时正生效。在1941年5月9日,双方在 东京签订和平协定。法国在日本的威胁下放弃了争议领土。

  1941年12月8日,日军在入侵马来亚的同时入侵泰国。

  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10月,法国临时政府以反对泰国在联合国的成员地位相威胁,索回了西柬埔寨以及两个老挝的被包围领土。

  伤亡情况 法国 321人伤亡 泰国 54人伤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法暹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19世纪末,英国与法国在中南半岛上展开了激烈角逐,英国控制了缅甸和马来半岛上的许多土邦国,法国则逐步从清朝和暹罗手中攫取了对安南、东京、交趾支那、老挝和高棉的宗主权。那时的暹罗也像清朝一样,被迫与英法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根据1855年第二次《英暹条约》和1856年《法暹条约》,英法两国在暹罗享有领事裁判权,两国商品关税不得超过3%,两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暹罗,军舰可以自由驶入湄南河口,直抵曼谷。此后美国、德国、俄国也纷纷与暹罗签订了类似的条约。拉玛五世亲政后,将外交重点放在了防备法国上。

image.png

  1870-1871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后,法国人认为挽回脸面的最好办法就是扩大他们在黄金半岛(即中南半岛)上的殖民地。1883年,法国完全占领安南,1884年将其“保护国”柬埔寨变为殖民地。法国占领安南后,其领土与暹罗的三个藩属国万象、琅勃拉邦和占巴塞接壤,法国人提出这三个小国也曾经向安南称臣纳贡,对其提出了领土要求。1886年,暹罗与法国签订关于安南与老挝地区边界的协约,规定暹罗将湄公河以东的全部领土转给法国,但河东岸的琅勃拉邦仍为暹罗所有。同年英国人废黜了缅甸王族,将缅甸变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这样英法两国在东南亚的领地都与暹罗接壤。此后英法两国多次就暹罗的领土问题进行谈判,双方都希望暹罗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作为英法领土之间的缓冲国,不愿意对方扩大在暹罗的势力。暹罗则巧妙利用英法之间的矛盾,面对咄咄逼人的法国势力,聘请英国人为王室顾问,将北部山区的柚木开采权和南部的锡矿开采权授予英国商人,暹罗的森林、采矿、水利灌溉和资源调查部门也都聘请英国顾问,以此换取英国对暹罗主权的保护。

  1893年,法国驻暹罗公使指责拉玛五世的英国顾问雅克敏是“挑拨暹法关系的坏蛋”,法国与暹罗的边境摩擦也愈演愈烈,双方都指责对方侵犯边界、进行杀戮和绑架。1893年4月6日,法国指责暹罗举兵进攻湄公河东岸地区,因此要求暹罗割让湄公河以东的全部领土,并严惩越境的军官。7月13日,法国炮舰以庆祝法国国庆日为借口驶入湄南河口,河口的暹罗炮台向法国军舰开炮,法舰开火还击,双方各有伤亡。法国军舰最后进入曼谷河段,停在法国公使馆前示威。英国见暹法关系紧张,连忙派遣驻扎在新加坡的“帕拉斯”号和“敏捷”号巡洋舰前往湄南河,威慑法舰。

image.png

  河口之战后,法国公使奥古斯特·巴维向暹罗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暹罗割让所有老挝族人的聚居地,惩办河口炮台军官,并赔偿300万金法郎。暹罗政府对法国的最后通牒不予理睬,法国公使登上炮舰离开曼谷,开始封锁暹罗湾。这时的英国已经与法国在非洲殖民地产生了诸多不愉快,因此并不希望直接出面干涉暹法冲突。英国外交大臣向暹罗朝廷发出急电,建议暹罗全面接受法国的要求。1893年10月3日,暹罗被迫将湄公河东岸和河中全部岛屿割予法国,暹罗军队撤出河西岸的尖竹汶府,暹罗不得在马德望府、暹粒府(今均属柬埔寨)和湄公河西岸25公里范围内建设军事设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法暹战争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法属印度支那总督让·德·拉森派奥古斯特·帕维亚去曼谷讨要老挝地区。曼谷当局错估了形势,以为英国人会帮他们,于是拒绝割让湄公河以东地区,并向该地区增兵。

  战争的导火索是两起孤立事件,1892年甘蒙省和廊开府的暹罗官员驱逐里三名来自中湄公河地区的法国商人,其中二人——Champenois和Esquilot,被指控走私鸦片。不久,法国驻琅勃拉邦领事Massie在回西贡途中自杀。法国国内的殖民派便利用这两件事煽动反暹罗的民族主义情绪,为之后的侵略制造舆论。

  1893年4月,法国人向争议领土派了3个军团。北面法军在东孔岛被围困,军官Thoreaux被俘,南面推进的顺利些,但还是中了暹罗人的埋伏,巡官Grosgurin被杀。

  法国在曼谷大皇宫训练炮兵,在7月20日向暹罗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暹罗交出老挝、撤出守军,赔付法国200万法郎赔款,并惩戒在争议领土杀伤法军者。暹罗人拒绝无条件服从,于是法军突破了暹罗的海岸线。

image.png

  最终暹罗人发现得不到英国支持,只得向法国投降。

  暹法冲突结束后,英法两国就双方在中南半岛划分势力范围事宜进行多次谈判,1896年,两国达成协议,维持暹罗当时的边界,不允许任何第三国在暹罗挑起事端(也就是说将暹罗变为英法的禁脔)。1907年3月,暹罗又割让马德望、暹粒、诗梳风三府,以换取法国放弃在暹罗的治外法权,法国则将丹赛府和达叻府归还给暹罗,并从尖竹汶府撤军。这是拉玛五世外交路线的新变化:他以割让边远属地和附属国土地为代价,换取了法国从暹罗领土上撤军以及放弃法国公民在暹罗的治外法权,维护了暹罗在行政和法律上的独立。1909年3月,暹罗对英国如法炮制,以放弃马来省(包括吉打、吉兰丹、丁加奴、玻璃市四个土邦)的主权为代价,换取英国取消其公民在暹罗的治外法权。这些领土变更后来成为二战期间泰国同英法交战的根源。

image.png

  1897年4月,拉玛五世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国家首位出访欧洲的君王,先后访问了法国、俄国、德国、英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瑞典和比利时等国,还会见了丹麦和卢森堡的王族,在此之前,还没有哪位东方国家的君主出访过这么多欧洲国家。在出访中,拉玛五世身穿西服,头戴礼帽,用流利的英语同各国国王和总统交谈。在法国,福尔总统与拉玛五世乘坐敞蓬马车经过巴黎大街时受到了法国人的夹道欢迎,法国人在暹罗那种趾高气扬的姿态不见了。在英国,拉玛五世与威尔士亲王(后来的爱德华七世)相谈甚欢,还去温莎城堡拜会了年事已高的维多利亚女王。1907年,拉玛五世再次出访欧洲,回国之后颁布了与西方法律接轨的《刑法法典》和《民法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华人在暹罗复国战争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最后成功了吗

  18世纪中后期,中南半岛上演了两场波澜壮阔的民族大逆袭战争——“缅甸复国战争”和“暹罗复国战争”,今天的泰国曼谷王朝,也叫却克里王朝,它的建立受益于这场战争,领导复国战争的正是吞武里王朝的华裔国王郑信。

image.png

  1752年,生活在下缅甸的孟族崛起,挥兵大举北上,4月份攻陷了缅甸东吁王朝的首都阿瓦城(今天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附近),东吁朝末代缅王“摩诃陀摩耶沙底波帝”被俘,缅甸亡国。

  当时暹罗是阿育陀耶王朝末期(定都于大城,也叫大城王朝),孟族军队担心暹罗乘虚从背后发起进攻,攻陷缅都阿瓦后,三分之二的主力立即南返,仅留下三分之一的军队驻守上缅甸,给奇迹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阿瓦城西北部,冒瑞县木疏村的邑官之子“雍籍牙”联合46寨起兵抵抗,挫败了来犯之敌,第二年就展开反攻,第三年收复首都阿瓦。“雍籍牙”建立缅甸最后一个王朝——贡榜王朝,用了不到六年时间,不仅重新统一上下缅甸,征服孟族,还大举兴兵进犯暹罗。

image.png

  1760年元月,雍籍牙率领步骑兵、象兵和葡萄牙雇佣兵六万人征伐暹罗,一路长驱直入,直接包围了暹罗首都大城。围城数月后雍籍牙染病,缅军回撤,雍籍牙回师途中逝世,缅甸史料说他是因病而亡,暹罗史料则称他被炮火重伤才撤军。

  著名的白象王——雍籍牙的儿子孟驳登上王位,他比父亲的野心更大,大举兴兵连年征战。孟驳占领清迈,控制老挝琅勃拉邦,对暹罗采用蚕食和包抄战术,暹罗英勇抵抗但屡战屡败。在切断暹罗首都西面和北面交通后,1766年初,孟驳动用五十八营步兵,三百艘战船,四百头战象,一千多骑兵共四万多大军,沿着当年雍藉牙进军路线直捣暹罗首都大城。

  经过14月围城,1767年4月,缅军大炮轰开城墙,攻占了已弹尽粮绝的大城,暹罗亡国。这座有417年历史的古都被缅军夷为平地,缅军掳去一切能看见的财物和数万男女。

image.png

  大城王朝都城“阿瑜陀耶”被缅军摧毁,如今还能感受到当年战争之激烈

  不过缅甸当时在“两线作战”,入侵暹罗时已爆发“清缅战争”,孟驳一边令缅军加紧围攻大城,一面派少数部队与清军周旋。攻占大城后不久,缅军主力就被急调回国抗清,仅留下少数军队驻守,这又给另一场奇迹创造了机会。

  暹罗亡国后全国陷入混乱,农村地区处于政权真空,在缅军未占地区相继出现多个割据政权,有的自立为王。达府太守郑信率兵进京勤王,大城陷落以后带领残兵突出重围,在途中击溃小股缅军阻击,一路南下,攻占华商云集的东南海滨城市尖竹汶城。

  郑信复制了雍籍牙的复国传奇,他先统一东南沿海地区,六个月后展开反攻,一年多后收复首都大城,因为京城破败已极,把都城迁到湄南河西岸的港口城市吞武里,再逐步削除多个割据政权,将泰国重归统一,这就是泰国历史上的吞武里王朝。

  郑信祖籍中国广东澄海县,其父亲郑镛是个破产农民,清朝雍正年间移居暹罗,从贩卖水果起家,后被委派为包税人,娶暹罗女子洛央为妻。郑信的崛起颇令人意外,当时割据四方的众头领皆为大城王朝贵族或僧侣,因此有些史料评价说,这是一场出人意料的“屌丝逆袭”。

  其实出身“屌丝”但成长经历切不可“屌丝”,郑信从小被大城王朝财政大臣(相当于三公之一)收为义子,接受良好的文武教育,自然胆识非凡,早就跻身于暹罗贵族阶层。

  郑信的成功,除了清缅战争的国际因素,更重要的就是他能得到华商集团的鼎力支持,战争是最消耗资财的人类活动。当时泰国的商贸几乎被华人垄断,尤其制糖业和粮食贸易,郑信选择华商聚集,贸易繁盛的东南沿海作为大后方当然是明智决策;加上他的华裔血统,能得到华商积极拥戴,使其获得其它任何割据政权无法比拟的财政优势。

  暹缅战争摧残下,暹罗粮食短缺,物价飞涨,哀鸿遍野,郑王委托华人海商集团从事贸易获取巨额利润,用高于市价数倍的价钱购买粮食赈济灾民,各国商人听闻此地售粮可赚大钱,纷纷把粮食运到暹罗兜售,即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也能逐渐平抑物价。各处难民获悉郑王所辖之地开仓放粮,成千上万赶来乞食,郑王把他们组织起来从军、种田、做工,有力地解决了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因此郑王的军队兵源充足,粮饷丰厚,装备先进,其所向披靡也就不足为奇了。统一暹罗后,郑王一面在北方与缅甸进行九次拉锯战争,同时与缅甸争夺对老挝的控制权,与安南(越南)争夺对柬埔寨的控制权,吞武里王朝十五年,也是年年征战。

image.png

  郑王因领导复国战争,到今天仍受泰国国民尊崇,湄南河上还有郑王庙

  大城王朝贵族“通端”和“波玛”两兄弟是郑信少年时代的朋友,他们的母亲也是华商之女(混血)。从13世纪起,很多暹罗贵族家庭经常有波斯、印度婆罗门和华人血统。通端是今天曼谷王朝的开国君主拉玛一世,也就是说,泰国王室同样有华裔血统,不过这曾经作为秘密被长期封锁。

  据传说,暹罗大城王朝的开国君主乌通王拉玛铁菩提也是华裔,但这说法并不靠谱。清初士人陈忱写过一本小说《水浒后传》,里面描写梁山残存的好汉们在抗金无望后远赴海外创业,最后推举李俊当上了暹罗国王。估计陈忱也是根据这个传说构思了《水浒后传》,其实年代根本对不上。

  通端也是文武双全的奇才,他两兄弟投奔郑信后,受郑王之托长年四处出征,立下赫赫战功,通端成为郑王麾下的统兵大元帅。虽然他们年纪仅差几岁,通端却被册封为王子,官爵名为“昭披耶·却克里”,并娶了郑王的女儿为妻子之一,可说万人之上,一人之下。当今泰国的镇国之宝——玉佛寺玉佛,即是却克里兄弟受郑王之命征讨老挝抢掠而来。

  根据曼谷王朝的官方说法,郑王晚年神经错乱,行为暴戾,所以僧侣和贵族们一致决定,为了拯救国家,只能将郑王废除,不过后世现代史家对这个说法存争议。

  郑信在暹罗社会的根基还是太浅,仅在一代后就崛起,多少有点“暴发”的意味,正因如此郑王晚年可能比较多疑,与很多贵族、僧侣关系紧张。也有史家认为,郑王时代多少打破了固化的血统等级制度,破格提拔和奖励了不少平民,但他又没法推行全面的改革来强化自己的统治,完全控制住僧侣和贵族。

  郑王想完全控制佛教,用跳火堆、潜水等方式来检验僧侣“纯洁度”,要求和尚们尊自己为佛陀,不从者施以酷刑,深深开罪了宗教界,最后被他们联合起来推翻就不奇怪。郑王驱逐缅军后,对外战争太过频繁而疏于内部政权和经济建设,也是他称雄半世却轻易就被推翻原因。

  1780年,柬埔寨发生内乱,安南国王阮福映插手,欲把柬埔寨变为属国,郑王1782年命昭披耶·却克里兄弟再率大军出征柬埔寨,欲与安南决一雌雄。

  大城被缅军攻陷后,城中有些居民把财物埋藏在地下,后来财物之主不是死于战火便是不知所踪。暹罗复国后,挖宝藏成了热门职业,郑王的大城太守以抽成方式把挖宝的垄断权授予一位叫威集拉农的官员,但此人名声据说很坏,当地豪强枯该趁王师征柬埔寨之际掀起变乱,大城太守逃到吞武里求救。郑王派出披耶讪率京城卫戍部队前往征讨,但没想到披耶讪与枯该合兵一处反戈回击吞武里。

  郑王的大军正在柬埔寨作战,首都卫戍部队被披耶讪带走,王宫卫队势单力薄,顶不住两处叛军合击。最后郑王与披耶讪协商,愿意退位,在皇寺剃度出家。

  披耶讪向在柬埔寨前线的却克里发出邀请,请他回来接管吞武里。其实却克里早就闻听京城生变,立即命镇守呵叻的侄儿披耶素里阿率兵进京稳定局势,同时通知兄弟波玛撤军,并把主管后勤的郑王之子抓起来。

  披耶素里阿进京后,从皇寺接出郑信将他囚禁起来。在前线的昭披耶·却克里已无心再战,与越军统帅阮有瑞签署和议后迅速班师回国。

  1782年4月7日,却克里回到京城第二天,郑信和王子、王孙等人均被处死。据说,郑信见到却克里时曾向他请求:“弟弟啊,哥哥这江山就归你了,但交情几十年,能不能留下性命一条?”却克里含泪不语。泰国官史说,这是贵族、僧侣和民众意愿,拉玛一世不便违抗。

  按照暹罗传统,贵为国王,人神合一,一般人不敢接触其身体,所以郑信被装入天鹅绒口袋,遭檀香木棍击毙。暹罗复国之雄主,居然以如此悲惨的下场终结,时年48岁。过不久,披耶讪也以谋害郑王之罪被处死。所以泰国这段王朝更替史,比中国历史上的“斧声烛影”还离奇,充满了谜团。

  却克里登上暹罗王位,建立却克里王朝,他称为拉玛一世,来历源于大城王朝开国君主“拉玛铁萨提”的称号,“拉玛”就是泰语“罗摩”的意思,出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罗摩是王也是印度教毗湿奴神在人间的化身。

image.png

  曼谷王朝开国君主拉玛一世,本名通端,官爵名昭披耶·却克里

  拉玛一世把首都从吞武里迁到河东岸的曼谷,开始大兴土木建造新都,所以却克里王朝也称作曼谷王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暹法冲突结束后,英法两国就双方在中南半岛划分势力范围事宜进行多次谈判,1896年,两国达成协议,维持暹罗当时的边界,不允许任何第三国在暹罗挑起事端(也就是说将暹罗变为英法的禁脔)。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