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朝的统治自周穆王之后达到顶峰,而到了周厉王时期,公元前878年,周厉王即位。他在位期间,民不聊生,贵族们却依然沉湎于酒色。公元前844年,为了聚敛更多的财富以供挥霍,厉王任用虢公长父和荣夷公实行“专利” 强行富布山林川泽为王有,不许平民入内樵采渔猎。 [3] 从而触犯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怨言四起。厉王又拒绝接受芮良夫的忠告,提拔荣夷公为卿士,继续实行专利。于是举国怨怒,街头巷尾,至处都有人发泄不满。厉王从卫国找来巫师,让他用巫术监视发表“谤言”的怨恨者,并告谕国中,有私议朝政者,杀无赦。卫巫假托神灵。肆意陷害无辜,不少人死于非命。于是,人们不敢再公开场合言语,路途相见也只能以目示意。厉王认为他已消除民人诽谤。召穆公认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旦决口就无法收拾。他主张广开言路,让上至公卿大夫,下至百工庶人的各种人士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厉王充耳不闻,一意孤行。不到三年,广大国人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公元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逃到彘(山西霍州)。太子静藏在召穆公家中,国人闻而围之,召公以自己的儿子代之,太子得以脱险。周厉王逃亡在彘,史称“彘之乱”。
厉王逃亡在彘后,这时,周朝东边的诸侯卫武公带兵赶到了镐京。于是召公虎便出面代表周厉王的旧臣请卫武公暂时代行执政,自己和另一个大臣周公(周公旦的后代)等组成奴隶主贵族会议辅政。因为卫武公名和,他的封地在共(河南辉县),因此又称共伯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周厉王死于彘,次年,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共和时代结束。中国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便从共和行政的第一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纪年。这也使中国的历史从此有了确切纪年。 按照中国传统纪年,自共和时期开始,中国的中原历史有了连续不断的纪年体系。
国人暴动后,周王朝中央政权在风雨飘摇的状态下,王位虚悬十四年,其间周召行政与诸侯干王位是并存于中原大地的。这种纷乱状态一直持续到宣王即位,周王才又一次获得天下共主的地位。而宣王并非厉王长子,他之所以能登上王位,是共和时期局势混乱的结果。
厉王出奔,而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此前的历史,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年份,只能靠考古文物进行推断,十分的模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周朝一直实行的是“君主制”和“分封制”,怎么又跑出来个“共和”呢?这个共和其实是一个特殊历史事件的产物,它并不是一种体制,而是一个短暂的现象。
当时的周天子是周厉王姬胡,姬胡为了富国强兵,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税务改革。他将原本由诸侯和贵族掌控的山川林泽,纳为国家征税的范围,变相的从诸侯和贵族手中抢夺了财富。此举引发了贵族和诸侯的不满,他们纷纷起来抵制周厉王的新政。周厉王因此杀了很多企图阻碍新政实施的人,而且还禁止这些人在民间煽动不良言论。但双方的对抗从未停歇过。
周厉王的政策确实使周王室的财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尾大不掉的贵族们的怨恨也越来越深。他们终于联合起来发动了一次暴动,将周厉王赶下了台。有人说这是一次农民起义,史书上说的是“国人暴动”,但这些国人真的就是农民吗?
笔者以为:当时的国人其实不是农民,他们是没落的贵族,他们是老贵族的旁系,逐渐沦为一无所有的平民。但他们流着贵族的血液,他们不是奴隶,奴隶才是真正的农民。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暴动发生的时候,周天子的军队都跑到哪里去了呢?暴民怎么就轻而易举的攻进了王宫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军队就是由这些平民组成的,其背后的支持者,是大的贵族和诸侯。他们是在和周天子争夺分配权,这和后世的农民起义是为了基本的生存而战是两码事。
周厉王被国人赶下台后,逃到了外地躲避,不敢回来,连太子姬静都险些被处死。暴动过后,新政就彻底被废除了,于是大家又各回各家。但有一个遗留问题就是:天子不在了,国家最高领导权出现了真空,但国家这个机器又必须运转下去,该怎么办呢?
1、将周厉王迎回来?
这个万万不可,周厉王现在是大家的公敌,国人暴动因他而起,把他迎回来岂不是自找麻烦?
2、太子登基?
当时太子姬静确实在镐京,因为召公的保护(用自己的儿子替死),而存活下来。但此时立姬静为天子似乎不大妥当,一是他是周厉王的儿子,立他肯定也会遭到大家的反对;二是姬静其人品性如何,大家还不知道,万一将来他报复怎么办?
3、另择贤人而立?
在那个任何事情都讲血统的贵族时代,你没有王室直系血统是怎么也不可能被立为天子的!
在几种方法都不妥的情况下,贵族们想到了一个新方法:由代表大家共同利益的召穆公和周定公共同执政,等合适的时候,再将权力交给太子姬静,人们把这段时间称为“共和行政”。
共和行政相当于一个过渡阶段,是对新天子的一种观察和考验,同时将周朝的运行轨迹拉到贵族们的轨道上来。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准确纪年的开始(共和元年,岁次庚申,即公元前841年)。它开启了中国历史有纪年的新时代。共和行政稳定了周朝的统治,为后来的“宣王中兴”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指周厉王之后、周宣王之前十四年间(前 841~前828)的政权。有两说,一为召穆公、周定公共同执政,称共和;一为共和执政。周厉王胡暴虐侈傲,宠信虢公长父、荣夷公等佞臣。大夫芮良夫曾加劝谏,指出荣夷公好“专利”(霸占土地山川的产物),会酿成大难,厉王不听,终以荣夷公为卿士,执政用事。芮良夫又告诫执政诸臣,不可“专利作威”,否则国人将“为王之患”,也未得结果。国人对厉王不满,“谤王”,厉王大怒,命卫国之巫监视国人,有“谤”者杀,致使诸侯怨恨不朝,国人不敢谈论政事。大臣召穆公虎进谏,指出“防民之口,甚于防水”,厉王仍不听。经过三年,国人愤而起义,攻袭厉王,厉王逃奔到彘(今山西霍县)。太子静藏在召穆公家,被国人包围,召公以自己之子代替,太子才得免难。
厉王出奔后,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同行政,号为共和。共和元年(前841),为中国古史有确切纪年之始。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周、召二公共立太子静,是为周宣王,共和乃告结束。
一说厉王出奔后,诸侯推共伯和代行天子事,故称共和。厉王死,共伯和使诸侯奉太子静为王,自己回到卫国。此说与《史记.卫世家》记载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等灭除商朝,建立西周王朝。205年后,到公元前841年,周王朝的第十位国君——周厉王当政的时候,西周王朝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国人暴动;第二件是周王朝实行了“共和行政”;第三件是公元前841年,中国的历史记录从此有了确切的纪年。
《史记·周本纪》载: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武公九年,周厉王出奔,居彘。十年,王室乱,大臣行政,号曰“共和”。
因为国人暴动,周厉王流亡。周王朝的重臣、贵族、诸侯们共同执政,史称“周召共和”。“共和”在近现代中国不断地升华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概念。而“共和”这个概念,就来源于“周召共和”这一段历史。
公元前841年,周王朝为什么会爆发“国人暴动”?目前看,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是周厉王实施专利垄断;第二是禁止“诽谤”;第三是军事上的失利。
厉王专利,剥夺贵族平民权利
我们先看一下什么是专利垄断?今天说的“专利”是指排他性的知识产权。但周厉王时期的“专利”,有它特定的含义。指的是周厉王下令,将原有的山林、草场、湖泊等共有土地的资源,划归周王室独家所有。如果非王室成员要去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就得缴纳相关税赋。
大家知道周王朝实行的是封建制。各级贵族各有封地,同时还有一些公共的山林、草场、湖泊。这是王室与各贵族按照权力等级共有、共治、共享的。类似于集体经济,集体共有。
周厉王接受荣夷公的建议,决定改变传统的做法,把山林、草场、湖泊等公共资源实行王有化。相当于王权垄断了公共资源。今天我们可以理解为国有化。这不仅剥夺了普通平民的权利,也伤害了贵族的利益。平民要上山林砍柴,要到草场上放牧,要到湖泊里面去捞鱼、抓虾。贵族本可以组织平民去开荒、耕种。在某种程度上,周厉王是在经济上搞中央集权制,推行国有化,由王来垄断所有的自然资源。
有一位叫芮良夫的大夫,劝周厉王说:“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作为王,他就要去引导利益,把利益上下分配,让大家共利。“今王学专利,其可乎?”今天你去学着专利、垄断利益,这样行吗?“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如果普通人独占某种利益,大家会说他是强盗。作为一个王去垄断公共资源、独占利益,那么能够归顺你的人就少了。
厉王弭谤,国人道路以目
多数人的既有权利遭到剥夺,这些人就会有批评意见。有了批评意见就会表达出来。批评意见一多,厉王就很不高兴。
《史记·周本纪》是这么记载的:“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厉王很生气,找到一个来自卫国的巫师,让巫师去监督那些提批评意见的人。“谤”就是批评的意见。卫巫只要一告诉他谁在批评他,厉王就杀掉这个批评者。“其谤鲜矣,诸侯不朝。”“鲜”就是“少”的意思。这样,批评意见很少了,但是诸侯也都不来朝拜了。“三十四年,王益严”,周厉王第三十四年,厉王对“谤者”变得越来越严酷。“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人见面都不敢说话,在路上见面也只能互相使个眼色。
召公劝周厉王说,周王朝的传统,是广开言路,听取各种意见,政策才不会出错。如果堵塞言路,国家将难以维持。原话是这样说的:“防民之口,甚于防水。”为防备人民批评而堵塞言路,比防水堵塞河流造成的堰塞危害还大。“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如果堰塞的水坝崩溃了,会伤害很多人。老百姓的言论被禁止带来的反叛像溃坝一样。“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所以,治水的人要开挖河道疏导堰塞的湖水,治理民众就要广开言路让人们有言论自由。
召公很智慧,他还说:“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人民有嘴,就像土地有山川。财富和可使用的东西,都是从山川里产出来。他认为民众的话语权和言论自由,与财富的创造密切相关。召公的这个思想比较独特。你要想使国家经济繁荣、老百姓创造财富,就得给老百姓说话的自由。
批评意见,周朝的术语就是“诽谤”。召公说得不错。其实这不仅是周王朝的传统,《吕氏春秋》上说:“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说尧设有“欲谏之鼓”,宫廷前立鼓,谁想提出批评,就可以擂鼓。舜设了“诽谤之木”,谁有批评意见,可以写在上面。“欲谏之鼓”,后来演化为官府前的喊冤鼓。诽谤之木,后来演化为立在宫殿前的华表。华表立在那儿,就是告诉天下人,朝廷能听取批评的意见。华表就是让民意得以表达的意思。
“国人”是谁?
但周厉王很轴,这些道理他听不进去。结果就发生了“国人暴动”。《史记·周本纪》是这么写的,“王不听”,厉王什么意见都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于是举国没人再敢讲话。“三年”,就这么持续了三年。“乃相与畔”,“相与”就是“相互联系”,于是相互联络,然后就背叛了。“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国人袭击厉王,厉王出逃到“彘”。“彘”即现在的山西霍州。也就是说,厉王从现在的西安跑到了山西太原西南部的霍州,流亡山西。
《史记·周本纪》载: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
“国人”暴动,这些“国人”是谁?《清华简》讲了具体的类别。“国人”包括三类人,一类是卿士,二类是诸正,三类是万民。“卿士”就是执政的重臣,重要的执政大臣;“诸正”指百官,同时也指各诸侯;“万民”是指庶民,住在都城里面的各种平民,更多是工商服务人员。很显然,“国人暴动”是一场贵族革命,是贵族官吏和平民的共同谋反。 这是贵族领导平民与扩张的王权展开的一次斗争。
封建制度最大的特点,是有贵族。贵族里分为不同的等级,贵族是非常强大的。封建制度就是王和贵族分权、共治的社会。贵族对王有巨大的约束力。周厉王实行专利政策,这破坏了贵族传统的经济权利。周厉王又实行止谤的政策,禁止言论、禁止批评,这也破坏了传统上贵族所拥有的参政、议政的权利。这是“国人暴动”最根本的原因。贵族和平民的权利受到侵犯,他们起而攻打君王。
厉王好战,四面为敌
为什么周厉王不顾贵族的反对、不顾平民的愤怒,一定要实行“专利”,而且禁止一切批评言论呢?我觉得除了他的个性“轴”之外,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周王朝持续不断地处在战争危机中。
自周昭王、周穆王以来,周王朝就改变了前期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对外扩张,保持着对周边部族的军事高压政策。
周厉王是好战的君王,现在发现约有十件西周青铜器,其铭文都涉及周厉王的征讨行动。周厉王攻打的敌人,有淮夷,淮河流域东方的敌人。有南夷,南方的敌人。还有宿夷、严狁,即来自西北边,西边的西戎。也就是说,周厉王针对东方、南方、西北和西方,都启动了持续不断的战争。长期的战争使周王室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周厉王于是想方设法要扩大财源、扩大兵源。我觉得这是他实施专利垄断政策和内部高压政策的可能的原因。
1980年出土于陕西长安斗门镇。器内有铭文二百七十余字,记载了周厉王时期与严狁的一次战争。
周厉王在位三十几年,持续不断地在从事战争,整个国家被拖得疲于奔命。为了战争要扩充财源,就想搞专利垄断;为了战争,就要消除内部的分歧,残酷打击怀有不同想法的人。但是严重的问题是,战争进行得并不顺利。《竹书纪年》上记载说:“淮夷侵洛。” “洛”就是洛邑,现在的洛阳,是周王朝在东方的都城。洛阳告急。又据多友鼎的铭文记载,西戎已经进入犬丘,跟周军在这儿有一场大战。犬丘离镐京只有几十公里的距离。淮夷已经在攻打洛阳,西戎又在攻打镐京。显然,周厉王军事行动不利。无论是东边还是西边,军事上都处于危险的状态。
周厉王时期西周王朝很不安宁,国人不满。但是国家在从事对外战争,君王可以利用对外战争形成的巨大权力,对国内进行高压。国人未必有反叛的机会。可以想见,周厉王强势推行专利垄断政策,并且杀戮诽谤者,理由一定是国家利益。国家处于战争状态,大家必须贡献财富,必须同仇敌忾,不能够闹分裂。但是战场失利了。淮夷逼近了东都洛邑,更严重的是严狁、西戎逼近了镐京。这使周厉王的内部高压政策失去了合理性。内部叛乱有了机会。国人就造反,袭击周厉王。周厉王就流亡了。
王位虚置下的贵族共和
周厉王流亡了,国家怎么办呢?《史记·周本纪》上说:“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共和”是什么意思?现在的人们容易理解为:共同联合、共同协调来治理国家。但“共和”最早的原义不是这样的。有不少史料,包括《吕氏春秋》、《竹书纪年》以及后来发现的《清华简》,还有一些很重要青铜制品上面的铭文,都说明当时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叫“共伯和”。所谓“共伯和”就是“共”这个国家的一个伯爵,他的名字叫“和”。他是一个小国的国君,“国人暴动”周厉王逃跑以后,这些暴动者,把共伯和请来摄政,这样形成了一个临时中央政府。“共伯和”作为摄政,周定公、召穆公做宰相,他们是贵族的代表,共同协商治理这个国家。
所以,“共和”的意思,首先是“共伯和”的名字;其次是以“共和”作为年号。事实上。共伯和只是一个小诸侯,但是他德高望重。把他请来做摄政,是为了安抚其他诸侯。实际是由周定公、召穆公在具体管理。历史的偶然性是“共和”这两个字,它本来是人名,是年号,同时词语本身有“共同和谐”的意思,所以人们容易理解为“共和”就是贵族们联合起来,共同管理和协调整个国家的事务。
“周召共和”持续了14年。这14年是没有王的。周厉王被流放在山西,按照礼法不能把他的儿子定为王。直到公元前828年周厉王去世,周公、召公他们才共同辅助周厉王的儿子太子静为王,是为周宣王。
从公元前841年共和行政开始,中国历史开始有了比较准确的纪年。也是从共和元年开始,中国人尝试了一种管理方法:就是在没有王的时候,贵族共和,贵族共同来治理这个国家。
周厉王和“周召共和”的故事有什么可吸取的经验教训?
第一是长期对外战争必然会造成内部剥夺。因为要兵源、要财源,最后就必然走向内部剥夺。为了稳定,就容易内部高压,激化内部矛盾;第二是由君王来“专利垄断”公共资源,这是一切矛盾的根源。如果君王再去剥夺言论自由,不允许别人批评自己,就会强化君王与社会民众的矛盾。社会矛盾积怨,一旦发生外部危机,内部矛盾就容易爆发。另外,“周召共和”的故事还让人想到,制度创新需要想象力。共伯和、周公、召公等人策略性实行的共和行政,有没有可能转化为一种贵族共和制度呢?
到了近现代,周召共和中出现的“共和”概念,被注入了不少新制度的内涵。对严复、孙中山、陈独秀这些人来说,“共和”不是一个管理策略,而是一个理想的制度安排。一百多年来,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制度,成了中国人的政治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尤其是编年史上的一件大事。正是从共和行政开始,中国的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从此一直到今天,千百年来不曾间断,是中国历史得以保证延续性的重要开端。按《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共和元年,岁次庚申,即公元前八四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