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兹战役

"

罗兹战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俄德战场罗兹方向实施的进攻战役。此战,德军合围俄军第2和第5集团军的计划被打破。德第9集团军采取楔入俄军第1和第2集团军接合部的行动,是企图冒险行事,侥幸取胜,但在进行合围机动时,自己却钻进口袋,仅因俄军第1集团军司令连年坎普夫的错误才得以逃脱。

罗兹战役

罗兹战役——1914年10月29日至11月24日

罗兹战役什么时候爆发的?罗兹战役的过程及最终结果

  罗兹战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俄德战场罗兹方向实施的进攻战役。

image.png

  战役目的

  俄军结束华沙-伊万哥罗德战役后,俄军大本营制定了以西北方面军第2、第5集团军及西南方面军第4、第9集团军继续进攻的计划,目的在于深入德国境内。

  战役过程

  进攻开始日期定为11月14日,德军指挥部从截获的无线电报中获悉这一计划,遂决定先机制敌,夺取俄军战略主动权。德军指挥部将第9集团军(司令官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将军)从琴斯托霍瓦、卡利什地域北调托伦地域,以便从该地对俄军第2、第5集团军侧后实施突然袭击,并将其围歼于罗兹地域。德军骑兵第3军、"布雷斯劳"军、"波森"军、R.沃伊尔施将军的军队集群(一个近卫后备军和两个步兵师),以及奥匈第2集团军的任务是,顶住俄军正面进攻和牵制俄军。战役开始时德第9集团军拥有步、骑兵15.5万人,机枪450挺和火炮960门;辅助军队集群(不含沃伊尔施将军的军队集群和奥匈帝国第2集团军)有步、骑兵12.4万人,机枪250挺和火炮480门。当面俄军第1、第2和第5集团军共有步、机枪740挺和火炮1305门。德军指挥部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在有生力量和炮兵方面占有很大优势。

image.png

  11月11日,德第9集团军突击集群转入进攻,由托伦地域向库特诺--俄第1集团军(连年坎普夫将军)和第2集团军(舍伊杰曼将军)的接合部实施突击。该接合部是由俄军两个军负责掩护的。11月1日,俄第2、第5和第4集团军转入进攻。这一行动几乎又获得另一次坦嫩贝格大捷。

  11月12-15日的战斗过程中,德军在弗沃茨瓦韦克和库特诺地域击破俄军。俄军且战且退,撤向东方。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行动果断,把第5集团军从南线调来,俄军第2集团军司令依据当前情况将部分兵力北调,并在罗兹以北地域设防,而西北方面军司令鲁兹斯基将军令第2和第5集团军向北方变更部署。德军为从东、南两面包围罗兹,马肯森派出谢费尔将军的突击集群(3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师)。该集群于1118-19日不顾重大伤亡迂回了俄第2集团军右翼,进至该集团军后方的罗兹至彼得罗库夫路段。德军突击集群在比被由南方赶来的普列韦将军的第5集团军所阻。沃伊尔施将军的军队集群和奥匈第2集团军的正面进攻被击退。

image.png

  11月18-21日的战斗中,德"波森"和"布雷斯劳"两军从西南方和南方迂回罗兹以便与谢费尔突击集群会合的企图,也被粉碎。俄军第1集团军在沃维奇地域组建的突击集群(约2个步兵军和2个骑兵师)由北方实施进攻,协同第2集团军封闭了罗兹以东布列兹纳城附近的一段战线。结果,使迂回到俄第2集团军后方的德军谢费尔突击集群自己陷入重围。

  11月23-24日的战斗中,谢费尔突击集群被击毙和被俘的达4万余人。但因连年坎普夫错误地把沃维奇突击集群大部兵力调往其他方向,仅留西伯利亚第6师扼守被围德军的退路,而该师又无力完成阻击任务,致使在罗兹的德军第25后备军进行了一场混乱而又可歌可泣的会战,最后于11月24日突围成功,战俘和缴获的火炮均全部带出。

image.png

  点评

  此战,德军合围俄军第2和第5集团军的计划被打破。德第9集团军采取楔入俄军第1和第2集团军接合部的行动,是企图冒险行事,侥幸取胜,但在进行合围机动时,自己却钻进口袋,仅因俄军第1集团军司令连年坎普夫的错误才得以逃脱。俄军统帅部预定向德国腹地推进的企图也未实现。罗兹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运动战阶段规模最大和最复杂的战役之一,是一次纵深迂回与合围的战役。遭遇交战屡见不鲜。双方积极展开战斗行动的战役地幅,正面宽达200余公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一战时俄德战场发生的罗兹战役:25万德军成功俘虏15万俄军

  11月8日上午,冯·法金汉将军在梅济耶尔新司令部与战地铁路局长商讨自西线运大军往东线的问题。格勒纳上校告知他说,横贯德国的4条铁路复线可以同时运输4个军。每个军需有40列火车运送,4天半以后抵达目的地。具体安排是,2个军从右翼起运,一个军从中央出发,还有一个军则从战线左翼程。如有必要,他甚至可以用单线铁路运送第5个军;不过毫无疑问,要将数量如此众多的部队从前线同时后撤,那就办不到了。整个铁路运作可以周而复始地进行,想维持多久都行。

image.png

  东方战场当然亟需增援。德军自华沙被击退只能是俄军发动最大规模猛攻的前奏。奥地利军士气极度低落,组织涣散,康拉德不断地指责盟友不提供援助,甚至,说他们背信弃义,兴-鲁运用有限的兵力屡建奇功,并将继续给敌人以机动和沉重的打击;但是人数上的多寡悬殊似乎是压倒性的。从10月的第3周起,德军最高司令部就获悉了波兰南部的撤退,法金汉无疑一直知道他们的需要,他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点。不过他本人当时正陷入无休止的伊瑟河之战。他遏制着自己的雄心,现在只希望占领伊普尔。达到这个目的不是战略上的收益,甚至不是战术上的收益;让那一片容易受到炮击的陷阱留在敌人手里,或许对德军更为有利。但是对英吉利海峡港口的灾难性进攻能够中止以前,需要有某种明确而又无可争议的重大事件发生。攻占伊普尔和隆冬的降临将为德国中止西线的进攻提供必需的托辞。因此非拿下伊普尔不可;其后格勒纳调度的火车就可以运送起码4个军去支撑、实际上是去恢复东线的平衡。

  但伊普尔是牢不可破的。虽然久遭狂轰的痛苦折磨,黑格和他所率的英军第1军仍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坚守每一个据点。德国年轻志愿者的4个新军毫无结果的进攻,似乎根本攻不破防线,他们自己反而碰得头破血流。德军将领不知道英军顽强的步枪防线是多么单薄,或者守军枪弹的储藏是多么匮乏。10月31日,法金汉在靠近盖吕韦尔特的地方获得了安慰奖。当日下午,道格拉斯·黑格爵士的防线实际上有一段时间被突破了,那里没有部队可派,他认为必须跨上他的马,与五、六名下属军官扛着军旗,冒枪林弹雨沿梅嫩公路缓慢前行。同一天,一个德军连队的幸存者,穿过一个只有死人的缺口,发现自己已深入英军防线一段距离了。他们听到身后有战斗正在进行,意识到已处身于敌军中间。他们可怜的军官四处找寻对方高级军官向其投降。最后,他向一名中士和几名匆匆武装起来的炊事兵放下了他的武器,当这批战俘走向后方时,这名军官问道,“可是你们的部队在哪里?你们的后备军在哪里?”押解战俘的人员太少,没法向他道出真相!

image.png

  不过,法金汉斯知道的一切就是,年轻的军团受到了遏止且死伤累累。现在必须使用最精锐的部队。一个新组建的军,其中包括一个普鲁士警卫师,拟于10日(最终在11日)发动决定性进攻,作为22个师最后攻势的一部分。此战必须占领伊普尔,然后“挥师东进”!于是在11月8日这一天,在倾听了铁路局长的报告后,他派遣一名信得过的军官,从梅济耶尔出发前往克拉科夫的奥匈军司令部,要将一封重要信件交给康拉德。

  关于这位送信军官,我们以前听到过他的名字。他就是亨奇上校,9月9日他沿德军防线前行,这成为了人们永远铭记的马恩河战役结束的标志,有证据表明亨奇那件事情上并没有超越他的职权范围。我们再次发现他处在纷纭事务的最为重要的中心,肩负了最为棘手、责任又极为重大的使命。这一次他传达的命令是书面的。

image.png

  “立即前往奥匈军司令部,向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将军口头报告如下,'我军在西线进攻的整个过程只能允许我派遣3个骑兵师和4万名步兵增援东线,本人对此深感遗憾。西线的任何进一步削弱,都将对我们在东线进行决战的条件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尽管如此,我仍希望在大约两周内使东线得到五六个军。自然,这批大军,必须使用在最有效的方向,也就是……沿维斯图拉河与德军第8和第9集团军的强大的特遣队通力合作。确保这一军事行动成功的首要条件是,奥匈军与战斗在维斯图拉河岸上的德军部队必须将俄军限制在河的左岸……并调更多的军队向左岸攻击。'”

image.png

  沃龙佐夫首先进攻。11月份,他穿越边界到达科普里库伊,距埃尔祖鲁姆不到30英里。在这里他与恩维尔的第11军遭遇。但是恩维尔的计划正在形成。在萨勒卡默什的俄军完全依赖于以梯弗里斯和卡尔斯为起点的铁路。以冯·谢伦贝格上校为参谋长的恩维尔,把德军通常的迂回运动,运用于这条至关重要的交通线上。在正面遏制俄军的同时,恩维尔派遣第9和第10军迂回他们的右翼,然后穿过入口通道袭击卡尔斯-萨勒卡默什铁路。其时,在北边相当远的地方,土耳其第1军正从乔鲁克河谷急驰而下,此时,他们也将逼近梯弗里斯铁路。值此季节,在这样一个地方,这样的作战计划是有勇无谋之举。尤其是第1军必须在隆冬季节穿过8000英尺高的冰封雪冻的通往阿尔达汉的重重山口。

image.png

  新年到来之际,从事这些拼死努力的部队陷入了绝境。他们在漫天大雪中挣扎,只有穿过悬崖峡谷才可能前进,所以他们不得不在极可怕的缺衣少食的困境中忍受暴风雪的不停抽打,而他们的各纵队则在萨勒卡默什前线轮番遭遇俄军的袭击。元旦这一天,俄地方军司令官尤登尼奇最终将土耳其第10军逐出了与他生死攸关的铁路线。就这样,完全失去支援的土第9军被围歼。军长和他的参谋均宣布投降。向北50英里处,土第1军则在坚持完成它的异想天开的任务。它实际上成功地穿过了阿尔达汉出口,使俄军司令部感到诧异而吃惊。不过在那里这支部队已耗尽力量。俄军的反击把冻僵的、声喘吁吁的土耳其兵赶回了冰雪荒原,他们就是通过那里下来的。只有第11军在一段时间内发挥了作用。在卡拉乌尔安周围,他们至少在掩护第9军和第10军残部撤退的战斗中表现得很英勇,他们还取得了某些进展;但到了元月中旬,尤登尼奇就能够集中兵力对付第11军了。仅数日,该军便遭受惨重伤亡,随后被迫退往埃尔祖鲁姆,军事上遭受失败之余,还要承受冬日的严寒和饥饿的恐慌。

  这样,灵活机动和坚决果断的俄军防御战最终取得了圆满的胜利。到1月底,这场拼命游戏的命运被彻底地扭转过来。几乎原地不动的尤登尼奇,得到土军所忽视的那些因素的帮助,剥夺了土军因大胆策略和付出艰苦努力而本应获得的奖品。土军在自己的尝试中毁灭了。少数逃出者叙述了这场经历。单是在萨勒卡默什以北山区的俄军巡逻队发现和清点的冻僵的土军尸体就达3万具之多。至此,这年年底的高加索形势,在两周之内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德军在东线最为成功的陆军指挥官之一:奥古斯特·冯·马肯森

  奥古斯特·冯·马肯森(August von Mackensen,1849年12月6日一1945年10月8日),德国统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五位大铁十字勋章获得者之一。

  奥古斯特·冯·马肯森1869年入伍,曾参加普法战争。后任步兵第十七军军长。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东线第九集团军司令,因对戈尔利采的突破大败俄军而于1915年晋升元帅。后任德奥第十一集团军司令,转战巴尔干半岛,在两个月内横扫塞尔维亚,1916年率德保集团军群攻占罗马尼亚,任驻罗占领军司令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红军总司令朱德1936年接受海伦·福斯特·斯诺采访时,就以推崇的口吻赞叹马肯森是当代机动战大师,是他最佩服的世界名将中排名第一。

image.png

  1849年12月6日,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出生于萨克森位于维腾贝格附近的豪斯-莱比锡。其祖父曾经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担任过汉诺威的骑兵指挥官,在马上一直活跃到90岁。不过他的父亲路易斯·马肯森这时只是一个土地经纪人,直到1887年才靠其财富成为一名贵族。马肯森在易北河和莱比锡地区长大,那里是1813激战的战场。祖父的光荣的骑兵生涯和父亲对保皇主义的热爱对马肯森影响颇大,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轻骑兵军官。但是由于担心门第的偏见和昂贵的费用,其父亲并不赞同他的理想。马肯森不得不压抑住热情,在私人指导下完成了高中教育,开始学习经营农业。不久机遇降临,1869年10月1日,不满20岁的马肯森获准作为一年期的志愿兵加入精锐的"死亡轻骑兵"部队。马肯森十分兴奋,决意抓住这个机会。随后爆发的普法战争(1870-71年)让他得偿所愿。

  战争中,"死亡轻骑兵"隶属于第4骑兵师,该师属于威廉王储率领的第3集团军。1870年8月5日初临战场后,马肯森作战十分勇敢。10月5日,他被提升为军士长。奥尔良战役后,他晋升为少尉。1871年战争结束后,马肯森在父亲的要求下复员,并进入哈勒大学学习农业。但他更大的兴趣在于选修专业外的战争历史课程。最后他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说服了父亲,让他回到军队,成为了一名轻骑兵军官。由此,他开始了一系列稳定而不引人注目晋升。1876年9月,他晋升为中尉。1879年11月21日,马肯森和多萝西·冯·合恩结婚,这一婚姻提升了他在军中的地位。这段婚姻一直持续到1905年多萝西去世。婚后他们育有两个女儿和三个儿子。

image.png

  1880年马肯森进入总参谋部,获得了毛奇的赏识。1884年2月,转任第7团参谋。一年后,负责指挥在梅斯的第9龙骑兵中队。1888年10月15日,他晋升为少校,就任布罗姆博格的第4师参谋。1891年2月11日,马肯森回到总参谋部,担任参谋总长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伯爵的第一副官。在和施利芬相处的两年半里,马肯森获益良多,其表现也得到了好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891年和威廉二世的会面,马肯森对于战史的熟悉留给皇帝很深的印象。1893年6月17日,马肯森转到第1死亡轻骑兵团。他在这里呆了很长时间,分别于1894年1月27日和1897年3月22日晋升为中校和上校。

  1898年,他作为副官陪同德皇威廉二世访问巴勒斯坦。马肯森身高六英尺的体形和恳挚谦恭的举止使他在扮演这一角色上大获成功,获得了皇帝的器重。1901年9月,马肯森被威廉二世提升为将军,派往指挥死亡轻骑兵旅。1903年,他调往指挥位于但泽的第36师,同时兼任皇帝的将级副官。同年9月11日,在这个职位上晋升为中将。1908年1月27日,马肯森晋升为骑兵上将,负责指挥第17军。同年4月29日,他再次结婚,对方是列欧妮·冯·奥斯汀。

  一战中马肯森参加了几乎东线的所有主要进攻。最初他隶属于普里特维茨的第8集团军,对抗入侵的俄军。1914年8月,他在兴登堡鲁登道夫联合指挥的古姆宾嫩和坦能堡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随后乘胜追击,参加了于9月9日开始第一次马祖里湖战役。

  1914年9月下旬,马肯森调往新成立的第9集团军,并在11月4日升任该集团军司令。在波兰战役中,马肯森指挥第9集团军进行对华沙的围攻和对罗斯的进攻,其中罗兹战役尤为令人称道。他随后因此获得了蓝马克斯勋章。在奥匈军1915年3-4月间的喀尔巴阡山攻势惨败后,马肯森带领德军增援兵力南下,于4月出任德奥第11集团军司令。在参谋长汉斯·冯·塞克特的协助下,他于5月2日指挥第11集团军和奥匈第4集团军发动了精心准备的戈尔利采-塔尔诺夫攻势,一举突破俄军防线。在这个夏天,马肯森充分利用骑兵的机动力,接连发动了三波攻势,其先头部队俘虏了12万俄军,消灭了俄国第3集团军。这次胜利使他在6月20日被提升为陆军元帅。马肯森继续挺进,6月22日,率部攻取伦贝格;8月29日,拿下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他在这次壮大的攻势中一直推进到巴哥河畔,赢得了作为突破战术大师的声望。

image.png

  1915年9月,马肯森被调往巴尔干半岛,指挥了对塞尔维亚的新攻势。10月7日,他指挥德军11集团军、德奥第3集团军对数量处于劣势和厌战的塞军实施心理攻势。10月9日,即顺利拿下贝尔格莱德,12月4日,即两个月内横扫整个塞尔维亚。他对英勇抵抗的塞尔维亚后卫部队大为赞赏,称其为只有在童话故事中才能遇到的勇敢人物,因此特地为对方阵亡将士立碑纪念。当罗马尼亚参战趋势明显后,法尔肯海因于1916年春任命马肯森担任在保加利亚北部的多瑙河集团军司令,这支部队由保军、土军和德军混编而成。罗马尼亚实际参战后,马肯森于9月1日开始向北进攻。分别在9月6日和9月9日攻克图特拉坎和锡利斯特拉,并夺取了从康斯坦察到多瑙河畔切尔纳沃达的铁路线。由于兵力不足,他一度被阻。当得到两个土军师的加强后,马肯森继续北进,11月在斯维什托夫渡过多瑙河,朝东北方向的布加勒斯特挺进。12月1日他曾一时被罗军反攻所阻,但12月6日即在法尔肯海因的第9集团军的支援下进入布加勒斯特。随后,马肯森一直负责指挥罗马尼亚占领军,巩固了对罗马尼亚的控制。

  停战之后,他于1918年11月在诺维萨德被法军拘留。1919年12月,马肯森从军队中退役。之后他涉足政治,于1933年加入了希特勒的纳粹党和政府。1934年6月30日曾和兴登堡联系,以阻止在长刀之夜的屠杀。但他没有成功,结果前国防部长库特·冯·施莱彻尔上将和其幕僚库特·冯·布莱多夫少将被杀。虽然支持希特勒,马肯森依然是一位前君主主义者。已退位的威廉二世于1941年在荷兰去世,马肯森作为唯一一个那个时代的幸存者出席了葬礼。二战中,实际上处于退休状态的马肯森没有扮演任何活跃的角色。但他1940年写信给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说他已经过了90岁,不大过问时事,但听人反映说陆军在波兰战役不能制止谋杀,这严重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自尊,作为陆军的长者,他对这不能不表示关注。他的第三个儿子埃贝哈德·冯·马肯森是德国一级上将。1945年10月8日,96岁高龄的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卒于汉诺威附近的策勒。

  评价

  奥古斯特·冯·马肯森是一位典型的普鲁士军官,更是一位能干的、充满活力并足智多谋的将领。作为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的征服者,他是德军在东线最为成功的陆军指挥官之一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此战,德军合围俄军第2和第5集团军的计划被打破。德第9集团军采取楔入俄军第1和第2集团军接合部的行动,是企图冒险行事,侥幸取胜,但在进行合围机动时,自己却钻进口袋,仅因俄军第1集团军司令连年坎普夫的错误才得以逃脱。俄军统帅部预定向德国腹地推进的企图也未实现。罗兹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运动战阶段规模最大和最复杂的战役之一,是一次纵深迂回与合围的战役。遭遇交战屡见不鲜。双方积极展开战斗行动的战役地幅,正面宽达200余公里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