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4时30分,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向苏联发动了侵略战争。 德军企图以“北方”集团军群,歼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苏军,攻占列宁格勒;以“南方”集团军群向基辅方向实施进攻,把乌克兰的苏军主力消灭在第聂伯河以西;以“中央”集团军群,分南、北两路实施钳形攻势,围歼白俄罗斯地区的苏军。战争爆发后,德军以大量航空兵对苏联西部的重要城市、交通枢纽、军事基地以及正在向国境线开进的苏军狂轰滥炸,并在苏军防御纵深内空降伞兵,夺占要地,同时以数千门火炮对苏军的边防哨所、防御工事、通信枢纽和部队集结地域实施猛烈轰击,然后以优势的坦克和摩托化兵团为先导,在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宽约1500km的正面上,发起全线进攻。
1941年6月22日4时30分,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向苏联发动了侵略战争。 德军企图以“北方”集团军群,歼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苏军,攻占列宁格勒;以“南方”集团军群向基辅方向实施进攻,把乌克兰的苏军主力消灭在第聂伯河以西;以“中央”集团军群,分南、北两路实施钳形攻势,围歼白俄罗斯地区的苏军。战争爆发后,德军以大量航空兵对苏联西部的重要城市、交通枢纽、军事基地以及正在向国境线开进的苏军狂轰滥炸,并在苏军防御纵深内空降伞兵,夺占要地,同时以数千门火炮对苏军的边防哨所、防御工事、通信枢纽和部队集结地域实施猛烈轰击,然后以优势的坦克和摩托化兵团为先导,在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宽约1500km的正面上,发起全线进攻。
姆岑斯克伏击战的序曲悄然奏响
9月末,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辖第9、第4、第2集团军和第3、第2坦克集群)分别以1个集团军和1个坦克集群在斯模棱斯克东北、罗斯拉夫利和绍斯特卡三个地区,从北、西和西南三个方向向加里宁城、维亚济马和奥廖尔、图拉方向突击,企图先分割围歼维亚济马地域的苏联加里宁方面军及布良斯克地域的西方方面军和预备队,而后以强大的快速集团从南北两面包围并夺取莫斯科。德军由第2坦克集群(司令 古德里安大将)和第2集团军(司令 魏克斯上将)编成的西南突击集团,在突破了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的防御后,其坦克群于10月2日进至奥廖尔地域,直接危及图拉的安全,并构成了由南面迂回莫斯科的态势。为了阻滞德军进攻,苏军决定将包括独立坦克第4旅在内的几个预备队兵团调集于姆岑斯克地域,阻击敌人。姆岑斯克伏击战的序曲悄然奏响。
10月初,刚刚组建的独立坦克第4旅,驻扎在莫斯科以西60km的库宾卡地域,保护莫斯科 至明斯克沿线的公路和铁路。10月3日,独立坦克第4旅被编入近卫步兵第1军,并奉命于凌晨在旅长米哈伊尔·叶菲莫维奇·卡图科夫上校(后为装甲兵元帅)的指挥下,从莫斯科郊区出发,延铁路运往姆岑斯克。第一梯队于次日到达指定地域,在沿图拉至奥廖尔的公路两侧阻击德军,而其余部队仍在行进之中。
为创造组织防御的有利条件
并阻止德军对转入防御的个分队实施突然袭击,旅长向奥廖尔市方向派出了两支强大的侦察支队:一支由10辆坦克和搭乘坦克的一个步兵连组成(由古谢夫大尉指挥),另一支由8辆坦克和一个步兵连组成( 由布尔达上尉指挥)。傍晚,坦克旅及配属的一个85mm高炮营和空降营全部到达指定地点。当夜,该旅奥廖尔东北5km的宽阔正面上,利用地形构筑防御工事,所有坦克全部进行了设伏伪装。布尔达上尉的侦察群已埋伏在姆岑斯克至奥廖尔公路的一侧。当晚,德军约一个团的纵队(内有炮兵和坦克)。向侦察群的伏击地开进。侦察群在德军进至坦克炮直射距离内开始射击,击毁了德军数辆坦克。然后,侦察群发起冲击,抓获了三名俘虏,缴获装甲输送车一辆及一些作战文件。之后,侦察群返回旅阵地。经审讯俘虏后得知,进攻的德军系古德里安坦克集群的第3师和第4师及一个摩托化师,据此地仅12— 15km。因此,坦克第4旅是在独立方向上于极短时间内组织防御的,而且距己方步兵兵团较远。为此,该旅编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是有建制的摩托化步兵营、反坦克炮兵营和配属的内务人民委员部(简称:NKVD)第34团混成营。第二梯队是坦克第4团,主要用于设伏和反突击。
摩托化步兵营和第34团混成营各连并列展开;每个营加强一个坦克排,坦克占领防御地域侧翼阵地;摩托化步兵营配属由4门45mm反坦克炮。在第一和第二梯队之间,即在伊万 诺夫斯科耶东南3km处,有中型坦克设伏。反坦克火器火力密度每公里正面12个单位,公路 方向反坦克火器火力密度最大,每公里正面达20个单位。
旅建制内的一个37mm高炮营,担任防空任务,主要用于掩护第二梯队和指挥所,使其免受空中突击。同时,该旅向暴露的侧翼派出设伏坦克和配属的步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姆岑斯克坦克战是指1941年6月22日4时30分,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向苏联发动了侵略战争后苏联为了阻滞德军进攻,决定将包括独立坦克第4旅在内的几个预备队兵团调集于姆岑斯克地域,阻击敌人。姆岑斯克伏击战的序曲悄然奏响。
旅长组织战斗的时间极为有限
必须在4小时之内完成战斗准备。因此,旅长在对主要方向上执行掩护奥廖尔——姆岑斯克公路任务的摩托化步兵营和第二梯队的坦克第4团,是在现场下达任务,而对在次要方向上占领防御阵地的内务人民委员部第34团混成营,则利用地图下达任务,尔后再在现场明确任务。坦克第4旅的战斗准备在紧张的进行之中。
德军在进行猛烈的炮火突袭
10月5日晨,德军在进行猛烈的炮火突袭后,以约一个团的兵力,在100多辆坦克的引导下,成纵队由奥廖尔向坦克第4旅的设伏地域开来。当其进入伏击地区后,坦克第4旅突然向其纵队猛烈射击。德军顿时队形大乱,步坦协同失调。苏军则抓住有利时机,发扬火力,击毁坦克11辆、汽车8辆、毙伤步兵若干人,德军被迫慌忙撤退。这一伏击行动,有力地阻止了德军的突进,迫使其退回原出发地。德军的进攻被击退后,坦克第4旅当夜转移到第一军人村地域,在奥廖尔至姆岑斯克公路两侧在此设伏。
展开激战
10月6日晨,坦克第4旅侦察发现,德军约有150辆坦克沿公路向姆岑斯克方向开进。德军接近坦克第4旅防御阵地时,即展开战斗队形,从行进间发起冲击,约50辆坦克突入了苏 军防御阵地。防守在该地的一个反坦克炮兵连与德军坦克展开了激战。反坦克炮一门接 一门被摧毁,德军以为已经突破了苏军防御,便大胆向前推进,未料却进入了坦克第4旅的伏击圈,当即被突然猛烈的火力打得晕头转向、狼狈逃窜。战斗中,仅留布什金上士的一辆坦克,就击毁德军坦克9辆,消灭步兵1个连。经过12小时的激战,坦克第4旅击毁德军坦克43辆,反坦克炮16门,毙伤其官兵约500人。德军被迫后撤约1km,并在一块洼 地内集结。傍晚,近卫“喀秋莎”火箭炮营营长丘马克前来请战,旅长当即命令“喀秋莎”对集结在洼地内的德军进行一次齐射。是夜,“喀秋莎”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道道火龙划破夜空,呼啸着扑向洼地内的德军。德军队形大乱,人车相践,损失惨重。这次伏击战,坦克第4旅仅损失坦克6辆,其中2辆在战场上烧毁,其余4辆运往后方修复, 但摩托化步兵营和反坦克炮兵营损失较大。
重创德军
坦克第4旅在接连以伏击手段重创德军后,于10月6日夜又撤到第一军人村东北新的防御 地区,协同空降第201师和坦克第11旅继续抗击德军坦克的冲击。7—8日,德军以小股兵 力进行战斗侦察。此时,坦克第4旅在新的防御地带已严阵以待。
德军出动轰炸机
10月9日,德军出动轰炸机,对坦克第4旅的防御阵地狂轰滥炸。坦克第4旅以准确火力击 落敌机5架。尔后,德军坦克引导约一个团的步兵,向坦克第4旅的防御阵地中段和左翼发动攻击,遭到摩托化步兵营、独立营和混成营的顽强足迹。德军见正面攻击不成,便企图迂回,但遭到该旅隐蔽配置于翼侧,并经精心伪装的伏击坦克和坦克预备队的突击。在战斗中,拉夫托普洛大尉虽负伤,但仍坚持指挥坦克营,持续战斗8小时之久。该营拉夫中尉的坦克击毁德军坦克16辆。在这一回合较量中,德军损失坦克33辆、反坦克炮数十门和约两个营的步兵。
德军占领了姆岑斯克
10月9日夜,坦克第4旅奉近卫步兵第1军军长军长列柳申科少将的命令,在姆岑斯克南郊附近占领了新的防 御地区。德军向其左翼迂回,因兵力悬殊,独立营未能组织德军的进攻,德军占领了姆岑斯克。10月11日晨,坦克第4旅和配属分队撤至奥普图哈河北岸,作为军前进部队的第二梯队。直到此时,他们才得到宝贵的休整和喘息机会。
坦克第4旅在姆岑斯克地域的8昼夜阻击战斗中,先后6次变换阵地,以伏击和短促出击的方法,协同其他部队阻击了德军两个坦克师和一个摩托化步兵师的进攻,先后共击毁德军坦克133辆、火炮49门,飞机8架、弹药车15辆、迫击炮6门,歼灭步兵约一个团,阻止了德军的突进,缓解了莫斯科方向的压力。
坦克第4旅官兵在姆岑斯克地域所取得的战果与所显示的英勇、机智、灵活、顽强的战斗精神,赢得了苏联人民的尊敬。10月2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该旅32名官兵苏联英雄称号和奖章,独立坦克第4旅也被改编为近卫坦克第1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941年6月22日4时30分,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向苏联发动了侵略战争。 德军企图以“北方”集团军群,歼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苏军,攻占列宁格勒;以“南方”集团军群向基辅方向实施进攻,把乌克兰的苏军主力消灭在第聂伯河以西;以“中央”集团军群,分南、北两路实施钳形攻势,围歼白俄罗斯地区的苏军。战争爆发后,德军以大量航空兵对苏联西部的重要城市、交通枢纽、军事基地以及正在向国境线开进的苏军狂轰滥炸,并在苏军防御纵深内空降伞兵,夺占要地,同时以数千门火炮对苏军的边防哨所、防御工事、通信枢纽和部队集结地域实施猛烈轰击,然后以优势的坦克和摩托化兵团为先导,在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宽约1500km的正面上,发起全线进攻。
1941年9月末,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辖第9、第4、第2集团军和第3、第2坦克集群)分别以1个集团军和1个坦克集群在斯模棱斯克东北、罗斯拉夫利和绍斯特卡三个地区,从北、西和西南三个方向向加里宁城、维亚济马和奥廖尔、图拉方向突击,企图先分割围歼维亚济马地域的苏联加里宁方面军及布良斯克地域的西方方面军和预备队,而后以强大的快速集团从南北两面包围并夺取莫斯科。
当晚,德军约一个团的纵队(内有炮兵和坦克)。向侦察群的伏击地开进,侦察群在德军进至坦克炮直射距离内开始射击,击毁了德军数辆坦克。然后,侦察群发起冲击,抓获了三名俘虏,缴获装甲输送车一辆及一些作战文件。之后,侦察群返回旅阵地。经审讯俘虏后得知,进攻的德军系古德里安坦克集群的第3师和第4师及一个摩托化师,据此地仅12— 15km。因此,坦克第4旅是在独立方向上于极短时间内组织防御的,而且距己方步兵兵团较远。为此,该旅编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是有建制的摩托化步兵营、反坦克炮兵营和配属的内务人民委员部第34团混成营。第二梯队是坦克第4团,主要用于设伏和反突击。
摩托化步兵营和第34团混成营各连并列展开;每个营加强一个坦克排,坦克占领防御地域侧翼阵地;摩托化步兵营配属由4门45mm反坦克炮。在第一和第二梯队之间,即在伊万诺夫斯科耶东南3km处,有中型坦克设伏。反坦克火器火力密度每公里正面12个单位,公路 方向反坦克火器火力密度最大,每公里正面达20个单位。旅建制内的一个37mm高炮营,担任防空任务,主要用于掩护第二梯队和指挥所,使其免受空中突击。同时,该旅向暴露的侧翼派出设伏坦克和配属的步兵。
10月5日晨,德军在进行猛烈的炮火突袭后,以约一个团的兵力,在100多辆坦克的引导下,成纵队由奥廖尔向坦克第4旅的设伏地域开来。当其进入伏击地区后,坦克第4旅突然向其纵队猛烈射击。德军顿时队形大乱,步坦协同失调。苏军则抓住有利时机,发扬火力,击毁坦克11辆、汽车8辆、毙伤步兵若干人,德军被迫慌忙撤退。10月6日晨,坦克第4旅侦察发现,德军约有150辆坦克沿公路向姆岑斯克方向开进。德军接近坦克第4旅防御阵地时,即展开战斗队形,从行进间发起冲击,约50辆坦克突入了苏 军防御阵地。防守在该地的一个反坦克炮兵连与德军坦克展开了激战。反坦克炮一门接 一门被摧毁,德军以为已经突破了苏军防御,便大胆向前推进,未料却进入了坦克第4旅的伏击圈,当即被突然猛烈的火力打得晕头转向、狼狈逃窜。
战斗中,仅苏军的一辆坦克,就击毁德军坦克9辆,消灭步兵1个连。经过12小时的激战,坦克第4旅击毁德军坦克43辆,反坦克炮16门,毙伤其官兵约500人。德军被迫后撤约1km,并在一块洼 地内集结。傍晚,近卫“喀秋莎”火箭炮营营”对集结在洼地内的德军进行一次齐射。德军队形大乱,人车相践,损失惨重。这次伏击战,坦克第4旅仅损失坦克6辆,其中2辆在战场上烧毁,其余4辆运往后方修复, 但摩托化步兵营和反坦克炮兵营损失较大。
10月9日,德军出动轰炸机,对坦克第4旅的防御阵地狂轰滥炸。坦克第4旅以准确火力击 落敌机5架。尔后,德军坦克引导约一个团的步兵,向坦克第4旅的防御阵地中段和左翼发动攻击,遭到摩托化步兵营、独立营和混成营的顽强足迹。德军见正面攻击不成,便企图迂回,但遭到该旅隐蔽配置于翼侧,并经精心伪装的伏击坦克和坦克预备队的突击。在战斗中,拉夫托普洛大尉虽负伤,但仍坚持指挥坦克营,持续战斗8小时之久。该营拉夫中尉的坦克击毁德军坦克16辆。在这一回合较量中,德军损失坦克33辆、反坦克炮数十门和约两个营的步兵。
10月9日夜,坦克第4旅在姆岑斯克南郊附近占领了新的防 御地区。德军向其左翼迂回,因兵力悬殊,独立营未能阻止德军的进攻,德军占领了姆岑斯克。
姆岑斯克坦克战苏军的坦克第4旅在姆岑斯克地域的8昼夜阻击战斗中,先后6次变换阵地,以伏击和短促出击的方法,协同其他部队阻击了德军两个坦克师和一个摩托化步兵师的进攻,先后共击毁德军坦克133辆、火炮49门,飞机8架、弹药车15辆、迫击炮6门,歼灭步兵约一个团,阻止了德军的突进,缓解了莫斯科方向的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1941年的姆岑斯克之战是二战早期的一场著名坦克战。从这场战斗之后,T-34坦克声名鹊起,从此德国人患上“T-34坦克恐惧症”。当然,一场战斗的胜负手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如果技术优势的任何种类的武器是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那么必须是一种压倒性的优势。然而,1941年时代的T-34坦克并非一种拥有压倒性优势的武器,那么德国人的T-34坦克恐惧症如何产生的?病因看上去似乎很简单。
1941年参加入侵苏联的德国三号坦克
总所周知,最大的恐惧来源于未知。此时,苏军的新式26吨,44吨,52吨坦克成了未知的幽灵。由于获得的情报有限,面对三种不同的坦克,在战场上德军士兵并不能分清楚具体型号。他们只知道苏联人使用“T”来命名他们的坦克,但是对于每种坦克的情况一无所知。这就是为何他们把BT系列的坦克统称“克里斯蒂”坦克,以及对KV坦克很少能辨认正确。基于这样的情况,重型坦克经常被辨认为T-34坦克,随着战争进程,这种说法流传更广。这些坦克在1941年被说成“重型”或者“新式”,之后德军士兵把它们统统认成T-34坦克。这才是T-34坦克恐惧症的真正起因。而古德里安在T-34坦克造神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里我们必须详细看看他的回忆录。
T-34恐惧症的最大推手-古德里安
说到苏军新型坦克的技术优势,古德里安写道:“第4装甲师在姆岑斯克以南遭到俄军坦克袭击,情况一度危急。俄国的T-34坦克第一次全面展示了其性能优势,给第4装甲师造成重大损失,并迫使我军暂时放弃迅速夺占图拉的企图。”这看起来挺令人悲哀的,不过这段描述与事实完全不沾边,第4装甲师并未遭遇大规模的苏军坦克部队,只遭到了一些有限的反击。况且,这些对抗也发生在姆岑斯克西南而非南面。这并非德军首次见识苏军新式坦克的技术优势,早在1941年6月底、7月初期间,德军就已经与苏军新型坦克有过多次交锋,其技术特征也已经为德军最高层所知晓。古德里安关于第4装甲师蒙受“重大损失”的陈述也是信口胡说,而他提出的德军无法快速夺占图拉的原因更是毫无根据的。由于上级的命令和恶劣天气与补给缺乏,德军未能快速袭占图拉,这与苏军坦克的行动并无太大关系。与上述陈述自相矛盾的是,随后古德里安也在其回忆录中提到,恶劣天气和补给缺乏在阻止德军行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即便他依旧对实际战术态势三缄其口)。
德国人并分不清KV1坦克和T-34坦克的区别
深入审视《闪击英雄》一书,我们能读到关于T-34坦克对第4装甲师进行“大屠杀”的描述:“四号坦克的短身管75毫米炮只能击穿其(T-34坦克)薄弱的后部装甲,摧毁发动机……战场上仍散布着俄德双方损毁的坦克,而俄国人的损失要远小于我军。”古德里安继续写道:“(在姆岑斯克)俄国人投入了大批T-34坦克,给我军装甲战斗车辆造成重大损失,此前我们一直占据着装备优势,此时,俄国人夺回了优势。”古德里安的这些描述同样与事实相去甚远。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10月11日德军在姆岑斯克没有损失坦克,并宣称其打瘫了11辆苏军新型坦克。至于古德里安曾亲自检视其战场的10月6日战斗,情况也一样,此战中德军的损失为10辆坦克毁伤,而苏军的损失为12辆坦克全毁。由此可见,“俄国人的损失要远小于德军”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德军主力四号坦克
在技术方面,古德里安也弄错了,德国人在战前或姆岑斯克之战时并没有坦克优势。我们只能说1941年春,三号或四号坦克优于西欧其他坦克设计(这一点仍存在争议),而此时德国人已经知道苏联拥有比他们更强大的坦克——当1941年6月底T-34坦克和KV坦克出现在德军士兵眼中时,这一推测最终得到了证实。古德里安也承认这一点,这样一来,其著作中就又多了一处自相矛盾的地方。
第4坦克旅旅长卡图科夫战时留影
不过对于古德里安的上述陈述,其核心要义在于四号坦克对抗T-34坦克的可行性。古德里安明确指出了T-34坦克的一个弱点——后部,而这一点恰好是问题的关键。当时T-34坦克的车体侧面和后部装甲厚度均为40毫米,侧上装甲倾斜角40度,后上装甲倾斜角48度,实际上,后部装甲比侧装甲从等效值来说还厚了6毫米。只有底盘两侧的45毫米装甲板是垂直布置的。
对于T-34坦克的评价也是战后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那么古德里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很显然,这位德国将军并不是在描述T-34坦克的技术特点,而是——KV重型坦克的特点!KV坦克的正面和侧面装甲厚度为110-75毫米,后部为60毫米厚,倾斜角也不大,这种重型坦克的弱点正好在后部。正如我们所知,卡图科夫的第4坦克旅装备有T-34坦克和KV坦克,根据当时的战术,通常由重型坦克来打头阵,以吸引德军的火力。古德里安书中所描述的苏联新型坦克,更有可能是KV坦克,他们的侧面装甲比T-34坦克更厚,使得德军袭击侧面的行动更难奏效。KV坦克的侧装甲是如此厚重,以至于短身管75毫米炮发射的Gr. 38 HL/B破甲弹在任何距离上都难以将其击穿。相比之下,T-34坦克侧装甲的等效厚度仅为45-53毫米,命中角度合适时是有可能被Gr. 38 HL/B破甲弹击穿的。只有破甲威力增加了25毫米的HL/C破甲弹才能有效对付KV厚重的侧装甲。
姆岑斯克附近被摧毁的T34坦克
古德里安造访姆岑斯克战场期间发生了一系列事件,直接催生了T-34坦克的神话。关于这些事件,古德里安如此描述:“一份提交给集团军群指挥机关的报告提到了我们遭遇的新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我解释了T-34坦克相对我军四号坦克的优势,并指出了这些情况对我方坦克未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在报告结尾,我请求上级向我部所在的前线派遣一个包括陆军、军备部、坦克设计师和坦克生产相关厂商代表在内的委员会……我还要求立即投产足以击穿T-34坦克装甲的重型反坦克炮。该委员会于11月20日抵达前线。”假设古德里安的这份报告确实存在,不过它从未被找到过。但可以肯定的是,古德里安所谓的“报告”,其内容实际上是第4装甲师师长朗格曼将军相关报告的总结或复述。按照公文流转的一般流程,像朗格曼这样的师指挥官不可能直接向集团军群参谋部提交报告,他的报告得先让其直接上级第24装甲军军长盖尔将军知悉,获得军长批准后才能送到古德里安手里。朗格曼师长于10月22日提交了报告,之后又经由古德里安呈报给上级。这个委员会最早于11月18日抵达前线,来听取前线将领们的意见,按正常的流程来看,这个速度可算非常之快了。
姆岑斯克一役中声名大噪的T34坦克
委员会的专家们到达战场后,就立即被古德里安灌输了他的那一套理论。如同其回忆录中所述,这位坦克名将向专家们直言德国坦克已丧失优势,他还不忘向客人们大谈德国坦克是如何“在遍布泥泞的道路和战场上举步维艰”,并据此要求“(未来的新型坦克)必须在任何季节都具备良好的道路和越野机动能力”——要不是时间太过匆忙,这位将军没准还会要求新型坦克具备飞行能力。
姆岑斯克之战的英雄卡图科夫
在说明敌军新型坦克的优势时,古德里安强调“俄军44吨和52吨(这显然是指KV坦克)重型坦克在炮塔前部装有一门76.2毫米火炮和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炮塔后部也装有一挺7.62毫米机枪(这依然是指KV坦克)……车体装甲厚80毫米,炮塔装甲厚100毫米(还是指KV坦克)。其倾斜装甲能导致88毫米高炮的炮弹跳飞(这倒可能是T-34坦克)”。“这些坦克的速度比我军三号和四号坦克更快(这里才是T-34坦克)”。由此可见,这位德国名将显然把T-34坦克和KV坦克搞混了,而他自己还弄不明白这个事实。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造成德国人T-34坦克恐惧症的根本原因是德国将军们对苏军新式坦克的了解知之甚少,从而心生恐惧,并且在全军自上而下传染开来。而古德里安本人的种种作为更增加这一谣言的可信度。以上2点使得T-34坦克恐惧症出现并且迅速蔓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坦克第4旅在姆岑斯克地域阻击德军进攻的战斗中,多次以伏击手段出色完成了战斗任务 。德军虽占领了姆岑斯克地域,但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也没能打通通往图拉、逼近莫斯科的通道。坦克第4旅在姆岑斯克地域顽强阻击德军的战斗行动,为苏军在莫斯科会战中由防御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