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从春秋走到了战国阶段,韩魏赵齐楚燕秦这七个国家成为历史大舞台的主角。不过,除了以上七个大国外,鲁国、卫国、郑国、越国等国家也曾在战国的舞台上亮相。尤其是地处中原的宋国,更是成为大国争抢的焦点。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从宋康王说起,也要从宋康王终结。
宋康王也被称为宋王偃、宋献王,是宋剔成君的弟弟。在宋剔成君二十七年,宋康王以武力取得宋国君主之位,并在即位十一年后自立为王。对于宋王偃这个人,历朝历代的儒生和史学家将其树立为君主的反面例子,比如射天笞地、夺人发妻、射杀谏臣等事迹来印证宋王偃的“桀宋”恶名。不过,在亚圣孟子看来,经过两次进入宋国后,发现宋王偃实行的是仁政,所谓“重礼爱民,德泽天下”。两种矛盾的观点下,至少能说明宋王偃应当是个个性张扬、富有反传统意识的君主。
宋王偃继承了殷商先辈的传统,对于武力非常推崇。在驱逐了宋剔成君后,宋王偃成为宋国的最后一代国君。宋王偃尝试学习赵武灵王,将国君之位禅让给太子,然后自己做太上皇。当然,后来他又把太子给驱逐了,自己继续当大王。在练出了十万精锐军队后,宋王偃决定将拳头挥舞到周边国家身上。在这一点上,宋王偃和仁义宋襄公可谓两个极端。在武力决定一切的指导方针下,宋国两次帮助齐国进攻魏国。在齐、魏、韩三国大军联合讨伐楚国的时候,宋国趁机拿下了楚国三百里的土地。之后,东征齐国,获得五个城池,再西进魏国,占领两个城池。通过剪灭滕、薛等残留诸侯,将宋国领土深入到今天的山东省南部地区。
这个时候,宋国的领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统治区域包含如今的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省份的部分地区,从而成为方圆八百里的强国。尽管在面积上略低于九百里的韩国,但是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宋国都要盖过韩国一头,所以有着“五千乘劲宋”的称呼。对于这位战国第八强国,秦国起初采取了拉拢态度,希望借助于宋国来牵制齐国、楚国等国家。由此,秦国、赵国、宋国在战略上结成了同盟,与此相对应的齐国、韩国、魏国则走到了一起。从中可以看出,在战国中期,宋国一定程度上成为左右战国格局的重要力量。
齐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诸侯国,在春秋时称国霸,在战国时又是七雄之一,为何灭区区一个宋国会打得如此艰难?几次三番受阻,且灭国之后还造成自己过大的损耗,以致后来被五国围攻几近亡国。为何区区一个宋国能把齐国拖累至此?宋灭齐之战为何会打得如此艰难?
公元前286年,齐国发兵灭宋。但是在这一次战争之前,齐国为攻宋费了很大的劲。
宋国为何为引起诸侯觊觎呢?因为在战国时期,宋国拥有一座工商业大城陶。而且当时的宋国内政不稳,外政不修,这就让觊觎宋的齐、秦有了可乘之机。
当时的宋王偃在打败剔成君自立后,对内实行暴政,国民苦不堪言,对外又嚣张不知收敛,灭了滕、薛,并楚淮北地,齐国便趁机出兵灭宋,以方便以后向中原扩张,却被秦国阻拦了。
宋国这块地,谁都知道是块肥肉,但是谁也没有那个能力可以强势出击,但是齐国不甘心,在苏秦的建议下,齐王去帝号,与赵国会盟,联合了赵之后,齐国才有了底气在公元前288年发兵攻宋,这一次夺走了宋国从楚国手中夺走的淮北之地。
公元前287年,齐国于韩、赵、魏、燕联合出兵攻秦,同时攻打宋国平陵。公元前286年,齐国派苏秦游说秦国,连秦以攻宋,这一次宋派人向楚求救,楚国虽然答应了,但是暗地里确实想让齐国与宋国两败俱伤。然而宋国则因为君主保证,民心离散,根本就没好好守城,于是齐军迅速破城,宋王出逃后死于温。
齐国三次发兵终于灭掉了宋国,宋国虽然实力强大,但是当时的强国并不是只有齐国一个,所以在大家都想得到宋地时,齐国出兵势必会受到阻碍,所以这场齐灭宋之战才打得异常得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春秋末年,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
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全都保存下来。秦 、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但战国初期,齐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势衰。公元前306年,楚灭越。
战国中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最初,魏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赵、韩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秦、齐成为西、东两大强国。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和马陵之战(前341)中两次负于齐国,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新兴诸侯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东西两大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赵灭中山。国力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次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激战,秦大败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战国时期,宋拥有工商业大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引起齐、秦等国的觊觎之心。而宋王偃在杀其君易成自立后,对外灭滕、薛,并楚淮北地,对内行暴政,使国内动荡不安,陷于困境,给齐、秦以可乘之机。齐欲灭宋以利于向中原扩张,却遭到秦的干涉,齐湣王纳策士苏秦之议,去帝号,并与赵会于阿(今阳谷东北),于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攻宋,取其淮北地;次年,又与韩、赵、魏、燕合纵攻秦,同时出兵攻宋平陵(今定陶东北)。二十九年,齐以主张联秦的韩珉为相,苏秦又赴秦为齐游说,齐随即发动第三次攻宋,宋派臧子向楚求救,楚阳许之而阴欲齐、宋两败。宋民久苦于"桀宋"虐政,民心离散,城池不守。齐军得以迅速攻破宋城,宋王偃逃至魏,死于温(今河南温县西)。齐虽占有宋地,但因连年用兵南方,造成北部防御空虚,国力损耗过大,且诸侯不容齐国之强,以致危机四伏,终于引发两年后五国合纵破齐。
背景
前329年,戴偃以武力取得宋国君主之位,其兄宋剔成君逃亡至齐国。
前318年,戴偃自立为王。 其後,宋王偃向东讨伐齐国,攻取五城。向南击败楚军,拓地三百馀里,向西战败魏军,攻取二城,自始与齐、魏、楚结怨。宋康王又攻灭滕国、讨伐薛国,国力达至顶峰,被称为「五千乘之劲宋」。但是,宋王偃为人暴虐骄纵,盛血囊而射天以示威服鬼神、为人嗜酒好色,射杀劝谏他的大臣,诸侯皆称他为「桀宋」。齐湣王欲灭宋国以利於向中原扩张,却遭到秦国的干涉。
战争过程
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湣王派遣将军韩聂举兵攻灭宋国,宋国人民长久苦於"桀宋"的虐政,民心离散,遂至城池不守。齐军得以迅速攻破宋国都城。宋王偃出亡,死在魏国的温邑(今河南省温县)。
影响
齐灭宋之战标志着齐国的兴盛的顶峯。齐国因亡宋不仅加剧齐同秦、赵的矛盾,也对韩、魏、楚形成严重威胁,因此导致齐与各国矛盾异常尖锐。燕国利用这种形势,积极活动,终於和各国结成攻齐联盟,於前284年燕国上将军乐毅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军队攻打齐国,在济西之战大败齐军主力, 攻取了齐国七十馀城,只剩下莒和即墨,齐国近乎亡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齐灭宋之战标志着齐国的兴盛的顶峯。齐国因亡宋不仅加剧齐同秦、赵的矛盾,也对韩、魏、楚形成严重威胁,因此导致齐与各国矛盾异常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