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萨法隆格海战是美、日海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中的重大海战之一。美军在雷达指引下开火,击沉日驱逐舰1 艘。日舰以发射鱼雷进行还击,20分钟后即撤离战区。美军3 艘巡洋舰受创,1 艘巡洋舰被击沉。日军虽以弱胜强,但增援瓜岛的企图再度受挫。
日军自1942年11月中旬的攻势失利以来,完全处于守势。航空母舰奉命回国修理,其它主要舰只也调离所罗门海区。仅留少量驱逐舰由田中海军少将组织偷渡。美军在以前几次海战中损失较大,决定调整建制,成立第67特混编队,主要任务仍是保障己方的海上运输和阻止对方向瓜岛运送援兵和物资。
日军在瓜岛以北海战中遭到巨大失败,日军大本营仍不甘心,从11月起不断加强南太平洋地区的兵力,在拉包尔成立第8方面军,由今村均中将任司令,下辖第17军和第18军,第17军负责所罗门群岛方面作战,第18军负责新几内亚方面作战,并从本土调来了第6飞行师团加强第17军,决定以陆海军协同行动,先压制所罗门群岛方面的美军航空兵力,再运送部队和补给上岛,然后夺回瓜岛。11月26日起对东南前线行使全面指挥权的今村要求瓜岛的部队坚决顶住美军的反击,坚守现有阵地,坚持到援军到达。
瓜岛上的日军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美军的反击,而是饥饿,日本海军由于在瓜岛以北海战中惨重损失,山本不愿再派出大型军舰进入瓜岛海域,只使用驱逐舰采取夜间偷运的“东京特快”运输方式,运送的补给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实际供应量只能维持标准定量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由于长期补给不足,岛上官兵体力消耗殆尽,食品的极度匮乏,甚至连蚊子都成为日军的美味佳肴,岛上热带疾病流行,伤病员因为缺乏药品,大量死亡,更是加剧了日军的非战斗减员,每天因为病饿而死的人,多达百人。照此发展下去,不需美军发动进攻,日军就将会被饥饿和疾病所消灭,为了维持岛上部队的战斗力,日军竭尽全力确保物资供应。
11月下旬,日军第8舰队发明并实验了“铁桶运输”,也就是把粮食、药品等物资装入铁桶,但只装一半,以使铁桶能够在水中浮起,然后进行密封,用绳索连接,固定在舰艇的甲板上,在指定海域投入水中,利用潮汐漂向瓜岛,再由岛上的部队用小艇回收。自11月25日至30日,日军每天派出一艘潜艇,进行这种运输,虽然都取得了成功,但运载量十分有限,仍然不能满足岛上部队的需要。鉴于这种情况,日军决定组织一支驱逐舰部队来执行“铁桶运输”,这支驱逐舰编队由6艘驱逐舰担任运输任务,共运载了1100个铁桶和少量部队,2艘驱逐舰负责直接掩护,由田中海军少将指挥,11月29日二十二时三十分从肖特兰岛起航,为了避开美军的空中侦察,田中绕道先向爪哇群岛航行,再经圣依萨贝尔岛以东前往瓜岛。
此时美军的情况已大大改观,亨德森机场已经拥有两条战斗机跑道和一条轰炸机跑道,“仙人掌航空队”的实力也上升到120架飞机。美国海军尽管在多次海战中损失较大,但由于修复和新建成的军舰大量服役而迅速得到补充,因此哈尔西对其所指挥的舰艇部队的编制与部署进行了调整,以“企业”号和“萨拉托加”号航母为核心组成两个航母特混编队,以“华盛顿”号、“北卡罗来纳”号和“印第安那”号三艘战列舰为主组成战列舰编队,另外两艘战列舰“马里兰”号和“科罗拉多”号则在斐济作为后援,待命参战。新建成的“阿尔塔马哈”号和“纳索”号护航航母,负责向新喀里多尼亚岛和圣埃斯皮里图岛运送飞机。最后以5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组成第67特混编队,主要对付日军可能的增援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日军自1942年11月中旬的攻势失利以来,完全处于守势。航空母舰奉命回国修理,其它主要舰只也调离所罗门海区。仅留少量驱逐舰由田中海军少将组织偷渡。美军在以前几次海战中损失较大,决定调整建制,成立第67特混编队,主要任务仍是保障己方的海上运输和阻止对方向瓜岛运送援兵和物资。
日军在瓜岛以北海战中遭到巨大失败,日军大本营仍不甘心,从11月起不断加强南太平洋地区的兵力,在拉包尔成立第8方面军,由今村均中将任司令,下辖第17军和第18军,第17军负责所罗门群岛方面作战,第18军负责新几内亚方面作战,并从本土调来了第6飞行师团加强第17军,决定以陆海军协同行动,先压制所罗门群岛方面的美军航空兵力,再运送部队和补给上岛,然后夺回瓜岛。11月26日起对东南前线行使全面指挥权的今村要求瓜岛的部队坚决顶住美军的反击,坚守现有阵地,坚持到援军到达。
瓜岛上的日军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美军的反击,而是饥饿,日本海军由于在瓜岛以北海战中惨重损失,山本不愿再派出大型军舰进入瓜岛海域,只使用驱逐舰采取夜间偷运的“东京特快”运输方式,运送的补给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实际供应量只能维持标准定量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由于长期补给不足,岛上官兵体力消耗殆尽,食品的极度匮乏,甚至连蚊子都成为日军的美味佳肴,岛上热带疾病流行,伤病员因为缺乏药品,大量死亡,更是加剧了日军的非战斗减员,每天因为病饿而死的人,多达百人。照此发展下去,不需美军发动进攻,日军就将会被饥饿和疾病所消灭,为了维持岛上部队的战斗力,日军竭尽全力确保物资供应。
11月下旬,日军第8舰队发明并实验了“铁桶运输”,也就是把粮食、药品等物资装入铁桶,但只装一半,以使铁桶能够在水中浮起,然后进行密封,用绳索连接,固定在舰艇的甲板上,在指定海域投入水中,利用潮汐漂向瓜岛,再由岛上的部队用小艇回收。自11月25日至30日,日军每天派出一艘潜艇,进行这种运输,虽然都取得了成功,但运载量十分有限,仍然不能满足岛上部队的需要。鉴于这种情况,日军决定组织一支驱逐舰部队来执行“铁桶运输”,这支驱逐舰编队由6艘驱逐舰担任运输任务,共运载了1100个铁桶和少量部队,2艘驱逐舰负责直接掩护,由田中海军少将指挥,11月29日二十二时三十分从肖特兰岛起航,为了避开美军的空中侦察,田中绕道先向爪哇群岛航行,再经圣依萨贝尔岛以东前往瓜岛。
此时美军的情况已大大改观,亨德森机场已经拥有两条战斗机跑道和一条轰炸机跑道,“仙人掌航空队”的实力也上升到120架飞机。美国海军尽管在多次海战中损失较大,但由于修复和新建成的军舰大量服役而迅速得到补充,因此哈尔西对其所指挥的舰艇部队的编制与部署进行了调整,以“企业”号和“萨拉托加”号航母为核心组成两个航母特混编队,以“华盛顿”号、“北卡罗来纳”号和“印第安那”号三艘战列舰为主组成战列舰编队,另外两艘战列舰“马里兰”号和“科罗拉多”号则在斐济作为后援,待命参战。新建成的“阿尔塔马哈”号和“纳索”号护航航母,负责向新喀里多尼亚岛和圣埃斯皮里图岛运送飞机。最后以5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组成第67特混编队,主要对付日军可能的增援行动。
虽然日军取得了塔萨法隆格海战的胜利,但瓜岛上的日军由于补给匮乏处境越来越困难,12月3日,第8舰队司令三川又派10艘驱逐舰装载1500个铁桶,执行运输任务,这支驱逐舰编队在途中只遭到两次空袭,而且没有损失,于当天深夜将全部铁桶投放到塔萨法隆格附近海域,但瓜岛日军只得到310个,其余大多被美机在次日击沉。12月7日,日军再派出11艘驱逐舰进行铁桶运输,途中遭到美军飞机和鱼雷艇的阻击,未能到达瓜岛就被迫返航。12月11日,塔萨法隆格海战的胜利者田中再次率领10艘驱逐舰进行铁桶运输,投放了1200个铁桶后,在返航途中遭到美军鱼雷艇的攻击,旗舰“照月”号被一条鱼雷击中,弹药舱爆炸而沉没,田中负伤落水,和舰长等17名军官、139名水兵游上瓜岛。而瓜岛日军仅捞起220个铁桶。经过这些努力,日本海军感到对瓜岛陆军的支援已经是力不从心了,而陆军仍不愿正视现实,还想尽一切努力来挽回败局。今村决定在1943年1月将第6和第51师团投入瓜岛,2月中旬发起总攻,一举夺回瓜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1942年11月,日军向瓜达尔卡纳尔岛提供大规模增援的企图一再受挫后,决定派遣一支由8 艘驱逐舰组成的编队,直接拖着装满补给品的圆桶向瓜岛进发。
11月29日,田中率8 艘驱逐舰,满载给养由布印出航,恰在这时,美军第67特混编队也从圣埃斯皮里图启航。双方的前进方向都是瓜岛。
30日21时许,双方沿瓜岛海岸从南北两个方向驶进铁底湾。日舰编队在塔萨法隆格(Tassafaronga)岬遭美舰编队(5 艘巡洋舰、6 艘驱逐舰)阻击。临战前,美军变换队形,仍把5 艘巡洋舰和6 艘驱逐舰编成单纵队接敌。接敌后,美军在雷达指引下向日舰开火,击沉日驱逐舰1 艘。由于美舰鱼贯而行,航向、速度不变,便于日舰鱼雷齐射。结果,美军的5 艘巡洋舰有4 艘被鱼雷命中,其中1 艘沉没。交战后,日军驱逐舰一面战斗,一面卸载,除1 艘被击沉外,其它均完成输送任务后撤离战区,返回基地。
塔萨法隆格海战,是日美双方为争夺瓜岛而进行的第六次较大规模的海战,也是最后一次,美军兵力占有较大优势,以5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迎击日军的8艘驱逐舰,而且事先得到情报,专程前来截击,又装备有新型雷达,在战斗中也是先敌发现,可谓一切都占据上风,却在战斗中败给日军。
塔萨法隆格海战中,日军田中少将指挥果断,处置得当,取得了以劣胜优的战果,还顺利完成了铁桶运输的任务。但一次海战的胜利,仅仅是战术上的,局部的胜利,美军可以凭借其巨大的工业能力,迅速弥补损失的舰艇,日军虽以弱胜强,但瓜岛上的被动局面,丝毫没有改变,增援瓜岛的企图再度受挫。
美军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临战指挥上的失误,一方面战术呆板,发现日舰后,没有及时派出前卫驱逐舰实施鱼雷攻击,以打乱日军队形,巡洋舰再以舰炮火力予以支援,而是将驱逐舰束缚在巡洋舰队列中,没有能发挥驱逐舰应有的作用,也使巡洋舰遭到了巨大损失;另一方面指挥犹豫,当美军二十一时零六分发现日舰到二十一时二十分进行攻击,足足耽搁了十四分钟,把装备新型雷达所带来的优势在犹豫不决中丧失掉了,如果美军能派装备新型雷达的驱逐舰前出,进行早期警戒,就能更早发现日军,提供足够的预警时间,然后立即组织前卫驱逐舰实施鱼雷攻击,就可以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所以赖特的指挥上的多处错误,是造成海战失利的主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日、美两军自1942年8月开始争夺南太平洋的瓜达尔卡纳尔岛,至同年11月,日军被迫转入守势,航空母舰部队撤离南太平洋,巡洋舰以上大型舰只不再进入瓜达尔卡纳尔海域。这时,战场上的制空、制海权已基本转入美军手中,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日军陷入严重困境,饥饿成了他们的最大威胁。为此,日东南前线部队倾注全力对岛上部队进行补给。首先是每天派出1艘潜艇,以浮桶运送所需物品。其方法是:把粮食医药等物装入铁桶(约半量),加以密封,以绳索连接起来,载于甲板上,潜艇抵达指定水域后,将其投于水中;浮桶上浮后由守岛部队派出汽艇将其拖至岸边捞起。然而,潜艇的运载量有限,远不能满足前线的需要。于是,驻腊包尔的日军指挥部11月28日决定,再以驱逐舰加强输送。1支由8艘驱逐舰组成的编队,装载1100个浮桶和少量陆军部队,在田中海军少将指挥下,29日22时30分从肖特兰岛启航。
美方的形势迅速好转。到11月底,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已有两条战斗机跑道和1条轰炸机跑道,可以进驻“飞行堡垒”式重轰炸机,机场上的各种飞机已增至120余架。美国新造的和修复的舰只也源源开来,使其南太平洋的舰艇部队得到了很大加强。除组成两支航母特混编队和1支战列舰特混编队外,为了切断日军的补给线,还组建了第67特混编队。29日傍晚,美南太平洋地区司令哈尔西接到日驱逐舰在肖特兰岛集结并准备南下的报告后,立即命令刚刚到任的赖特海军少将率第67特混编队出航,前往瓜达尔卡纳尔海域阻止日军的增援行动。
29日深夜,美第67特混编队驶离圣埃斯皮里图岛。为能赶在日军之前,赖特选择一条最短的航线,经圣克里斯托巴尔岛以东向“铁底湾”急进。30日黄昏,驶至瓜达尔卡纳尔岛东南海域时,其航行序列是:“明尼阿波利斯”号、“新奥尔良”号、“彭萨科拉”号、“檀香山”号、“诺思安普敦”号5艘巡洋舰居中,“弗莱彻”号、“珀金斯”号、“莫利”号、“德雷顿”号4艘驱逐舰为前卫,“拉姆森”号、“拉德纳”号2艘驱逐舰为后卫,一律成单纵队。日增援编队这时虽已迫近,但美方并未发现。它的5艘巡洋舰都配有水上飞机,不但未用来进行临战侦察,反而为了避免炮战时中弹起火,将这5架飞机派往图拉吉港去待命。
日增援编队为了避开美机的侦察,不惜绕道而行。从肖特兰岛出航后,首先向东偏北航行,进至翁通爪哇群岛以东急转南下。30日下午,田中增援编队行至圣伊萨贝尔岛东北海域变成双纵队;入夜后,按“高波”号、“江风”号、“凉风”号、“长波”号、“卷波”号、“阳炎”号、“黑潮”号和“亲潮”号的顺序,列成单纵队,各舰之间的距离为600米,向瓜达尔卡纳尔岛方向疾驰。在进入“铁底湾”之前,田中派“高波”号先行,担任前方警戒,令其他各舰将航速减为21节。进至瓜达尔卡纳尔岛的塔萨法隆格附近后,各舰除鱼雷部门外,其他舰员都在准备投放装有粮食等物的浮桶,航速减至12节。正当这时,“高波”号舰长报告:发现目标,方位100度。接着,其他日舰也先后发现了美舰。田中下令:停止投放浮桶,准备战斗。各舰立即清理甲板,恢复原状,进入战斗部署;来不及恢复原状的日舰,索性把浮桶抛入海中,准备应战。
日舰所发现的目标,正是美第67特混编队。该编队指挥官仅仅知道有10来艘日舰南下,并未得到具体情报。赖特率其编队正沿瓜达尔卡纳尔岛北岸西进时,旗舰“明尼阿波利斯”号雷达首先发现日舰,距离约2.3万米,并通报所属各舰,但未派前卫驱逐舰先去实施鱼雷攻击。数分钟后,前面的4艘驱逐舰也发现目标,并做好了发射鱼雷的准备。又过两分钟,前导舰“弗莱彻”号通过雷达判断出日舰从其左前方接近到了7000米,舰长要求发射鱼雷。赖特以为距离尚远,犹豫不决,并用报话机与“弗莱彻”号舰长科尔海军中校磋商。4分钟过后,科尔才使赖特相信距离已不算远。当“弗莱彻”号发射鱼雷时,在其后面跟进的驱逐舰也相继发射了鱼雷。“弗莱彻”号进行两次齐射,发射10条鱼雷,“珀金斯”号发射8条鱼雷,“莫利”号因未能测定目标方位距离,未发射鱼雷;“德雷顿”号由于看不清目标,只对其中1舰发射2条鱼雷。但因两军正以相反航向疾驰,相对阵位变化迅速,日舰已从美前卫驱逐舰的左前方驶到左后方,距离开始拉大,美军所发射的20条鱼雷,无一追上目标。这时,日编队正在美巡洋舰群左前方,赖特下令开炮,5艘巡洋舰以主炮射击,担任前卫的4艘驱逐舰也以舰尾炮轰击。居殿后位置的2艘驱逐舰因装备的是旧式雷达,看不清目标,仅向左前方连连发射照明弹;待日舰进入目视距离时,它们才开炮。
日编队这次出航的任务,是前送补给品。田中司令官在出发之前指示各舰:除非绝对必要,不要使用舰炮,尽量以鱼雷袭击敌人。美舰发炮的闪光,成了日舰实施鱼雷攻击的最佳瞄准点。美舰开炮时,日舰正驶至其巡洋舰附近。当美旗舰“明尼阿波利斯”号进行第9次舰炮齐射时,即被2条鱼雷击中,舰首被炸毁,舱内进水,航速锐减。在旗舰后面跟进的“新奥尔良”号巡洋舰,为了不撞上前行舰,急忙满舵右转,一条鱼雷击中其左舷前部,弹药舱爆炸,破口裂到2号炮塔附近,航速减至5节。第3艘巡洋舰“彭萨科拉”号为了避开前面两舰,则向左急转,这样就陷入起火燃烧的两艘美舰与日编队之间。它在火光的映衬下,成为日舰发射鱼雷的极好目标。“彭萨科拉”号被一条鱼雷击中,机舱进水,引起大火,3座炮塔不能使用。见此情景,第4艘巡洋舰“檀香山”号则向右转舵,未暴露目标,从烈火熊熊的两艘受伤巡洋舰的右侧安然通过。它一面以高速向萨沃岛北面撤离,一面用152毫米火炮继续射击。美第5艘巡洋舰“诺思安普敦”号,也随“檀香山”号从右侧穿过,一边用203毫米火炮射击,一边向西北航进。数分钟后,该舰与日“亲潮”号驱逐舰相遇。“亲潮”号发射8条鱼雷,“诺思安普敦”号被击中两条,发生大火,机舱进水,艇体倾斜,于次日晨沉没。担任后卫的“拉姆森”号和“拉德纳”号2艘驱逐舰,一度受到己方巡洋舰的误击,便匆忙撤出战场。
由于“明尼阿波利斯”号受伤,赖特把指挥权交给随“檀香山”号出海的蒂斯代尔海军少将。蒂斯代尔未令各舰集合,仅率“檀香山”号围绕萨沃岛搜索日舰,未再发现敌情,遂令驱逐舰打捞落水人员,并护卫巡洋舰撤离。
刚开始交火时,日舰“高波”号离美编队最近。它对美舰发射鱼雷后,旋即受到对方舰炮的集中射击。“高波”号以舰炮猛烈还击,但它发射的次数越多,被击中的弹数也越多。它发射70余发炮弹,便起火、爆炸而沉没。其他日舰实施鱼雷攻击后,有的又驶近岸边把舰上的浮桶放于水中,完成了输送任务。至次日(12月1日)1时30分,除“高波”号外,其余日舰均已撤离“铁底湾”,向肖特兰基地返航。
此战中,美军在兵力上明显强于日军,而且已知日输送队南下,特意前来截击,处于主动地位,美舰又装有新式雷达,可以先于对方发现目标。尽管它在诸多方面占有优势,结果反遭败绩(巡洋舰被击沉1艘,被重创3艘)。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军战术不够灵活。如发现敌人即令担任前卫的几艘驱逐舰实施鱼雷攻击,打乱日舰的战斗队形,作为主队的几艘巡洋舰便可在相当程度上避免遭到对方的鱼雷攻击,还可使用舰炮对己方的前卫进行支援,从而取得良好战绩。这是日美双方为争夺瓜达尔卡纳尔岛而进行的最后一次海战。日田中编队在战术上机动灵活,并取得了成功。可是,这并不能抵消他的上司们在战役指挥方面的失误,更不能改变整个战役的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虽然日军取得了塔萨法隆格海战的胜利,但瓜岛上的日军由于补给匮乏处境越来越困难,12月3日,第8舰队司令三川又派10艘驱逐舰装载1500个铁桶,执行运输任务,这支驱逐舰编队在途中只遭到两次空袭,而且没有损失,于当天深夜将全部铁桶投放到塔萨法隆格附近海域,但瓜岛日军只得到310个,其余大多被美机在次日击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