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二十七始发愤的缘由
2024-10-29 11:07:55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生于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然而,这样一位文学巨匠的早年生涯,却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学问之路充满了曲折和转变。苏洵二十七岁始发愤的故事,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

苏洵自幼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中,这为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但也养成了他少不喜学的性格。相比于同龄的孩童,苏洵从小便显示出超乎常人的聪慧,加之家庭环境的优越,使得他对于读书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最大的乐趣则是游山玩水。这种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一直延续到他二十七岁那一年。

促使苏洵开始转变的,有多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来自他的妻子程氏的影响不容忽视。程氏是大家闺秀,学过诗书,她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每日都劝谏苏洵好好读书,但苏洵并未放在心上。程氏见状,便自己教导孩子们认字读书。苏洵看到妻子对孩子们的管教,心中逐渐产生了愧疚感,意识到自己如果继续不思进取,将来可能会被孩子们耻笑。

然而,真正让苏洵下定决心发愤读书的,是发生在母亲去世的那一年。当时,前来吊唁的二哥让他写一些文章来赞美自己多年来游览过的名山大川。苏洵却发现,自己虽然心中充满了对那些壮丽景色的感受,却根本无法将它们付诸文字。这一发现让他深感羞愧,随后二哥又让他编写苏家族谱。在编写的过程中,苏洵看到了祖先的事迹,更是羞愧难当,这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决定拿起书本,开始认真读书。

此后,苏洵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中举。面对失败,他并未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要好好读书的决心。他将自己以前写的文章全部焚烧,以示决心,从此闭门苦读,五六年时间,对《六经》和诸子百家的学说都有了深入的研究。

苏洵的发愤读书,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他的散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议论明畅,笔势雄健,具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他的著作《嘉祐集》传世至今,其中的《权书》、《衡论》等文章,更是受到了欧阳修等文学大家的赞赏和推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张士诚籍贯考:从盐场少年到江浙霸主

  在元末乱世的风云激荡中,张士诚以盐贩身份起兵反元,最终割据江浙十余年,其人生轨迹与籍贯之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位出身底层的枭雄,究竟来自何方?历史文献与民间记忆给出了清晰答案。  一、盐场少年的发迹之地  张士诚(1321年-1367年),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