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沙之战后,联军为何没乘胜追击灭楚呢?
2023-05-10 11:33:15

  在垂沙之战后,三国联军并没有趁胜追击,而是选择撤军。这种决定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释。首先,楚国在垂沙之战中被迫向齐国表示屈服,被迫以太子横为质,向齐求和。如果楚国继续抵抗的话,三国联军可以将此作为借口,继续攻打楚国。但是,由于楚国主动求和,这为三国撤军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理由。

  其次,楚国的疆域十分广阔,这增加了消灭楚国的难度。楚宣王楚威王时期,楚国的疆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这意味着,如果齐国、魏国韩国想要消灭楚国,他们需要投入更多的兵力。

  但是,如果他们继续投入更多的兵力,垂沙之战的后续战役自然会陷入到胶着状态。因此,齐国、魏国、韩国选择放弃继续攻打楚国,而是选择见好就收。此外,魏国和韩国已经攻占了楚国北部的部分疆域,也就是说,他们已经获得了实质的好处。如果他们继续投入更多的兵力,可能会失去之前所获得的优势。

  最后,秦国这一强国的威胁也是魏国和韩国不敢孤注一掷、消灭楚国的原因之一。秦国的存在使得魏国和韩国不敢将所有的力量都投入到攻击楚国上,因为他们需要保持足够的力量来应对秦国的威胁。因此,他们选择了放弃攻打楚国,保持自己的力量和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张士诚籍贯考:从盐场少年到江浙霸主

  在元末乱世的风云激荡中,张士诚以盐贩身份起兵反元,最终割据江浙十余年,其人生轨迹与籍贯之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位出身底层的枭雄,究竟来自何方?历史文献与民间记忆给出了清晰答案。  一、盐场少年的发迹之地  张士诚(1321年-1367年),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