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成语“岌岌可危”的含义与起源
2024-08-15 11:44:21

“岌岌可危”是汉语中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于形容局势或状况非常危险,濒临崩溃的边缘。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政治、经济、社会或个人所面临的重大危机,强调了一种极度不稳定和可能倾覆的状态。

“岌岌可危”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吕太后本纪》。在这篇历史文献中,司马迁描述了吕后专政时期,刘氏家族的王位岌岌可危的情形。原文中写道:“刘氏微,吕氏危,岌岌其可危也。”这里的“岌岌可危”指的是刘氏家族的王位处于极端不稳固的状态,随时都可能被吕氏家族所取代。

成语“岌岌可危”中的“岌岌”二字,原本指的是高耸的样子,这里比喻情况或物体摇摇欲坠,非常危险。而“可危”则意味着可能导致灾难或不利的结果。两者结合起来,便形成了“岌岌可危”这个成语,传达了一种极为危急的氛围和感觉。

在现代汉语中,“岌岌可危”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不仅可以用来形容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也可以用来形容企业经营的困难、生态环境的恶化,甚至是个人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危机。这个成语以其形象性和警示性,成为了表达危机感的重要语言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张士诚籍贯考:从盐场少年到江浙霸主

  在元末乱世的风云激荡中,张士诚以盐贩身份起兵反元,最终割据江浙十余年,其人生轨迹与籍贯之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位出身底层的枭雄,究竟来自何方?历史文献与民间记忆给出了清晰答案。  一、盐场少年的发迹之地  张士诚(1321年-1367年),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