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锅侠”赵括:在长平之战后背了几千年锅
2024-11-02 12:59:53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众多战役中,长平之战无疑是最为惨烈、影响深远的一场。此战不仅决定了战国末期秦赵两国的命运,也间接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步伐。而在这场战役中,赵括因其“纸上谈兵”的典故,被后人诟病了千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背锅侠”。

长平之战发生在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为了争夺韩国的上党郡而爆发了一场大战。赵国在赵孝成王的领导下,原本由老将廉颇指挥,采取坚壁不出的策略与秦军对峙。然而,在战争的后期,赵孝成王因急于求胜,加之受到秦国间谍散布的谣言影响,将主帅换成了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

赵括自幼学习兵法,自认为天下无敌,但实战经验几乎为零。他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防御策略,转而采取主动进攻的战术。然而,赵括的这一改变正中秦军下怀。秦国暗中换上了身经百战的战神白起为主帅,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心理,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作战方针。最终,赵括率领的赵军被秦军围困,粮道断绝,士兵自相残杀为食,赵括本人也在突围中被秦军射杀,四十万赵军降卒被秦军坑杀。

长平之战的失败,无疑给赵国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加速了秦国的统一进程。而在这场战役中,赵括因其轻敌冒进、缺乏实战经验的战略决策,被后人视为导致赵国失败的罪魁祸首。然而,仔细分析长平之战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赵括其实只是这场战役失败的一个替罪羊。

首先,赵孝成王在接收上党郡时,就已经埋下了战争的种子。上党郡原本是韩国的领土,秦国在攻占野王后,将其与韩国本土的联系切断,使其成为了一块飞地。韩王为了求和,愿意将上党献给秦国,但上党郡守冯亭为了促成韩赵联盟,将上党献给了赵国。赵孝成王在平阳君赵豹的劝阻下,仍然贪心接受了上党,从而引来了秦国的争夺。

其次,赵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不足以支撑长期的消耗战。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强盛,而赵国在长平之战前就已经出现了经济困难,需要向齐国借粮。在长平之战中,赵国的后勤支持不力,粮食断绝,士兵饥饿难耐,战斗力大打折扣。

再者,赵孝成王在外交上也做得极差。长平之战初期,赵国失利,赵孝成王欲向秦国求和,但大臣虞卿建议联络齐楚、以威慑促和谈的正确意见,赵孝成王没有听取。结果是在长平之战中,既没有山东诸国的“合纵”相助,秦国也拒绝了赵国的求和。

因此,长平之战的失败并非赵括一人之过。赵孝成王的贪心决策、赵国的经济实力不足、外交失误以及赵括缺乏实战经验等因素共同导致了这场战役的失败。赵括作为赵军的主帅,虽然负有直接责任,但将其视为唯一的罪魁祸首显然是不公平的。

在长平之战后,赵括背上了“纸上谈兵”的骂名,成为了历史上最著名的“背锅侠”之一。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时,我们会发现,赵括其实只是这场战役中众多因素之一。长平之战的失败是赵国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客观、全面的态度来看待这段历史,而不是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一个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张士诚籍贯考:从盐场少年到江浙霸主

  在元末乱世的风云激荡中,张士诚以盐贩身份起兵反元,最终割据江浙十余年,其人生轨迹与籍贯之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位出身底层的枭雄,究竟来自何方?历史文献与民间记忆给出了清晰答案。  一、盐场少年的发迹之地  张士诚(1321年-1367年),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