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成语“血债累累”的起源与典故
2024-08-05 14:52:43

成语“血债累累”用来形容杀人众多,罪恶深重的情形。这个成语充满了沉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警示意义。本文将追溯“血债累累”的出处,并解析其背后的典故。

成语出处

“血债累累”这一成语最早出自清代夏敬渠的小说《野叟曝言》第一百二十二回:“举手之间,积世血债累累,乃欲一旦洗濯,得乎?”在这句原文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话语,表达了对那些犯下深重血罪的人想要洗清罪恶却难以实现的讽刺。这一成语自此流传开来,成为汉语中表达罪恶深重的常用语。

典故解析

“血债累累”所蕴含的典故并非来自具体的单一历史事件,而是源自于中国古代法律和道德观念中对于杀戮罪行的看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杀人被视为极其严重的罪行,不仅违反了法律,更是触犯了天道和人伦。因此,那些杀人如麻、罪行累累的人,被认为背负了沉重的“血债”,这些血债是难以用时间和任何方式来偿还的。

文化内涵

“血债累累”这一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对于暴力的谴责。生命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任何无故剥夺生命的行为都会受到强烈的谴责和惩罚。同时,这一成语也体现了因果报应的观念,即种下恶因,终将收获恶果,那些犯下深重血罪的人,最终将难以逃脱正义的审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张士诚籍贯考:从盐场少年到江浙霸主

  在元末乱世的风云激荡中,张士诚以盐贩身份起兵反元,最终割据江浙十余年,其人生轨迹与籍贯之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位出身底层的枭雄,究竟来自何方?历史文献与民间记忆给出了清晰答案。  一、盐场少年的发迹之地  张士诚(1321年-1367年),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