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廉政建设:揭秘古人如何劝廉
2024-11-07 10:20:52

在古代社会,廉政建设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一环。古人通过多种方式劝勉官员保持廉洁,从个人修养到制度建设,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廉政体系。

一、家庭教育:母劝子廉、妻劝夫廉

在古代,家庭教育是劝廉的重要途径。许多母亲和妻子通过言传身教,劝勉自己的亲人保持廉洁。东晋时期的陶侃,在做浔阳县吏时,曾派人送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谌氏原封未动让人退回,并附信一封:“你做县吏,送给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还会增加我对你的担忧。”她规劝儿子要为政清廉,陶侃在母亲的教导下,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

类似的故事还有东关临池司马孟宗的故事。孟宗在外做渔官时,因妻子爱吃鱼,他便把腌鱼寄给妻子。其妻却将鱼如数退回,并附言说:“你做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如何看呢?”为此,她三年不吃鱼,司马孟宗从此也恪守清廉。

二、制度建设:监察督廉、任选用廉

除了家庭教育,古代还通过制度建设来保障廉政。监察制度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这一制度草创于西周、形成于秦汉、鼎盛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完备于明清。通过成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建立专门的监察制度,来监督帝王和官员,对帝王的过失进行规劝,对官员的腐败行为进行纠正和弹劾。

在任选用官方面,古代也重视廉洁清正。秦朝以法的形式规定:为官者,必清廉;处公事,必无私。西汉时的几个皇帝在选拔官员上,都把廉洁作为首选。东汉也推行任官选廉制,就是在选廉洁的基础上,还要求为官者必须上孝于天、中敬于父母、下爱于民。

三、个人修养:克己奉廉、厚俸养廉

古代廉政建设还强调个人修养。孔子等先秦诸子百家以及近代的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提倡从教育入手,提高官员克己奉公、反贪拒贿的素质。他们要求为官者清心寡欲、淡泊明志、慎独律己。这种个人修养的提升,是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

同时,古代还采取厚俸养廉的做法。许多帝王认为,为官者不廉,除了守身不正、自律不严以外,也有俸饷不足的因素。因此,他们通过提高官员的俸禄,来减少官员贪污腐败的动机。北魏孝文帝颁布了俸禄制和惩贪律后,贪官明显减少。

四、典故传承:刘宠一钱、杨震四知

古代还有许多典故传承下来,成为劝廉的典范。如东汉时期的刘宠,被后人称为“一钱太守”。他在任会稽太守时,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多位乡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特意给他送行,并捧着百钱要送给他。刘宠深受感动,但坚决不接受,盛情难却之下,只好从中挑了一个留作纪念。

又如杨震“四知”的故事。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张士诚籍贯考:从盐场少年到江浙霸主

  在元末乱世的风云激荡中,张士诚以盐贩身份起兵反元,最终割据江浙十余年,其人生轨迹与籍贯之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位出身底层的枭雄,究竟来自何方?历史文献与民间记忆给出了清晰答案。  一、盐场少年的发迹之地  张士诚(1321年-1367年),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