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孤城:罗宪与白帝城的生死守望
2025-10-31 17:41:00

在三国末年的历史长卷中,罗宪的名字或许不如关羽张飞般如雷贯耳,但他以两千孤军死守白帝城两年、击退东吴三万精锐的壮举,却成为蜀汉灭亡后最悲壮的注脚。这位被《晋书》评价为“忠烈果毅,有才策器干”的将领,用生命诠释了何为“士为知己者死”的忠诚,也揭示了乱世中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的深刻交织。

一、罗宪其人:从朝堂谏臣到边疆孤将

罗宪出身荆襄名门,父亲罗蒙曾任广汉太守,师从蜀汉大儒谯周陈寿李密之师)。他年少时以才学闻名,被门人比作“子贡”,初入仕途任太子舍人、宣信校尉,曾作为使节出访东吴,以“直率豪爽”的性格给孙权留下深刻印象。然而,宦官黄皓专权后,罗宪因“不为屈服”被贬为巴东太守,成为阎宇副手。这一贬谪看似仕途受挫,却意外成就了他人生最辉煌的篇章——当阎宇率主力西援成都时,罗宪临危受命,以两千残兵守卫蜀汉东大门永安(白帝城),开启了与东吴长达两年的生死对峙。

二、白帝城:刘备的未竟遗志与战略要冲

白帝城的战略地位,早在刘备夷陵之败后就已奠定。公元222年,刘备败退至此后“托孤于诸葛亮”,并封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其深层意图不仅是守卫门户,更是为反攻东吴做准备。尽管诸葛亮后来放弃反攻、转而联吴抗魏,但白帝城作为防御东吴的屏障地位从未动摇。蜀汉后期,随着北伐耗尽国力,东吴为转移矛盾频繁在边境制造摩擦,白帝城的防御工事不断加固,成为蜀汉“虽与吴交好,防备不可空”的最后防线。

罗宪坚守白帝城,正是对刘备遗志的隐性继承。他深知,若白帝城失守,东吴将长驱直入巴蜀腹地,蜀汉百姓将再遭战火荼毒。这种“守城即守民”的信念,驱使他面对东吴三万大军时仍誓死不降。

三、血战永安:罗宪的忠诚与东吴的野心

公元263年,刘禅投降曹魏的消息传来时,罗宪正面临人生最艰难的抉择。东吴以“救援”为名派盛曼领兵西进,实则欲趁火打劫夺取永安。罗宪识破其“外托救援,内欲袭宪”的阴谋,斩钉截铁地表示:“城破则死,义不降吴!”他整顿军士,在长江设防,成功击退盛曼。次年,东吴卷土重来,步协率军攻城,被罗宪击溃;孙权又派名将陆抗率三万精锐增援,将白帝城围得水泄不通。

这场战役的残酷程度超乎想象。罗宪的军队因长期缺粮缺药,瘟疫肆虐,士兵“死者大半”,有人劝他撤退至上庸,他却以“毕命于此”的决心与城共存亡。他登上城楼,对将士们喊道:“吾等受国厚恩,今国破主降,吾岂能苟活?”这番话激起了全军血性,连城中百姓也自发参与守城,用滚木礌石、热油火把抵挡吴军进攻。

陆抗的围城战术堪称精妙:他切断白帝城与外界的联系,试图困死守军。然而,罗宪却利用魏国攻打西陵的战机,派使者向魏将胡烈求援。当陆抗得知后方告急时,不得不放弃围城,白帝城得以解围。这场持续半年的拉锯战,以罗宪的胜利告终,东吴“吞并蜀汉土地”的野心彻底破灭。

四、投降魏国:乱世中的理性抉择

白帝城解围后,罗宪并未立即投降,而是观察局势变化。他深知,刘禅已降魏,蜀汉名义上已亡,继续抵抗无异于螳臂当车。更重要的是,他看清了东吴的虚伪——所谓“救援”,不过是趁火打劫;所谓“盟友”,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相比之下,魏国(后为西晋)虽为敌国,却展现出统一天下的趋势,投降魏国既能避免无谓牺牲,也能为百姓争取和平。

司马昭对罗宪的忠诚与才能极为赏识,封他为陵江将军、监巴东军事,后又加封西鄂县侯。西晋建立后,罗宪继续受到重用,其子罗袭也入朝为官。这种“忠臣不事二主”的例外,恰恰证明了罗宪的抉择符合历史潮流——他以最小的代价结束了战争,推动了三国归晋的进程。

五、历史回响:忠义与理性的永恒辩证

罗宪的坚守与投降,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为民请命”的初心。他拒绝东吴,是因为不愿看到百姓因吴军入侵而遭殃;他投降魏国,是因为认识到统一才能结束战乱。这种“小忠”与“大忠”的辩证,使他的形象超越了简单的“忠臣”标签,成为乱世中理性与人性光辉的象征。

后世对罗宪的评价毁誉参半:有人批评他“不识时务”,有人赞誉他“忠烈无双”。但无论如何,他在白帝城的那段岁月,已成为三国历史上最动人的篇章之一——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人的忠诚与国家的命运交织成一幅壮丽的画卷,罗宪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忠义”的丰碑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康熙削藩与吴三桂造反:历史天平上的必然与偶然

  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昆明起兵反清,这场持续八年的三藩之乱不仅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更将康熙帝与吴三桂的权力博弈推上历史审判台。表面看,康熙的削藩政策是直接导火索,但若将视野拉长至清初的政治生态与吴三桂的权力野心,会发现这场叛乱实则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