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简介:多尔衮(1612.11.17—1650.12.31),即爱新觉罗·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清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完成大清一统基业的关键人物,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
爱新觉罗·多尔衮是后金(清朝的前身)的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努尔哈赤一共有十五个儿子,他临终的时候,曾经指定他最疼爱和器重的十四子多尔衮作继承人。可那时多尔衮才十五岁,年纪太小。八子皇太极依仗自己掌握后金八旗中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势力强大,夺得了继承权。
努尔哈赤在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去世,临终前曾召见爱妻乌拉氏阿巴亥,似乎要授以遗命。但众贝勒早就担心多尔衮三兄弟力量迅速壮大,便在拥戴皇太极继位为汗之后九个时辰,迫令阿巴亥自尽殉夫,声称是太祖的“遗命”。这时候,多尔衮三兄弟的处境最为艰难,他们既失去了政治依靠,又面临着兄弟们对其所领旗分的攘夺,谁知道今后又会有什么灾祸降临?
皇太极继位之后,虽未向他们开刀,但也通过三份效忠的誓词把他们的地位贬低很多,特别是皇太极在后来一系列加强皇权的行动中,更是都处压制他们的两白旗势力。连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三大贝勒都处处受挤,多尔衮兄弟又怎能幸免。但是,皇太极知道,若要削弱最威胁皇权的三大贝勒的权力,自己的实力还不够,还必须拉拢和扶植一些跟他无甚利害冲突的兄弟子侄,其中就有多尔衮。
天聪二年(1628)三月,皇太极废黜了恃勇傲物的阿济格之旗主,以多尔衮继任固山贝勒。这时候,多尔衮刚满十五岁。少年多尔衮在夹缝中求生存,开始显示出他善于韬晦的过人聪明。他一方面紧跟皇太极,博取他的欢心和信任,而绝不显示自己的勃勃野心;另一方面则在战场上显示出超人的勇气和才智,不断建树新的战功。天聪二年(1628)二月,他初次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立下战功,皇太极赐予“墨尔根岱青”的称号,赞他既勇且智。半个月后,他就继任了固山贝勒。
多尔衮少年得志,为他将来的进取开始奠定基础。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率军攻明,多尔衮在汉儿庄、遵化、北京广渠门诸役中奋勇当先,斩获甚众,一年半后,他又参加了大凌河之役,攻克坚城的功劳也有他一份。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再度攻明,多尔衮三兄弟入龙门口,在山西掳掠,结果“宣大地方,禾稼践伤无余,各处屋舍尽焚,取台堡、杀人民更多,俘获生畜无数”。
当然,使他名声大振的是征服朝鲜和攻击蒙古察哈尔部之役。朝鲜和察哈尔被皇太极视为明朝的左膀右臂,是后金攻明的后顾之忧。天聪六年皇太极虽大败察哈尔部,林丹汗走死青海大草滩,但其残部仍散布在长城内外,于是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便命多尔衮率军肃清残敌。结果他首遇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及琐诺木台吉来降,又趁大雾包围林丹汗之子额哲所部,使人劝其归顺,双方盟誓而回。这一次出征,多尔衮不费一刀一枪,出色地完成了皇太极的使命。更具重大意义的是,多尔衮从苏泰太后(林丹汗之妻)那儿得到了遗失二百余年的元朝传国玉玺,其玺“交龙为纽,光气焕烂”,后金得之,使皇太极获得称帝根据及招揽人心的工具。
果然,皇太极闻讯大喜,亲率王公大臣及众福晋等出沈阳迎接凯旋之师,对多尔衮等亦大加褒奖。皇太极亲征朝鲜,多尔衮也在行伍之中。他率军进攻朝鲜王子、王妃及众大臣所居之江华岛,一方面竭力劝降,一方面“戢其军兵,无得杀戮”。对投降的朝鲜国王“嫔宫以下,颇极礼待”。这使朝鲜君臣放弃继续抵抗,减少了双方的杀戮。这两役之后,战局顿时改观,皇太极除去了后顾之忧,便可全力对付明朝。他在天聪十年(1636)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南面称帝,与明朝已处在对等地位。多尔衮在这两大战役中所立的战功,也使他的地位继续上升。正月初一新年庆贺大典时,多尔衮首率诸贝勒向皇太极行礼,这与十二年前的情形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当年四月皇太极称帝,论功行封,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时年仅二十四岁。在此之后,多尔衮几次率师攻明,均获辉煌战绩。崇德三年(1638)他被授予“奉命大将军”,统率大军破墙子岭而入,于巨鹿大败明军,明统帅卢象升战死。然后兵分两路,攻打山东、山西,多尔衮所部共取城三十六座,降六座,败敌十七阵,俘获人畜二十五万七千多,还活捉明朝一亲王、一郡王,杀五郡王等,给明朝以沉重打击。班师之后,多尔衮得到了马五匹、银二万两的赏赐。崇德五年到六年,多尔衮又作为松锦决战的主将之一走上战场。起初,他由于违背皇太极的部署,私遣军士探家而遭到急于破城的皇太极的责罚,但他仍以郡王的身份继续留在军中,一方面屡次上奏提出作战方略,一方面率领四旗的护军在锦州到塔山的大路上截杀,并在攻破松山后率军围困锦州,迫使明守将祖大寿率部至多尔衮军前投降。松锦之战后,明朝关外只剩下宁远孤城,清军入关已是时间问题。
不久,这个时机终于来到了。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亥时,皇太极“暴逝”于沈阳清宁宫。由于他的突然死去,未对身后之事作任何安排,所以王公大臣在哀痛背后,正迅速酝酿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这时候,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其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硕讬也不为代善所喜,满达海初露头角,还没有什么发言权。第三代的阿达礼和旗主罗洛浑颇不甘为人后,但崇德年间却屡遭皇太极压抑。由此看来,两红旗老的老,小的小,已丧失竞争优势。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竞争中来。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多,才能较高,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晋肃亲王,掌户部事,与几位叔辈平起平坐。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力,但同时又保持着一定实力,又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实力远远强于其他旗。因此,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另一个竞争者便是多尔衮。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说,身后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则是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还有一个人也不容忽视,他就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
虽然他不大可能参与竞争,但他的向背却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无论他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
平心而论,皇太极遗留下的空位,只有三个人具备继承的资格:代善、豪格、多尔衮。但实际上竞争最激烈的是后两人。就这两人来说,豪格居长子地位,实力略强,这不仅因为他据有三旗,而且由于代善和济尔哈朗已经感到多尔衮的咄咄逼人,从而准备投豪格的票了。
果然,皇太极死后不久,双方就开始积极活动,进而由幕后转为公开。
两黄旗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等议立豪格,密谋良久,并找到济尔哈朗,谋求他的支持。而两白旗的阿济格和多铎也找到多尔衮,表示支持他即位,并告诉他不用害怕两黄旗大臣。双方活动频繁,气氛日益紧张,首先提出立豪格的图尔格下令其亲兵弓上弦、刀出鞘,护住家门,以防万一。
是年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会,讨论皇位继承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能和平解决,直接关系到八旗的安危和清皇朝的未来。两黄旗大臣已经迫不及待,他们一方面派人剑拔弩张,包围了崇政殿;另一方面手扶剑柄,闯入大殿,率先倡言立皇子,但被多尔衮以不合规矩喝退。这时,阿济格和多铎接着出来劝多尔衮即位,但多尔衮观察形势,没有立即答应。多铎转而又提代善为候选人,代善则以“年老体衰”为由力辞,既提出多尔衮,又提出豪格,意见模棱两可。豪格见自己不能顺利被通过,便以退席相威胁。两黄旗大臣也纷纷离座,按剑向前,表示:“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从先帝于地下!”代善见有火并之势,连忙退出,阿济格也随他而去。多尔衮见此情形,感到立自己为帝已不可能,迅速提出他的意见,主张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他自己和济尔哈朗为左右辅政,待其年长后归政。这一建议,大出众人所料。立了皇子,两黄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却又说不出口。多尔衮以退为进,自己让了一步,但作为辅政王,也是实际掌权者。济尔哈朗没想到自己也沾了光,当然不会反对。代善只求大局安稳,个人本无争位之念,对此方案也不表示异议。这样,这个妥协方案就为各方所接受了,但由此而形成的新的政治格局却对今后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政局起着巨大影响。
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为帝,曾被某些骚人墨客扯到他与其母庄妃的“风流韵事”上。实际上,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一是由于他年甫六龄,易于控制,而排除了豪格,因而也排除了叶布舒、硕塞诸皇子;二是由于其母永福宫庄妃深得皇太极之宠,地位较高,选其子为帝更易为诸大臣所接受,甚至可以说是符合先帝的心愿。当然,麟趾宫贵妃的名号虽高于庄妃,但她的实际地位并不高,所以她才两岁的幼子博穆博果尔也不可能被选中。同时,辅政王的人选也代表了各方势力的均衡。既然黄、白二旗是主要竞争对手,福临即位便已代表了两黄和正蓝旗的利益,多尔衮出任辅政则是必然之事。
但他一人上台恐怕也得不到对手的同意,所以便拉上济尔哈朗。在对方看来,这是抑制多尔衮的中间派,在多尔衮想来,此人又比较好对付。而对下层臣民而言,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是皇太极晚年最信任、最重用的人,许多政务都由他们二人带头处理,所以对他们出任摄政也并不感意外。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随后,统治集团处理了反对这种新格局的艾度礼、硕讬、阿达礼、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在客观上避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当然,他这一提案,是自己争夺皇位不易得逞之后才提出来的,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的逼人形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非是他一开始就高瞻远瞩、具有极广阔的胸襟。
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迷
孝庄和小叔子多尔衮之间的情感纠葛描绘得凄美缠绵。他们是不是一见钟情的痴情男女?他们的爱情能否修成正果?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
历史上对于庄妃和多尔衮的关系一共有三种猜测。一说两人在皇太极驾崩之后就结了婚,有情人终成眷属。第二种说法是两个人非但没有结婚,还相守以礼,保持着纯粹的皇嫂与小叔子的关系。第三种是两个人没结婚,而是非法同居了,保持着情人关系。《孝庄秘史》里面取的是第三种说法。
在《孝庄秘史》中,多尔衮与孝庄两人偶然相识在蒙古大草原上,多尔衮对美丽的孝庄一见钟情,于是对着敖包互许终身。情节美则美矣,可惜根据史料考证,一见钟情这件事却不大可能发生。因为多尔衮在建州女真,孝庄在科尔沁(蒙古),两人之间相隔数百里,连见一面也是很困难的。两人第一次见面应该是在孝庄的姑姑哲哲与皇太极的婚礼上。那时多尔衮三岁,孝庄两岁。别说一见钟情了,两三岁的小孩记不记事还是个问题。那会不会是二见钟情呢?也不可能。两人第二次会面时,孝庄10岁,多尔衮11岁。那天,多尔衮在那忙着结婚呢。不过新娘子不是孝庄,而是同部落的其他小女子。三见钟情就更不可能了。这回轮到庄妃结婚了,12岁的她嫁给了皇太极。我们现在觉得12岁一小孩,结什么婚呀?但游牧民族以食肉为主,激素分泌过多,所以小孩发育很早。不论男女,12岁算是大龄青年了,再不结婚就嫁不出去了。所以孝庄12岁出嫁,是合情合理的。这样一来,才见了三次面的两人就已经各自结了婚。
像电视剧说的那样,多尔衮和孝庄原来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皇太极跑来横刀夺爱,是极不现实的说法。事实上对孝庄来讲,她的婚姻本身无关爱情。每个蒙古女子的婚姻都承载着民族的使命。任何一个科尔沁部落的女人都是抱着沉重的使命出嫁的。满蒙联姻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蒙古族曾经是个战无不胜的民族,大蒙古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但这个帝国不到百年就衰亡了。蒙古分化成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块。孝庄所在的科尔沁部落是在漠南东边的一个分支。科尔沁部落不善打仗,偏偏强邻又多。东有大金、西有察哈尔,再加上南方的大明朝,哪一个都得罪不起,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依附于建州女真。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科尔沁蒙古的首领认为仅靠自己部落的男子汉是难以带领民族重新崛起的。唯一的办法是改变人种。所以,他们才心甘情愿地将部落里所有美女都嫁给建州女真,让满州人的血液里流淌着一半蒙古人的血,再由满蒙联合收复被汉族人夺去的江山。科尔沁部落的每个女人都是带着这样的目的出嫁的。
所以,多尔衮与孝庄之间并没有什么一见钟情、生死相许。当然首先是没有机会,在集体聚会上见过三次的两个人,就要爱得死去活来是不太现实的。其次是没有合理性。对科尔沁部落的女人而言,婚姻是一种使命的达成。爱情,从来没想过。
皇太极死后,又是一场汗位争夺战。多尔衮与豪格两个人实力旗鼓相当,要是两人真干起来,满清非得亡国不可。无奈双方决定各退一步,另立别的皇子。经过孝庄从中斡旋,福临继承了皇位。小皇帝尚年幼,摄政王多尔衮大权独揽,政权易主随时都可能出现。庄妃如何保住自己儿子的皇位?她必须得嫁给多尔衮,这多少有些政治婚姻的味道。
说庄妃嫁给了多尔衮,有三条证据。一个论据是明末清初抗清将领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中写道,“上寿称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上寿”就是祝寿的意思,所以应该在说一个寿宴。“合卺”是古代少数民族结婚时候的一种习俗,有点像现代的交杯酒的意思。“慈宁宫里烂盈门”,就是说太后宫里的人都非常高兴。“大礼恭逢太后婚”,这个就说得特别清楚了。就是皇太后的寿辰与婚宴在一起办的意思。第二个证据是多尔衮称谓的变化,从“辅政王”到“摄政王”,到最后的“皇父摄政王”,称谓的变化是大有讲究的。最后称“皇父摄政王”是孝庄和多尔衮结婚的一个重要证据。这恰恰证明了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两个人的关系从隐秘到公开的过程。还有一点是,清朝的三大皇家陵园分别为清北陵、清东陵和清西陵。皇太极的墓地位于辽宁沈阳的清北陵,而孝庄被葬在了河北遵化的清东陵,两地相距400多公里。按照清朝早期丧葬制度,皇后无论是死在皇帝之前,还是死在皇帝之后,那都是要和皇帝进行合葬。孝庄没有和皇太极合葬,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几分端倪。
电视剧中,多尔衮好像很痴情。除了自己很不愿意地讨了一个小玉儿做老婆外,就没讨过老婆。实际上不算上孝庄,多尔衮有妻妾10人。但他总共就一个女儿,没有男性后代。而且在松锦大战后,多尔衮元气大伤,再生不出孩子来了。这一点也是孝庄皇太后敢于嫁给他的原因之一。因为知道跟他不可能生出孩子来,真要是生出来了那算是皇子还是亲王?正因为多尔衮不能再生育,所以他们的婚姻不会对孝庄跟皇太极的儿子福临造成威胁。这样看来他们的婚姻,多少有点名不副实。而且多尔衮短寿,不到39周岁就病死了。
多尔衮死后,辅佐13岁的顺治的重担全落在了孝庄身上。她以她的智慧和胆识,扶持着年幼的顺治度过了皇位交替的暴风疾雨,又辅佐孙子康熙登基,实现政权易手。她在风雨兼程中度过了坎坷波折的一生,留给后世一个美丽的传奇。
历史上多尔衮怎么死的
孝庄秘史里多尔衮是怎么死的?镇守山西大同的前明降将姜镶得知多铎病故、多尔衮染病而叛变,多尔衮经不起福临讥讽,不顾大玉儿劝阻,坚持率兵攻打姜镶。不料,多尔衮虽杀死姜镶,自己却也伤重身亡。这是在历史剧孝庄秘史中多尔衮的死因。那么历史上的多尔衮真正的死因是什么呢?多尔衮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医治不得要领,十二月初九日死于喀喇城,享年只有39岁。灵柩运回北京,顺治帝追尊他为义皇帝,庙号成宗。多尔衮的葬礼依照皇帝的规格举行,埋葬在北京东直门外(今新中街三条3号附近)。
多尔衮弥留之际,他的同胞兄长阿济格当时在他身边,两人有过密谈。多尔衮刚一断气,阿济格立即派自己统帅的三百骑兵飞驰北京,颇像发动军事政变的动作。大学士刚林身为多尔衮的心腹,洞悉此中底细,立即上马飞奔进京,布置关闭城门,通知诸王做好防变准备。顺治帝听从王爷们的建议,将三百飞骑收容在押,诔杀殆尽。阿济格随多尔衮的灵柩进京时,立即成了囚犯,被送入监牢幽禁。他在监狱中企图举火,被赐令自尽。这个举动剪除了多尔衮的嫡派势力,清算多尔衮也从此开始。
多尔衮与顺治小皇帝如何结怨的
顺治八年正月,多尔衮的贴身侍卫苏克萨哈向顺治皇帝递上一封检举信,揭发多尔衮生前曾与党羽密谋,企图率两白旗移驻永平(今河北卢龙县),“阴谋篡夺”;又说他偷偷地制成了皇帝登基的龙袍服装,家中收藏着当皇帝用的珠宝。
这时只有13岁的顺治皇帝,第一次亲理朝政。他召集王爷大臣密议,公布郑亲王济尔哈朗等的奏折,抖数多尔衮的罪状,主要是“显有悖逆之心”。少年天子福临向诸位王爷宣告说:“多尔衮谋逆都是事实。”多尔衮被撤去帝号,他的母亲及妻子的封典全都被削夺了。
当时在北京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在《鞑靼战纪》中记载说:“顺治帝福临命令毁掉阿玛王(多尔衮)华丽的陵墓,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1943年夏天,盗墓者曾将多尔衮陵墓的正坟挖开,只见地宫中摆放一只三尺多高的蓝花坛子,里面放着两节木炭。当时看管墓地的汪士全向盗墓者解释说:“九王爷身后被论罪,其中的金银圆宝都被掘去,据说坟地遭过九索(挖抄九次)。坛子是骨灰罐,是一个虚惊位(象征性的尸棺)。”彭孙贻笔记中有关焚骨扬灰的说法,当然是可以相信的。
顺治帝仇恨多尔衮福临对多尔衮是仇恨的,其中有多种原因。
多尔衮是想当皇帝的,暂时没当皇帝只是策略而已,这对小皇帝是个寝食不安的威协。顺治五年十一月,他凭借自己的权力,加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用皇帝的口气批文降旨。当时人写的《汤若望传》说:“他穿的是皇帝的服装。”顺治七年七月二十五日,他操纵追封自己的生母、努尔哈赤的大妃纳喇氏为太皇太后,他自己完全以皇帝的面目出现。顺治十二年,福临对诸王大臣回忆当时的事说:“那时墨尔根王摄政,朕只是拱手做点祭祀的事,凡是国家的大事,朕都不能参与,也没有人向朕报告。”多尔衮一旦机会得手,亲自登上皇帝宝座,没有任何理由排除这种可能。
逮杀豪格后强占他的妻子,是多尔衮引起福临愤怒的一个焦点。顺治元年四月,以往支持豪格的正黄旗头子何洛会,向多尔衮告发豪格图谋不轨,说豪格后悔当初在继位大事上有失谋算。其中有一句侵犯多尔衮的话说:“我豪格恨不得扯撕他们的脖子。”多尔衮以“诸将请杀虎口王(豪格)”为理由,企图谋杀豪格,由于他的同胞弟弟顺治小皇帝哭泣不食,才得以免死。顺治五年,反对毫格的人建议将毫格处死,多尔衮假装说:“如此处分,实在不忍!”便将豪格幽禁起来,等于判了无期徒刑。数月后,豪格就不明不白地死在狱中。顺治七年正月,多尔衮强迫豪格的福晋(妻子)博尔济锦氏做自己的妃子,又害怕此事贻笑后人,秘密布置大学士刚林在史档中不要留下任何痕迹。
娶皇嫂孝庄皇后,是福临痛恨多尔衮的难言之衷。孝庄皇后是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皇帝的生母,蒙古人,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
多尔衮是个好色之徒,他一共娶了多少个王妃妻妾,没有史籍能够说得清楚。他的原配福晋博尔济锦氏刚刚去世,很快就强占侄儿豪格之妻为妾,后来屡在朝鲜境内选美,又在八旗区域搜娇,至于汉家小娘更是任他随意糟蹋。他不放过寡居深宫的皇嫂孝庄太后,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乾隆四十三年,弘历阅看实录,以为多尔衮“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明示平反昭雪,还其原爵,成为清代八家铁帽子王之一。从清廷爱新觉罗氏家族看,多尔衮是大清帝国的实际创建者,乾隆帝为他重新作出评价,是件非常正常的事。但乾隆多心,避免日后惹起宫廷是非,上谕中说:“为后世征信计,将从前关于此事之上谕,均不得载入国史。”于是有关多尔衮的档案概行销毁,以至《八旗通志》中的多尔衮传,记他死后的事也只寥寥数笔,后人很难弄清多尔衮死后遭到清算之事的本来面目。
多尔衮得祸的原因,史书归罪为他想当皇帝。乾隆帝以为,这是“诬为叛逆”。他明白,中国历史上那些当了皇帝的人,包括他的父亲雍正帝在内,在他们没有当皇帝之前,有谁没有想当皇帝的念头和动作?想当皇帝的人,为什么当了皇帝就没有罪,没有当上皇帝就有罪呢?问题就在于做皇帝的怎样对待反对派。彭孙贻以为,多尔衮“初称摄政,次称皇父,继而称圣旨”,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没有称谓的皇帝。但多尔衮“无成谋,拥戴者駸駸,骑虎难下。”这是认为,多尔衮不是毁于政敌,而是拥戴者拍马招摇所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有一件当年审问多尔衮心腹刚林的档案,其中说:“刚林昼夜不断往默尔根王处阿谀奉迎”。多尔衮死后,他在以往的一片“皇父之恩浩荡”的呼声中败下阵来。对于反对派,如果多尔衮能像李世民收用魏徵那样,那就称得上胸有成谋了。或者退一步说,他生前能在反对派的挑剔监视下,严于律己,谨慎从事,与朝廷大臣之间的距离不要拉得太远,反对他的人就不会那样蜂拥而上,以至于让他死无葬身之地,造成全局的败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中国南宋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批英勇善战、功勋卓著的将领,其中刘锜以其卓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的唐玄宗李隆基以风流多情著称,其后宫佳丽众多,据史书记载,详情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皇帝们不仅以治国才能和军事征服著称,还有一些皇帝在生详情
在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林冲、武松和宋江是三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各自详情
在元朝与南宋的历史交锋中,伯颜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远的战略眼光,成为了元朝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武则天作为唯一的女皇帝,其统治时期充满了权力斗争和政详情
在中国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皇帝,他以非凡的木匠天赋和对木工艺术的深厚详情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英勇的武将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华夏的天空。而在这详情
噶尔丹,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他是清代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的黄忠以其勇猛善战、忠诚不渝的形象,成为了人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李自成作为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其人生轨迹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带领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秦始皇作为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君主,其真实相貌一直是详情
在中国唐代文学史上,柳宗元和刘禹锡以其深厚的友谊和卓越的文学成就,共同书写了详情
在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曹魏皇帝曹髦的死亡方式以其悲壮和决绝,成为了后世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史上,竹林七贤以其独特的个性、卓越的才华和反叛世俗的精神,成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人物命名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家族传统。然而,在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辛弃疾以其豪放不羁的词风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成为了南宋文坛上一详情
在中国明朝的历史长河中,夏原吉无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理财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开国皇帝作为新王朝的奠基者,往往被后世赋予崇高的庙号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陶渊明以其独特的田园诗风和隐逸思想,成为了后世敬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陶渊明以其独特的隐逸思想和田园诗风,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文学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班婕妤以其卓越的才华、高尚的品德和非凡的艺术成就,被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秦朝的统一战争无疑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然而,在这场详情
在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战事频仍,其中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详情
长平之战,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其影响深远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战役以其独特的战略意义、惊心动魄的战斗过程和深远的历详情
战国时期,华夏大地上战火纷飞,其中邯郸之战无疑是这一系列战争中最为震撼的篇章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战争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而在众多战争中,牧野之战无疑详情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些事件因其复杂性和争议性而被历史学家们避而不谈。怛罗斯详情
在三国时期,汉中之战是蜀汉与曹魏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然而,尽管这场战役的规模详情
怛罗斯之战是公元751年发生在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一场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战详情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战役以其出人意料的结果而闻名于世。其中,以少胜多的战役尤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场战争以惨烈著称,却在最绝望的时刻上演了逆转的奇迹——那详情
在科学的世界里,有一种细胞被赋予了“不死”的名号,这就是海拉细胞。这种细胞源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详情
古印度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其影响详情
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花卉。这种花通常盛开在秋季,其鲜红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详情
王勃,唐代初期的杰出诗人,以其才华横溢和短暂而传奇的一生著称。在他的众多诗作详情
《射雕英雄传》作为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世说新语》以其独特的魅力记录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详情
在道教传奇与神话故事中,赤脚大仙这一角色的形象虽短暂却极为鲜明,他在《西游记详情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宝库中,“斯斯文文”这个词汇常被人们所提及。但是,它究竟是不详情
你知道“时时刻刻”这个成语吗?它不仅仅是描述时间的连续,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详情
在汉语成语的宝库中,“攘攘熙熙”以其形象生动的描绘,捕捉了人类社会繁忙混杂的详情
你是否曾在某个深夜,对着窗外的月光陷入沉思?又或者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感受详情
冬至,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一个重要节气,也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内涵详情
在汉语的成语宝库中,“离离矗矗”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成语,但它独特的形象和寓意让详情
在汉语的丰富宝库中,“两两三三”这个短语可能会让人产生一丝疑问——它是否是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