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战国四公子,首先让人才想到的就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所衍生出的政治活动家。不仅对于后代影响深远,同样在那个时期也是勇气与智商并存的。但是我们都知道,通常这样的军事家最终的归期可能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隆重,甚至有的可能到最后都找不见遗体。那么战国四公子分别是谁,他们都有着什么故事呢?战国四公子的由来中国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注:春申君不是),四个人集贤、才、富贵于一身,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君子。战国四公子简介战国四公子:信陵君魏无忌
网络配图
信陵君魏无忌(?-前243年),号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小儿子,魏安嫠王的异母之弟。因魏无忌的威名,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不敢举兵侵犯魏国。他为人仁厚并礼贤下士,因魏无忌的威名,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不敢举兵侵犯魏国。设计偷窃兵符假托皇命救助赵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英雄佳话。
魏昭王去世之后,他的哥哥魏圉继承王位,是为魏安釐王,把他封於信,因而称为信陵君。有一次,信陵君正跟魏王下棋,而北边边境传来警报,说是赵国发兵进犯,将进入边境。魏王立即放下棋子,就要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魏无忌劝阻魏王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又接着跟魏王下棋,仿佛无事一般。可是魏王惊恐,全无心思下棋。又过了一会儿,又从北边传来消息说:“是赵王打猎,不是进犯边境。”
《史记信陵君列传》记载:公子与魏王博,人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欲召大臣谋。公子止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居顷,复从传言曰:“赵王猎耳”。魏王大惊:“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臣以此知之。”从此以后,魏王因害怕魏无忌贤能,不敢任用其处理国事。
有一句话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士者得民心。”可见古今都对士的作用很认同。信陵君深谙此道,不仅礼贤下士,而且识人很准,他养的门客,在日后都为他立了大功。如果非要给战国四公子排个名的话,那么信陵君是当之无愧的四大公子之首,比他善辩的,比不上他的爱国,比他爱国的,比不上他会打仗,是四个人中综合实力最强的。
战国四公子:平原君赵胜
网络配图
平原君(约前308年-前251年),赵胜,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据说有一次,有个跛子经过平原楼下,平原君的小妾看到,大笑起来。第二天,跛子到平原君面前,跪着请求杀了这个小妾。平原君答应之后,却认为这个要求太过分而没有理会,他的门客因此走了一半。
经过查问之下,才知道原来门客们认为平原君重女色,轻士人,于是平原君杀了这个小妾,亲自登门向跛子道歉,门客才陆陆续续的回来。公元前265年,当时秦昭襄王任用范睢为相,范睢在魏国时曾受当时宰相魏齐之辱,于是威胁魏国要杀了魏齐。魏齐于是逃到赵国,躲在平原君之处。
秦昭襄王得知后,修书邀平原君宴饮,平原君不敢不从。到了秦国之后,昭让王要平原君交出魏齐,平原君却回答:“在富贵时结交的朋友,都是为了贫贱时所预备的;魏齐既然是我的朋友,就算他在,我也不会交出来,何况他现在不在我那里。”拒绝了秦王的请求。
秦王于是扣留了平原君,威胁赵孝成王交出魏齐,赵王于是紧急发兵包围平原君的宅第。魏齐趁夜逃出,拜访虞卿,虞卿认为赵王无法说服,带着魏齐逃奔魏国向信陵君求助。信陵君一开始不愿意见他们,魏齐得知此事后,自刭身亡;赵王于是取魏齐头送到秦国,平原君才得以回国。尽管如此,平原君却是四公子中唯一一个得以善终的,他的后代和赵国一起覆灭。
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
网络配图
春申君,名黄歇(前314-前238年),是战国四公子中唯一一个非贵族出身的人。就辩才是四人中最好的,以辩才扬名。楚考烈王元年,封他为相,是为春申君。春申君年轻的时候曾四处拜师游学,见识广博,以辩才出众深得楚顷襄王的赏识。秦国大举出兵攻打楚国的时候,顷襄王派黄歇出使秦国。
黄歇对楚王说,秦楚两国是当今的大国,两国交战会让双方造成损失,而让他国得了渔翁之利。《史记》中记载,黄歇上书秦昭王说:天下莫彊於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秦昭王被春申君成功说服,春申君和太子熊完做为人质去到秦国,秦昭王将他们扣留了十年。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秦国却不同意熊完回去楚国,春申君认为如果熊完这个时候不回去,那一旦楚顷襄王病逝,那阳文君必然会成为楚王,不如现在从秦国逃回去。而他愿意留在秦国,以死当之。幸亏后来范雎为他求情,他才免于一死。楚国顷襄王死后,太子完登位,就拜黄歇为国相,封为春申君。从此黄歇辅国持权二十五年,说一不二,荣宠不衰。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
网络配图
孟尝君(?-前279年),妫姓,田氏,名文,战国四君子之一。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幺儿、齐宣王的异母弟弟,田婴死后,孟尝君继位于薛。曹操曾经唯才是举,不管其道德如何,孟尝君在曹操之前就这样做了,在当时他算得上是黑白两道通吃。他的宾客有些都是犯罪逃亡的人,他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而且不分贵贱贫富,不分黑道白道,只要相投皆以礼待之,因此使天下贤志之士无不倾心向往。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孟尝君舍业厚遇之。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臱,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秦泾阳君与孟尝君要好,献策说:“昭襄王宠爱燕姬,只有贿赂于她,让她在秦王面前求情,就有救”。
孟尝君找秦昭襄王宠妾燕姬求情,宠妾索要他的白狐毛皮袍子,但这件袍子已送了给秦昭王,幸好孟尝君有一位下等门客,深夜里潜入库房,学狗叫骗过守库门吏,把袍子偷了出来,献给燕姬,燕姬向秦昭王求情,把孟尝君放了。但不久,秦昭王后悔了,派兵去追,孟尝君一行来到秦国边境函谷关,关口规定要鸡鸣才放人,由于时辰未到不肯开关。
幸好下等门客中有人学鸡鸣逼真,带动其他鸡一起叫了起来,孟尝君及时地过了边关。这就是鸡鸣狗盗的故事。孟尝君感叹“明珠弹雀,不如泥丸;细流纳海,累尘成冈”,正是两位不知名的下等门客救了他,于是,他把这两位门客提为上等客。从此,中立于诸侯国之间。
《史记》战国四公子传探析
网络配图
战国晚期,诸侯各国为问鼎互相争锋,君相为名利尔虞我诈,政治局势日益动荡,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社会在野蛮中夹杂着发展,文化在愚昧中蕴含着文明,一切都预示着天下要大变。战国四公子皆大贵族出身,想要参与政治,趋利避害,就兴起好客养士之风以为己用。
而这些所谓的宾客并没有深刻的国家概念,他们是直接隶属于养士之人的,以其辩说、才能,甚至生命为报。司马迁以特有的谋篇布局绝妙叙事,以自己鲜明的爱憎观将历史叙述散文化,看似平静的言辞背后却饱含热烈的个人情感。战国四公子结局大都是相当悲惨的,其时世风、士风、文风的巨大变化,也可见社会大势使然。
晋朝张华《游侠篇》有云
网络配图
翩翩四公子,浊世称贤名。龙虎相交争,七国并抗衡。食客三千余,门下多豪英。游说朝夕至,辩士自纵横。此诗言谈之中,可见张华对战国四公子的赞赏,张华乃晋朝士人领军人物,当是晋一代普遍看法,后代以来也都是对战国四公子称颂有加。但是,以现时的角度来看,司马迁在《史记》战国四公子传中塑造了多性恶乏善、重权术心机、偏江湖义气的战国四公子及宾客士人群体人物形象。
《史记·孟尝君》:“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虽然孟尝君为贵族,当时等级分化极大差距,但由此可见,孟尝君心狠手辣之实,“贱命”性命真如草芥一般。又如平原君本不愿为者杀美人,后竟为养士增气而斩笑者美人头,在这种如此随意的选择之下,便将一无罪之人杀掉。
这不得不说贵族阶层的性恶乏善之盛。无论孟尝君的劝其父厚待宾客,还是其本人的献遗客之亲戚,都不是因为其为人真诚,而是处处充满了权谋计策。政治向来如此,是建立在谎言基础上的高级社会关系的产物,战国四公子参与纷乱的政治斗争,必然如此重权术心机。有一点,《史记·魏公子传》中侯嬴三看公子,将人物形象之态刻画得十分逼真。后文有侯生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司马迁的叙事的确让人有如身临其境,而从侯嬴为上客的结果看,侯生之语是为狡辩,不可掩盖其“小人”之实。《史记·孟尝君》:“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
其一,亡人有罪者为逃脱罪罚势必寻找孟尝君做依靠,为了感恩收留更甚至为孟尝君以性命相托,但他们做事情却会不择手段。其二,这里所说的“士”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讲的士大夫,也与汉代所确定的士人性质不同。又有《史记·孟尝君》:“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鸡鸣狗盗之徒因救孟尝君于秦难中而得到宾客重视,可见这个“士”还没有一种士人精神,类似于游侠罢了。又有《史记·孟尝君》:“魏子所与粟贤者闻之,乃上书言孟尝君不作乱,请以身为盟,遂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
网络配图
魏子简简单单的就为孟尝君死了。又有《史记·魏公子传》中侯生自杀以送魏公子。然而,他们所谓的轻死重义,只不过是江湖义气式的回报。司马迁对战国四公子的整体态度是赞其好客、批其智昏、叹其得失、有所仁爱。《史记·孟尝君传》:“文卒,谥为孟尝君。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绝嗣无后也。”孟尝君有此结局,虽不是他能左右的,但也是其所代表的贵族阶层的必然结局。
《史记·孟尝君传》:“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齐,卒困于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况贤人乎?”可见司马迁对平原君是一种批判的态度,因为他的“利令智昏”使赵国几近灭亡。
《史记·春申君传》中司马迁说:“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旄矣。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司马迁还是相当赞赏春申君的,又批评春申君的失智失明。更有《史记·魏公子传》:“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其一,司马迁亲访夷门,直言魏公子名不虚传。其二,借汉高祖的话称赞魏公子,更见欣赏。司马迁是更看重魏公子的,正文既着墨甚多展现公子风采,传文开始即说“公子为人仁而下士”,突出魏公子的是一个“仁”字,随后的魏公子救赵也是为了仁。《史记·魏公子传》公子曰“晋鄙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将魏公子的仁爱形象鲜明地塑造出来。司马迁对战国四公子的态度既体现了司马迁史事的精神,又饱含了他的爱憎观。
李耆卿《文章精义》云
网络配图
《论语》气平,《孟子》气激,《庄子》气乐,《楚辞》气悲,《史记》气勇,《汉书》气怯。气为情志表达在行文中体现的气韵,《史记》气勇甚是精当。《史记》气勇首先体现在叙事气深上,司马迁在叙述事件过程中总是以大量篇幅较深刻地刻画人物形象,又以人物带故事情节往前推进。
《史记》气勇还体现在表情气浅,文字排列布局有法无情,这样的表述方式是先积蓄情感以在紧要处喷涌而出,更见气勇,令读者心思神情难定有荡,或气、或喜、或悲、或叹。《史记》作为史传文章,有一种将史传文学叙事散文化的倾向,其在谋篇布局、结构章法上的绝妙构思编排更突出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撰史心志。
《史记·孟尝君传》在孟尝君死后本应结束,但是司马迁却用大量篇幅写冯为孟尝君谋利计身、化危为安的故事,这样一来,似乎与整篇传记行文不相符,缘何如此?这就要说到司马迁写作的绝妙之处了。《史记·孟尝君传》:“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
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其一,孟尝君被毁废之时,宾客皆去,可见上文所说宾客所谓之士确乎没有一种精神信念,徒有好利和江湖义气罢了。其二,司马迁写到的冯,虽仅一人,足以振孟尝君失客之耻。其三,孟尝君说要“唾其面而大辱之”,可见其人非真正重义气,也是好利之徒而已。
又《史记·平原君》传后列虞卿以衬平原君“利令智昏”,又《史记·魏公子传》后列汉高祖祠魏公子以衬公子名,又《史记·春申君传》后列乱秦而吕不韦被废之事以讽春申君引祸上身。这样的写法,既是保证前文的叙事流畅,又对前文进行补充,增添了人物的历史属性,丰富了历史人物形象。
《史记》的传记安排很有特点,有单独列传,有的是合传,司马迁这样安排既是沿着时间线索排列,又注意到相同或相关人物之间的联系。在战国四公子传当中,孟尝君、平原君虞卿、魏公子、春申君并列,而平原君和虞卿放在了一起,在具体的叙述当中就可以看到司马迁的记事风格详略得当,互文相照。
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司马迁以平原君的故事为主线,辅以虞卿和其他一些宾客,而虞卿的所占比例是相当大的,在最后的太史公评论中,也是对虞卿作了点评,可见平原君的地位并不是非常的高。司马迁这样的叙事结构,既能够保证主要人物的故事完整性,又能够附带论述相关重要人物,而且从传文及评语的篇幅和评价上也能够看出传记人物在当时的地位。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网络配图
战国四公子传中所展现的社会风气由来已久。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这样的评论是可以用在战国四公子传当中的,总的来说,司马迁以其精准的历史眼光看到了天下之乱,从天子至庶人都是利的缘故,只不过战国时期四公子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司马迁在这里道出了战国时期趋利至怨的社会风气,其中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说明趋利是违背圣贤教诲的。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说:“孔子所最先揭示的‘士志于道’便已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曾参发挥师教,说得更为明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战国之士并未受儒家思想统治,其士风重名利,轻国家,更鄙弃大道。
另外,战国四公子传中还塑造了一些生动形象的女性,如举子文母、贪狐白裘幸姬、笑美人、盗兵符,她们形象、品行、善恶不一,虽然不是主要人物,但却为叙事的流畅生动,为突出战国四公子及宾客士人起着重要的衬托作用。在战国四公子传中我们也能看到当时社会阶级极度不平等,《史记·平原君传》有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谷,余梁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可见阶级分化的严重程度,司马迁并没有评论,却把它放在传文正文当中以平原君宾客之口说出,更见真实。
战国四公子传中最突显的世风之一是重禁忌。《史记·孟尝君传》:“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索隐引《风俗通》云:“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首先,孟尝君信禁忌是整个社会风气的折射,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命”与“户”的差异所反映出来的天命正统思想还未统一,这在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真正嵌入人们的思想。这样的禁忌之风是在不断发展演进当中的,至两汉之际,社会风气更加禁忌谶纬化,在东汉初年王充的《论衡》当中随处可见对于先秦以来社会风俗的禁忌之盛,而到了魏晋时期就又转型,似乎魏晋风流都不要禁忌了,其实是脱离政治的一种异化表现。
战国四公子传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风气是养士之风,这对于后来我们理解士人的演变很有帮助,在西汉、东汉时代,还有战国养客的一些影子,而三国时期更是盛行,不能忽视某些文化因子的传承影响。《史记·春申君传》中春申君上秦昭王书可算作是战国时期贵族文辞的代表。此篇文章有几个特点,其一,开篇点题,主旨明确。文章开始即说明秦、楚两国的重要性,以及秦欲伐楚的消息,紧接着要求改伐楚为善楚的上书目的。其二,对称之美。
文章丰富的字句相等作对,有段段之间相对,更有事例正反相对,这样所营造的对称之美既丰富了文章气势,又达到了简洁明了之效。其三,巧于论辩。文章作为上书言事,必然要明理通达,而春申君所说正是以谨严精密的逻辑力量取胜。不唯有春申君,战国四公子传体现的就是战争背景下养客之风,宾客为了迅速得到主人的赏识就会说一些异于常规的话,而在权谋论辩当中就必然是以论说为本,通过逻辑严谨、排比渲染、言辞精当的话展开争锋,所以这就形成了这个时代特有的语言风格。
《史记》战国四公子传真实生动地塑造了四公子及宾客群体形象多性恶乏善、重权术心机、偏江湖义气的群体形象,司马迁因人而异直言或赞或批。《史记》战国四公子传看似平静的语言背后都是热烈的情感,只有在太史公曰中才会直抒胸臆,司马迁采取的叙事风格,既有利于历史叙述的散文化,又能将表情达意深刻化。《史记》战国四公子也描绘了当时的世风、士风,包括风俗,这能激发《史记》带给我们的史鉴意义。
战国四公子现象
网络配图
战国七雄中,无所谓“公子”的,只有秦、燕、韩三国。燕、韩国力尤为弱小,似乎不具备产生此现象的条件,而秦国为什么没有“某君”呢?所谓的公子,无非是由于国君碌碌无为,代替国君执政而已。齐国自湣王后国力每况愈下,退化成一个二流强国;赵国仅在赵武灵王时有所崛起,赵惠文王是一个平庸之辈,而赵孝成王就是赵国灭亡的掘墓人,此时具有雄狮之心的平原君应声而出,这是再合适不过了。
而楚国的楚怀王、顷襄王、考烈王极似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詹姆士二世三人,一个比一个昏庸,楚国成为六国第一个因战火而迁都的人。在这种严峻的时代背景下,若再无一两个极有魄力的人力挽狂澜,那么秦之统一也太轻松了。反观秦国,战国后期的国君更容易为读者记住。何者?
秦国的战国国君大都个性鲜明,建树独特。国君一人就能使国家机器有效运转,还需要什么“君”干什么呢?或许有些人认为这些公子影响了国家的前途,其实不然。他们做的仅仅是使社会不退步的工作罢了。然而就这个也鲜有人能做到,或者是根本没有。赵国的平原君是赵国灭亡的溯源。
众所周知的长平之战竟是以秦韩之间的交战为开端,平原君缺乏政治远见和战略眼光,贪图韩国的土地,却使赵国精锐尽失。诚然,败仗是赵括打的,然而即使是廉颇参战,在前期作战中也损失了5万士兵,被迫采取防守措施。如果再相持下去,不善于打野战的赵军只会失败。平原君的这个措施实在荒唐。
那些君子们只会收养门客,却缺乏把他们合理分配在各个岗位的能力、观念,更别提在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了。这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怪圈:国君听君子的,君子听门客的,每个人都在培养自己的势力,缺乏自上而下的高效的行政管理系统,远非秦国敌手。
如果上述还缺乏说服力的话,试比较韩赵两国。韩国起初连与赵国相比的资格都没有,领土、士兵只及赵国一半,而赵却因平原君的一着不慎,丧失了与秦相比的可能性,于韩灭亡两年之后灭亡。这是怎样一种滑稽而可怕的现象。战国四公子们若看到自己倾注心血的国家数十年后沦落到这样一个地步,不知做何感想。看来选对治国的方法至关重要啊!
成语里的“战国四公子”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其他诸侯国为了对付秦国,竭力网罗人才,因此养“士”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他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有不少成语都是从有关他们的故事中演化而来的。
网络配图
狡猾的兔子准备了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有个叫冯谖的人投奔了孟尝君,他住了很长时间,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奇怪,但还是热情招待着冯谖。终于有一次,冯谖主动要求替孟尝君到他的封地薛地去讨债。但是,冯谖到薛地后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券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心里充满感激。
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了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这才知道冯谖的才能。一直到这时候,不多说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你现在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我愿意再为你安排两个安全的藏身之处。”于是,冯谖又用自己的智慧为孟尝君做了两件大事。之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你有三个安身之地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安心睡大觉了。”
鸡鸣狗盗
网络配图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想让他留下当相国。可秦国的大臣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齐国王族,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下令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关起来,想找个借口杀掉。孟尝君得知后,派人去求秦昭王的宠妃。宠妃要孟尝君将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给她做报酬。
可孟尝君已经把那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便将狐白裘偷出来送给了宠妃。于是,宠妃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送他回齐国。孟尝君可不敢再等,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逃走了。到了函谷关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
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外的雄鸡都开始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人追赶。可孟尝君早已到达齐国的地界了。
毛遂自荐
网络配图
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去做某项工作。秦军在长平大胜赵军,并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了平原君一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大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快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
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于楚国的道理做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几天后,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就撤退了。
天下无双
网络配图
形容出类拔萃,独一无二。长平一战后,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信陵君的姐姐是赵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向魏国求救,可魏王却持观望的态度,让军队停留在邺城安营。于是,信陵君设法从魏王那里偷出了调兵的虎符,挑选精兵八万,进攻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信陵君窃符救赵后,怕魏王追究,便留在了赵国。他终日寻访和结交有才华的贤士,有时,甚至去酒肆和赌场去结识一些能人。平原君知道后,说:“以前听说信陵君为人天下无双,今天看来他行为荒唐,徒有虚名!”
信陵君说:“平原君原来不是真心礼贤下士的人啊!我亲自去那些地方请贤士,尚且怕他们不肯见我,而平原君却认为这是羞耻的事。看来,我该离开这儿了。”于是,投奔信陵君的贤士更多了。后来,信陵君回到魏国,率齐、魏等六国兵将,大破秦军。他威震天下,被誉为“天下无双”。
战国四公子中谁结局最好
网络配图
赵胜乃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弟而赵孝成王叔也。赵之诸公子中,赵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孝成王七年,秦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使平原君请救于楚,赖客毛遂之力而定赵楚合纵。平原君返赵,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郸危在旦夕。平原君听李同之劝,尽散家财以飨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却秦兵三十里,已而魏楚军至,邯郸围解。
赵胜虽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实。史书所言其“喜宾客”,其实“徒豪举尔,不求士也”。为一美人而寒宾客之心,毛遂处其门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过尔尔。后信陵君留邯郸,从贤者毛公、薛公游,平原君闻之,笑信陵君妄从博徒浆者游,致门下士“半去平原君而归公子”。可见平原君徒好虚名以自喜耳。平原君虽为赵相,其实才具平庸,目光短浅。孝成王四年,秦攻韩上党,旦夕且下。
上党守将冯亭乃使使者告赵王:“韩不能守上党。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赵王大喜,召平阳君赵豹相商,赵豹以为不可,“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赵王向无自知之明,脸皮又极厚,居然说:“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复召平原君问之。平原君同样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祸之计,也未考虑后果。
利令智昏之下劝赵王道:“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赵王乃使赵胜受地。秦以倾国之力攻韩而赵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赵。赵遂有长平之祸、邯郸之围。平原君虽不识大体,但所谓庸人有庸福。孟尝君灭族,春申君灭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郁而死。独平原君历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无大难。死后,“子孙代,竟与赵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结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虚也。
战国四公子中谁死得最惨
秦国大举出兵攻打楚国的时候,顷襄王派黄歇出使秦国。黄歇对楚王说,秦楚两国是当今的大国,两国交战会让双方造成损失,而让他国得了渔翁之利。《史记》中记载,黄歇上书秦昭王说:天下莫彊於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秦昭王被春申君成功说服,春申君和太子熊完做为人质去到秦国,秦昭王将他们扣留了十年。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秦国却不同意熊完回去楚国,春申君认为如果熊完这个时候不回去,那一旦楚顷襄王病逝,那阳文君必然会成为楚王,不如现在从秦国逃回去。
而他愿意留在秦国,以死当之。幸亏后来范雎为他求情,他才免于一死。公元前260年,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平原君前去楚国请求救援,楚考烈王弃秦楚两国的盟约不顾,派遣春申君领兵救援赵国。与此同时,魏国也派出信陵君救援赵国,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
前256年,楚考烈王派遣春申君向北征伐鲁国,次年灭掉鲁国,通过援赵灭鲁,春申君的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增,也使楚国重新兴盛强大。春申君黄歇在对外穷兵黩武的同时,对内则和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竞相礼贤下士,招引门客,最高峰时黄歇有门客3000多人,其数量在“战国四公子”中居于首位。
黄歇的门客多逞强好斗,奢侈浮华。有一次,赵国的平原君派门客拜访春申君,春申君把他们安排在上等的客馆住下。平原君的门客想向楚国夸耀赵国的富有,他们特意在头上插上玳瑁簪子,亮出装饰着珍珠宝玉的剑鞘,前去拜见春申君,而春申君的上等门客都穿着宝珠做的鞋子,让平原君的门客自惭形秽。
据《史记》中记载:赵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春申君舍之於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为这件事发愁,他的侍从李园有个妹妹,长相很出众。
春申君宠幸了她之后,她就怀了身孕,李园便怂恿黄歇说:如今我妹妹怀孕了,不如趁此机会将她送给楚王,这样她生下的孩子就成了楚王,谁还敢随随便便给您治罪呢?《史记》中记载,李园趁机进言: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诚以君之重而进妾於楚王,王必幸妾;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
李园完全抓住了春申君贪恋富贵的心态,当自己的孩子当了楚王,那谁还能撼动他的地位?于是春申君就把她进献给了考烈王,他的孩子后来被立为太子。李园一直担心春申君走漏了风声,就暗中豢养了刺客。打算杀死春申君来灭口,这件事在国都有些人知道。
他的门客朱英提醒他,他却不相信。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抢先入宫,并在棘门埋伏下刺客。春申君进入棘门,刺客从两侧夹住刺杀了春申君,斩下他的头,扔到棘门外边。同时就派官吏把春申君家满门抄斩。春申君是四人中死的最为惨烈的一个。太史公曰: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後制於李园,旄矣。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
结语:其实不管历史怎么改变,毕竟还是历史,过好当下才是真的,时势造英雄,实时也造英雄,在那个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士者得民心的时代,他们应运而生。同时也造就了以士为尊,以有才者居上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苏定方本是一位战功赫赫、为大唐立下不朽功勋的名将,却详情
在战国风云的宏大叙事中,赵国始终占据着重要篇章。其中,赵武灵王与赵氏孤儿这两详情
在清朝康熙帝的皇子中,九阿哥胤禟(后改名允禟)虽非储位之争的最终胜者,却以独详情
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堪称中国封建帝王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案例:他以雷霆手段终结武周详情
西汉名将李广一生征战七十余次,却始终未能封侯,其家族更在汉武帝时期遭遇灭顶之详情
战国烽烟中,赵武灵王赵雍以铁腕改革与军事革新重塑赵国命运,其性格特质犹如双刃详情
蒙恬,这位秦朝名将的传奇人生,因家族成员的记载模糊而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其子详情
在隋唐交替的动荡岁月里,宇文家族作为隋朝的显赫世家,经历了从辉煌到覆灭的巨大详情
在法国历史上,蓬帕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是一位极具详情
在五代十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中,南唐后主李煜的皇后——大周后,以其出众的才情详情
西汉初年,历经秦末战乱与楚汉相争的华夏大地满目疮痍。汉文帝刘恒与汉景帝刘启两详情
刘义庆(403年—444年),字季伯,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是南朝宋时期详情
在金元交替、民族交融的动荡时代,郝经以非凡的学识、坚定的信念与卓越的政治智慧详情
19世纪中叶,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矛盾尖锐,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在广西桂平县详情
在明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明成祖朱棣以其雄才大略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成为详情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人物,他在道教、医学、炼丹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详情
在历史长河中,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与家族兴衰有着深远影响。西汉时期的韦贤,以其详情
在清代学术的璀璨星空中,梅文鼎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他毕生致详情
北宋时期,福建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人才辈出,蔡京与蔡襄便是其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关于“最长存续国家”的讨论始终充满争议。若将视角详情
十六国时期,慕容垂与苻坚的纠葛堪称五胡乱华时代最复杂的政治伦理样本。这场跨越详情
布匿战争作为地中海世界两大豪强——罗马共和国与迦太基共和国之间爆发的三次大规详情
公元215年的合肥城下,一场被后世神话为"八百破十万"的详情
在探讨中国古代军事史时,"淝水之战"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详情
《左传》作为一部叙事详实的史书,以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为后人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乌桓,曾是汉朝边疆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秦朝的统一战争无疑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然而,在这场详情
在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战事频仍,其中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详情
长平之战,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其影响深远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战役以其独特的战略意义、惊心动魄的战斗过程和深远的历详情
战国时期,华夏大地上战火纷飞,其中邯郸之战无疑是这一系列战争中最为震撼的篇章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战争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而在众多战争中,牧野之战无疑详情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些事件因其复杂性和争议性而被历史学家们避而不谈。怛罗斯详情
在科学的世界里,有一种细胞被赋予了“不死”的名号,这就是海拉细胞。这种细胞源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详情
古印度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其影响详情
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花卉。这种花通常盛开在秋季,其鲜红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详情
在唐代诗坛的苍茫雪原中,刘长卿以五言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凿出一眼温热的清详情
在《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中,妙玉无疑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和独特魅力的人物。她以详情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用优美的诗句抒发了对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诗经》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汇聚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详情
王勃,唐代初期的杰出诗人,以其才华横溢和短暂而传奇的一生著称。在他的众多诗作详情
《射雕英雄传》作为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世说新语》以其独特的魅力记录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详情
在道教传奇与神话故事中,赤脚大仙这一角色的形象虽短暂却极为鲜明,他在《西游记详情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宝库中,“斯斯文文”这个词汇常被人们所提及。但是,它究竟是不详情
你知道“时时刻刻”这个成语吗?它不仅仅是描述时间的连续,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详情
在汉语成语的宝库中,“攘攘熙熙”以其形象生动的描绘,捕捉了人类社会繁忙混杂的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