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楔形文字之谜:古文明的语言之窗
2024-03-01 13:58:50

  自19世纪起,楔形文字的神秘符号就不断激发着人类对古文明的好奇心。这种源自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字,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千年,比埃及的象形文字还要古老。然而,尽管楔形文字的存在早已为世人所知,其真正的含义和解读方法却在被发现后的多年里始终是个谜。

  楔形文字之所以难以破译,主要原因在于它既非简单的象形文字,也不像后来的字母文字那样直接表达语音。它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符号来表示音节和语义,一个符号可能对应多个读音和含义,这大大增加了破译的难度。

  转机发生在1802年,一位名叫格罗特芬德的德国学者在波斯古城遗址帕斯沙克发现了一批楔形文字文献。他意识到这些文献是用三种不同的楔形文字写成,这一发现揭示了楔形文字可能包含有表意、表音等多种功能。

  真正的突破来自于一位英国军官亨利·克雷齐斯·罗林森。1835年,罗林森在波斯刻有楔形文字的贝希斯敦巨岩上发现了相似的三种文体——古波斯语、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由于古波斯语相对容易理解,罗林森以它为线索,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推敲,最终于1857年成功破译了阿卡德语,并进一步揭开了苏美尔语的秘密。

  罗林森的破译工作相当于为现代学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明的大门。随着楔形文字的解锁,大量关于法律、宗教、经济和文学的文献得以被世人阅读和理解,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认识。

  楔形文字的破译不仅是语言学和考古学的一大成就,也是对人类智慧的一次深刻体现。它证明了,即便是在现代科学的帮助下,人类的坚持和智慧同样能够解开历史的奥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张士诚籍贯考:从盐场少年到江浙霸主

  在元末乱世的风云激荡中,张士诚以盐贩身份起兵反元,最终割据江浙十余年,其人生轨迹与籍贯之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位出身底层的枭雄,究竟来自何方?历史文献与民间记忆给出了清晰答案。  一、盐场少年的发迹之地  张士诚(1321年-1367年),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