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苏轼,谁的文学地位高?浅谈苏轼和李白!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李白是"天上谪仙人",他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苏轼是"东坡居士",他于黄州临皋亭诗酒吟欢。唐诗之美在情辞,宋诗之美在气骨。李白代表盛唐诗,大气磅礴,一泻千里;苏轼代表宋诗,婉转而富有理趣。论述李白和苏轼的文学地位,且从三方面谈起。
1. 时代境遇——谪仙人与东坡居士的不同人生
苏轼和李白身处不同的时代,对比两者须从具体的时代环境出发。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以"谪仙人"自居。其个性特点的形成是有诸多因素的。从出身看起,据记载,李白的先世居住于碎叶,神龙之初入蜀,定居绵州昌隆县清廉乡。在蜀地生活了二十年左右。这二十年的生活经验及其蜀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了李白气质性格的形成。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少年聪慧的他在蜀地学习成长,具有"轩辕以来,颇得闻矣"的评价。李白还和赵蕤学习纵横之道,《长短经》宣扬"随时而变"的观点,而这正影响李白世界观的形成,不被事物所局限,具有变化的观点。
李白在这时期还学习道术,蜀地道教气氛浓郁,李白生长于此,也就染上了地域的印迹。之后李白进行了一段漫游时光,他在吴、楚两地谋求发展。如《渡荆门送别》曰:"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首诗颔联二句气势非凡,气象开阔,突出李白豪放的胸襟。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沿着长江一路东下,登庐山,写庐山诗。游金陵,回忆前朝盛世。过扬州,慷慨好施。在他资金散尽之后从江南回到楚地,在寿山中隐居一段时间之后就去了宰相府入赘。入赘在传统中国人的思想中是缺乏刚性的,李白却入了宰相府,这与她放荡不羁的性格以及家庭生活环境是相关的。他从西蜀进入中原大地,仍然保持着唐代初年以来一些狂傲之士的气概,而他又吸收了战国游士的进取精神。开元二十年,李白二入长安,一路上广交地方官吏,往来于长安洛阳两地。这时期李白并未受到重用。
天宝元年,时来运转,玉真公主向皇上举荐,李白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便高高兴兴入了长安城。可是却落得"文学侍从"的身份,这与李白所想是不同的。李白想要施展政治抱负,实现建功立业,可是终不得意。那飘飘欲仙的日子没有维持很久就被谗言打破。天宝三载,李白上书请求还山,他在朝廷上的愿望破灭了,于是寻求精神的慰藉。美好的梁园之恋开始了,他与杜甫高适度过了一段浪漫潇洒的生活。他渴望超越世俗,《梦游天姥吟留别》便寄寓了诗人想要回归的愿望。政治风云变幻,后李白随从永王,入狱,身心疲惫,只留下寂寞和哀伤。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景祐三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县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家庭。四川地区佛教思想浓厚,这对东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当时的黄州积贫积弱,苏轼带领当地人民谋求幸福的生活。如《初到黄州》曰:"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即便身处险恶的环境,苏轼仍然能够苦中作乐,能够感受自然的滋味。
而黄州时期正是苏轼创作的高峰期。宋哲宗即位后,苏轼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到了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古时被贬海南几乎是绝处逢生,而苏轼在惠州饱食荔枝,赞叹山水之美。丝毫不失为一种旅途的享受。至于宋徽宗时东坡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李白和苏轼是古代的文人,他们避免不了文人起起落落的遭遇。而在这即仕即隐的过程中,怀抱什么样的心态而付出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影响了后世对其的评价。李白逃离世间遨游于仙山,幻想自己是仙人。他不仅作为一个天才诗人,还具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的气质。这与他的思想密切相关。一方面受儒家影响,具有"兼善天下"、"济苍生"、"按社稷"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受到道家遗世独立、追求自由的思想鼓动。
于此同时,他还具有游侠气,李白将这三者完美结合起来。但这仅是主观上的结合,人生理想的实现终究被黑暗现实所打破。他未能游刃于世间,其思想具有复杂性。而苏轼则不同于李白,同样是面对人生苦难,同样是进退朝廷。苏轼却在人间寻求到一番真滋味。其"寄寓"思想正是人生的烛照,"寄"是指"吾身如寄耳",是人身如寄,只是暂时的寄托于世间的人身,这是道家的出世思想。"寓"指"付诸创造性的活动",在懂得人身如寄之后依然能够积极应对人生,在人生中寻求欢乐、畅达和作为,这是儒家的入世思想。苏轼就在"寄""寓"之间过着他的诗意人生。
2. 文学造诣——"垂衣贵清真"与"无意于佳乃佳尔"
《古风》其一曰:"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承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这首诗中的"清真"一词作为李白文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李白是"真率"的,他是仙人,他写的诗就代表他的心声,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是内心深处的感伤,并不只是写离别,更是对内心抱负无法施展的牢骚和愤慨。全诗流畅,如流水般一泻千里,这就是李白的真性情。
苏辙在《诗病五事》中言:"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明,不知义理之所在也。"在宋人的眼里,李白诗不讲求义理,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李白诗的豪放自然、诗酒风流。李白爱酒爱美人,如《江上吟》:"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在一般诗人的眼中,闺帏之事是不值得写诗的,而在李白的笔下,却毫不避讳。他想说美人就说美人,这也正体现了他不惧亦不拘的性格。李白作诗是随心所欲的,他在饮酒后的诗作更加狂放不羁,如"高阳小饮真琐琐,山公酩酊何如我?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安足夸?尧祠笑杀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他酒后的诗词随着情绪的变化,他评价古人不如自己,李白似乎是以自己为这个世界的中心,万事万物以及古人,都受他的心境驱使。但这正是李白的特点,任意率真,天真烂漫。
至于"清真"之"清,从建安以来,"绮丽不足珍",更多强调的是风骨。六朝文风日益雕琢,有损于"真"。李白推崇"真诗","中间小谢又清发"他喜欢谢朓的真;"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他欣赏谢灵运对于山水真切的感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称赞韦词。李白钟爱于万事万物的澄澈,"清水""情歌""清音""清秋""清景"…… 《古风》三十五有言:"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他反对主观文字上的模拟,反对精雕细琢,他所追求的是自然纯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感。真正的诗人应当摆脱世俗的束缚,真正的诗作是来自内心的抒发,具有一种"清真"之美。
在创作观上,苏轼与李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苏轼的创作可以用一句"无意于佳乃佳"来概括。"书出无意于佳乃佳尔"这个命题出自苏轼《论书选注 评草书》。"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乌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在《论书选注 石苍舒醉墨堂》中阐述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讲的就是"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在《跋王巩所收藏真书》里,苏轼通过对怀素的赞赏,对这种理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然其为人傥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此如没人之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措自若,其近于有道者耶!"怀素是以草书名世的书法家,同时也是佛僧。苏轼认为他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上乘的书法作品,与他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性格有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本不求工"的创作心态。如潜水的人看海上行舟,虽然倾覆万里,但内心却没有一点波澜,镇定自若。怀素在创作时,事先并没有定下目标,所以能够恣意挥洒、创作佳品。这便是"无意于佳乃佳尔"。
苏轼自述其创作: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达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苏轼肯定自由书写的创作态度。对于文艺创作是否遵循一定的规范,他既承认有"法",又肯定不受"法"的约束。例如他对文同绘画艺术的理解。"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蜉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就是胸有成竹的命题。
那么如何才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呢?苏轼说:"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达畅茂,根茎节叶、牙角迈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与人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胸有成竹,就是掌握、穷尽竹子的生长过程,得其生长姿态,在下笔之前,胸中早就有了竹子的样子。竹子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现实的展现。而画竹需要的正是"合于天造"的,能够"与造物者游",主体在创作过程中不讲求有意,而是无意。无意而成竹于胸中。
从"垂衣贵清真"与"无意于佳乃佳尔",可以大抵看出李白与苏轼的创作观。两位诗人都是讲求创作的自然,于内心深处的力量而发之于外物。诗作是真真切切的,虽然是平淡的,但不乏山高水深。两位大文豪在文学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后世文人的创作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言:"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正是人徜徉于万物之间,受到万物的启发,而在内心产生真切的体验,才能够写出"清真"而又"无意于佳乃佳"的作品。
3. 后世影响及其地位
李白的诗歌在浪漫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他不仅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的传统,并且以他叛逆的思想及豪放的性格反映了盛唐风貌。他不满于封建统治秩序,只能在浪漫主义中寻求人生寄托。任华在《寄李白》中说:"古来文章有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我闻当今有李白。登天台,望渤海,云垂大鹏飞,山压巨鳌背,斯言亦好在。至于他作,多不拘常律,振摆超腾,既俊且逸。或醉中操纸,或兴来走笔。"李白的诗文突破格律的束缚,游走于山水之间,就像神仙之作。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畅快自由,无所约束,真真切切表现了一个想要回归仙山的诗人形象。
到了苏轼这里,清人赵翼评价苏诗说:"天生健笔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答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苏诗的表现能力惊人,在他的笔下,万事万物皆可入诗而成佳作。如《游金山寺》:"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未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月月更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苏轼于镇江看山河辽阔,用笔描绘出江水浩荡的景象。通篇都在写景,写江水、写潮浪、写青山,然而作者真正蕴含其中的是自己想要归隐江山,想要变成浩浩荡荡的江水,徜徉于天地之间,一望无际,奔流到海。写景抒情是无意中蕴含有意,达到诗之妙处。
在词方面,苏轼具有"诗词一体"的词学观,他以诗为词,在过去词被认为是小道,是用来戏谑的玩物,并不能够登上大雅之堂。东坡则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和词的艺术本质是一致的。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完整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进取到压抑苦闷最后变为超脱自适的心路历程。词的抒情主体逐渐成为作者自身,词中的主人公就是现实中的作者,词中人物的不幸就是作者亲身经历的苦痛。词人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多彩的,他写出的词作自然也是富有生命的张力的。它是以审美的眼光去拥抱着大千世界的,怀的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大家风范。东坡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论书选注 石苍舒醉墨堂》云:"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在《评草书》中所言的"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苏轼的书法看似潦草无章法,实则有法可寻,他对于正、行、草的关系处理宛若游龙,如庖丁解牛般顺畅自然。苏轼在文、诗、词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造诣,以至他的身边聚集了许多文士。
通过以上分析,李白和苏轼都是文学史上的佼佼者,在创作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比两者的文学地位是不分上下的。一位是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一位是诗词文书俱通的全才。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发生变化,诗人随着时代去了,留给后人的,是对前代诗人的敬畏和怀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节俭著称,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但其与窦漪房的婚姻却充满详情
樗里子,这位战国时期秦国的宗室名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足智多谋被誉为“智囊详情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丁夫人作为曹操的正妻,其身份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尽管详情
在隋唐交替的动荡岁月里,高孝基以清正刚直、善识人才的品格闻名于世,而“北齐王详情
公元前200年,白登山的寒风裹挟着匈奴铁骑的嘶鸣,汉高祖刘邦被40万匈奴大军详情
在楚汉战争的宏大叙事中,曹咎作为项羽麾下大司马,其军事决策的失误直接导致成皋详情
商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自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商,至公元详情
在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的乱世中,源义经如一颗划破夜空的流星,以短暂而璀璨的军事生详情
在明朝正德年间的政治版图上,朱寘鐇与朱厚照的名字因一场叛乱紧密相连。作为远支详情
2013年,扬州曹庄隋唐墓葬的考古发现震惊学界。在编号M1的墓葬中,考古人员详情
汉景帝刘启的情感世界在史书与影视剧中被反复演绎,其中栗妙人与王娡两位女性始终详情
在中国姓氏文化的长河中,黄氏家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分支体系闻名于世。其中详情
邓愈(1337年3月17日—1377年12月9日),原名邓友德,字伯颜,泗州详情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衣冠南渡”不仅是中原政权与文明南迁的代名词,更是一部汉详情
在机械轰鸣的现代农业之外,中国先民以血肉之躯与自然博弈的千年历史,镌刻着人类详情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精妙构思与人物塑造奠定了其不详情
在中国词史研究中,“花间鼻祖”的称谓常被误用于南唐词人冯延巳,但这一说法既不详情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简称“裴注”)以其独特的史学价详情
蔺相如,这位战国时期赵国的传奇人物,凭借“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壮举名垂青详情
在普鲁士乃至整个欧洲历史上,腓特烈大帝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以铁腕统治推动普鲁士详情
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岁月里,秦淮河畔的脂粉香与金戈铁马的铁血气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详情
在唐朝初年的政治星空中,房玄龄如同一颗璀璨的恒星,以卓越的政治智慧与务实精神详情
公元前273年,战国中期的中原大地战火纷飞。在韩国华阳(今河南新郑北)的战场详情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数十年,魏、蜀、吴三国相互征伐,战火详情
1521年,明朝广东海道副使汪鋐指挥的屯门海战,是中国与西方殖民者的首次军事详情
在云南西部高黎贡山南麓的崇山峻岭间,一座名为磨盘山的险峻山岭静默矗立。这座海详情
公元215年的合肥城下,一场被后世神话为"八百破十万"的详情
在探讨中国古代军事史时,"淝水之战"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详情
《左传》作为一部叙事详实的史书,以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为后人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乌桓,曾是汉朝边疆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秦朝的统一战争无疑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然而,在这场详情
在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战事频仍,其中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详情
长平之战,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其影响深远详情
在科学的世界里,有一种细胞被赋予了“不死”的名号,这就是海拉细胞。这种细胞源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详情
古印度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其影响详情
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花卉。这种花通常盛开在秋季,其鲜红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详情
在武侠文化的语境中,“实力”往往与武功修为、江湖地位、智谋韬略紧密相连,而当详情
在唐代诗坛的苍茫雪原中,刘长卿以五言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凿出一眼温热的清详情
在《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中,妙玉无疑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和独特魅力的人物。她以详情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用优美的诗句抒发了对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诗经》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汇聚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详情
王勃,唐代初期的杰出诗人,以其才华横溢和短暂而传奇的一生著称。在他的众多诗作详情
《射雕英雄传》作为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世说新语》以其独特的魅力记录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详情
在道教传奇与神话故事中,赤脚大仙这一角色的形象虽短暂却极为鲜明,他在《西游记详情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宝库中,“斯斯文文”这个词汇常被人们所提及。但是,它究竟是不详情
你知道“时时刻刻”这个成语吗?它不仅仅是描述时间的连续,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