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重视文治是为了清朝长久发展,为何坚持不下来?
2025-04-04 20:30:03 朱珪 愉妃 刘墉 乾隆 纪晓岚

  清朝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结束了长达70年的统一准噶尔之战,这也标志着清朝进入了全盛时期。从乾隆二十四年开始,清朝进入了一个康乾盛世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中,乾隆皇帝治下的清朝既无内忧,也无外患,国泰民安。在这样的和平年代,乾隆皇帝把治国理念转向了文治,并开始整理、汇编重要历史文献,以保持清朝的长久稳定。他非常重视儒家思想,并将忠义立场作为治国的基石。

  为了让天下臣民认可清朝,乾隆皇帝在治国方面做了一系列事情。其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大力“扶植纲常”,即从儒家的忠义立场出发,教导天下臣民要学会“忠”,并大肆宣传。同时,他还表示要褒扬忠义,惩治奸邪,将明末清初的重要降臣编撰成《贰臣传》和《逆臣传》,让天下臣民知道谁是忠臣,谁是奸臣。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天下臣民认可清朝,并世代臣服清朝。

image.png

  然而,这些努力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乾隆朝后期以及乾隆之后的清朝并没有保持这种局面。乾隆四十三年后,各种规模大小的反清起义此起彼伏,清朝开始由盛而衰。乾隆寄望的天下臣民都世代臣服清朝,终究只是一场泡影。历史告诉我们,文治并不是维系一个王朝的唯一方法,如果治国者不能在时代变革中适应变化,他们所采取的措施最终可能会变得无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