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并举铸丰碑:曾巩在文学与教育领域的双重贡献

  北宋文坛星河璀璨,曾巩以“南丰先生”之名位列唐宋八大家,其一生跨越文学革新与教育实践两大领域,既以古雅冲和的文风重塑散文传统,又以兴教劝学的行动培育士林新风。从《元丰类稿》的墨香到兴鲁书院的琅琅书声,这位布衣出身的儒者用一生诠释了“文以载道,教以明德”的士人理想。

  一、古文运动的旗手:以“明道”重构散文范式

  (一)文道合一的理论建构

  曾巩继承欧阳修“事信言文”的古文主张,提出“先道后文,文道结合”的创作理念。他认为文章当“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既需承载儒家道统,又需具备艺术感染力。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战国策目录序》中,他以“策谋纵横,而失于太简”评点史书,既肯定其谋略价值,又指出叙事疏漏,彰显出“析理精微,不露锋芒”的学术品格。

  (二)冲和平实的文风革新

image.png

  其散文以“古雅、平正、冲和”著称,突破西昆体浮华与太学体险怪的窠臼。代表作《墨池记》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通过王羲之临池学书的典故,阐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哲理,语言净洁如秋水,结构严谨似编钟。此类作品被茅坤选入《唐宋八大家文钞》达31篇,其中记体散文占比近半,足见其文体创新的影响力。

  (三)经世致用的应用文实践

  作为史官,曾巩将学术研究转化为现实关怀。其公文《越州赵公救灾记》详实记录饥荒应对措施,从“劝富人出粟”到“官借种粮”,条分缕析如账簿,却蕴含“民本思想”的温情。这种“文为世用”的追求,使明清八股文取法其章法,成为科举范文的源头活水。

  二、教育实践的先驱:以书院重构士林生态

  (一)兴鲁书院的学规革命

  1070年,曾巩在抚州创建兴鲁书院,亲定《学规十三条》,首创“分科教学”模式:设经义科研习六经,史传科校勘古籍,政事科模拟地方治理。这种将学术研究与实践能力结合的培养体系,比英国牛津大学分科制度早六个世纪。书院藏书达二万卷,包括其亲手校勘的《李太白集》增补本,成为江南文化重镇。

  (二)子固公园的文化地标

  在南丰故里,他规划“子固公园”教育综合体:读书岩保留其幼年刻苦攻读的石室,曾文定公祠陈列《元丰类稿》木刻板,仰风亭镌刻王安石手书“江汉星斗”题词。这种将个人成长空间转化为公共文化场所的设计,开创了中国古代名人纪念馆的先河。

  (三)师道传承的人才梯队

  曾巩门下涌现陈师道、王无咎等名儒,形成“南丰学派”。其教学强调“每力学以求之,深思以索之”,要求弟子通经致用。曾布任枢密使期间推行市易法,曾肇编撰《隆平集》,均体现“经世致用”的师门传统。这种学术血脉的延续,使曾氏家族“七世十进士”,成为科举时代的传奇。

  三、双重贡献的历史回响

  (一)文学史的坐标意义

  朱熹评其文“自孟、韩以来,作者之盛未有至于斯”,钱谓其七绝“有王安石风致”。从《宋史》称其“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悔”,到现代《中国文学史》列其为北宋散文转型关键人物,曾巩的文学地位历经千年沉淀愈发稳固。

  (二)教育史的范式价值

  其书院教育理念影响深远:明代白鹿洞书院重刻《兴鲁学规》,清代阮元创办诂经精舍时借鉴其分科制度。2023年江西高考语文题选取《兴鲁书院记》为阅读材料,印证其教育思想的生命力。

  (三)士人精神的当代

  在浮躁的现代社会,曾巩“板凳十年冷”的治学态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担当精神,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文化坐标。抚州“曾巩文化节”每年吸引海内外学者,其手植古柏仍挺立于南丰中学,见证着文道传统的生生不息。

  从墨池边的哲思到书院中的教诲,曾巩用一生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既需要如椽巨笔书写时代精神,更需要以赤子之心培育文明火种。这种文教并重的双重贡献,使其成为跨越千年的精神丰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