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专权何时终结:一场权力博弈下的王朝转折
2025-07-18 10:16:19 周勃 周亚夫 韩信 吕雉 刘恒

  公元前180年秋,长安城笼罩在肃杀的阴云中。太尉周勃手持吕产兵符冲入南军营帐,高呼“为刘氏者左袒”,顷刻间赤膊军士如潮水般倒戈。这场持续十五年的外戚专权,在吕太后病逝后的短短月余内轰然崩塌,其终结过程堪称中国历史上权力更迭的经典样本。

  一、专权体系的构建:从辅政到篡权的异化

  吕后专权始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驾崩之际。这位曾与丈夫共定天下的政治强人,在惠帝刘盈即位后迅速构建起权力网络:

  清除异己:以“谋反”罪名诛杀韩信彭越等异姓王,其中韩信被竹签刺死于长乐宫钟室,开创诛杀功臣的残酷先例。

  家族渗透:吕后元年(前187年)打破“非刘不王”的白马之盟,分封吕产、吕禄等七人为王,使吕氏掌握全国三分之一封国。

  军事控制:任命吕禄为上将军统北军,吕产领南军守卫宫廷,形成“枪杆子在手”的绝对优势。

  这种权力扩张伴随着极端暴力:戚夫人被制成“人彘”,赵王刘如意遭毒杀,少帝刘弘因言报仇被废黜。吕后通过恐怖统治震慑朝野,却也埋下众叛亲离的隐患。

  二、权力大厦的裂痕:三股势力的暗流涌动

image.png

  吕后构建的专权体系存在致命缺陷,其统治末期已呈现三足鼎立的危机态势:

  功臣集团的反制:陈平、周勃等开国元勋表面顺从,实则暗中串联。周勃通过郦商之子策反吕禄,夺取北军兵权。

  刘氏宗室的反扑:齐王刘襄以“清君侧”为名起兵,灌婴率军至荥阳按兵不动,形成对吕氏的战略包围。

  军事将领的倒戈:吕产欲入未央宫发动政变,被朱虚侯刘章率千名武士斩杀于郎中令府厕中,彻底瓦解吕氏军事力量。

  这些裂痕在吕后病重时已显露无遗。史载吕后临终前梦见苍犬噬其腋下,迷信的她预感不祥,紧急召集吕产、吕禄布置守卫,却未能阻止权力崩塌。

  三、诸吕之乱的平定:十五天改写王朝命运

  吕后驾崩后的权力真空期,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决战时刻:

  前180年9月8日:吕产获悉周勃夺取北军,急率卫戍部队进攻未央宫,遭刘章伏击身亡。

  9月10日:周勃下令“捕斩诸吕男女,无留种”,长安城展开大清洗,吕禄、吕通等核心成员被族诛。

  9月26日:功臣集团迎立代王刘恒入继大统,是为汉文帝。这场政变从爆发到收官仅历时18天,彻底终结吕氏专权。

  值得玩味的是,平叛主力多为吕后生前重用之人:周勃曾任太尉,陈平长期担任右丞相,灌婴更是吕后临终前指定的托孤重臣。这种“以吕制吕”的策略,暴露出吕后用人政策的矛盾性。

  四、历史回响:专权终结的深层逻辑

  吕后专权的覆灭绝非偶然事件,其背后蕴含着三重历史必然:

  制度缺陷:汉代未建立限制外戚的常规机制,吕后得以利用“太后临朝”的制度漏洞。

  权力失衡:吕氏过度依赖军事威慑,忽视与功臣、宗室的利益共享,导致“孤家寡人”局面。

  文化基因:秦汉之际“家天下”观念深入人心,吕后试图以母族取代父系传承,违背政治伦理底线。

  这场权力更迭为后世提供深刻教训:汉武帝立“推恩令”削弱诸侯,光武帝建“云台二十八将”平衡外戚,皆是对吕后事件的制度回应。而吕后本人从辅政贤后蜕变为独裁暴君的轨迹,更成为封建王朝权力异化的典型标本。

  当周勃的兵符在阳光下闪烁时,长安城见证的不仅是吕氏家族的覆灭,更是一个古老帝国在权力博弈中寻找平衡点的艰难历程。这段历史警示后人:任何违背制度伦理的权力扩张,终将在历史洪流中付诸东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